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工作报告

河源市源城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4-07-24   作者:中国县域   来源:河源市源城区政府网   阅读:6   评论:0
内容摘要:2024年1月23日在源城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源城区区长 邓 勇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河源市源城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23日在源城区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源城区区长   邓  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省委书记黄坤明调研河源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委赋予源城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中当先锋、作表率的使命任务及市政府工作要求,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六个加快”,统筹做好“稳”“好”“快”三篇文章,顶压克难、砥砺攻坚,奋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一是经济平稳增长。预计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1.52亿元、增长2.1%,增速比2022年提高1.1个百分点;税收收入36.31亿元、增长22.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9%、排名全市第二,其中工业投资增长86.2%、排名全市第一。二是发展动能不断积聚。全区45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并完成投资58.2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27.3%;19个项目争取债券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8.76亿元,已全部完成支出。三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全区市场主体86434户、增长2.78%,“四上”企业409家、增长5.4%。经济普查获得新成效,在全省、全市率先开展并高质量完成综合试点工作,25个情景式案例入选省案例汇编。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扎实起步。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认真落实市委“133”工作法,推进“进位”行动,搭建“1+1+9”指挥体系,在全市率先实行“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周例会制度,出台近70项支撑政策,配强指挥办2名专职副主任,新增事业编制4个,区镇(街道)两级指挥部、指挥办和工作专班全部实体化运作。镇域经济稳步提升。下达年度镇域经济任务书和城镇建设任务书,建立企业名录、建设需求项目、成功结对帮扶项目“三张清单”,推进实施帮扶项目2个,中心镇、专业镇、城区镇建设蹄疾步稳。扎实做好赋权强镇改革,累计向基层精准下放综合执法权限208项,埔前镇农村金融服务改革、源南镇农村资源盘活及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推进,有效激发镇(街道)发展活力。乡村发展步伐加快。全面完成市下达粮食产量和储备任务,区粮食储备仓库成为全市县区首家省级“AAA级粮库”。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畜禽、蔬菜(扩容提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全面提速,累计签约入园团队、企业63个(家),创造产值2680万元。大力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和村庄绿化美化,村庄保洁覆盖率达100%,累计创建美丽宜居村19个、特色精品村5个。培育“百千万工程”省级典型村2个、典型案例11个,组建埔前镇富镇强村公司并完成首笔业务,埔前镇创新“三资三化”发展模式带动全镇村集体增收1800万元,全区28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均超30万元,总收入达4334.16万元、增长27.35%,其中源南镇双下村集体收入达1193万元、稳居全市第一。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016元、增长7.8%。

  (二)实体经济立柱架梁。平台承载能力提升。区工业园被纳入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引进主平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5个,完成扩园573亩、建成标准厂房约1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任务,获得用地指标奖励50亩。大力抓好自然资源用地整治,在全市率先完成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改,全面完成国务院大督查关于存量闲置土地的处置任务。规范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市事权下放后成立区建设用地审批委员会并在第四季度召开11次会议,挂牌出让用地13宗582亩,划拨用地2151亩,更好保障制造业项目落地。企业发展持续向好。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先进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规模初显,广晟源成、易利嘉电子等5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华润怡宝、特区建工钢构等优质项目加快推进,全市工业“第一股”雅达股份在北交所上市,京东方精电成为全市首家年度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荣获中国优秀专利奖、入选“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出台源城区制造业“十五条”等系列支持政策,坚持落实区领导“五个一”和“首席服务员”制度,区四套领导班子挂点走访联系企业117家,成功推动全市首宗工业用地“带方案”供应。建立工业园区内部企业循环供应机制,推动伊罗卡公司纳入航嘉工业园上下游产业链,促成粤东钢铁与中南钢铁正式达成委托加工协议。持续提升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水平,促成中小微企业贷款授信92笔10.72亿元,帮助16家企业融资22.2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加大以商引商、全产业链招商力度,源城首个异地商会在惠州成立,举办大鹏源城对口帮扶协作联合招商推介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2023年第四季度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等重大活动5次,区领导开展外出招商工作46次,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7个、总投资59.2亿元。

