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4年1月24日在仁化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代理县长 刘拥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363”工作部署,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团结依靠全县人民,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好仁化高质量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明显成效。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34%。
(一)强化机制保障,“百千万工程”有力推进
建立保障机制。成立县“百千万工程”资金要素保障等工作专班,统筹制定实施方案、行动方案和年度重点任务,构建“1+N+X”政策体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每月更新清单进展情况,确保“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制定镇(街)高质量发展奖惩方案,推动形成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工作格局。落实“双百行动”,扎实开展横向帮扶、纵向帮扶、结对帮扶等工作。
做好要素保障。优化土地要素配置利用机制,完成净地收储面积1064亩,全市排名第一,出让20宗地块共955.68亩,争取林地指标936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590亩,“腾笼换鸟”引进音源乐器板材、金瑞祥医药等项目,投资额达16亿元。强化资金保障,统筹涉农资金、乡村振兴资金及其他专项资金7亿元,科学包装项目争取债券资金7.5亿元,投入到“百千万工程”。
推进改革攻坚。成功争取省级美丽圩镇示范镇等6个改革试点。推动董塘镇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新增耕地面积1155.6亩。获评全国首批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领跑县”,成功申报第一批省级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被评为全国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全省2个入选县之一、全市首个获此称号的县(市、区)。被选定为“百千万工程”信息综合平台建设示范县,入选下放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扩大乡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试点县,全面取消税收管理员固定管户试点创新经验在全市推广。
(二)增强发展动能,县域经济稳中向好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1.56万亩,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5.04万亩,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出台复耕补助政策,整治复耕撂荒地2389.06亩,清理失管果园1.38万亩,“退果还粮”机制改革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被授予“全省粮食生产、撂荒耕地复耕先进集体”称号。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文章,引进辣椒酱、米面、竹笋加工厂等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超5亿元。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县自然资源局获“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先进集体”称号。培育省级龙头企业5家,新增茶叶种植面积1900亩,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黄坑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红山镇、董塘镇江头村蔬菜基地分别被认定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长坝沙田柚成功出口至荷兰,成为全市首款自主出口的本地柑橘类产品。石塘堆花米酒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工业经济持续壮大。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24.58亿元,同比增长10.1%,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家,新增倍增计划企业4家。凡口铅锌矿克服重重困难,完成13.89万吨生产任务。丹霞冶炼厂产值突破50亿元,基本实现再造一个“丹冶”奋斗目标。投入5.5亿元加快园区土地平整、污水处理、供水、供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土地征拆2000多亩,全面解决园区土地房屋征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问题。园区新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70亿元,推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5%,增速排在全市工业园区前列。紧扣强链延链补链方向,重点打造铅酸铅碳石墨烯电池、锂电材料综合回收利用以及竹产业精深加工三条产业链。围绕铅酸铅碳石墨烯电池产业链,引进太湖能谷、松峰、晟捷等项目,总投资62亿元;围绕锂电材料综合回收利用产业链,引进盛祥二期、森特瑞、睿勤等项目,总投资13.34亿元;围绕竹产业精深加工产业链,引进军安、顶固、宜宾浙川等项目,总投资7亿元。全年进出口总值2.19亿元,完成任务数的682.2%,同比增长630%,完成进度及增速均为全市第一。
文旅市场复苏提速。积极对接祥源集团,系统规划、开发运营丹霞山及周边资源。扎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仁化片区建设项目,五星级丹霞山酒店、锦江畔文旅城、建豪生态文化园等项目开工建设。成功举办“文化和遗产日”暨美食节活动、仁化县第六届运动会,全力保障丹霞山三大赛事圆满举行。建成特色精品民宿330家,其中星级民宿36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爱树民宿和原色客栈被评为广东省第二批南粤森林人家。全县累计接待游客约215.3万人次,同比增长183.82%;旅游收入约14.77亿元,同比增长242.19%。
项目建设支撑有力。制定全县招商工作方案和产业图谱,围绕5条产业链开展招商引资。全年新签约项目106个,合同投资额98.91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19个,超10亿元项目2个。新开工项目106个,完成全年任务数的504.7%,同比增长211.7%;完成投资额30.36亿元,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26.5%,同比增长40.3%。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38亿元,安排58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7亿元,其中19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4.4%,全市排名第一。争取2023年省转贷新增专项债券资金7.1亿元助力重大项目建设,专项债券资金支出比例全市排名第二。
(三)城乡融合发展,镇域经济不断壮大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成乡村振兴车间15间,总投资2909.9万元,建设规模达3.31万平方米,累计带动就业1366人,实现乡村振兴车间全覆盖。开展“万名乡贤帮千村”“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活动,引入项目160余个、总投资1.5亿元。开展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程,完成无害化户厕改造117户,累计建成“四小园”3979个。全县109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75.2%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示范县。
镇域经济活力激发。成立强镇富村公司17家,累计营业额超1亿元,其中5家上规上限,上限率在全市排名第一。各镇(街)市场主体活跃,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409户、企业454家。大力发展带动村集体收入和群众增收的富民产业,在建主导产业项目74个,预计完成投资5.3亿元。109个行政村发展高附加值特色产业项目131个,实现行政村主导产业项目全覆盖,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10万元,大桥镇长坝村连续三年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名单。在2023年全市镇域经济考评中,董塘、红山、扶溪等镇多次排名前列。
