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言................................................................................................1
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PAGEREF _Toc29985 \h2
第二章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PAGEREF _Toc24491 \h266
第一节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PAGEREF _Toc25109 \h26
第二节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PAGEREF _Toc3689 \h27
第三章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 PAGEREF _Toc10349 \h31
第一节构建高效快捷的交通网 PAGEREF _Toc5000 \h31
第二节构建循环畅通的水利网 PAGEREF _Toc20769 \h35
第三节构建安全稳定的能源网 PAGEREF _Toc14659 \h37
第四节构建融合智慧的新基建网 PAGEREF _Toc1286 \h38
第四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 PAGEREF _Toc8306 \h40
第一节推动新型工业提质增效 PAGEREF _Toc28801 \h40
第二节推动现代农业提优增量 PAGEREF _Toc32273 \h45
第一节深化全域开放 PAGEREF _Toc28966 \h64
第二节协同搭建开放合作平台 PAGEREF _Toc29948 \h65
第三节强化招商引资力度 PAGEREF _Toc3126 \h66
第四节优化营商环境 PAGEREF _Toc29384 \h67
第二节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制度改革 PAGEREF _Toc23478 \h70
第三节落实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PAGEREF _Toc31839 \h71
第四节激励推动创新驱动 PAGEREF _Toc22836 \h71
第五节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PAGEREF _Toc14646 \h73
第七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PAGEREF _Toc23776 \h74
第一节坚持源头防控,深入推进绿色发展 PAGEREF _Toc28995 \h74
第三节统筹山水林田湖,促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PAGEREF _Toc7358 \h80
第八章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PAGEREF _Toc3550 \h84
第一节推动城乡教育事业一体化发展 PAGEREF _Toc15809 \h84
第二节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PAGEREF _Toc15361 \h88
第三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PAGEREF _Toc4212 \h95
第四节完善城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PAGEREF _Toc31409 \h97
第七节关心关爱重点人群 PAGEREF _Toc25424 \h105
第九章实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PAGEREF _Toc9089 \h107
第一节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PAGEREF _Toc343 \h107
第二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PAGEREF _Toc8777 \h113
第三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PAGEREF _Toc3850 \h117
第十章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基层治理能力 PAGEREF _Toc7473 \h120
第一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PAGEREF _Toc27625 \h120
第二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PAGEREF _Toc28899 \h121
第三节提升公共安全水平 PAGEREF _Toc14465 \h122
第四节增强国防后备力量 PAGEREF _Toc8247 \h122
第五节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PAGEREF _Toc9941 \h123
第十一章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PAGEREF _Toc11623 \h125
第一节完善规划体系 PAGEREF _Toc3933 \h125
第二节加强政策引导 PAGEREF _Toc31147 \h126
第三节突出项目支撑 PAGEREF _Toc30369 \h127
第四节强化人才保障 PAGEREF _Toc18130 \h127
第五节健全监督机制 PAGEREF _Toc20723 \h128
附件:名词解释 PAGEREF _Toc4765 \h13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威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我县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争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威远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国家、省、市对“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是未来五年指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十三五”时期,是威远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的五年,是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把威远建设成为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社会和谐的西部丘陵地区经济强县”的目标定位,坚决落实县委决策部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成效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县经济总量显著提升。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1.2亿元,比“十二五”末的2015年增加97.2亿元,年均增速8.0%。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二五”末的14.7:50.0:35.3优化调整为2019年的13.0:45.5:41.5,第三产业上升6.2个百分点。项目投资推进有力。2016-2019年,全县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21个,总投资达到463.7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76.43亿元。城乡居民稳步增收。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二五”末的26544元、11850元,分别达到2019年的37272元、17003元,年均增速分别为8.8%、9.4%。消费规模稳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十二五”末的66.7亿元扩大到2019年的104.3亿元,年均增速11.8%。财政收入持续增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十二五”末的7.5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05亿元,年均增速7.5%。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47.5亿元,比“十二五”末的494.9亿元增长30.80 %。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川威集团位列中国500强企业第332位、四川100强企业第10位,金镭铸业、法拉特、东工股份位列全省机械工业50强,威玻集团凤凰房车获得全市首个专用车生产资质。