  (三)绿美生态建设走深走实。厚植绿色底色。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快推进绿美源城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完成林分优化6250亩、新造林抚育1700亩、森林抚育5500亩,打造义务植树基地1个、主题林5个,省级绿美生态综合型示范点建成森林步道500米、绿道5000米,成功打造埔前镇高围村绿美古树乡村。抓好保障性苗圃育苗基地建设,培育枫香、火力楠、木荷等各类苗木约60万株。筑牢生态屏障。高标准推进第二轮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62宗交办案件办结48宗、阶段性办结14宗。新丰江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东江干流(源城段)水质分别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Ⅱ类标准,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100%;空气质量6项污染物指标稳定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为历史最优水平;土壤环境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措施到位率均达100%。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林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争取上级生态环保专项资金3150万元,成功引进保基科技等一批节能环保项目、总投资超5.3亿元,预计全区林业产值增长47.4%。成功举办源城区文旅招商宣传推介暨文旅消费季等活动,引进文旅项目4个、总投资2.18亿元,新增民宿6家、总数达22家,消费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四)“融湾”“融深”稳步推进。扎实推进交通互联。对外交通加快优化,长深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源城段)征拆工作全面完成,助力完成施工量57.1%,建成省级路网联结工程4.4公里。畅通内部交通“微循环”,小江桥维修加固工程全面完工并恢复通车,新改建农村公路8.77公里,市区“四横一纵”道路安全和绿美提升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爱国卫生运动纵深推进,开展城市“六乱”整治行动340场次,落实问题整改4475宗,助力我市顺利通过巩卫复审暗访评估。推进城市“微改造”,拆除违法建筑1万多平方米,启动老旧小区改造14个,建成公用电动汽车充电桩站(点)27座、充电桩209个。配合市推进学府大桥启动建设,建成4座人行天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区行政服务中心挂牌全市唯一“广东省县(区)级标杆政务服务中心”,可办理事项1406项,事项进驻率达96.7%,企业开办实现“一窗通办”。推动135项涉企政务服务事项“进园区”,基本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工商联获评全国“五好”县级工商联。主动加强产业共建。“反向飞地”揭牌成立,在广州、深圳设立科技创新孵化中心和招商服务中心。积极争取深圳大鹏新区帮扶支持,鹏城科技生态园9栋主体结构完成封顶。

  (五)科教兴区坚实有力。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持续推动教育均衡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连续6年排名全市第一,与河源中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啸仙中学、高新区实验学校、机关第三幼儿园等3个教育集团揭牌成立,区一中、埔前中学等改扩建项目有序推进,中山路幼儿园、二轻幼儿园基本建成,东城幼儿园、新江街道中心幼儿园和源西实验幼儿园如期开学,行政村规范化幼儿园覆盖率达100%,新增各类公办学位5100个,完成学前教育“5083”任务。推进“双减”走深走实,雅居乐小学等3所学校获评“河源市双减工作示范学校”。校园综合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下城小学等9所学校和高莲小学等22所学校分别获评省、市“更高水平安全文明校园”。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树标提质行动计划,新增“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4家、专利授权470件,雅达股份、华域重工分别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推动科技金融发展,助力6家企业成功申请联合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贷款3704万元,新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8笔1.542亿元。人才保障不断强化。依托“雁归源”“候鸟汇源”等人才行动,推动900余名归雁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引进教育、医疗人才188名,柔性引进“候鸟型”人才6名。建成博士(后)工作站和人才飞地各1个,培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各1家。持续加强沟通交流,选派8名干部到深圳大鹏新区跟班学习。

  (六)民生事业提质增效。在财政运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坚持财力向民生倾斜,民生支出达19.9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7%,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就业形势总体平稳。落实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办理各项就业创业补贴998万元。深入实施“三项工程”,全年开展培训3006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9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7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地摊经济有序发展,36个地摊经济集中经营点设置摊位1506个,带动就业近千人。区农村电商产业园开园,建成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站10个,带动就业560人。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纵深推进,城乡文明建设持续深化,2023年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任务全面完成,“8+8”志愿服务队伍作用有效发挥,学雷锋全民志愿服务行动月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源西街道康乐路北社区获评全市首个“全国文明实践巾帼志愿阳光站”。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区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复核验收,开展送戏进校园、进乡村巡回演出等活动55场次,引导市民积极参加省市各项文艺比赛活动、累计荣获市级以上金奖10项。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成功举办区第四届运动会,助力市办好万绿湖马拉松赛事等活动,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达40%以上。医疗资源持续扩容。率先实现74个村(社区)医疗保障经办服务全覆盖,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感染楼)、迁建高压氧楼建成运营,雅居乐社区卫生服务站投入使用,上城、新宝、东埔、源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埔前镇卫生院等5家基层医疗机构达“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区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民生保障坚实有力。落实“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机制,受理群众诉求928宗,办结783宗、阶段性办结145宗。织密“一老一小”保障网,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家、“长者饭堂”6家,源城区儿童福利院正式运营。兜牢民生底线,建成并投入使用公租房64套,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5200万元,保障14.49万人次,城乡居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创成全市唯一“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力化解国求初件,信访满意率达97.5%、提高7.45个百分点,中央信访联席办交办件全部办结,源南镇、源西街道获评“省信访工作示范镇(街道)”。深入推进区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成功抵御“泰利”“海葵”等5个台风袭击,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力推进“河安2023”、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等专项行动,命案破案率达100%,河源市公安局源城分局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单位”,源城交警大队铁骑三中队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东埔派出所等3个派出所获评省级“五星公安派出所”。

