• WAP手机版
年度报告

内江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时间:2023-11-05   作者:中国县域   来源:内江市政府网   阅读:204   评论:0
内容摘要:内江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22年1月—2—目录前言........................................................................................................4一、发......

内江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内江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2022年1月—2—目录前言........................................................................................................4一、发展基础.......................................................................................5(一)发展纪事...................................................................................5(二)发展成就...................................................................................7(三)主要问题.................................................................................13二、形势要求.....................................................................................15(一)发展要求.................................................................................15(二)阶段特征.................................................................................18(三)方向路径.................................................................................19三、总体思路.....................................................................................20(一)指导思想.................................................................................20(二)基本原则.................................................................................21(三)发展目标.................................................................................22四、空间布局.....................................................................................26(一)运输通道.................................................................................26(二)枢纽布局.................................................................................26五、重点任务.....................................................................................29(一)建设便捷高效的铁路网.........................................................29(二)建设外畅内联的公路网.........................................................30(三)推动内河水运破除瓶颈.........................................................34—3—(四)推动航空设施实现突破.........................................................34(五)推动客运服务品质提升.........................................................34(六)推动货运行业降本增效.........................................................37(七)构建科学智慧交通体系.........................................................39(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41(九)构建现代交通治理体系.........................................................42六、实施效果.....................................................................................45七、资金匡算及用地需求.................................................................46(一)资金需求.................................................................................46(二)用地需求.................................................................................46八、环境影响评价.............................................................................46(一)环境影响分析.........................................................................47(二)环境影响对策.........................................................................49(三)评价结论.................................................................................51九、保障措施.....................................................................................52(一)加强组织协调.........................................................................52(二)加强资金保障.........................................................................52(三)加强前期管理.........................................................................53—4—前言“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落实交通强国、交通强省部署,全面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推动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内江市巩固成渝重要交通枢纽地位,提升城市战略位势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年)》《四川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及《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划,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系统阐明“十四五”时期内江市综合交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内容涵盖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与信息化、绿色交通、安全应急、行业治理等领域,是指导内江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5—一、发展基础(一)发展纪事。内江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腹心,东邻重庆,南界泸州,西连自贡、眉山,北毗资阳,是川南经济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以及重庆等地区之间联系的重要节点,素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1.内河水运发达,内江制糖业规模居全省之首新中国成立前,四川交通主要以水路运输为主,内江位于沱江下游中段,水路运输发达,是成渝水际交通必经之地。四川制糖业依水而兴,其中沱江流域的内江、简阳和资阳等县产糖量最多,又以内江占据首位。2.成渝公路通车,内江成为军用酒精工业生产基地民国初期,四川规划修建成渝公路,线路西起成都,途经简阳、资阳、资中、内江等东大路(成渝古道)各县而东达重庆。成渝公路于1933年建成,全长约440公里,实现成都、重庆两座城市两至三天可达。抗日战争时期,酒精生产成为内江工业的重要支柱,成渝公路更是成为运送酒精等军用物资的重要通道,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3.成渝铁路运营,强化内江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善运输条件,恢复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国民经济,中共中央决定修建成渝铁路。成渝铁路在原川汉铁路线位基础上进行完善,途经12重要县境,是当时四川最主要—6—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实现铁路建设历史性突破,打通了连接川西、川东的经济、交通大动脉,将成渝两地旅行时间缩短为十几个小时。4.成渝高速通车,夯实内江成渝工业城市地位“三线”建设时期,借助国家强力投资和大批部、省级内迁企业落户内江,内江的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传统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尤其是白糖、烟酒纸、白布和棉织品等轻工产业及机械工业较为发达。为满足沿线经济发展需要,成渝高速公路启动建设。成渝高速公路于1995年建成通车,成为四川省与重庆市之间的公路交通大动脉,连接成都、内江、重庆三大工业城市,途经14个县(市、区),相比老成渝公路和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使成渝两地车程缩短至四小时左右。5.成渝高铁运营,凸显内江成渝重要交通枢纽地位成渝高速铁路是继成渝铁路、遂渝铁路后的第三条连接川渝经济带的铁路交通走廊,连通了西部两个中心城市和沿线经济建设发展重镇,对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建设成渝经济走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015年,成渝高铁建成,成渝两地车程缩短至一小时左右,内江进入成渝“半小时”经济圈。随着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与内江市人民政府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成渝高铁提速提质和成渝高速扩容启动实施,内江成渝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将逐步凸显,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的支撑将更加有力。—7—(二)发展成就。“十三五”期,内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发展改革委和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建设成渝重要交通枢纽,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由“保兜底”到“促发展”、服务水平由“保基本”到“上档次”转变,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能级进一步提升,累计完成投资194亿元。