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工作报告

2022年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2-12-14   作者:中国县域   来源:政府官网   阅读:1792   评论:0
内容摘要:2021年12月21日在兰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兰州市市长 张伟文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兰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

2022年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2月21日在兰州市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兰州市市长  张伟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兰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先发力、带好头”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史无前例的疫情大考,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和“十四五”规划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兰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经济实力持续攀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2207.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244亿元,年均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263.3亿元增加到1756亿元,年均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15.5亿元增加到258亿元,年均增长3.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9661元、10391元增加到43364元、16117元,年均增长7.9%和9.2%。

五年来,发展动能明显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6年的53.1%提升到2020年的60.4%,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五年内翻了两番多。完成“三化”改造项目51个,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新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16家,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5%。旅游接待人数从5342万人次增长到8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448亿元增长到600亿元。

五年来,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兰渝铁路、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建成,中川机场三期扩建、黄河流域兰州白塔山段综合提升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奥体中心、万达茂等城市新地标拔地而起,水墨丹霞、野生动物园、黄河楼等特色景区投入运营,黄河之滨音乐节等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城市形象品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常住人口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74.3万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等荣誉。

五年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0多亿元,打赢脱贫攻坚战,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2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7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解决了区域性贫困问题,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顺利接续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

五年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的嘱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6年的66.4%提高到2021年的82%,黄河兰州段出境水质综合评价稳定达到Ⅱ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完成造林绿化59.5万亩,新增城市绿地592.2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5%。

五年来,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输转农村劳动力138万人。开建棚户区改造项目100个,惠及群众9.4万户、30多万人。招聘同工同酬教师3376名,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72所,增加学位11.9万个,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全部消除。市中医院、口腔医院、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项目主体完工。房屋产权登记发证等民生领域历史积累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即将过去的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0%;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3%以内。经济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这是各方面接续努力、久久为功的结果。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确立“守三线、抓项目、提升首位度”的工作方针,科学务实抓好经济运行调度,有效应对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风险挑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000亿元台阶,对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第一。坚持把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作和顶级工作来抓,创新实行项目管理手册制度和“两真四有”精准招商,实施项目建设考核奖励机制,累计引进国药集团年产20亿剂重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海亮集团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加工、60万千瓦牧光互补发电等产业项目974个,完成到位资金2610亿元,建成运营宝方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国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大向上争取支持力度,先后获批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5G试点城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等国家和省上政策平台31个,争取各类资金300多亿元。成功争取到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获中央支持资金21亿元。经济发展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凸显,兰州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7%,增速在国家级新区中位居前列;高新区、经开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321.2亿元、356.9亿元,年均增长11%和8%;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全面铺开,科创中心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城市基础框架和产业基底逐步夯实。各县区形成优势互补、错位联动的协调发展态势。

(二)致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着力重振“兰州制造”,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产保持基本稳定,二产占比三分之一,三产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建成运营兰州科技创新园,兰州成功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成为全国15个创新策源地城市之一,兰州新区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园区。制定出台支持重振“兰州制造”配套政策,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推广产业链链主制度,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工业经济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完成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启动实施京东亚洲一号(兰州)智能电商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运营兰州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医疗、云旅游等新兴消费,电商交易规模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14.8%。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打造望河亭、中山铁桥等热门旅游打卡地,“假日夜经济”活跃度高居全国前列,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连续五年增幅超过20%,跻身“中国最具文旅投资价值城市”行列。