典型镇村潜能释放。全面启动11个镇(街)、125个村(社区)规划编制工作,完成1个典型镇、6个典型村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谋划基础设施项目112个、产业项目60个。城口镇融合红色、绿色、古色资源,积极对接文旅开发运营企业,全力提升特色文旅小镇内涵。董塘镇新龙村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和省美丽庭院示范村,深化“一老一小”工作被列为“百千万工程”典型案例全省推广。红山镇新白村完成中组部红色美丽乡村先行试点建设。
(四)加强生态保护,绿美仁化更加靓丽
绿美仁化深入开展。县镇村三级林长履职到位,认真抓好森林资源管护,完成松材线虫病防治压减面积3065亩。出台先造后补方案,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66万亩,森林抚育提升1.5万亩,义务植树5万株,森林覆盖率80.78%。全面落实河长制,实现108条近900公里河道管护市场化运作。完成锦江河长江段碧道、红山镇新白红色美丽乡村碧道建设。新建成2万亩石塘上中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入选广东省林长绿美园的示范点。代表韶关市参加绿美广东竞风华活动总决赛,成功晋级全省十强。
绿色经济持续增效。加强同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研究制定茶产业、竹产业、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完成长江镇毛竹抚育面积8万亩,石塘镇沙湾竹产业基地抚育3000余亩。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鸿伟木业完成产值4.35亿元、同比增长8.48%,广东奥达完成产值1.97亿元。成功创建首批省级竹产业特色发展基地,积极申报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完成油茶、中草药、食用菌等林下经济种植2100亩。全年完成林业总产值32.79亿元,同比增长8%。加大林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林业产业项目23个,合同投资额超10亿元。
环境质量优化提升。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2%,年度水环境质量连续四年排名全市前列,连续五年在市对县河长制工作考核中获评优秀。积极谋划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项目。累计完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主体工程19个。开展锦江、浈江河流域畜禽养殖专项行动,强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扎实推进小水电退出整改工作,完成4宗电站退出。
(五)保障民生福祉,群众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国道G323线改建和省道S246线改线工程,完成省道S517线城口至红山段路面改造,实施省道S517线高坪电站至凡口段路面改造。完成锦江大桥等6座危桥改造,建设“四好农村路”46公里。完成县城14个老旧小区改造,建成丹霞新城老田小商业街,新建仁化大桥便桥,打通县城啸仙路,提升城市通行便捷度。启动城市管网补短板项目一期、县城自来水取水管道改迁建工程二期和县城自来水厂备用水源二期建设。投入超2亿元新建县、镇污水管网133.84公里,县城和乡镇管网覆盖率分别达97%、95%,全市排名前列。实现美丽圩镇建设全覆盖,石塘镇、城口镇被列为省级美丽圩镇示范样板。
公共服务更加优化。完成实验学校、仁化中学综合楼建设,新建红山镇、石塘镇中心幼儿园并投入使用,学前教育全面实现“5085”普惠目标。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面达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通过省级督导评估,是粤东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县。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及感染科防治楼、红山镇、闻韶镇卫生院业务楼投入使用,县妇幼保健院成功晋升二级甲等。37个部门1752个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100%,“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100%。丹霞街道被评为韶关市唯一的广东省移动支付精品示范镇。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县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2.39%。8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办理县人大代表建议71件、县政协委员提案68件。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及“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人次均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在全市率先推出“社保+医保+税务”经办业务和缴费业务“一窗联办”新模式,实现“一站式服务”。推进丹霞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现长者饭堂镇(街)全覆盖。连续六届蝉联广东省双拥模范县,被推荐参加全国双拥模范县创建。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县妇联入选全国妇女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县级妇联优秀榜。
社会治理扎实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和消防安全重大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配合省、市安委办顺利通过国务院安委会对省政府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责任制延伸考核检查,全年未发生森林火灾和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创建全省禁毒示范县,群众安全感和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满意度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县司法局荣获“全国组织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城口镇恩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扶溪镇获评省信访工作示范镇。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县上下团结一致,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高质量发展翻开了新篇章、开启了新征程。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仁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思危方能居安,知忧才能克难。我们清醒认识到,仁化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受市场大环境影响,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未能达成年初预期增长目标;主导产业单一、经济结构不优、项目储备偏少等问题突出,高质量发展缺乏有效支撑;资产资源价值化实现路径不明确,产业基础配套不完整;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制约亟待破解;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还有差距。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仁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县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363”工作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百千万工程”牵引仁化高质量发展,不断激发强大动能,以新担当新作为,努力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和韶关高质量发展作出仁化贡献。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不低于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略高于经济增长水平。