总体来看,全市“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良好,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1.陆路开放综合运输通道加速畅通高速铁路覆盖更加广泛。开工建设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铁路、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和连界至乐山铁路等3条铁路103公里(高铁里程96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291公里(高铁里程73公里),全市所有县(市、区)实现建成或在建高铁连接。完成成渝高铁达速增效,基本实现30分钟畅达成渝双城。高速公路网络更加完善。建成成都至宜宾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内江城市过境高速公路、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自隆高速公路成自泸赤与乐自高速公路连接线等3条高速公路78公里,高速通车里程达310公里。内江至大足、乐山经资中至铜梁、乐至经自贡至犍为等高速公路项目纳入《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9年—2035年)》,新增高速公路规划里程150公里以上,区域高速公路网布局进一步完善。普通公路网络更加畅通。新改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37公里,—8—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比重达56.4%,位居全省第六。新改建农村公路4590公里,新增54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实现100%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圆满完成交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枢纽站场体系更加健全。建成内江综合客运中心站等3个高铁配套站,全市三级以上客运站达到11个,实现“市有一级站、县有二级站、乡有等级站”目标。苏宁川南地区管理总部基地及配送中心等物流项目投入使用,内江国际物流港加快建设,以“一港三园”为核心的现代物流格局加速形成。表1-1内江市“十三五”期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情况运输方式指标单位2015年2020年增加值综合交通网总里程公里11248140062758铁路铁路营业里程公里291291—高速铁路里程公里7373—公路公路通车总里程公里10212129702758高速公路里程公里29531015二级及以上普通公路里程公里499600101乡镇通硬化路率%100100—建制村通硬化路率%97.41002.6水运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公里745745—2.客货运输市场加快转型升级客运结构调整明显。成渝高铁开通后,内江至成都、重庆间—9—出行方式更加多元,旅客运输结构发生较大调整,公路、铁路、水运完成客运量比例由2015年的97.5:0.6:1.9调整为2019年底的89.1:8.9:2。“十三五”前四年1累计完成公路客运量4.1亿人,客运周转量167.4亿人公里,分别是“十二五”同期的108.8%和141.3%;累计完成铁路客运量2140万人,是“十二五”同期的6.1倍;累计完成水路客运量695万人,客运周转量4447万人公里,分别是“十二五”同期的63.6%和68.8%。表1-2内江市历年客运量及客运周转量年份客运量(万人)旅客周转量(万人公里)水运公路铁路水运公路201128389241231552287222201231010349801747335709201331582247217552491592014185994072140631231020152151108265145136824720161941263841312454375112017199127454761210467631201815386575861055406637201914966796659373619002020855050—4912461231受疫情影响,2020年各运输方式客运量大幅下降。—10—客运网络及时优化。铁路客运能力大幅提升,内江站和内江北站日均发送列车60列(高铁58列),至成都、重庆高铁最短发车间隔为6分钟。城际道路客运发班模式及时优化,全市客运班线总数达594条,其中省际30条、市际和县际233条、农村331条。乡村运输“金通工程”积极推进,全市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公共交通积极发展。制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意见》《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实施意见》,编制了《内江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和《内江市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布局规划》。新增、优化公交线路74条,新建公交停靠站352个、首末站3个、停保场4个,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2%。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开通了内江至范长江景区客运试点路线。内江“甜城一卡通”率先实现与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城市公共交通全面实现微信二维码移动支付,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货运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累计完成公路货运量1.99亿吨、货运周转量197.4亿吨公里,分别是“十二五”的111.1%和98.9%;累计完成水运货运量1168万吨、货物周转量4536万吨公里,分别是“十二五”的80.4%和62.0%。总体上看,全市公路货运量呈稳步增长趋势,公路货运周转量与“十二五”基本持平;水运货运量及周转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水运潜能未充分挖掘。—11—表1-3内江市历年公路水路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年份货运量(万吨)货物周转量(万吨公里)水运公路水运公路2011252484213914919822012277564515885714982013283225815942694952014319249814003235032015321265813423397422016316314612983551562017322360813023808822018254428210604233682019189431661239102020208745402644235803.交通运输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安全生产监督严格抓实。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要求,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会重要议题推进落实。同时,加强行业监管,督促企业落实安全投入、安全管理、教育培训、隐患治理、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等方面主体责任。实现“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预防一般性事故”的目标,全市道路运输连续19年未发生因源头责任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12—水路运输连续20年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工程质量监督严格抓实。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标准和规程,出台了《内江市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实施细则》,全市重点在建交通项目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同时,加强监督成果运用,督促质量安全问题限时整改到位。总体来看,全市“十三五”期交通工程质量安全体系运转高效,工程质量处于可控状态。应急抢险救援严格抓实。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平台基本形成,完成县级水上交通安全监控室1个,海巡艇4艘、海事码头4个、海事应急抢险救助艇项目1个;航道整治1个、航标设置4个。加强安全巡查、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定期对全市国省干线公路及管养路段进行巡排查,汛期24小时值守危桥险路、地灾隐患点和大型桥梁,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管控措施。成功应对2017年“8.08”九寨沟地震、2019年威远“9.8”地震、资中“12.18”地震、2018年“6.30”特大暴雨、“7.12”洪峰过境严峻汛情以及2020年“8.13”高水位洪峰过境等自然灾害。4.行业治理改革取得实效便民增效积极推进。成渝高速公路渔箭省界收费站取消,全市ETC用户总量居全省前列,高速通行更加便捷。“厕所革命”积极推进,实现全市所有高速公路服务区和三级以上客运站全覆盖。建成渡改桥19座,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建成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畅通了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和渠道。—13—养护工作成效明显。完成普通国省道大中修工程451公里,PQI达91.2%。整治危(病)桥53座,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982公里,实施养护管理站29个、机械化养护中心4个,路况水平和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积极推动养护改革,率先启动国道321线资中鱼溪镇至内江资阳交界处和东兴区南瓜桥至隆昌市迎祥镇等2段、40公里的国省干线公路养护市场化试点工作。行业改革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三基三化”试点建设工作。不断优化和规范审批流程,最大限度畅通办事渠道。圆满完成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出台了《内江市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实施方案》《内江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以个性化运输服务引导出租车行业良性发展。率先在全省制定了春节期间出租汽车运价标准,为出租汽车行业价格管理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优化调整运力,增加巡游出租汽车,开展非法运营“黑车”整治。开展在建工程扬尘污染防治、维修企业污染防治,全面完成对口滩饮用水源保护工程涉及交通部分的项目。(三)主要问题。1.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升。成都、重庆间拥有成遂渝、成资渝、成内渝3条交通走廊,内江占据传统成渝经济走廊的先发优势,但全市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一是综合交通门类不全。缺乏民用运输机场,内江机场尚未开工建设,空中交通走廊还未建立。内河水运优势有待挖掘,沱江为七级及以下航道,与长江黄金水—14—道未实现干支衔接。二是高铁优势不明显。仅建成直达成都、重庆方向高铁通道,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铁路、绵泸高铁内自泸段还未建成,重庆至自贡至雅安铁路还在前期规划阶段,至滇中、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自贡、泸州、乐山城际通道不健全。三是高速通行能力有待提升。早期建成的成渝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较低,随着交通量持续增长,通行能力难以满足成渝主轴间运输需求。2.市域一体高效衔接转换存在瓶颈。