现代服务业活力迸发。2019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0.4%,比“十二五”末的39.0%增长1.4%。连界船石新城商业街、3个汽车销售专营店建成并投入运行,荣威万汇城、万汇国际商品博览城(一期)、雄飞国际新城城市综合体、川南冶金建材物流港、渝威国际农批冷链物流园、严陵综合物流园有序推进,成功申报2020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农村电商服务全面覆盖,2019年实现网络零售额19.24亿元,占全市24.17%,连续四年保持全市第一。威远世界无花果博览园旅游景区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古佛顶景区获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石板河旅游区开业运营,并成功接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验收;康桥·国际农旅小镇成功接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验收。现代农业蓬勃发展。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5.48亿元,比“十二五”末的37.28亿元增长8.2亿元。在“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成功举办六届中国·威远无花果采摘节和两届中国无花果产业大会,并获评“中国无花果名县”;威远县“建好用好‘四个机制’,力促乡村全面振兴”入选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文稿》汇编;甜城味(威远“绝优宝”)获得2020年度亚洲果蔬产业博览会(亚果会)最受欢迎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威远无花果入选中国第四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单位名单;同中国农大联合培育出四川首个无花果新品种“甜城红”,以无花果为主的水果深加工集成技术荣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无花果现代农业园区成功纳入省级现代农业培育园区,中药材、茶叶、樱桃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向义镇被列为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9年底,5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脱贫11860户31475人,实现贫困村“摘帽”,贫困户“清零”。扶贫措施落地见效。累计培训贫困人员就业2087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740个,拨付岗位补贴1030.4万元;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8503人次、发放补贴3195.7万元;财政代缴基本医疗保险118798人次,金额2515.3万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720户,改造农村危房9679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69户。脱贫工作成绩显著。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在省级成效考核中被评定为“好”,2018-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连续两年在省级成效考核中被评定为“较好”,2019年县脱贫攻坚工作中心被省委省政府记“集体一等功”,全县获省委表彰的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个、先进个人14名。
县城功能不断完善。县城建成区由“十二五”末的19.7平方公里增加到2019年的23.3平方公里,新增3.6平方公里;县城区新增绿地27.5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7平方米;全县城镇化率由“十二五”末的46.2%增加到2019年的51.7%,提高5.5个百分点。乡村振兴全面启动。完成“1+6”[1]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和市级“1+3”[2]、县级“2+10”[3]乡村振兴试点规划编制,建成“美丽内江·宜居乡村”达标村132个,船石村、桥凼村、兴家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禾丰村、竹塘村、双石村、红丰村、高湾村等5个村落被评为省级文化、旅游扶贫示范村,四方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向义镇、高石镇成功创建市级乡村振兴先进镇。新店、新场、小河3个镇被纳入全省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成自宜高铁(威远段)、自隆高速连接线、内荣路路面改造工程动工建设,成宜高速公路(威远段)快速推进,威双路、连威路路面改造工程全面完工。110千伏朱家沟变电站输电线路工程全面完成,全县通讯网络和光纤宽带实现城乡全覆盖。
教体事业再上台阶。全县66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部化解,生源地助学贷款连续9年获全省先进;凤翔中学、城南小学、县第二幼儿园投入使用,新店中学等3所学校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威远成功列为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第二批重点推进城市。健康威远扎实推进。县人民医院综合业务大楼、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启动建设,县中医院骨伤科建成省级重点专科,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成功处置H7N9流感疫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县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文化实力持续增强。县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县图书馆获评国家二级馆。界牌镇南强村农家书屋被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个,省级非遗项目4个,建成全省首个对接省级平台的AI智能县级融媒体中心,威远县入选第五届四川省文明城市。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十三五”期间,累计对22780户28299人实施农村低保兜底保障,发放农村低保资金540.9万元,城乡低保保障标准由2016年420元/月和260元/月,提高到2020年的550元/月和360元/月。
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县城区空气优良天数平均达339天,在川南城市中排名前列。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强力整治突出环境问题,国控断面廖家堰、省控断面黄龙桥平均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加强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0.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保持长葫水库水质达标率100%。完成县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扩容技改工程,水PPP、垃圾PPP项目,县城生态污水处理设施一污、二污建成投运,环保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骑龙坳村、风桠村成功创建“国家森林乡村”,镇西镇先后两次获得“国家卫生乡镇”称号。
改革工作持续发力。“放管服”[20]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审批时间由90天缩减到30天,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功能全面提升,80%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分类办理”。乡镇行政区划改革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全面完成,连界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基本完成,被评为全省农村改革先进县。开放程度日益加深。积极参加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等投资促进活动,举办投资促进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成功竞得2023年第七届国际园艺学会世界无花果发展大会举办权,与自贡市大安区签订《协同推进内自同城化发展合作协议》。创新驱动成效良好。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等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川威集团建成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通过验收,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入选“全国公共资源交易机构100强”。