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强优势产业,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力争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6%。把仁化产业转移工业园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力争成功创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材料绿色循环利用特色园区。全面启动园区1000亩扩园规划、环评等前期工作,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推进太湖能谷、松峰、宏远再生铅等铅酸铅碳石墨烯电池产业链支撑项目落地建设。推动盛祥二期、森特瑞、天然材料等锂电材料综合回收利用产业链项目建成投产。加快盘活原广东铝厂、大岭工业园等闲置低效用地,推进鸿伟木业、广东奥达、军安、顶固、宜宾浙川等竹产业链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以竹代塑”“以竹代钢”。做优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链,支持凡口智慧中心建设,助力丹冶炼锌渣绿色化升级改造项目早日满产。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为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扎实推进1.7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和“非粮化”整治工作,确保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不低于15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85万吨以上。鼓励国有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土地,夯实规模化生产经营基础。建好用好省级柑橘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创建国家级柑橘产业园、省级毛竹和白毛茶产业园,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新建苗圃400亩,新增茶叶种植面积3900亩以上,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示范基地5000亩。发展壮大中草药、食用菌、油茶等高附加值作物种植,稳定贡柑、沙田柚种植面积和产量。争取培育1-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粤字号”农业品牌,新申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推进省级牛羊产业园内涵发展和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升级改造,推动董塘仪安蛋鸡场二期等项目实施,谋划打造养殖、屠宰、加工配套产业链。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更深入地对接祥源集团,推动北门水上入口、双合水村改造提升等项目建设,力促丹霞山旅游质量提档升级。完善环丹霞山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丹霞山酒店、锦江畔文旅城、建豪生态产业园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打造文旅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高质量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仁化片区项目建设,探索以“EPC+O”模式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红色研学、温泉、森林康养、古村落等农文旅资源开发,打响红色旅游品牌。充分挖掘环丹生态资源,打造环丹精品民宿集群和研学集群。继续配合开展丹霞山三大品牌赛事,进一步提升丹霞山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力支持丹霞灵溪景区创建4A级景区、城口恩村创建3A级景区。
支持镇域经济做强做大。因地制宜,依托各镇(街)不同的资源禀赋,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打造一批高品质的农业、林业特色种植项目,让“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有内涵。以全域土地整治为契机,盘活闲置土地和资源资产,腾挪用地指标,布局镇村产业发展项目。加大重点产业培育发展力度,做好“四上企业”潜力挖掘和培育工作,壮大镇域经济总量。大力发展强镇富村公司和乡村振兴车间,力争2024年底全部镇级强镇富村公司上规上限,全县90%以上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万元。
(二)力促招商引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营造优质投资环境。落实好县领导挂点服务重点企业、“暖企”行动等工作机制,推进涉企“一件事”主题服务,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切实增强“重商、亲商、敬商”意识,拓展和深化促进企业发展“绿色通道”,主动上门服务,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统筹开展营商环境提升、督查工作,针对弱项指标及上级反馈问题等进行优化整改,争取营商环境“红黑榜”考核取得优异成绩。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化管理,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
精准高效招商引资。紧紧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材料制造业、现代农业、文旅康养等重点产业链条,谋划重点招商项目,形成招商指南,通过领导带头招商带动全员招商,力争更多项目落户仁化。重点跟进森特瑞电池负极材料、宏远再生铅、中山永冠电池配套、埃登达钠电池负极等特色产业延链、补链项目,重点跟进顶固、军安、宜宾浙川、鑫源竹业等竹产业强链项目,重点跟进海德控制、海南睿电、中岭新能源等一批新能源项目落地。
推进招引项目落地。及时解决项目征拆、报批等突出问题,大幅度压减土地出让时间。紧盯项目开工规划、报建、能评、环评等重要环节,真正打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让项目无障碍落地建设。全天候跟踪已签约项目,充分发挥联审联批机制作用,全力做好项目落地建设服务,确保大幅度压缩项目落地建设时间。力争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80个以上、合同投资额超100亿元,新开工项目80个、实际投资36亿元以上。
(三)推进项目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蓄积后劲
锚定目标不放松。坚持项目为王,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1亿元。预计安排重点建设项目57个,总投资额156.2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7.65亿元。其中市重点项目20个,总投资52.9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17亿元;省重点项目7个,总投资28.2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4亿元。
全力做好要素保障。严格落实市委“不能说不行、要说怎么办”工作要求,强化县领导挂点重大项目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协调处理项目建设遇到的土地、林地、融资、能耗环评、用工等要素制约。强化跟踪调度,建立问题台账,实行挂图作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强化优质服务,组织高效工作团队,贴近企业做好各审批环节服务工作,力推项目建设加速提效。
抓好项目谋划工作。按照“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聚焦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做深做实项目谋划工作,确保在库项目数量保持在100个以上。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保障围绕项目转,扎实做好项目各项前期工作,以优质项目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抢抓国家和省政策机遇,提高谋划包装项目成熟度,积极争取国债、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上级资金支持。
(四)加强生态保护,守护仁化绿水青山