一是公路网总体技术等级仍需提升。截至2020年底,内江市等级公路占比为96.7%,位于全省第12位,全市还有28个乡镇2未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还有26.1%的30户及以上村民小组未通硬化路。二是国省干线公路存在瓶颈。高等级公路占比较低,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中一级公路占比仅为11.7%,主城区至所辖县(市)尚无建成的快速通道。与荣昌、自贡等毗邻地区相连的部分省道技术等级较低,互联互通能力有待提升。受城市空间拓展影响,部分国省道已位于城市中心,承担大量城市交通功能,拥堵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如G321线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混行严重。3.客货运提质降本还需深化。一是客运方面。内江北站作为成渝高铁最大客流中间站,尚未形成以旅游、商业、服务、娱乐等功能为主体的枢纽经济,对人流、物流、交通流、资金流等信息流的汇集与联动作用不强。随着成渝高铁开通,旅客运输进一2按撤并前统计,内江共有107个乡镇,其中28个乡镇未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若按撤并后统计,内江共有70个乡镇,其中15个乡镇未通三级及以上公路。—15—步向铁路运输转移,道路客运经营面临困难,亟待转型发展。旅客联程运输程度不高,定制客运尚处起步阶段。乡村客运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客运“开得通、留不住”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货运方面。途经内江的成渝铁路、隆黄铁路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主通道的关键路径,但仅为时速80公里和60公里的单线铁路,南向公铁联运效率不高、能力不足;成渝铁路第二货运编组站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北向铁路通道尚未打通,制约内江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枢纽的建设。物流园区建设滞后,物流设施建设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工业物流中转成本高,部分物流需求被自贡、泸州两市分流。多式联运发展滞后,网络货运、冷链快递、即时直递等新业态新模式尚处起步阶段。4.交通高质量发展不足。一是创新融合发展不足。公路水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深度、广度不足,智慧公路、智慧航道尚处探索阶段。交旅融合、枢纽经济、路衍经济、流域经济还未形成规模品牌。交通与其他行业政策协同性有待加强,“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普遍。跨部门联合执法、行业综合执法水平有待提高。二是治理能力仍需强化。现代化公路养护管理体系不健全,养护管理压力持续加大。投融资体制亟待创新突破。绿色公路、绿色航道发展较滞后,交通安全防控体系亟待强化。二、形势要求(一)发展要求。—16—1.重大战略叠加要求发挥交通先行引领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入推进,内江在区域交通格局中的位势不断提升,落在交通上就是要全面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强化成渝发展主轴优势,提高成内渝交通走廊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城市崛起;要加快构筑发达的基础设施复合廊道,提高成渝、隆黄等干线铁路货运能力,提升内江在全省东向、南向开放势能,通过交通先行引领沿线城市产业分工协作,实现与沿海沿江协同开放发展。2.强化民生保障要求完善基础设施“三张网”。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推动人口加速向都市圈、城市群汇聚,落在交通上要构建服务品质高、运行速度快的快速网,加强与成渝双核的沟通联系。推动内自同城化发展,落在交通上就是构建运行效率高、服务能力强的干线网,推动内自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做深做实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在交通上是要构建覆盖空间大、通达程度深、惠及面广的基础网,增强内生动力,推动改革成果转换为发展红利。3.建设人民满意交通要求推动客运服务快速便捷、货运服务经济高效。新时期人民群众出行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客运方面要围绕人便其行,研判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铁路、绵泸高铁内自泸—17—段开通后全市客运市场变化趋势,加强接驳运输,深化旅客联程联运,推广定制客运,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构建无龄感的快速便捷客运服务体系。货运方面要围绕货畅其流,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和“蓉欧+”东盟国际班列优势,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推动铁水联运发展;要加强优化运输组织,强化运输结构调整,积极提升集约化物流服务水平,提高运输经济性。4.全面高质量发展要求培育交通新发展动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落在交通上是要转变发展动能,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内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赢得新机遇。绿色发展是交通强国、交通强省建设的基本底色,要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建管养运全过程,加快构建绿色出行体系,节约集约资源利用,加强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是行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要深化“交通+”跨界融合发展,努力形成新的交通增长点。5.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中央提出“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落在交通上是要完善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实现“多规合一、政策协同”。内江市交通建设任务重、资金需求量大,加之地方政府债务管控趋紧,建设资金供需矛盾突出,要深化交通投融资改革,拓宽筹融资渠道。行业治理方面,要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18—全面提升行业治理水平。安全应急方面,要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体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强化应急保障能力,提高交通运输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的韧性和能力。(二)阶段特征。总体判断,“十四五”内江交通运输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阶段特征:1.运输量仍将持续增长,并出现结构性变化。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预计全社会客货运输总量将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客运需求将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出行方式散客化和自助化将越发明显;随着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铁路、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建成运营,道路营运性客运量将逐步下降。内江“5+5+5”3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时效性的货物运量将大幅增长;随着连界至乐山铁路建成运营,成渝铁路、隆黄铁路扩能提速,部分货物将被铁路分流,但公路运输仍将是主要的货运方式。2.需求分布将明显变化,轴带支撑和中心汇聚特征显现。随着成渝高铁提速提质和内自同城化进程加快,内江与成渝主轴和自贡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跨城通勤、当日往返出行将成为常态,内江至成渝双核、内江至自贡的运输需求将快速增长。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将加快向城市集聚,市域交通出行频次将3“5+5+5”:即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绿色能源和电子信息产业五大重点产业,内江黑猪、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特色水产、精彩蔬菜五大特色产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科技信息、商务会展五大现代服务业。—19—大幅度增加,出行范围将逐步向外延伸。3.战略导向和政策支撑强劲有力,基础设施发展迎来重要窗口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在内江交汇,交通强国、交通强省建设深入推进,双核主轴提质扩能、川渝毗邻融合发展的交通项目将加快落地,有助于内江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做实做好“联通双城、全面融入、配套服务、顺势提级”这篇内江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文章。4.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迫切,亟需创新驱动引领行业提质增效。交通发展面临的资金、用地等要素制约日益趋紧,需要加强部门联动,深化投融资改革,科学制定配套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促进交通与自然资源、环保、产业、财税、贸易等政策协同,加强综合执法改革,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治理效能。同时,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大数据等新技术,网约车、共享单车、定制客运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将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三)方向路径。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是支撑总体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内江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交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紧紧围绕成渝重要交通枢纽的定位,从以下3个方面重点发力,持续推动综合交通发展:1.要发挥衔接成渝主轴、长江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纽—20—带作用。依托成渝主轴、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在内江交汇的区位优势,高效承接成渝双核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枢纽经济,加快建设成渝地区重要大宗物资运输集散中心,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成为四川南向开放“桥头堡”和成渝发展主轴开放新高地。2.要发挥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先行示范作用。内江地处川渝毗邻地区,是成渝地区沟通交流的重要门户,也是推进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要下好川渝毗邻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先手棋,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3.