(三)深入推进“精致兰州”建设,打造了城市靓丽名片。坚持以精致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由表及里改变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人民日报专题报道《精致兰州“绣”出来》。精益编制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精准划定“三条控制线”,精心制定兰州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重点片区城市设计、74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等专项规划,精细推进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计划,城市“成长坐标”进一步确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兰合铁路、中兰铁路、傅家窑至苦水公路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第二水源地建成通水,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进入机电安装和装饰装修阶段。扎实推进78个“十五分钟精致生活圈”建设,改造老旧小区842个,加装电梯1109部,建成智慧安防小区312个,新建改造供热、供气、供水管线873公里,打通疏解路50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2万个,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深入推进精致项目创建活动,巩固全域无垃圾治理成果,整治城区小街巷架空线缆等市容“六乱”问题。加快铺开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场景应用,兰州获评全国5G网络速率最佳城市。全面做好黄河文章,谋划实施“读者印象”精品街区等一批提品质项目,高标准完成黄河风情线景观美化亮化,实现核心区20公里健身步道全线贯通,打造“夜游黄河”品牌,“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愈发靓丽。

(四)全面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了乡村振兴基础。全力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14.5万亩,新增高原夏菜、百合、玫瑰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20.2万亩,建设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打造“甘味”品牌30个,高原夏菜远销国内20多个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永登县苦水镇、武胜驿镇和榆中县园子岔乡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皋兰县什川镇入选国家运动休闲小镇、长坡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化示范村。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成引洮一期榆中配套工程和33项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开展4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和56个示范村创建工作,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4514户,新建“四好农村路”2614.3公里,榆中县、皋兰县分别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示范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15个。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三变”、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成果持续拓展,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消除,集体土地(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全面完成。

(五)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擦亮了绿色发展底色。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兰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建成黄河干流兰州段、湟水河等一批生态治理工程,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完成七里河安宁、雁儿湾、盐场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扩建,黄河兰州段干支流各考核断面水质连续100%达标,确保了“一河净水送下游”。纵深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巩固扩大“兰州蓝”成果,实施兰铝电厂、西固热电等重点企业超低排放和低氮改造,顺利完成国电兰州热电“上大压小”异地搬迁,PM2.5浓度下降到34微克/立方米,首次实现历史性达标。全面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环境保持总体稳定。积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有序实施南北两山植被修复、“省门第一道”绿化美化等生态工程,新建改造九州台、彭家坪休闲公园等生态文化景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扩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培育绿色生态产业,顺利通过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绩效考核,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44.3%。

(六)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了市场动力活力。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对照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短板、强弱项,营商环境便利度大幅提升,服务承诺“四办四清单”管理制度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小兰帮办”荣获甘肃最具影响力服务品牌,“小兰之家”被评为智慧中国“2021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特色50强”。扎实开展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市属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国资国企运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兰州金控公司挂牌运营,国芳集团、庄园牧场主板上市,兰州银行A股首发通过审核。完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全省首宗“标准地”在兰州新区成功出让。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与义乌、日喀则等市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克孜勒苏自治州共建“中吉乌”国际多式联运新通道,累计发运“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1184列47280车、货值133.8亿元。中川国际机场获批“第五航权”,开通国际货运包机航线15条。加快兰西城市群建设,与域内城市签订科技合作、医保互认等协议,积极推进一体化发展。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国际田联路跑大会、第十一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等高规格会议,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七)用心用力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了人民群众福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破解民生难题,市级财政累计用于民生支出749.2亿元,为民兴办实事73件。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建成现代粮食产业园,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低保、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持续提高,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有效开展。启动实施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项目,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全面落实。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资源配置,加大投入力度,有效解决了群众关心的师资短缺、学位紧缺、入园难、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成院校7所、入驻师生10万人,成为“技能甘肃”引领示范区。深入开展《百姓讲堂》等文化惠民活动,红色儿童剧《大豆谣》选送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案例。国家体育消费城市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市九运会顺利举办。人防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深化“平安兰州”建设,扎实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等工作,西固区荣获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沉着应对处置新冠疫情、“11·3”兰海高速兰临段重大交通事故、2018年防汛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全力保障了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八)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不懈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赓续党的精神血脉、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中持续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把务实重行、真抓实干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着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行“双清零”管理、限时办结等制度,自觉接受各方监督,认真落实市政府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26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17件、废止27件,办理市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180件、政协提案2092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0.9%。