  (七)政府效能稳步提升。政治建设取得新成效。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成为全区上下的共同意志、共同目标、共同行动。法治建设展现新面貌。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率100%,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率100%,依法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6件、政协委员提案52件,办复率均达100%。廉政建设迈出新步伐。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认真抓好国务院大督查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一年来,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人民武装等工作迈上新台阶,外事、移民、供销、史志、档案、保密、民宗等事业实现新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文联、科协、红十字会、残联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深圳大鹏新区大力帮扶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市驻源城有关单位、驻源城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向来源城的投资者、建设者和旅游者,向关心支持源城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源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工业增长后劲不足,消费复苏缓慢,经济稳增长难度依然较大;营商环境还有待优化,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房地产、安全生产、金融等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防范化解风险任务依然艰巨;政府系统行政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有待强化。我们必须有效应对和解决。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落实区委八届五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以及区委“1139”具体措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机遇增信心、把握大势强决心、转换动能求突破,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中当先锋、作表率,加快建设绿色崛起现代化枢纽城区,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源实践中展现源城担当、作出源城贡献。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按照6%努力,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控制在3%以内。

  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

  (一)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市委“133”工作法,深入实施“进位”行动,充分发挥“有城有乡、有山有水、有产业有市场”的优势,推动产业能级全面提升,服务治理明显加强,区域形象整体优化。

  激活镇街动能。坚持“一镇一策”,发挥各镇(街道)的比较优势,埔前镇要加快“工、农、旅、商”融合,做大做强中心镇,以打造“文旅观光线”“农旅休闲线”为抓手,充分发挥“三大景区”和两个“五村连片”示范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合理用好移民资金和乡村振兴资金,谋划建设一批乡村文旅项目,串珠连线开发一批“一晚两天”“两晚三天”精品旅游线路;持续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中心镇配置,依托河源国家高新区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推动镇域经济、生态建设、城市面貌整体提升,打造“河源南大门”,力争入选省级典型镇。源南镇要做优做活工业类专业镇,以打造“工业发展线”为抓手,紧盯当前城镇发展的主要短板,以产业发展为驱动,积极承接工业园区产业和溢出资源,以城镇空间为载体,调整空间布局,完善服务设施,加强与周边工业园区、大型居住区的联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走好产镇融合之路,力争入选市级典型镇。东埔、源西、上城、新江、高埔岗等5个街道要做富做旺城区镇,以打造“商贸购物线”为抓手,充分发挥市政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完善等优势,持续丰富消费经济多元业态,力争全年培育1-2个市级以上典型街道、10个左右典型社区。主动承接对口帮扶协作资源,深化7个镇(街道)与深圳市街道结对共建,推动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围绕补齐镇村综合服务功能短板,加快完善交通、供水、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巩固美丽圩镇建设专项攻坚行动成果,打造“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圩镇。

  统筹村组建设。着力完善“保障供给、生活居住、生态涵养、文化传承”四大功能,打造高品质的中心城区乡村。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科学编制“三个规划”,持续做好4个省、市典型村的培育工作,全力建设有辨识度、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入实施“五美”行动,建设村内道路支路、巷道硬化10公里以上,扎实推进农村厕所、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三大革命”,加强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深入开展“河力绿美”县镇村绿化、“千塘万渠”清淤、“每月环境清洁日”等行动,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管护,完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源南下坝、源西“岭南首第”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打造现代化的岭南新乡村典型。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传承弘扬特色乡村文明,全域推进“三美”家庭创建工作,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推进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坚持抓村带组、抓组带户、党建到组,加快推进村民小组规范化建设,建设平安乡村,争创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

  发展都市农业。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田长制,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加快推进8000亩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完成1449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巩固任务,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做好“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土特产”文章,推动畜禽、蔬菜(扩容提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升级,精准引进一批产销一体化的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弘稼农业科技、饭饭得、温氏畜禽、四季厨房等本土优质企业,打响“源城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全年力争蔬菜产量达4.5万吨、产值超1亿元,力争畜禽出栏量达600万只、产值超1.8亿元。抓好社会力量发动,充分利用“双百行动”“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等带动效应,鼓励国企民企发挥所长,结对帮扶“三农”发展。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和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力争新建富镇强村公司7家以上,促进村民、村集体持续增收,推动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

  促进农文旅融合。背靠中心城区是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依托城区的人口规模效应,更好地支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要大力推广“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春沐源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上村村红色文化馆、七寨湖公园等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壮大休闲、研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以“一村一韵”为抓手,梳理镇村风貌、红色资源、文旅资源、农业资源等要素,整体规划塑造,形成一批民俗游、文化游、红色游、乡村游等特色精品路线,串联起各个度假区、旅游特色村、乡村精品民宿,积极开发耕育田园亲子研学游、天文科普游等乡村旅游新产品,打造农文体旅融合发展带,做大做强“六色”旅游品牌。