要发挥对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川南经济区是全省南向开放的主战场,推进内自同城化发展是支撑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要以推动内自同城化发展为抓手,以跨市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质化交通运输服务为着力点,坚持共建共享共融,实现两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作用。三、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历次全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21—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133631”4总体发展思路,围绕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的总目标,统筹存量与增量、传统和新型交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六轴七廊八通道”综合立体交通骨干网,着力打造成渝重要交通枢纽,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持续提升综合交通设施能力和枢纽能级,为内江争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奠定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江当好先行。(二)基本原则。1.把握大势、服务全局。深刻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委“一干多支”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通道,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战略位势。2.适度超前、统筹协调。着眼十五年远景目标,对标交通强市建设,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适度超前发展。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3.注重安全、绿色发展。强化安全发展理念,深化平安交通建设,增强路网韧性和交通运输各环节安全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深入推4“133631”总体发展思路:即“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和打造产业内江、生态内江、甜蜜内江“三个内江”的美好愿景,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六项重点任务”,持续筑牢“三个有力支撑”,切实加强“一个根本保证”。—22—进绿色交通发展,实现交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4.融合创新、蓄能提质。有序推进在“交通+”融合发展上探索创新,在交旅融合、通道经济、枢纽经济等方面形成品牌。创新协调联动机制,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出行、物流、行业治理等领域智能化应用。(三)发展目标。1.“十四五”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成渝重要交通枢纽,市际对外通道达到25个,设施能力迈上新台阶、服务质效实现新提升、改革治理迈出新步伐,实现内江至成渝双核“30分钟”到达,至周边地市1小时到达。(1)设施能力迈上新台阶——铁路网。基本实现“高铁全覆盖、普铁提能效”、县(市、区)30分钟上铁路的目标。建成高铁96公里、普铁18公里,力争新开工高铁30公里,全市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94公里,高铁营业里程达到169公里,市际出口通道达到10个。——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一环七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络布局,90%的乡镇实现30分钟上高速。建成高速公路70公里,力争新开工高速公路150公里,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80公里,市际出口通道达到13个。——普通公路。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80%,30户及—23—以上自然村5通硬化路率达到80%。实施3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乡村振兴旅游路产业路等农村公路约2000公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内河水运。水运服务品质明显提升,水运安全基础更加稳固。推进苏家湾航电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开展沱江白马以下航段等级提升前期研究。——航空体系。机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辅相承”的机场体系加速形成。启动内江机场、威远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内江机场。(2)服务质效实现新提升——客运服务。基本形成高品质的客运服务体系,人民出行满意度明显提升。加快形成“1+5+N”的客运场站体系,“金通工程”建设取得实效,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AAA级以上的县区占比达到60%以上。符合条件的三类及以上班线定制客运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城际客运出行“一票制”“一站式”。——货运服务。基本形成高质量的货运服务体系,物流运输效能有效提升。加速形成“一港三园”的现代物流格局,公铁联运和高铁货运蓬勃发展,物流运输成本明显下降,多式联运“一单制”得到推广。县域物流配送实现1天送达,建制村通快递比例达到100%。530户及以上自然村:指居民聚居地人数达到30户及以上的村落。—24—(3)改革治理迈出新步伐——智慧交通。积极推动智慧高速、智慧枢纽等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风险监测覆盖率达到100%,数字化交通感知网络初步构建。——绿色交通。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新增新能源公交车比重达到70%以上,“公转铁”取得实效,成功创建四川省绿色出行城市,交通运输CO2排放强度下降3%。——平安交通。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约50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2020年底存量四、五类桥梁改造,国省干线公路新发现四、五类桥梁处治率达到100%。应急队伍、设备能力显著提升,应急指挥系统更加完善。——治理体系。普通公路养护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普通国省道技术状况(MQI)优良路率保持90%以上,农村公路技术状况(MQI)优良中等路率不低于83%。持续推进重大领域改革,综合交通运输执法运行机制更加健全,覆盖综合交通全领域、全环节的信用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协作的现代交通运输治理格局更加完善。2.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省一流”的交通强市,基本形成“多层级、一体化、高质量”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主城至县(市)“30分钟”到达,内江至成渝—25—地区主要城市“1.5小时”到达,至国内重要城市群及重要港口、口岸“3小时”到达。表3-1内江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领域类型指标2020年2025年类型基础设施铁路铁路营业里程(公里)291394预期性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公里)73169预期性建成高铁覆盖区县(市)35预期性铁路市际出口通道(个)610预期性公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公里)310380预期性高速公路市际出口通道(个)1113预期性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73.880预期性3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73.980预期性运输服务客运综合客运枢纽数量(个)34预期性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40预期性货运多式联运枢纽数量(个)02预期性建制村通快递比例(%)—100预期性行业管理智慧交通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风险监测覆盖率(%)—100预期性绿色交通新增新能源公交车比重(%)>70预期性交通运输CO2排放强度下降率(%)3约束性应急保障农村公路2020年底存量四、五类桥梁改造率(%)—100预期性普通国省道新发现四、五类桥梁处治率(%)—100约束性较大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车万车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12约束性治理体系普通国省道技术状况(MQI)优良路率(%)—≥90预期性农村公路技术状况(MQI)优良中等路率(%)—≥83预期性—26—四、空间布局(一)运输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在成渝地区规划布局了“3轴2廊2通道”,其中长三角—成渝主轴、粤港澳—成渝主轴,西部陆海走廊、成渝昆走廊和厦蓉通道“2轴2廊1通道”在内江交汇,并经区域交通网有效衔接京津冀—成渝主轴、川藏通道“1轴1通道”。通过内江市“三射三联”综合立体交通运输通道,全面对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通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滇中、关中—天水、北部湾等经济区或城市群。一是融入粤港澳—成渝主轴。内江境内主要有6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铁路通道: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铁路、成渝高铁、绵泸高铁内自泸段、成渝铁路、内昆铁路、隆黄铁路;高速公路通道:G76厦蓉高速内江至成都段、G76(G85)成渝高速公路扩容线、G4215蓉遵高速成都至内江段、G85银昆高速内江至宜宾段、成都至宜宾高速公路、内江至南溪高速公路、安岳经荣昌至合江高速公路。二是融入西部陆海走廊。内江境内主要有6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铁路通道: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铁路、成渝高铁、绵泸高铁内自泸段、成渝铁路、内昆铁路、隆黄铁路;高速公路通道:G76厦蓉高速内江至成都段、G76(G85)成渝高速公路扩容线、G4215蓉遵高速成都至内江段、G85银昆高速内江至宜宾段、成都至宜宾高速公路、内江至南溪高速公路、安岳经荣昌至合江高速公路。—27—三是融入长三角—成渝主轴。内江境内主要有3条铁路、8条高速公路和1条航道。铁路通道:成渝高铁、成渝铁路、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铁路;高速公路通道:G76厦蓉高速内江至成都段、G76(G85)成渝高速公路扩容线、G4215蓉遵高速成都至内江段、G85银昆高速内江至宜宾段、成都至宜宾高速公路、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井研经资中至铜梁高速公路、自贡至永川高速公路、安岳经荣昌至合江高速公路;内河航道:沱江航道。四是融入厦蓉通道。内江境内主要有3条铁路、8条高速公路和1条航道。铁路通道:成渝高铁、成渝铁路、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铁路;高速公路通道:G76厦蓉高速内江至成都段、G76(G85)成渝高速公路扩容线、G4215蓉遵高速成都至内江段、G85银昆高速内江至宜宾段、成都至宜宾高速公路、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井研经资中至铜梁高速公路、自贡至永川高速公路、安岳经荣昌至合江高速公路;内河航道:沱江航道。