同时,统计调查、气象、地震、档案、供销、慈善、公积金、机关事务、项目评审、社会科学、公共资源交易等工作扎实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侨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面对今年10月中旬突袭的新冠疫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调整疫情防控策略,全城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完成六轮大规模核酸检测,一个潜伏期内切断了传播链条,一个月内清零了中风险地区,45天内治愈了全部确诊患者,适时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课,及早转入常态化防控,取得了这场疫情防控遭遇战的重大胜利。在这场战“疫”中,436万兰州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广大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社区工作者无私奉献、昼夜值守,公安干警闻令而动、忠诚履职,退役军人和民兵不褪本色、坚守一线,各级干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省内兄弟市州全力支援、并肩作战,一同汇聚起了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那些刻骨铭心的日日夜夜,那些紧张急促的时间刻度,清晰记录了这座城市的无怨无悔和无惧无畏,充分诠释了兰州担当和兰州力量,更加坚定和鼓舞了全市人民奋进新征程的自信与勇毅。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我们步履坚实、收获满满。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各方面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市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兰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兰州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总结过去五年成绩和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受内外部环境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向好的基础不够牢固,稳增长仍然面临较大压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偏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新兴产业成长不快,调结构增动能的任务还很艰巨;市属国有企业发展动能不足,融资能力弱,债务压力大,亟需加快转型发展;城市治理存在薄弱环节,完善城市交通、城市管网和推进城市更新等工作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营商环境还不够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还不够高,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规模实力有待增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尚有欠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仍需提高;一些干部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攻坚意识不够强,工作本领还不能完全跟上发展变化的节奏。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目标任务

观大势,看兰州,今后五年我市仍将处于重要的发展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碳达峰碳中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省上“强省会”行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将给兰州带来宝贵机遇,蓄积向高质量发展跃升的强大动能。前不久召开的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为未来五年发展擘画了蓝图,发出“聚精会神、奋斗追赶,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动员,新一届市政府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上来,勇挑重担、争先进位,奋力谱写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响应党中央伟大号召,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传承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守初心使命,坚定群众路线,坚持系统观念,扛起“先发力、带好头”的使命担当,落实“强省会”行动战略,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更加注重重振“兰州制造”、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城市功能优化、更加注重补短板强弱项、更加注重生态绿色优先、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改善生活品质、更加注重提升治理效能,广泛凝聚积极力量,聚精会神、奋斗追赶,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后五年与“十四五”时期基本契合,我们将更加自觉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牢“守三线、抓项目、提升首位度”的工作方针,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提质,推动重振兰州辉煌进入快车道。守三线“企稳”,就是将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置于全国、全省和西北片区六个省会城市“三个维度”中去比较,只有站在全国平均线上才能缩小东西部差距,只有站在全省平均线上才能扛起省会城市责任,只有站在西北片区六个省会城市的平均线上才能在市场配置资源的竞争中体现兰州的主动作为。抓项目“求进”,就是将项目建设作为抓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作,作为补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以及调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只有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坚定不移抓项目,不断补短板、强弱项、调结构,不断增加市场主体,才能实实在在地体现兰州的发展进步。首位度“提升”,就是兰州作为省会城市,资源禀赋和各方面条件是全省最优的,必须责无旁贷落实“强省会”行动战略,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上先发力、带好头,提升省会城市贡献率,也只有实现首位度的稳步提升才能体现兰州的使命和担当。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全面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力争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科技创新对发展的驱动力明显增强,高新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四梁八柱”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发展更加协调;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持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优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6000元和21000元,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围绕以上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产业结构调整这个紧迫任务,在建设创新示范城市上取得新突破。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趋势,紧盯“碳中和、补短板”新兴技术,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推进兰州大科学装置自主创新,争取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推动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聚集,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在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聚焦重振“兰州制造”,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展联合攻关,推出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驱动兰州制造向产业链中高端跃升。坚持以绿色转型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做大先进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冶金产业规模,发展新材料、新食品、新能源、新算力产业集群,推进绿色金融服务创新,建立绿色制造工业体系。围绕建设知识城市,全面发展知识型服务产业,促进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绿色金融、商务会展等服务业蓬勃兴起,提升兰洽会办会层次,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研发设计中心、商贸会展中心。