  (二)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加坚挺的源城产业发展脊梁。

  推动招商引资提质。深入实施大抓招商引资行动,健全完善“1+2+5”招商体系,建立与源城主导产业相匹配的目标客户库、项目数据库、合作载体库,编制产业招商地图,落实“一把手”抓招商机制,创新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人才招商等方式,每季度至少筹办1场招商推介活动,吸引更多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头部企业落户,全年引进一批超亿元制造业项目、超千万元现代服务业项目和超千万元现代农业项目。抓好招商项目落地,完善“联审联验”工作机制,协助企业解决在项目用地、审批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助推项目尽快落地建设,确保新签约项目当年动工率不低于25%,形成“在谈、签约、落地、开工、达产”项目滚动推进的良好局面。

  推动企业培优增效。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用好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工作机制,全方位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促进雅达股份、京东方精电等稳产增产,推动联腾信息、宏达机械等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扶持广晟源成等企业上规入统,力争全年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体系。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共享产能资源,支持和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探索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让企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参与对接市“1+3”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突出集群化、集约化、集聚化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鑫旺精密、国盛科技等项目建设,推动航嘉三期、时进科技等项目投产达效,大力支持易赛得电子、联腾实业等企业发展壮大,着力打造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裕诚新霸食品、万绿湖食品等项目建设,推动华润怡宝项目3月前建成投产,着力打造十亿级水经济及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加快普立隆新材料、华创威等项目建设,力促特区建工钢构项目3月前建成投产,着力打造十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提档升级模具、现代轻工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进一步扩大产业集群。实施新经济培育行动,围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双碳经济、飞地经济、低空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新兴产业,谋划招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打造全市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地。深入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标准化的引领作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继续用好工业园区内部企业循环供应机制,加强企业间互补性合作,有效推动企业抱团发展、高质发展。

  推动平台建设扩容。深入开展产业空间保障“六大行动”,落实整备任务不少于2050亩,整备30亩以上连片土地18块以上,让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集中资源全力参与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完善主平台基础配套,推动深圳大鹏(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发范围扩大至11.9平方公里,加快园区一期、二期升级改造,推进电子科技信息产业园、水主题产业园、低碳产业园等“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建设,谋划大健康科技产业园建设,全力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打好三年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收官战,通过促建、收回、合作开发等形式推进富乐实业等产业用地的整治提升,力争全年扩园750亩以上、完成用地整治提升170亩以上,建成标准化厂房约11万平方米。探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充分用好点状供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等政策,有效落实工业用地“带方案”供应、“标准地”出让制度和项目用地监管退出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动科技引航升级。全面落实技术改造、“小升规”、知识产权“入园惠企”等奖励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研发经费归集增幅5%左右,推动10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3亿元,引导1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倍增、树标提质行动计划,助推湧嘉实业设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新增“专精特新”企业4家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深入实施引才工程,持续擦亮“三请三回”“源智于人·城贵于才”等特色人才活动品牌,扎实推进人才飞地、人才联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建设,紧密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促进更多高层次科创型人才落户源城。

  (三)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文明城市。坚持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推进城市设施完善、功能增强、品位提升,让群众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坚持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加快编制绿色崛起现代化枢纽城区建设规划,完成源城区旅游专项规划、全域村庄规划,开启埔前镇片区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构建“三区两带”区域发展格局,建设有温度、有韵味、有气象的山水都市。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通建筑垃圾全链条管理,推进5个老旧小区和9个智能停车场升级改造,补齐“一老一小”等设施短板,配合推进学府大桥建设,提档升级道路交通、水源供排、防灾救灾等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城市内涝、“水浸街”等问题,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宜居性和包容度。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把“精”的要求和“细”的标准真正立起来,充分发挥“网格+共治+共建”力量,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治理体制,巩固深化文明创建“十大工程”和“九大行动”成果,实施“全民清洁日”活动,广泛开展“文明一家、美丽一城”主题宣传活动,结合综合网格化管理引导动员广大群众、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文明创建、矛盾调解等工作,不断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着力打造“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群众满意”的街巷环境,助力市坚决打赢这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总决战。围绕“城市运行安全高效健康、城市管理干净整洁有序、为民服务精准精细精致”,统筹整合城管、住建、水务、交通、应急等行业领域信息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和“技术壁垒”,加快构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一网统管”。

  促进城市高效运营。以城市运营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通过市场化途径优化城市资源和要素配置,建立城市存量公共资源盘活长效机制,支持多元主体对土地、空间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等优化配置,着力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及时研判房地产市场形势,积极采取措施,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有序加快推进正常开发建设的房地产项目建设交付,不断丰富市场供给、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建立健全出租房屋税收征管机制,促进房屋租赁市场健康发展。