五是融入成渝昆走廊。内江境内主要有5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铁路通道:绵泸高铁内自泸段、重庆至自贡至雅安铁路、归德至连界铁路、连界至乐山铁路、内昆铁路;高速公路通道:隆昌至汉源高速公路、内江至荣县高速公路、G85银昆高速内江至宜宾段、井研经资中至铜梁高速公路、乐至经资中至犍为高速公路、自贡至永川高速公路。六是衔接京津冀—成渝主轴。内江境内主要有1条铁路、2条高速公路。铁路通道:绵阳至遂宁至内江铁路;高速公路通道:—28—遂宁至内江高速公路、乐至经资中至犍为高速公路。七是衔接川藏通道。内江境内主要有3条铁路、2条高速公路。铁路通道:重庆至自贡至雅安铁路、连界至乐山铁路、归德至连界铁路;高速公路通道:隆昌至汉源高速公路、井研经资中至铜梁高速公路。(二)枢纽布局。围绕全市产业布局和功能组团,规划布局“一主三副”枢纽体系。1.“一主”内江主枢纽,围绕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进一步完善内江主枢纽功能,推进内自同城同网,融入川南交通一体化发展。2.“三副”隆昌副枢纽,围绕加快建设川渝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示范区、成渝地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先行区,依托成内渝传统交通走廊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内江东向联系重庆、南向融入川南进而通江达海的区域性副枢纽。资中副枢纽,围绕建设成渝主轴绿色产业强县活力文化名城,依托多条运输通道,经资阳至成都、井研至乐山、乐至至大英三个方向对接成都平原经济区,打造北向对接成都平原的区域性副枢纽。威远副枢纽,围绕再造一个产业威远,加快建设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充分发挥成都—宜宾新通道关键节点的优势,依托多条铁路、高速公路通道和通用机场,积极推进威远、荣县交通一—29—体化发展,打造服务内江西南部、对接乐山、眉山等环成都经济圈南部城市的区域性副枢纽。五、重点任务紧紧围绕建成“成渝重要交通枢纽”的总目标,以推进设施能力迈上新台阶、服务质效实现新提升、改革治理迈出新步伐为重点,实施九大任务,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保障和先行引领作用。(一)建设便捷高效的铁路网。1.高速铁路。一是推动内自高铁多路畅通。加快推进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内江段)、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铁路(内江段)项目建设,开展重庆至自贡至雅安铁路(内江段)规划研究,并积极争取客货共线,加速形成内江至自贡的三条高速铁路通道,全面支撑内自同城化通勤需求。二是打通北向高速铁路通道。实施绵阳至遂宁至内江铁路(内江段),弥补内江北上铁路通道空白,形成内江北上遂宁、绵阳、西安及京津冀城市群的便捷通道。三是积极衔接天府国际机场。规划研究内江至天府国际机场高铁连接线,最大程度缩短与天府国际机场的时空距离,形成市区直达天府国际机场的高铁通道。专栏1内江市“十四五”时期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续建项目。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内江段)、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铁路(内江段)等2个项目、96.2公里。新开工项目。绵阳至遂宁至内江铁路(内江段)。加快前期项目。重庆至自贡至雅安铁路(内江段)。规划研究项目。内江至天府国际机场高铁连接线。—30—2.普速铁路。一是提速扩能成渝铁路通道。实施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内江段)和成渝铁路城区段外迁工程,同步建设内江新区二级铁路物流基地和编组站,提高内江货运铁路编组能力,畅通内江东向、南向货物运输大动脉,加速内江融入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二是畅通南向货运出海通道。实施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工程,提高隆黄铁路货运能力,同时有效衔接黄桶至广西百色铁路,形成南向出川至北部湾最近的货运通道。规划研究内昆铁路内江至宜宾段扩能改造工程,服务面向云南、辐射东南亚的货运需求。三是打通西向铁路货运通道。加快推进连界至乐山铁路(威远段)建设,与归连铁路共同构成成渝铁路、成昆铁路(成昆复线)的重要连接线,有效完善内江西向铁路货运通道,增强内江对周边货运物流的集散能力。专栏2内江市“十四五”时期普速铁路建设项目续建项目。连界至乐山铁路(威远段)1个项目、7.1公里。新开工项目。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隆昌段)、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内江段),同步建设内江新区二级铁路物流基地和编组站。规划研究项目。内昆铁路内江至宜宾段扩能改造工程。(二)建设外畅内联的公路网。1.高速公路。一是推动成渝主轴高速扩能加密。加快推进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建设,有效衔接渝蓉高速,形成内江至重庆高速公路双通道,提升内江与重庆的互联互通水平。开工建设G85G76成都至重庆高速公路扩容工程和资中至铜梁高速公路,全面提质—31—成渝主轴高速公路通道服务能力。加快推进自贡至永川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更好促进川南渝西融合发展。二是推动内自高速互联互通。加快推进自隆高速公路成自泸赤与乐自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力争开工内江至南溪高速公路,加快推进G4215线成都经自贡至泸州段高速公路扩容和乐至经自贡至犍为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提高内自相邻区县高速公路互联互通能力。三是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建成内江城市过境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城市交通与高速公路的快速转换,形成区域内“半小时”经济圈。开工建设乐山至资中高速公路,融入环成都文化旅游经济带,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增长极。开展安岳经内江经荣昌至合江高速公路规划研究,进一步完善川渝毗邻地区高速公路网。专栏3内江市“十四五”时期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续建项目。内江城市过境高速公路、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自隆高速公路成自泸赤与乐自高速公路连接线等3个项目、77.8公里。新开工项目。资中至铜梁高速公路、乐山至资中高速公路、G85G76成都至重庆高速公路扩容工程。力争新开工项目。自贡至永川高速公路、内江至南溪高速公路。加快前期项目。乐至经自贡至犍为高速公路、G4215线成都经自贡至泸州段高速公路扩容。规划研究项目。安岳经内江经荣昌至合江高速公路。2.普通国省道。一是推动川渝毗邻路网缝合。开工建设G348隆昌市石燕桥镇(川渝界)至金鹅街道段改建工程,加快推进资—32—荣路快速通道(G321、S308资中县经东兴区至荣昌区界段)建设工程前期工作,下好川渝毗邻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先手棋。二是推动内自交通同城同网。规划建设内宜高速公路内江新区出口连接线、内江国际物流港物流路C段等项目,加快推进区域内S427、S436省道路段提升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加速形成以内江自贡两市中心城区为基础,以沱江经济带为依托的“两纵一横”快速交通路网。三是畅通周边普通干线通道。规划建设资中连接红星路南延线、威远连接天府大道南延线项目。开工建设S401威远县连界镇(巫家祠至共和桥)改造工程,推进S213资中县龙结镇至仁寿县(仁寿界)改建工程前期工作,有效衔接眉山境内天府大道南延线和红星路南延线,形成内江连接成都的普通干线通道。加快推进东泸路快速通道(S426、G321东兴区经隆昌至泸县界段)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并适时启动建设,形成内江东部纵向快速通道,带动沿线东兴区、隆昌市及泸州北部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四是提档升级内部普通干线网。加快推进高桥互通连接线建设,加快推进G247威远县城过境(花椒坡至三河村)改线工程前期工作,开展G321、S308等城区过境路段方案研究,提升城市交通转换效率。加快推进S401线资中县鱼溪镇(金李井)至铁佛镇改造工程、S213威远县连界镇巫家祠至严陵镇连威路路口段改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城区至各县(市、区)快速通道建设,提高城乡交通融合发展水平。—33—专栏4内江市“十四五”时期普通国省道建设项目续建项目。内江城市过境高速公路高桥互通连接线1个项目、2.5公里。新开工项目。G348隆昌市石燕桥镇(川渝界)至金鹅街道段改建工程、S401威远县连界镇(巫家祠至共和桥)改造工程。加快前期项目。S401资中县鱼溪镇(金李井)至铁佛镇改造工程、资威路快速通道(S212、S213球溪经连界至小河段)建设工程、东泸路快速通道(S426、G321东兴区经隆昌至泸县界段)建设工程、资荣路快速通道(G321、S308资中县经东兴区至荣昌区界段)建设工程)、内威路快速通道(S308内江市中区经威远至荣县界段)建设工程、资东路快速通道(G321资中球溪经高楼至东兴区双桥段)建设工程、S427内自快速通道、沱江沿江快速通道、S436东兴区郭北镇(大堰塘村)至平坦镇(平滩社区)改建工程、S543东兴区双桥镇(东山村)至平坦镇(平滩社区)改建工程、G247威远县城过境(花椒坡至三河村)改线工程、S212威远县越溪镇至新场镇改造工程、S213威远县连界镇巫家祠至严陵镇连威路路口段改建工程、S213资中县龙结镇至仁寿县(仁寿界)改建工程等项目。3.农村公路。一是推动农村公路联通城乡。持续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强化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城市道路及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实现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80%。二是推动农村公路通村达组。实施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实现撤并建制村与新村委会直连道路100%硬化;推动3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加快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农村公路,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推动农村公路多元融合。实施乡村振兴旅游路产业路,实现具备条件的县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全部通四级双车道及以上公路;积极探索“公路+乡村旅游”“公路+特色产业”等发展模式,打造最美乡村公路,助力乡村振兴。四是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34—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全力争创“四好农村路”示范市、示范县(区),协同荣昌争创“四好农村路”示范区。专栏5内江市“十四五”时期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农村公路。以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乡村振兴旅游路产业路、新建桥梁为重点,共实施农村公路约2000公里。(三)推动内河水运破除瓶颈。紧紧围绕全省“一横五纵多线”航道网络体系,加快推进苏家湾航电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并适时启动项目建设,开展白马以下航道等级提升工程前期研究,为沱江全线连续通航打下基础。(四)推动航空设施实现突破。1.民用航空。加快开展内江机场前期工作,依托绵泸高铁,形成空铁联运枢纽,提升空铁联运竞争力和对外交通服务能力,发展廉价航空,辐射川南和成渝经济区毗邻区域。2.通用航空。加快开展威远县通用机场前期工作,以通用机场为载体,适时发展航空救援、农林作业、观光旅游、航空培训、航空物流等通航产业,探索与周边地区发展低空旅游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五)推动客运服务品质提升。