(二)聚焦统筹城乡融合这个根本路径,在融入协调发展格局上取得新突破。系统推动全域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产教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构建更加有序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全面推进“全市域、深融合”协同振兴。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主城四区功能品质,支持兰州新区协同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加快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统筹推进远郊县区发展,形成“一心两翼多点”城市发展功能布局。增强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建成北绕城、中通道、兰合铁路、中川机场三期扩建等重大骨干工程,健全内畅外联立体交通网络,完善覆盖城乡的市政和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同步发展路衍经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深入推进“精致兰州”建设,促进全国文明城市迈上更高水平,系统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城市“十五分钟精致生活圈”功能,全域规划打造黄河风情线大景区,充分挖掘释放以“黄河母亲”为代表的文化影响力,让黄河之滨更加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县域、镇域和村集体经济,规划建设城乡融合示范镇,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逐步建立完善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走好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三)聚焦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战略决策,在推进绿色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持续贯彻“先发力、带好头”重要嘱托,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有序推进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构建黄河安澜行洪、黄河母爱共享、黄河生态造福的“黄河福道”。配合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巩固拓展大气污染防治成果,深入推进氮氧化物减排重大工程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力争六项污染物指标全面达标,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以内,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保障土壤安全。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持续增加城市绿量。聚焦“双碳”目标,深化节能减排,推进清洁生产,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兰州蓝、金城绿、黄河清”成为一道美丽风景。

(四)聚焦共建“一带一路”这个最大机遇,在打造开放战略支点上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枢纽型、西向度”地理优势,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兰西城市群建设,系统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着力打造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持续提升国际货运班列运营规模和质量,突出南亚通道、“中吉乌”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兰州号”特色,打造国际货运班列回程集结分拨中心。协同推进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加快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客户数据“西数东算”和国内东部地区客户数据“东数西算”协同发展,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发挥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平台作用,探索开展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创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配合省上争取中国(甘肃)自由贸易试验区。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业务和网络系统集成整合,推行“小兰帮办”“不来即享”服务模式,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最快城市”。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力争在市场准入、审批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机制,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我们将通过更高水平的“引进来”和更大步伐的“走出去”,重构“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开放格局,让兰州从内陆城市走向开放前沿。

(五)聚焦推动共同富裕这个本质要求,在促进共享发展成果上取得新突破。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统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营造全民共享的发展环境。协调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落实国家分配制度,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为群众创造更多更充分的创业就业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开展“健康兰州”行动,实施社会服务设施兜底线工程、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强化住房供给保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系统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落实“三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推进法治兰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探索创新基层共治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化素养,构建具有新时代内涵的城市标识体系,用文化涵养城市文明,构建共同精神家园。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现代城市灾害防治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切实防范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疫情风险和自然风险,筑牢城市安全防线,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我们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紧紧抓住“强省会”行动战略机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建筑业增加值增长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的控制目标。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以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互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坚定推进“兰白两区”发展,依托在兰高校院所,加快建设甘肃先进计算中心、干旱生境作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争取实施一批基础性、牵引性科技项目,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自主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科技创新工作站,重点建设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发挥兰州科技大市场、兰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服务功能,畅通创新成果转化通道,促进创新和产业、科技和市场精准对接。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落实创新攻关“揭榜挂帅”制度。实施创新引领企业培育行动,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方面交流合作,打造新型研发平台。依托军工企业与重点高校共建企业创新联合体。践行全域“大人才观”,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健全人才引进、发现、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让更多英才创业金城、圆梦兰州。