打好蓝天保卫战。落实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城乡一体绿美提升等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完成2.31万亩林分优化、0.94万亩新造林抚育、3.31万亩森林抚育等重点任务。谋划国家储备林项目,支持配合丹霞山国家公园建设。统筹推进县镇村绿化工作,摸排可绿化空间,重点在城乡“五边”“四旁”见缝插绿。全面落实林长制,强化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持续开展林长制“五进”活动,确保巡林常态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抓好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节能降碳改造。加大空气质量监测力度,深化大气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扬尘污染、露天焚烧、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等社会面源污染管控。
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河长制,实施石塘、城口、周田、扶溪碧道项目共10公里建设,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继续推行河道管护市场化。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入河排污口源头管理,常态化做好水环境监测,确保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加快推进县城自来水厂备用水源二期、胡坑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健全长效运维机制。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行为。
打好净土保卫战。坚持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统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垦造水田等方式新增补充耕地,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年度工作任务。高标准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积极谋划推进EOD项目,扎实推进污染地块生态修复工程。推动董塘镇、城口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打造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土地,谋划好特色产业项目。稳步推进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强化日常网格化巡查监管,严厉打击固废倾倒和非法开采稀土矿产资源等行为。积极争取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科学谋划农用地土壤污染综合防治项目。
(五)抓好典型镇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道G323线改建和省道S246线改线工程建设,构建内联外拓综合交通网络。加快丹霞大道、建设路升级改造等城市更新补短板项目建设,推动仁化大桥重建工程开工建设,完成省道S517线高坪电站至凡口段路面改造工程,持续优化路网结构。改造12个老旧小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完成农村公路建设30公里。实施水库移民村基础设施项目,改善移民村人居环境。
打造典型镇村示范样本。围绕市典型镇村选树培育重点任务清单要求,持续完善城口镇及6个典型村综合规划。全力支持城口典型镇25个基础设施项目、12个产业项目建设,推动红军过粤北重点展示园、城口—恩村段长征历史步道示范段、长征红色村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逐步打造城口特色文旅小镇。加快推进金砂生态茶园、石塘村立体多元生态农业、新白村茶产业配套设施、新龙村“伊园青菜”农文旅共富项目等6个典型村87个基础设施项目、48个产业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典型镇村示范带动作用,在每个镇(街)重点打造1个典型村,努力打造一批亮点典型。
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落实防返贫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成果更稳更实。加强农房风貌管控,大力推进“四小园”及美丽庭院建设,力争2025年底全县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巩固厕所革命成果,改造提升112个农村户厕。启动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二期工程,力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7%以上。完成村内支路、巷路12公里建设,基本实现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底化。
(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持续关注中央、省、市政策动向,推动改革创新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政策向仁化倾斜。组织实施新一轮机构改革,持续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资源资产盘活利用,推动国企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抓好“三块地”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费和垃圾清运费收取制度。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教育质量,抓好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全面实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成新城学校并投入使用,完成董塘中学宿舍楼、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楼等项目建设,办好乡镇“三所学校”,扩充义务教育优质学位,力争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统筹推进县域医共体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医共体内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县人民医院提升服务能力补短板项目建设,董塘镇、城口镇卫生院新建业务楼投入使用。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服务能力,加快实施县中医院建设项目。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扩大“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供给,实施丹霞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加快建设董塘镇、周田镇、长江镇等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支持和规范托育机构健康发展。推进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扎实开展“双百行动”,强化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运营管理。落实落细市3.0版“促进就业十条”等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电商“百园万站”行动,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培训,支持稳定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全面落实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帮扶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覆盖率达100%。
办好八件民生实事。我们通过广泛征集、初步遴选形成了10件民生实事,提交各位代表审议票决,确定重点实施的8项民生实事:
1.推动省道S246线康溪至大岭段改线工程开工建设。
2.实施仁化县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程。
3.推动仁化大桥重建项目开工建设。
4.实施养老服务扩面提质行动。
5.推动国道G323线仁化丹霞出口至小观园段公路改建工程开工建设。
6.实施县城自来水厂备用水源二期建设项目。
7.实施1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8.推动托育服务机构发展。
9.实施仁化县中医院建设项目。
10.完成2座危桥改造工程。
(七)维护社会稳定,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扛牢压实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非煤矿山、燃气、危化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持续抓好森林防火宣传,严肃查处野外违规用火行为。强化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工作,加快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救灾物资保障,提高救灾救助能力。加强对水库、山塘的巡查监测,有序做好小水电退出整改工作。