1.加快客运站场转型。一是加强综合客运枢纽配套。以实现旅客运输“零距离”换乘为立足点,按照“统一设计、协调建设、协作运营”的理念,开工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内江白马西站配套工程客运站、威远县城北客运枢纽站和资中高铁西站汽车客运站,—35—实现高铁站配套公路客运站全覆盖;推动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内公路客运区、城市客运区与铁路站集中布局、空间共享,鼓励不同运输方式共建共享售取票、风雨廊道、驻车换乘(P+R)、换乘行李推车等设施设备,为旅客换乘提供便利。二是提升普通客运站场功能。新建范长江旅游客运站,新(改)建15个乡镇运输服务站,增强汽车客运站城市客运、快递物流、旅游服务等功能配套,推动汽车客运站向“一点多能、多站合一”的综合服务站转型。专栏6内江市“十四五”时期客运站场建设项目1.综合客运枢纽项目(3个)。新开工川南城际铁路内江白马西站配套工程客运站、威远县城北客运枢纽站、资中高铁西站汽车客运站。2.普通客运站项目(1个)。新开工范长江旅游客运站。3.乡镇运输服务站(15个)。新(改)建全安镇等15个乡镇综合服务站。2.推进城际出行便捷化。一是深化旅客联程运输发展。推广“出行即服务”理念,加快推动各种运输方式资源整合,适时引导基于智能终端的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入驻内江。研究开通隆昌至云龙机场、内江城区至威远高铁站客运专线,积极争取加密成自宜高铁威远站至天府国际机场站车次,协同推动空铁联运快速发展,实现借“港”出川。推动城市公交、出租企业与铁路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统筹开通连接公路客运站与铁路站间的公交专线和定制客运服务,加强在运营时刻、组织调度、运力安排等方面的协同衔接和应急响应,保障列车晚点等正常情况下的旅客出行接续。二是加快客运转型升级步伐。主动对接铁路部门优化调—36—整运行图,争取实现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铁路、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公交化运营,进一步提高高铁列车承担铁路客运量比例。加强与自贡、荣昌客运合作,在内自主城区间、内江与荣昌间探索开通跨城(省)公交,适时开展内自轨道交通研究,在毗邻城市、毗邻地区之间和交通枢纽、商业区、旅游景区等热点区域发展定制客运,更好满足群众“门到门”“点到点”的出行需求;引导跨省800公里以上道路客运班线逐步退出市场,持续开好“春风行动”务工专车,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提供便利。3.推进城市出行舒适化。一是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加强城市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建设,适时优化调整城市公交线网,逐步构建以城市公共交通为主体,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辅的绿色出行体系;开展中心城区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建设,灵活采用区间车、大站快车等调度方式,匹配多样化的公交出行需求;升级公交非现金支付体系,推动内江荣昌公交移动支付兼容互认,在客流较大公交站点建设电子站牌。二是深化出租汽车改革。统筹推动巡游车、网约车规范发展,深化巡游车经营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经营权和使用权合一,落实无偿有期限使用,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加强人脸识别、线上线下信息对比、风险预警及应急管理处置等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网约车运营安全水平。提升出租汽车适老化服务水平,完善约车软件老年人服务功能。4.深入实施金通工程。一是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巩固拓展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成果,支持按照“一县一公司”原—37—则整合经营主体,推动各县(市、区)完善农村客运发展扶持政策,保障农村客运可持续稳定运营。二是优化客运组织模式。突破传统农村客运“定点、定线、定车、定时”模式,鼓励市中区、东兴区和隆昌市发展全域公交,推进资中县、威远县公交线网向城区周边乡镇延伸,引导县城至较远乡镇实施城乡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支持镇村因地制宜发展片区经营、预约响应等模式。三是完善服务监管平台。推动车辆全部安装主动安防系统,推动车辆、驾驶员和村级招呼站(牌)接入全省乡村客运监管服务平台,实现车辆位置“一键可询”。(六)推动货运行业降本增效。1.完善物流网络节点体系。一是加强综合货运枢纽建设。依托内江国际物流港建设,充分发挥“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内江基地、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江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作用,大力发展高铁物流、航空物流、综合保税物流等新兴物流业态,拓展商贸物流发展空间和市场,打造川南物流新名片。二是加强专业物流基地建设。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威远县川南冶金建材物流港建设,加快推进威远县严陵综合物流园区、资中县明心寺冷链箱装复合型物流中心和四川凯迪现代物流园前期工作,提升货物集散效率,逐步推动物流服务向生产、销售等环节延伸。三是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县级货运站或客运站建设面向城乡、辐射广泛的共同配送中心,配置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打造与成渝标准—38—统一、市场一体、全程可控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协同邮政部门依托便利店、智能快递寄存柜建设村级物流服务网点,切实推动电商物流服务向基层延伸。四是完善集疏运体系。围绕提升港口和大型物流园区集散能力,推动川南冶金建材物流港货运大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强化综合运输枢纽与公路干线通道联系,提升枢纽辐射能力,拓展经济腹地。专栏7内江市“十四五”时期货运站场和集疏运公路建设项目1.综合货运枢纽(含物流园区)项目(1个)。加快推进内江国际物流港建设。2.通用集散型货运枢纽项目(4个)。加快威远县川南冶金建材物流港建设,加快推进威远县严陵综合物流园区、资中县明心寺冷链箱装复合型物流中心和四川凯迪现代物流园前期工作。3.集疏运公路(1个)。加快推进川南冶金建材物流港货运大道前期工作。2.促进多式联运发展。依托我省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和长江黄金水道等3张名片,结合成渝、隆黄干线铁路扩能改造,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加快多式联运信息共享,提供品牌化联运服务产品,积极推动“公转铁”“公转水”,向南通过北部湾实现铁海联运,向东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实现公水联运,向西依托“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对接“一带一路”。推广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标准化设施设备。优化铁路两端短驳环节,建立健全规范收费长效机制,降低短驳运输成本。3.创新物流组织模式。基本建成“1+2+5”高质量发展的内江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网络货运,推广货运大车队、集装—39—箱与挂车共享租赁、即时直递等新业态新模式。引导辖区货运企业加入省级物流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通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信息互联共享链条,提升供应链综合服务水平。利用内自同城化优势,加强与自贡国家骨干冷链基地合作,大力发展多温区冷链运输车、联运冷藏集装箱等新兴冷链物流装备,争取开行冷链货运班列,培育创建冷链物流服务品牌。4.完善城乡配送网络。深入实施快递“七进”工程,支持农村客运与邮政、电商等功能整合,以线上平台为手段,以线下客运线网为载体,开通“交邮、交快”合作精品线路,实现“一网多用、深度融合”,逐步建立“种植基地+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物流运输+金融服务”一体化供应链体系。鼓励发展城市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支持配送企业延展服务链条,推进干线甩挂运输与城市共同配送的一体化运作。5.优化货运发展环境。加快淘汰非标准汽车列车、罐车等车辆,推广符合国家标准的中置轴汽车列车、厢式半挂车、集装箱和轻量化挂车。深化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积极开展普通国省干线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专项行动。推动营运货车不停车收费全覆盖。推进在成渝高速服务区或内江国际物流港建设“司机之家”,为驾驶员提供短暂休憩场所,改善从业环境。(七)构建科学智慧交通体系。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协同落实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在成都至宜宾高速公路开展车路协同试点,研究推进智慧枢—40—纽等示范应用,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和新建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使用。对普通国省道特大桥进行桥梁健康动态监测与评估,对普通国省道重点路段及大桥建设交通事件智能化监测设备,扩大边坡监测试点范围;积极支持在普通国省道北斗信号盲区补充布设北斗信号增强站。对全市码头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完善浅险航道、重点航段航道、航标可视化监测监控,包括视频监控、流量监测、水位监测、气象和水文等自动化监测。2.持续推进运载工具智能化升级。实现常规公交、出租车、农村客运车辆、重型营运货车等运载装备的北斗卫星定位及运行状态监测。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监控报警终端等技术装备,实现对不安全驾驶行为、乘客危险行为、危险行李货物等自动识别和实时报警。鼓励智能运载工具应用推广,推进共享化、无人化、智能化的运输系统建设。3.深化数据资源“聚通用”。加强视频资源和业务平台整合,健全市县两级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运作机制,强化与公安、气象等部门信息互联共享,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聚集行业各领域、各环节数据资源,推动数据融通,深化数据利用,提高数据安全管控,围绕行政执法、运行监管、生产调度、安全应急、决策分析、公共服务等领域建设一批信息资源统一、业务应用深入、信息服务便捷的大数据应用,为行业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支撑。—41—(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1.建设生态绿色的交通设施。严格落实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沱江岸线、过江通道、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探索岸线资源有偿使用,保障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积极发展交通行业循环经济,推广沥青路面温拌、冷再生技术,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再生技术,旧水泥路面原位碎石化利用及加铺技术。坚持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持续推动建设“绿色公路”“绿色航道”,力争打造1—2条绿色示范公路。积极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实施通道绿化,提高交通沿线生态功能和景观品质,支撑生态廊道构建。2.