聚力重振“兰州制造”。深入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催化熟化一批工业项目,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0家。加快推进兰石化产业链延伸、红古区窑街煤电资源能化共轨综合利用、九州绿能循环经济产业园、宝武碳业10万吨负极材料生产基地、海亮集团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等重大带动性项目。扎实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强与华为、海康威视等企业深度合作,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创建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3户、数字车间6户。实行产业链链主制度,扶持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专用高端产品等领域企业加快发展,打造海默科技、兰州生物所等一批“单项冠军”企业。

全面升级服务产业。坚持线上线下一起抓,提质传统消费,培育新兴消费,办好各类促消费活动,促进消费市场全面复苏。加快建设兰州环球港、陇汇广场等商贸综合体,建成投运兰州万达茂。强化城乡高效配送,实施圆通兰州智创园等物流项目,建成兰州鲜冷链集配供应物流基地,全市物流总额增长6%。申报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城市,打造区域(特色)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渤海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发展碳交易市场,谋划氢交易市场,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等“兰州设计”集群发展。加快做大文旅产业,推进石佛沟、白塔山、仁寿山等生态型精致景区开发,筹划举办黄河母亲节和“母爱”主题国际雕塑节,增强黄河城市影响力,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力争全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45%和40%。

(二)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新兴增长极,着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功能平台作用,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级,带动全市加快高质量发展。

支持兰州新区率先发展。立足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对标前沿政策大胆先行先试,着力打造集成改革先行区。聚焦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标准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壮大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数据信息等优势产业集群,启动建设10平方公里光气产业园,构建“风光储能”全产业链条。深化区港联动一体化发展,加快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和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做大临空、通道和保税经济。推动国家产城融合型城市建设,打造国家一流职教基地,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积极承接全省避险搬迁和生态移民安置,在全省先行探索推进共同富裕有效路径。

推动高新区和经开区扩能提质。高新区持续做大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建成运营航天真空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创新园(三期)、北欧离岸创新中心等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中国生物兰州科技健康产业园、国家癌症西北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支持兰州空间物理研究所、西脉记忆合金等企业打造国家制造业中心,新建各类创新平台20个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经开区全力抓好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起步区综合开发,建设主干道路5条,实施咸水沟治理工程,引进水电装备、清洁能源等产业项目,新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

加快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突出规划引领,依托兰州大学、西北民大等重点高校,统筹产业布局和整体开发。强化与高新区、榆中县一体发展,实施外联内畅快速通道和综合交通配套工程,推进污水处理厂、知识产权转化产业园等项目,落子布局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无人驾驶技术与设备、新生态技术、种业小镇等前沿产业。推动夏官营机场开展通用航空业务。推进生态修复和造林绿化,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夯实城市绿心发展基础。

统筹其他园区竞相发展。持续完善兰州国际陆港铁路集装箱、口岸、保税、多式联运、智慧陆港五大功能,加快建设中国智能骨干网(甘肃)申通枢纽中心,启动实施多式联运物流园,抓好尼泊尔海外物流园区建设,争取设立乌兹别克斯坦海外贸易代表处,与中白产业园强化上下游产业链对接,巩固提升物流仓储功能,增强货物集散分拨辐射能力。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加快推进九州、连海、和平、三川口、树屏等园区错位发展,持续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清理低效闲置用地,推广标准厂房,在审批、土地、融资等方面放权让利,开展“亩产论英雄”综合评价,梯度培育优质企业。

(三)坚定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重塑新型城乡关系。

纵深推进“精致兰州”建设。编制上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成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实施监督系统。抢抓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强刺激机会,精心谋划项目,加大争取力度,着力补上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中川机场三期、中兰客专等重点项目,实施南绕城高速出入口拓展工程,抓好G30清水驿至忠和段、清傅公路、沈阿公路建设,启动黑石至什川、水阜至草场街、皋兰至青白石快速通道和南河道“扩一建三”桥梁工程,争取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试运营,申报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实施西固全域、雁滩区域等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加快伏龙坪、华林坪、五星坪等片区综合改造提升。新建黄河兰州城区段航运工程。开展路网功能完善、交通组织优化等“七大行动”,打通疏解路6条,新增停车泊位5000个。巩固扩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开展背街小巷、地下通道等专项治理,实施路灯智慧化改造,全方位查找诊治城市易发细小问题,净化美化市容环境。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场景推广应用,提高城市智能化运行水平。