  (四)扩内需促投资,激发经济发展合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推动供需两端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多举措提振消费。坚持“制造业当家”和“商贸业旺区”双轮驱动,构建商贸业与制造业更加紧密联动、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多样化升级,支持坚基、万隆城、丽日、太平古街等服务业载体能力建设,加快建设江宝路特色美食街区等,发展夜游、夜娱、夜购、夜展、夜食、夜健等消费业态,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激发重点领域消费,壮大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光伏产品“新三样”等新增长点,促进汽车更新消费,大力开展石油、家电等促销活动和惠民消费券发放活动,继续举办好文旅消费季系列活动,积极培育数字、绿色、健康消费,鼓励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老店经济、假日经济、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等新业态,加快建设高品质商贸旺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专业化水平,培育工业设计、法务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生产性服务业,新引进一批生产服务性企业;充分用好源城位于全市核心枢纽、“珠三角”“长三角”连接枢纽的特殊地理优势,以区工业园三期扩园(大塘片区)物流仓储用地为依托,精准引进一批综合物流服务龙头企业,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通过“个转企”、资源整合等措施,加力推进农贸市场、机关事业单位食堂等业态和有潜力的商贸企业入库纳统,力争新增限上商贸企业36家。大力推动本地制造业企业“工贸分离”,在河源设立独立核算销售公司,做大做强河源消费市场。

  抓项目扩大投资。按照“三年工程两年干”要求,发挥“1+3+N”重大项目联动机制和重点项目“亮灯+督办”等制度效能,加快推进年度计划投资42亿元的52个重点项目建设。围绕“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等重点领域,聚焦补短板、强功能、增动能、促升级,加强投资引导,着力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调动多元主体投资积极性,积极争取债券资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政策资金,落实好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强项目研究论证,扎实做好民生、交通、水利、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项目谋划储备,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

  优结构稳住外贸。积极落实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各项措施,健全多部门联动服务机制,对标湾区制定外贸发展规划,稳定外贸企业信心。组织287家海关在册企业参加广交会、“粤贸全球”系列展会,鼓励企业以“代参展”“线上签约”等新模式开拓湾区市场、国际市场,支持企业抢抓RCEP机遇、拓展外贸新市场,开展内外贸企业产销对接、提升内外贸一体化水平。用好用足省、市外资扶持政策,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园早日运营,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不断扩大出口增量。优化外贸产业结构,引导和支持外贸企业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培育特色品牌外包企业,壮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保障,支持外资企业增资扩产。

  (五)加快绿美源城生态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效转化路径,走深走实具有源城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加快推进“绿美生态”提效建设。精心绘制绿美生态建设“六大行动”一张图,高标准推进“四横一纵”和村道沿线绿化美化提升工程、绿美广东省级综合型示范点建设,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78万亩,新增森林乡村1个,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绿美城乡风貌。扎实推进市区城市园林绿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美丽廊道”专项行动和“五边”“四旁”绿化行动,规划建设一批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强化83株在册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力争全区增绿500亩以上、道路绿化美化30公里以上,助力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创新线上线下“认种、认养、认捐”模式,推行“一名党员一棵树、一个支部一方林”制度,新增义务植树4.9万株,建设初心林、青年林等主题林约20个,实现义务植树尽责率90%以上。

  加快提升“绿美环境”综合治理。持续跟进第二轮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案件办理及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区领导包案负责、挂案督办、专案盯办机制,提高案件办结率和办理质量。深入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持续保障东江及其一级支流水质,加快实施3宗水库提升加固工程以及2宗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优良。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持续开展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帮扶指导行动,精细化管控扬尘、露天焚烧及餐饮油烟等面源污染,推动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探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持续开展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打击非法倾倒固体废物违法行为,严格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确保土壤环境安全、地下水达标。积极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裸露山体治理,让山体重披绿装、重展绿颜。

  加快推动“绿美效益”全面释放。坚持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依托总面积超25.34万亩林地资源,培育壮大油茶、五指毛桃等优势特色林业产业,种植樟树、红锥等具有源城特色的工业原料林和大径级用材林,建设更多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省级林业合作社,鼓励和支持群众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力争全年推动林业经济产值增长10%以上。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积极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相关碳权益交易。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发展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节能新技术新业态,促进工业节能降耗,推动经济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

  (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进一步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效益、要质量,推动形成以改革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争取更多有利于源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省市级事权下放,建立健全承接落实机制,最大程度缩短过渡期,结合我区实际提高创造性执行能力,确保下放事权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全面深化镇(街道)体制改革放权赋能,积极落实“镇街点单、区里上菜”的菜单式赋权,抓好机制、职权、人员编制、财政“四到位”,强化放权事项跟踪督导和动态调整,更好地激活镇(街道)发展活力。

  落实财税金融改革。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财政、税务等部门建立财税指标研判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做好“开源、节流、挖潜、增效”文章。着力夯实财源税源根基,加强主体税收征管,完善协同办税机制,做好资源、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等文章,拓宽财政收入渠道。深化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管理改革,推动全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集中核算模式,按照“深化改革、分步实施”的原则,今年对全区公办学校财务管理进行集中核算改革试点,不断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配合做好新一轮市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争取更大的资金倾斜。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积极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盘活闲置资产资源,进一步释放国资国企内生动力、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独有的政府与市场优势,支持国企积极参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做大做强区属投融资平台,逐步搭建起首家资产超百亿级的国有集团公司,更好地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和优化企业人才结构,统筹推进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考核、激励、晋升和流动等工作,为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七)全域全面“融湾”“融深”,在服务、对接国家战略中加快发展。发挥湾区东进“桥头堡”的地缘优势作用,全面接轨深圳、深度融入“双区”,积极对接深莞惠河发展轴,融入特区思维、引入特区资源,借势借力推动源城高质量发展。