深化运输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成渝、隆黄、内昆、连乐等铁路在内江交汇的优势,强化公路货运车辆超载超限治理,优化铁路运输组织线路,切实提高铁路运输组织水平,推动大宗货物向铁路转移。引导区县发展城市绿色共同配送、甩挂运输等高效货运组织模式,提升跨方式、跨区域物流信息互联互通水平,实现运力精准调度和实时配置,降低货车、船舶空驶率。以错位发展为主攻方向,公路客运应减少与铁路等其他客运方式线路重复的长距运输服务,将重点放在短距离、“门对门”、定制化服务、旅游专线等方面,充分发挥公路客运灵活的优势。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协同推进公交与城市绿道、自行车道、人行步道等城市慢行设施衔接融合,合理投放共享单车(公共自行车),缩小公共交通出行与个性化交通工具出行间的差距,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42—化出行比例不低于40%,努力争创“四川省绿色出行城市”。3.推广绿色清洁的运输装备。推进道路客运站、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公交枢纽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气站、加氢站、充(换)电桩建设,力争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全覆盖,切实提高枢纽场站和服务区新能源清洁能源供应能力。加快淘汰老旧高能耗营运车辆、船舶等,推广应用节能环保交通运输装备,逐步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实现电动化和清洁化,积极推广LNG重卡,适度推进内河船舶使用LNG动力,加快发展新能源船舶,探索氢能源汽车运输。深化发展汽车绿色维修,积极推广绿色汽车维修技术,规范维修废弃物及有害物排放,提升汽车维修行业环保水平。积极推进邮件快递包装绿色化、可循环化。(九)构建现代交通治理体系。1.增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一是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总结2019年“12.18”资中地震和2020年“8.13”高水位洪峰过境等抢通保通和灾后恢复重建经验,加快完善灾害易发地区生命通道网络,形成多路径、短距离迂回的救援通道,提高路网韧性和可靠度。加强临崖临水等危险隐患路段排查,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500公里;积极推进普通公路危桥危隧整治,全面消除四、五类桥梁(隧道),提升道路安全通行能力。积极推进平安渡运建设,按照渡口“三统一”和船舶“五统一”要求,完成35个渡口标准化改造。二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加强专业化应急救援装备、设施、队伍建设,组建针对性强、专业化高的公路交通应急保通、抢通—43—队伍。推进省级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内江)联动储备中心建设,与全省国家区域性物资储备中心、国储分中心和其余省级区域联动储备中心联动,提升物资调配和应急保障能力。2.推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一是强化养护全过程管理。抓好日常养护工作,定期开展公路养护巡查,提高小修保养管理水平。落实“全寿命周期养护、预防性养护”理念,积极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网建设,加强预防性养护,有序实施普通国省道大中修工程,提升路况服务水平。完善养护决策工作制度,推动覆盖路基、路面、桥隧、沿线设施等公路自动化快速检测,推广应用适用于农村公路的便携式路况检测技术。加强养护能力建设,完善养护和应急保通中心、养护管理站。二是完善养护管理机制和模式。健全公路管理养护制度,建立涵盖养护作业、市场、技术、运营服务等养护管理制度体系。贯彻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全面推行农村公路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建立“精干高效、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管理养护体系和养护公示制度。加快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引导符合市场属性的事业单位转制为现代企业,鼓励将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与农村公路捆绑招标。鼓励通过签订长期养护合同、招投标约定等方式,引导专业养护企业加大投入,提高养护机械化水平。3.全面加强交通运输法治建设。一是完善综合交通法规体系。主动适应深化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配合省交通运输厅加快—44—完善综合交通法规体系,形成覆盖建设管理、公路管理、运输管理、水路管理等领域系统完备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二是优化行业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推动交通运输领域“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优化政务服务,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全市交通运输“一网通办”向纵深发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起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础,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三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信用信息平台,强化信用数据归集和推送,开发跨部门信用联合惩戒功能。深入推进交通建设市场、投资市场、运输市场等领域信用评价工作,强化结果应用。四是提升交通执法效能。深化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规范机构设置和执法事项,理顺执法层级,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协作制度和工作机制。抓好“四基四化”工作,推进基层执法管理制度标准化、基层执法队伍职业化、基层执法站所标准化、基层执法信息化。落实“三项制度”,加强执法要素保障,推动与重庆、自贡毗邻地区交通执法协同发展。4.推动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枢纽经济、路衍经济,深化“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支撑长江经济带重要旅游节点城市、成渝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川南旅游中心城市建设。推动综合交通枢纽场站与周边土地综合开发,统筹整合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推动“服务区+”发展,借助内江作为传统成渝通道的“驿站”区位优势,探索在成渝高速公路上建设复合功能型、特色主题型的高速公路“超级服务区”,推动交通与沿线产业融合发展。—45—完善乐贤半岛、沱江新画廊等风景区的旅游客运码头布局,培育水上旅游特色精品航线。结合大千园、范长江故居等内江特色景区和沱江沿岸景观,探索推出“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六、实施效果规划实施后,内江交通运输总体供给能力将显著增强,综合交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战略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内江至大足高速、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铁路等重大项目建成通车,成渝高速公路扩容、成渝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市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00公里,建成及在建铁路里程突破40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市际通道口达25个(含铁路公路水运),“多层级、一体化、高质量”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速形成,融入国家“六轴七廊八通道”交通走廊成效显著,交通运输对内江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的支撑保障更加有力。二是民生保障水平持续增强。“四好农村路”实现提质扩面,具备条件的县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通四级双车道及以上公路,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和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撤并建制村与新村委会直连道路全面提升,“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和乡村客运“金通工程”样板县全域覆盖,农村地区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城乡融合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更好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46—接。三是现代流通体系加速构建。内江国际物流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物流园区投入运营,“一港三园”现代物流格局基本形成,多式联运蓬勃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国际物流体系的能力更加充分;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更加完善,城乡物流双向流通更加顺畅,循环能力和效率显著提升,有力支撑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建设。七、资金匡算及用地需求(一)资金需求。“十四五”时期,实施综合交通千亿工程,规划项目总投资1200亿以上,规划期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其中公路水路300亿元、铁路航空200亿元。(二)用地需求。“十四五”时期,全市综合交通建设共需用地5740公顷,其中,铁路827公顷、占比14.4%,高速公路4740公顷、占比82.6%,普通国省道133公顷、占比2.3%,农村公路30公顷、占比0.5%,枢纽及集疏运11公顷、占比0.2%。表7-1内江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时期用地需求表(单位:公顷)合计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枢纽及集疏运用地规模574082747401333011八、环境影响评价—47—(一)环境影响分析。内江市生态保护红线为盆中城市饮用水源—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主要以保障城市饮水安全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主,同时还分布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生态保护重要区域。全市主要分布有8处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表8-1内江市环境敏感区域明细表环境敏感区域类型主要环境敏感区域名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沱江老母岩水源地、内江市第三水厂沱江对口滩水源地、濛溪河头滩坝水源地、柏林寺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古宇湖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长沙坝-葫芦口水库水源地、河口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大濛溪河黄连咀备用水源自然保护区白云峡生态自然保护区、长坝山生态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白云山-重龙山风景名胜区、古湖-云顶山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四川省慈菇塘森林公园、四川省长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四川圣灵山省级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隆昌古宇湖国家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濛溪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红线盆中城市饮用水源-水土保持生态红线1.