着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全域统筹,扎实推进榆中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和皋兰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推动永登创建全域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县,加快红古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扶持县域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坚持 “一县一园区”打造产业集群,提高县域自主发展能力。做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实施建制镇功能提升工程,加强青城、什川、苦水、河口等特色小镇建设,推进水磨沟区域整体开发,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标杆。

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对标“后评估”办法补齐短板弱项,确保“三类户”精准识别、应纳尽纳、动态清零。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兰州行动,动员各方力量支持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一百五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进农业多功能开发和标准化建设,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创建乡村休闲农业精品园区5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农户集中供水全覆盖,新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开展村级议事协商试点,发挥村规民约规范作用,培育文明乡风,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四)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着力擦亮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践行黄河国家战略,落实“双碳”目标,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转型。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整改中央和省上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强化监管执法,推进污染协同治理。聚焦保持黄河水体健康,落实河湖长制,推进黄河兰州段水土流失治理和防洪提升工程,持续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加快宛川河、雷坛河、呢嘛沙沟等小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展“散乱污”企业等综合整治,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和低空面源管控,力争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3微克/立方米以内。加快建设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项目,完善联动监管机制,严格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污染管控,保持土壤环境稳定安全。

持续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全面实行林长制,加强兴隆山、连城等自然保护区管护,继续推进“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林草重点工程,完成林草生态修复9.5万亩。抓好街区行道树补植等绿化工程,创建星级公园4个,打造精品园林街区13条。持续推进“省门第一道”、南北两山生态建设及文化保护综合治理。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制定出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两高”项目准入,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电、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实施专项督察和能效提升计划。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加快发展光伏、氢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谋划开发碳汇项目,加强“城市矿产”利用,构建绿色产业循环发展体系。推广装配式建筑和新型建材,推动新建绿色建筑占比不低于75%。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健全垃圾分类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五)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坚持以改革解难题、以开放促合作,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全面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着力培植地方税源,加快智慧税务建设,完善税收征管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有序化解存量,坚决遏制增量。稳慎化解企业债务,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加强公共资源市场化运作和配置,用好政府专项债券和产业基金,创新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抓好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融资平台公司“撤并转”,培育AAA级信用平台企业。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开展批而未供土地清理处置专项行动,健全完善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推广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

建设营商环境样本城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精准实施减税降费、资金直达、放宽市场准入等政策举措,打造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兰州实践样本”。充分用好项目建设管理手册,健全前期攻坚、团队服务、三个清单等工作机制,加快项目落地建设速度。全面推行“一键联办、一站通办”,实现80%以上民生事项集成办理,90%以上高频事项一网通办、异地可办,100%工程建设事项全程网办。切实抓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升事中事后管理效能,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顶级工作来抓,“两真四有”精准招商,力争引进产业项目200个以上,完成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1000亿元以上、增长8%。

强化区域交流合作。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实施湟水河—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共建甘青合作创新示范区。依托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加快实施兰州鲲鹏生态创新适配中心、长城紫晶蓝光存储等重点项目,推进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甘肃主承载地建设,构建绿色数据产业集群,打造区域信息汇聚中心。谋划开展沿黄城市文化交流及研学活动,促进文旅资源共建共享。办好第28届兰洽会等大型展会,推动模式创新、服务提质,取得更多合作成果。

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口岸经济,完善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中川国际航空港、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平台功能,发挥特殊口岸作用,打造义乌—兰州双循环联动枢纽,推动内外贸易融合发展。扩大兰州新区铝期货交割库品种和规模,带动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兰石化、兰石集团等企业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能合作。培育外贸新业态,做好外贸外资企业跟踪服务,常态化运行“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新增外贸企业90家以上,实现进出口总额增长12%。