  做好“项目对接”文章。以深圳为主攻方向,利用对口帮扶协作资源深化产业合作,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深化拓展“湾区总部+源城基地”“湾区研发+源城生产”等产业协同共建机制,按近中远期对各类产业、民生、交通等合作项目进行科学安排,吸引湾区企业在源城设立生产基地或与源城企业组建新公司,解决好用地、用林、用能等要素保障问题,千方百计将项目落到地上,用项目拢人气、聚商气、强底气。继续运营好“反向飞地”,搭建区域合作、资源共享、产业共建的共赢发展平台,积极打造源城在湾区城市的研发基地、人才驿站、企业服务和招商平台,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做好“市场对接”文章。优化对接省“12312”出行交通圈、市“米”字型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长深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源城段)、国道G205线热水至埔前段改线工程(源城段)等项目建设,有序推动汕湛高速蓝田出口至市高新区连接线工程,持续畅通对外交通网络。加快水路运输布局规划,配合市做好东江航道扩能升级、源城港区码头建设前期工作,逐步释放内河航运潜力。围绕生态旅游、恐龙文化、体育赛事等主题拓展商旅文体、吃住行娱深度融合的消费场景,把更多优质的农业产品、文旅产品、生态产品推向湾区“大市场”,不断提升对大湾区群体和市场的吸引力。

  做好“改革对接”文章。用改革的思维和方式强化机制衔接,大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九大专项行动,对标学习大湾区先进城市的改革经验和做法,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善用“微改革”方式,在“放”和“管”进一步深化实化的基础上,在“服”上做精做细做到位,打造与大湾区先进城市同等水平的营商环境。结合市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省级试点工作,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力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持续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再利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抓好落实,促进民营经济能级跃升、经营主体量质双升。

  (八)大力建设文化强区,不断擦亮城市名片。坚持以文融城、以文兴城,深挖老城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持续塑造城市形象、延续城市文脉,努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现代文明城市。

  强化思想引领。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保护运用好罗焕荣故居、河源市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做深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努力涵养时代新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繁荣文化事业。坚持以文促旅、以旅促消,统筹好文化设施、文化产业、文化服务、文化活动的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大同客家文创园、高埔岗文创园等项目规划建设,支持上城街道印象槎城片区申报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动培育高埔岗文旅典型街道,以“文化+体验”“文化+旅游”“文化+消费”等赋能城市建设,让老城区的“槎城味”和新城区的“现代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积极推广河源文旅消费惠民卡,整合推介老城“四宝”、恐龙遗迹公园等文旅产品,鼓励各镇(街道)因地制宜开展丰收、采摘等主题的文旅活动,加快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充分释放文旅消费潜力。

  丰富文化供给。持续巩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演出、群众文艺创作、全民才艺比拼、全民阅读推广、文化志愿服务等工作,办好南国书香节、文化下乡等系列文化活动,推动文艺文化繁荣发展。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体设施网络,推动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提档升级,组织开展“村BA”“村超”“村晚”等“村字号”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着力完善文物保护工作体系,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资源。

  (九)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坚持惠民力度只强不弱、利民实事只多不少,持续深入实施“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机制,更好为群众解难题、谋实惠。

  促进更加充分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高标准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就业工程,帮助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推动城镇新增就业35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1700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最大限度发挥市场主体促就业作用,深入挖掘各企业就业岗位资源,持续拓宽本土就业空间。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抓好危旧校舍改扩建工作,加快推进源西中学、中田小学、大鹏幼儿园等6所学校新扩改建项目建设,力争新增学位2000个以上。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分学区实施计划,重点打造校园综合治理源西示范区。规范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招生工作,促进教育公平。抢抓“双百行动”教育帮扶政策机遇,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帮扶的资源优势,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抓好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升工作,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实施“三名”工程和“百里挑一”教育示范工程,建设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后备人才库,力争全年建成50个区级以上“三名”工作室。巩固拓展“双减”成果,健全校外培训长效监管机制,着力提升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考核水平。

  建设更高水平健康源城。持续推进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二期、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东埔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谋划筹建一批公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快建设区慢病管理中心,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动埔前镇创建国家级卫生镇。健全监测预警、精密智控、医防融合等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入开展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抓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扩大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推动区域就诊率保持90%以上、住院率85%以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95%以上。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残疾补助、退役军人优待抚恤等民生政策,不断增强群众社会安全感。着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推动区第二人民福利院建成运营,新增“长者饭堂”5家,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城市社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成立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现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覆盖率达100%。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政策,积极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深化人口监测和形势分析。大力推广“民意速办”,整合归集“12345”政府热线、“领导留言板”等各类渠道,在“键对键”的基础上,加强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和服务。继续做好保障房资格审核和配租、低保户租房补贴发放工作,努力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今年,我们继续围绕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遴选提出了12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大会审议票决。区政府将狠抓推进落实,努力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好办实、办出成效。