深化平安仁化建设。实施平安仁化“强基、联动、保障”三大工程,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确保全县社会大局稳定。健全债务管控和风险处置机制,确保政府性债务风险可控。加大非法集资防范和处置力度,重点打击网络传销、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稳妥处置房地产领域风险,持续抓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妥善处理劳资纠纷案件。推进镇(街)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工作,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一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精神风貌,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建设“1+6+N”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持续完善基层综治中心建设,优化提升网格服务管理水平。加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
(八)加强自身建设,让仁化发展更有保障
坚持政治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各项决策部署,坚决做到政令畅通,确保决策落地见效。
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法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县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高质量办好议案和提案。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强化依法决策意识,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工作,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坚持清正廉洁。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化整治“四风”,强化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做到政风清朗、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全面落实审计整改责任。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重点支出,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处。
各位代表,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在县委坚强领导下,锚定目标、担当实干,全力以赴攻坚“百千万工程”,奋力开创仁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名词解释
1.省委“1310”具体部署:“1”指锚定一个目标,即“走在前列”总目标;“3”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10”指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即奋力在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海上新广东、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推动共同富裕、构建新安全格局、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等十大领域上实现“十大新突破”。
2.市委“363”工作安排:第一个“3”指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县域富市“三大战略”;“6”指开展绿美韶关、产业攻坚、科教人才、营商环境优化、要素保障、资源盘活“六大行动”;第二个“3”指推动基础设施水平、基层治理水平、民生事业水平“三大提升”。
3.“1+N+X”政策体系:“1”指出台一个总体实施方案;“N”指县直单位出台的产业转移、农业农村、城镇建设、金融等一批配套政策;“X”指各镇(街)制定实施意见、具体行动方案。
4.“百千万工程”:即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为牵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途径,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5.“双百行动”:即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省内百家高校院所与109个涉农县(市、区)结对共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双向奔赴、合作共赢。
6.“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粮头食尾”是要做大做强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增加粮食的附加值,鼓励和发展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农头工尾”即“农业在前端,工业在尾端”,用一产推进一产与二产融合,推动种植业与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融合发展,实现“种的好,销的也好”。
7.“三同五化”:是指城乡供水同标准、同质量、同服务,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智慧化服务。
8.“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
9.“一老一小”:“一老”是指养老服务,“一小”是指婴幼儿照护服务。“一老”“一小”服务具体是指统筹养老与托育服务发展,加快健全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政策体系、服务供给体系、发展环境体系和监管服务体系。
10.“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11.学前教育“5085”攻坚工程: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85%以上,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50%以上。
12.“EPC+O”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一体化的总承包模式,是在EPC总承包模式基础上向后端运营环节的延伸,通过该种整合方式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降低全生命周期的成本。
13.“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或镇为基本单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一个镇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
14.“四上企业”:一定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
15.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分别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
16.林长制“五进”活动:即推动林长制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
17.“三块地”改革: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
18.乡镇“三所学校”:“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办好“三所学校”,即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寄宿制学校。
19.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由南岭团队计划、丹霞英才计划、韶州工匠计划组成,计划从国内外引进和本土培育不少于100个南岭团队、不少于5000名丹霞英才、不少于1万名韶州工匠。
20.“1+6+N”:“1”指综治中心,“6”指综合网格及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基层政法力量和“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等信息化支撑平台,“N”指其它综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