(六)围绕促进共同富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共享高质量发展的奋斗成果。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抓好民生保障,多渠道扩大民生服务供给,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开展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和创业引领行动,新增城镇就业7.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保兜底稳定功能。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和普惠托育覆盖面,制定实施“三孩”配套措施。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支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健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强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兰州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设体育公园4个,建成运营兰州奥体中心,办好兰州马拉松赛和第十五届省运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推进政策性保障住房建设,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3000套。持续化解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

创新推进市域治理。扎实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社工委”机制和平台优势,强化网格化管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强化“民呼我应”工作机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各类犯罪活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打好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以“雪亮工程”为载体,打造“视频一张网、信息一张图”,建设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

全力维护安全稳定。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统筹用好“社工委、爱卫会、公卫会”力量,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完善细化常态化精准防控机制,强化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有序完成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坚决防输入、防反弹。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加快建设成品粮储备中心和救灾物资储备库。坚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不断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积极推进天然气管线联网成片,做好城市储气调峰,提高应急电力保障能力。完成市县两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做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增强应急处突能力。深化国防教育,做好复转军人优抚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今年将继续为民兴办10件民生实事。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一届政府将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增强履职本领,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要以坚定的信念对党忠诚。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拥护“两个确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着力强化理论武装,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二)要以刚性的要求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职尽责,让厉行法治成为政府工作的自觉。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重要领域立法,深入开展“八五”普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抓好数字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提升依法行政效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监委专责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提案。

(三)要以如磐的初心勤政为民。全面校准为民初心使命,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创新群众工作载体,推动人大代表之家、协商议事室同“社工委”机制有效衔接,真正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认真总结党史学习教育经验做法,推动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制度化,用心用情办好一件件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回应群众关切。

(四)要以过硬的本领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强化干部培训,增强向上对接争取、谋划实施项目的本领,敢于跟好的比、与强者争、同快的赛、向高处攀,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坚持“底数清、情况明、方法对、措施实”的工作方法,培育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做到对每一项工作心中有数、手中有招。始终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健全重点工作清单制度和责任分解机制,加大政务督查督办和“双清零”管理力度,拿成果说话、用实绩交卷。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对看准的事情紧抓快干、一抓到底,对部署的工作雷厉风行、马上就办,绝不拖泥带水打折扣。

(五)要以高度的自觉廉洁从政。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统筹加强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审计监督和专项整治,努力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以收定支、量入为出,做到压一般、保重点,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促发展、保民生上。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常态化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对作风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驰而不息纠治“四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各位代表!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跑好时代的新征程,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埋头苦干、勇毅前行,聚精会神、奋斗追赶,坚定落实“强省会”行动战略,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兰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崭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附件1

2022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兴办实事

1.实施扩大教育资源和落实“双减”政策项目。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0所,新增学位1.2万个,免除市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课后延时服务收费,对相关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经费给予补助。

2.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面向全市各类企业职工和脱贫人口、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

3.实施医疗卫生保障能力提升项目。改造升级市一院、市中医院发热门诊,购置救护车6辆,为市辖区在册的3480名失独家庭成员购买综合保险,为三年内未参加过“两癌”检查的21510名农村妇女免费检查。

4.实施小游园增量提质项目。新建改建小游园20个。

5.实施冬季清洁取暖项目。改造农户63850户,低氮改造城区燃气锅炉1610蒸吨,建成天然气管网110公里,改造和新建供热管网400公里,新增清洁取暖面积200万平方米。

6.实施社会保障兜底项目。提高全市6.5万名城乡低保、5000名特困救助供养对象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购买“和谐金城”民生综合保险,为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在27个街道(乡镇)建设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7.实施老旧空间治理项目。改造老旧小区300个、加装电梯445部,建设智慧安防小区300个。

8.实施文体惠民项目。承办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含残运会),组织开闭幕式展演和大众组比赛,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6场。

9.实施农村公路提升项目。重点养护600公里、新改建100公里。

10.实施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平台项目。完善丰富“小兰帮办”应用内容,增强“小兰帮办”便民服务功能。