生态影响分析。规划航道整治、港区码头建设以及铁路、—48—公路跨河桥梁工程将对水域生态系统产生一定不良影响,工程完工后随着泥沙的淤积,这种影响将逐步消失。交通发展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如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占地拆迁等。铁路、公路等项目为线性工程,容易对生态功能区造成分割,影响部分区域的生态完整性,对线路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路基宽度有限,相对于重要生态功能区来说,对其生态功能影响较小,不会造成区域生态功能的整体退化。2.主要生态敏感区影响分析。从项目路线与“三区三线”及“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来看,本次规划的普通国省干线项目涉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城镇饮用水源等生态敏感区,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域。对于临近古湖云顶山风景名胜区和长江森林公园的东泸路快速通道项目,对旅游景区和森林公园的影响较小,不会对景观造成切割影响,项目建设将有利于沿线旅游业发展;对于无法避免穿越盆中城市饮用水源—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濛溪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资东路快速通道项目,建议优化设计,以无害化进行穿越。3.水环境影响分析。铁路和公路项目在施工期对周围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施工中的生产和生活污染。水运项目、机场项目和枢纽场站项目主要是房建工程挖方可能对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由于项目房建挖方深度较浅,一般只是对表层的潜水产生影响,对深层的承压水不会造成污染,房建工程的占地范围有限,—49—污染物质较简单,通过土壤的过滤作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较小。4.环境空气影响分析。施工期对环境空气污染主要来自施工扬尘和运输工具所排放的废气,在晴朗、干燥、有风的天气下将会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影响。随着施工结束,对空气环境的影响将会在短时间内消除。运营期各种运输方式均会对环境空气造成影响,如公路行驶车辆尾气,港口装卸产生粉尘、油品运输和装卸产生的油气,飞机、船舶烟气,枢纽站场汽车尾气、装卸粉尘等。采用清洁能源、安装油烟净化装置等措施控制,其影响很小。5.声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对声环境产生的噪音主要来自施工机械设备。铁路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噪声主要是牵引动力噪声、轮轨噪声和空气动力性噪声,对沿线的居民点、村庄、学校、医院的声环境造成影响。公路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噪声主要由动力噪声和轮胎噪声两部分构成。水运项目对营运期产生的噪声主要是船舶运行噪声包括发动机噪声和鸣笛噪声及港口码头运行的生产设备噪声。机场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噪声主要是飞机在起飞、飞行、着陆以及地面试车时产生的噪声,其影响范围大于其他几种交通方式。(二)环境影响对策。1.生态环境方面。公路、铁路项目主要采取挡土墙路堤、桥梁穿越、生态恢复、占补平衡补偿等措施减轻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村镇生—50—态系统等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水运项目主要采用鱼类增殖放流等补偿措施。2.水环境方面。施工现场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并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化粪池、隔油池和沉淀池等,现场废水不得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和河流。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沿线设施产生的生活污水,若其附近有城市污水管网,则经生化池处理后就近接入管网,不外排;若无法接入城市污水管网,则应集中收集后送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或处理达标后回用于沿线绿化。舱底油污水送船舶污水接收船或岸上的油污水接收单位接收处理。正常工况下工程对地下水影响较小,在风险事故状态下及时采取封闭、截流等保护措施。3.环境空气方面。施工现场周围应按规定设置围挡设施和喷淋设施,车辆进出工地应进行冲洗,施工便道应进行定期洒水防尘,对于运输土石方等容易起尘散货物料的车辆应加蓬覆盖方能上路。沿线服务设施及枢纽站场采用清洁能源,不得设置燃煤锅炉,对沿线设施的餐厅加装油烟净化装置。公路运营期间,加强道路管理和路面养护,保持道路良好运营状态,并加强绿洲路段公路两侧的植树绿化。对于油品吞吐港区和机场油罐区,其油气挥发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控制措施。清洁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浮顶罐储存技术(减少油罐呼吸损耗)、密闭装车回收油气技术、降温技术等措施。污染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油类分类储存管理、喷淋降温等,并加强管理,做好设备维修与维护,—51—防止跑冒滴漏,减少挥发性烃类气体。4.声环境方面。在铁路、公路建筑控制区内应按有关规定限制建设新的敏感建筑物,特别是居民住宅建筑物等。施工中应尽量选用低噪音、低振动的各类施工机械设备,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排放噪音大的施工作业应尽量在白天进行。在铁路、公路沿线附近的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声环境敏感目标,当噪声对其有严重干扰时,应设置声屏障。水运项目应在港口码头疏港道路设置减速带、限速标志和禁止鸣笛标志,降低交通噪声。机场项目应对超标的敏感目标采取隔声措施,安装隔声窗,对代表性敏感点进行飞机噪声跟踪监测,并及时采取补救降噪措施。5.固体废物方面。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能回收再利用的尽量分类回收利用;对于不能回收再利用的,应根据其化学特性进行存放,并采用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及环保部门认可的办法进行处置。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应集中收集后临时堆存于暂存点处,由环卫部门统一运送至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不得就地填埋;运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应经垃圾桶收集后,由环卫部门采用专用的密闭车辆定期清运处理。(三)评价结论。本规划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内江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内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及正在编制中的《内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有效衔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52—注重提升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与各类环境敏感区相协调,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均不冲突,项目环境风险可控,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交通强国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规划实施将对内江市交通行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九、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市、县两级政府联动机制,明确权责分工。根据交通建设项目隶属关系,由市、县两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职责加强与同级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协调。本规划是衔接省级“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县级“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重要环节,县级“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编制要主动加强与本规划衔接,确保主题主线、发展重点等与上位规划保持一致。健全规划评估机制,加强规划执行过程中的动态跟踪,及时把握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二)加强资金保障。深化交通投融资改革,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资金保障和运行管理体制。做好项目谋划和储备,加强与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等上级部门沟通汇报,争取更多上级补助资金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的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用好专项债—53—支持铁路、收费公路、机场等领域的政策。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内江交通建设。积极探索“项目+资源”建设模式,通过沿线土地收益、资源开发收益等筹集建设资金,进一步增强资金保障。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债务风险。(三)加强前期管理。做好交通基础设施与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三线一单”划定的有效衔接,实现交通廊道以及线位、点位等空间资源有效预留,同时积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规划盘子,保障交通建设用地;在项目规划、可研、初设阶段应充分论证优化线路方案,减少对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的影响。支持环评单位在可研阶段介入参与选线论证,提出避让敏感区、优化建设方案等意见,共同谋划科学合理的路线方案。—54—附图1内江在国家综合立体网中的区位—55—附图2内江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示意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中国县域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来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标签:内江市  
相关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县域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县域 版权所有:中国县域 中国县域QQ:1581746470
  皖ICP备2023017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