  (十)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为源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环境。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强化“三保”、政府债务等风险管控,提升财政收支运行管理水平,确保财政运行平稳有序。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长效机制,持续抓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稳妥处置房企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完善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守住金融监管的底线。

  织密筑牢安全防线。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推动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行动走深走实,加强建筑施工、农村住房、交通运输、城镇燃气、食品药品、危化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接续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千方百计提升灾害风险治理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提高森林防灭火综合能力,全面强化森林火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值守备勤,确保森林防灭火工作万无一失。进一步完善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组建区应急救援大队,不断提升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着力建设平安源城。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1+6+N”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积极推广东埔街道“五心”调解工作室成功经验,推动三方联调向基层延伸,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建立“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构建“接办上报、分流交办、跟进解决、跟踪反馈”全流程办理程序,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开展“三大专项行动”,严格落实“1、3、5分钟”快反工作机制,持续推进特色岗亭建设,始终保持对各类突出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让平安建设成色更足、底色更亮。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党建+网格+信访”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信访案件源头防范,严格落实“三调联动”多元化调处机制,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遏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作风提升年”和“攻坚落实年”行动,坚决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区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纪委监察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推动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依法统计,继续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始终坚持实干担当。着力建设实干型政府,完善政务督查、容错纠错、正向激励等机制,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深入践行“四下基层”,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群众办实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落实新一轮机构改革,更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始终坚持清正廉洁。坚持以自我革命精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要求,驰而不息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常态化推进基层正风反腐行动,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

  各位代表!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命与责任在肩,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行稳致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心、奋勇争先,坚定扛起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中当先锋、作表率的使命任务,为把源城建设成为绿色崛起现代化枢纽城区而不懈奋斗!



  名词解释

  1.省委“1310”具体部署:“1”是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3”是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10”是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

  2.“六个加快”:加快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夯实制造业当家的产业根基;加快全域全面“融湾”“融深”;加快推进绿美源城生态建设;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加快全面提升安全发展水平。

  3.市委“133”工作法:坚持“提高认识、脚踏实地、稳步推进、务求实效”1个总体原则,紧盯“上中下齐手、点线面发力、政企民联动”3个重点发力,强化“组织、政策、要素”3个保障。

  4.“1+1+9”指挥体系:第一个“1”即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第二个“1”即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9”即县域经济、城镇建设、乡村振兴、要素保障、决策咨询、绿美源城生态建设、信息化建设、村民小组规范化建设、对口帮扶协作9个工作专班。

  5.“百千万工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6.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抓好一个美丽乡镇入口通道、一条美丽示范主街、一片房屋外立面提升样板、一处美丽圩镇客厅、一个干净整洁农贸市场、一条美丽河道、一个绿美生态小公园。

  7.“五个一”:联系一个镇(街道)、挂钩一个村、挂钩一个以上社区、挂钩一个项目(企业)、包一个信访案件。

  8.“首席服务员”制度:在开办企业环节将登记注册受理员与审批员职责合并,登记注册的受理、审批以及发照、归档等各个环节均由具有审批资格的同一人员负责完成,对申请人提交的登记注册事项实行“审核合一、一人通办”,以最大限度的压缩环节、流程,实现办事效率的最优化。

  9.绿美源城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

  10.“四横一纵”:在埔前、城南、市区、城北等4个高速出口至河源大道段以及G205国道沿线两侧开展绿化美化提升。

  11.城市“六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设摊点、乱拉乱挂、乱贴乱写乱画、乱扔乱吐。

  12.“反向飞地”:欠发达地区反向在发达地区设立飞地平台,以快速获取发达地区的人才、区位、资金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13.学前教育“5083”任务:公办幼儿园在园人数占幼儿园总人数50%以上,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人数占幼儿园总人数83%以上。

  14.“雁归源”:鼓励支持源城籍乡贤返乡就业创业专项人才行动。

  15.“候鸟汇源”:完善引才措施,加大柔性引才力度,依托项目、平台吸引大批“候鸟型”人才、“双休日”工程师、“远程式”专家汇聚源城。

  16.归雁:优秀返乡人才简称“归雁”。

  17.“候鸟型”人才:指本身具备较强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能够为地区发展带来较大推动力,但由于时间、空间等多种条件限制,而无法长期在某地工作的特殊人才。

  18.“三项工程”:“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

  19.“8+8”志愿服务队伍:“8”指8支常备志愿服务队伍,即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助学支教志愿服务队、医疗健身志愿服务队、科学普及志愿服务队、普法宣传志愿服务队、卫生环保志愿服务队、助贫帮困志愿服务队;“8”指8支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志愿服务队伍,即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平安源城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工人志愿服务队、镇(街道)志愿服务队、村(社区)志愿服务队等。