附件2

有关词语解释

 
【三化】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守三线】即守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北片区六个省会城市中力争上游、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压舱石作用”三条线的目标参照系。

【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两真四有】即招真商、真招商和招商有功、招商有责、招商有序、招商有方。

【三条控制线】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多规合一】即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

【十五分钟精致生活圈】即居民步行15分钟可达的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和公共生活空间。

【六乱】即乱堆放、乱泼倒、乱涂画、乱停放、乱摆占、乱悬挂。

【四好农村路】即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农村“三变”改革】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

【河湖“清四乱”】即清理整治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

【放管服】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标准地】即工业项目用地出让时,提前确定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率、土地税收等六项指标,作为土地供应条件,写入土地出让公告,一次性告知土地竞买人。竞买人参与竞买土地即视为接受出让公告中的各项条件,承诺按照指标进行设计、建设、生产并接受监督检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预先提供的标准进行审查办理和监管。项目的竣工、投产实行分阶段验收管理,项目达产验收前,项目用地不得转让。

【第五航权】即市场准入授权国允许承运人的定期国际航班在授权国下载来自第三国的客、货,或从授权国装载客、货飞往第三国。该航权是扩展国际航线网络和发展全球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被业界誉为“最丰富、最具有经济实质意义”的航权。

【两学一做】即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双清零】即管理清零和流程清零,是针对工作推进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主动自责自省、自我纠过,分析推进不畅、落实不力的根本性、深层次原因,从管理上、流程上制定和采取可行的纠正措施保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举一反三,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逐步实现从事后问题处理向事前预防管理转变。

【四风】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三公”经费】即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公务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招待需要的经费。

【四梁八柱】即先进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冶金四大优势产业和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核燃料、新型建材、节能环保、食品加工、烟草制品八大支柱产业。

【“一心两翼多点”城市发展功能布局】即以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主城四区为“核心”,兰州新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两翼”,远郊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为“多点”的发展布局。

【六项污染物】即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

【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西数东算】即将“一带一路”中亚地区国家的数据调度到拥有“一带一路”国际互联网通道优势的兰州处理。

【东数西算】即搭建东西部算力供需对接平台,把东部的数据流动到西部存储、计算,优化我国东中西部算力资源协同发展格局。

【上云用数赋智】“上云”即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用数”即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赋智”即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扩一建三】即扩宽S601接S353-1号道路洪道桥,新增张苏滩路接瑞德大道、飞雁街接财经路、S633号路接B690号路三座洪道桥。

【城市体检】即对城市发展阶段特征及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效果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价。

【七大行动】即交通秩序改善、交通组织优化、路网功能完善、公交及慢行系统服务提升、停车管理优化、智慧交通畅通、交通用地协同。

【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三类户】即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

【“一百五十”特色产业集群】“一百”即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高原夏菜100亿级“好中优”优势产业集群);“五十”即五个十亿级产业集群(生猪、肉牛、肉羊50亿级现代特色养殖产业集群,百合、玫瑰40亿级“独一份”特色产业集群,休闲农业、一二三产融合4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马铃薯、中药材为主的30亿级“好中优”新兴产业集群,特色瓜果、小杂粮等15亿级“特中特”特色产业集群)。

【“两高”项目】即高耗能、高排放项目。

【城市矿产】即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和蕴藏于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

【三个清单】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单、重大项目清单、重大前期项目清单。

【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双减】即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新时代“枫桥经验”】即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上世纪60年代初创造的“枫桥经验”不断创新发展,形成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经验,主要内容是在开展社会治理中实行“五个坚持”,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人民主体,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举”,坚持共建共享。

【社工委】即党工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社区化共治、邻里式共享的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

【雪亮工程】即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四方责任】即疫情防控中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四个最严】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两个确立】即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两个大局】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主办单位:中国县域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县域 版权所有:中国县域 中国县域QQ:1581746470
  皖ICP备2023017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