  20.“两个确立”: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21.“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2.市委“138”具体安排:“1”指一个使命任务,即“锚定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使命任务”;“3”指打造“三大样板”,即“城乡融合发展河源样板”“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绿富双赢’河源样板”;“8”指“奋力实现八大新提升”,即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提升、奋力推动制造业当家取得新提升、奋力推动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取得新提升、奋力推动“融湾”“融深”取得新提升、奋力推动民生保障取得新提升、奋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新提升、奋力推动统筹发展和安全取得新提升、奋力推动党的建设取得新提升。

  23.区委“1139”具体措施:“1”指一个使命任务,即“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中当先锋、作表率”;“1”指一个目标定位,即“建设绿色崛起现代化枢纽城区”;“3”指打造“三大典范城区”,即“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城区”“工商并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典范城区”“‘绿富双赢’典范城区”;“9”指“九个强力推进”,即强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强力推进“制造业当家”、强力推进绿美源城生态建设、强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强力推进补齐民生短板、强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强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强力推进法治平安建设、强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24.两个“五村连片”示范带:“蔬香田园·静谧山水”乡村振兴示范带,包含陂角村、上村村、高围村、埔前村、坪围村5村;“智慧农旅”乡村振兴示范带,包含莲塘岭村、双头村、南陂村、中田村、赤岭村5村。

  25.“三个规划”:乡村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农房风貌规划。

  26.“五美”行动:产业美、环境美、人文美、和谐美、建设美。

  27.“河力绿美”县镇村绿化:以“两江两库一区一带”为重点,完成林分优化31万亩、森林抚育25万亩,全面提升林分林相,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加快国储林项目、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推进国家森林县城和省级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创建,打造更多绿美生态景观。

  28.“千塘万渠”清淤:对全市约1000个水塘,近1万公里河道、农田沟渠、房前屋后微小水体等渠道进行清淤。

  29.“三美”家庭创建:“绿美”“富美”“和美”文明家庭包到户创建。

  30.“六色”旅游品牌:“绿色”生态旅游、“蓝色”湖水旅游、“古色”历史人文旅游、“红色”革命教育旅游、“特色”温泉旅游、“夜色”休闲旅游。

  31.“1+2+5”招商体系:“1”是指以《源城区大抓招商引资行动方案(2024年)》为总纲;“2”是指推行《制造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聘请招商顾问实施办法》两项政策办法;“5”是指成立招商引资、用地保障、企业注册、工程报建、企业生产五大工作专班。

  32.“包容审慎监管”模式:行政执法部门对市场主体情节轻微,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符合行政执法部门发布的免处罚免强制清单的轻微违法行为,应当采用告诫说理,责令限期改正等方式,指导市场主体自觉纠正违法行为,一般不予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引导和督促市场主体依法经营。

  33.市“1+3”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千亿级电子信息和百亿级水经济、先进材料、机械与模具产业集群。

  34.“三请三回”:请乡友回家乡、请校友回母校、请战友回驻地。

  35.“源智于人·城贵于才”:2021年创立的人才活动品牌,围绕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等领域,以“招聘、培训、交流、服务”为主线定期开展的人才集中活动。

  36.“五边”“四旁”绿化行动: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宅旁、村旁、路旁、水旁。

  37.文明创建“十大工程”:推进信仰工程,营造核心引领的思想道德环境;推进阳光工程,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推进法治工程,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推进信用工程,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推进文化工程,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推进希望工程,营造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推进民生工程,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推进平安工程,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推进绿色工程,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推进细胞工程,营造共建共享的文明创建环境。

  38.“九大行动”:城乡环境提升行动、公共设施完善行动、公共秩序整治行动、市民素质提升行动、窗口服务提效行动、公益广告提质行动、示范标杆打造行动、全民共建共享行动和网报材料提质行动。

  39.“1+3+N”重大项目联动机制:指“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国资+其他部门”的重大项目联动机制。

  40.“12312”出行交通圈:珠三角地区内部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左右通达。

  41.“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42.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村庄清洁行动、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

  43.老城“四宝”:龟峰塔、鳄湖公园、李焘故居、太平古街。

  44.“双百行动”: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

  45.“三名”工程: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工程。

  46.三医联动改革: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

  47.“1+6+N”基层治理工作体系:“1”指综治中心;“6”指综合网格及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基层政法力量和“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等信息化支撑平台;“N”指其他综治力量,做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48.“三大专项行动”: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案事件专项行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专项行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专项行动。

  49.“1、3、5分钟”快反工作机制:核心区域1分钟、重点区域3分钟、一般区域5分钟到达现场处置。

  50.“三调联动”多元化调处机制: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既发挥各自独特作用,又有机衔接、紧密配合,运行机制规范高效。

  51.“四下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中国县域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来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标签:工作报告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城区  河源市  
相关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县域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县域 版权所有:中国县域 中国县域QQ:1581746470
  皖ICP备2023017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