监督强化行政行为。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十三五”期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57件、政协委员提案382件,满意率分别提升至94%、93.6%,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依法化解矛盾纠纷。不断加强行政决策事项、规范性文件、合同等合法性审查,持续加强行政复议、调解、仲裁,积极提供法律援助,行政机关负责人100%出庭应诉,荣获“四川省第二批省级法治示范县”称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团结大好局面,荣获“四川省双拥模范县”称号。着力建设廉洁政府。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三公”经费持续下降;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依法开展审计工作,落实“基层减负年”要求,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极开展“知耻、知止”系列教育,常态化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表1:威远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十三五”规划目标 |
2015年 |
2019年 |
实际年均增速 |
“十三五”完成进度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年均增速8% |
254 |
351.2 |
8.02% |
达到预期 |
2 |
三次产业比重 |
12∶68∶20 |
14.7:50.0:35.3 |
13.0:45.5:41.5 |
—— |
未达预期 |
3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年均增长6.0% |
169.7 |
174.5 |
0.70% |
未达预期 |
4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年均增长4.0% |
7.5 |
10.05 |
7.48% |
超过预期 |
5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年均增长9.0% |
116.7 |
140.2 |
8.7% |
未达预期 |
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年均增长12% |
66.7 |
104.3 |
11.80% |
接近预期 |
7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年均增长8.0% |
26544 |
37272 |
8.80% |
达到预期 |
8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年均增长9.0% |
11850 |
17003 |
9.40% |
达到预期 |
9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1%以内 |
3.91% |
3.60% |
—— |
达到预期 |
10 |
城镇化率(%) |
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 |
46.20% |
51.73% |
1.254% |
达到预期 |
从国际看,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旧的格局行将打破,新的相对稳定的均势尚未建立,世界格局正经历一段不稳定、充满矛盾斗争的调整过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崛起是世界格局变化的主导力量,“东升西降”是变局发展的主要方向。中美战略博弈成为常态, 显性对抗压力空前加大。全球经济增长乏力, 国际分工格局加快调整。全球科技革命面临重大突破,争夺发展制高点竞争空前激烈。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 能源治理格局更趋复杂。全球安全局势复杂多变, 周边地缘冲突风险上升。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县应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不仅要“顺势”,更要积极“谋势”,不断增强危机防范与科学应对意识,积极应变、主动应变,善于转危为机,提高应对风险与挑战的能力,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迎得战略主动权。
从国内看,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将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伴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各类矛盾风险进入高发易发阶段,全面提升治理能力要求更加紧迫。工业化城镇化处于深化期,提升发展质量要求更加紧迫。竞争优势处于重塑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求更加紧迫。生态文明建设处于攻坚期,协同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更加紧迫。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要求更加紧迫。面对国内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我县应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打造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后疫情时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今后五年,是四川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四川发展的战略动能更加强劲;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带来区域经济布局和对外开放格局加快重塑,四川发展的战略优势将更加凸显;国家推动引领性创新、市场化改革、制度型开放、绿色化转型等重大政策交汇叠加,四川发展的战略支撑将更加有力。我县应主动顺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高水平开放和引领性创新,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着力打造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十四五”时期,内江市面临四大重大机遇。一是区域经济发展重大机遇期。被省委赋予“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的内江,“联通双城在中间”“处于成渝主轴线”“属于川渝毗邻地区”“位于成渝地区南翼”,第一次纳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明确被国家规划定位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枢纽城市,在成渝地区经济版图中地位重要、优势突出。二是工业化城镇化演进关键期。2019年内江工业化率26.62%,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巩固提升阶段,工业水平还有较大提档升级空间。就城镇化进程而言,2019年,内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首次超过50%,年均增长水平正接近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处于城镇化加速提升的黄金阶段。三是新经济增长点重要培育期。近年来,内江在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培育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光网城市”,5G等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全省领先。页岩气资源储量位列全国第二,已成功纳入全省“十四五”成渝氢走廊和川南氢港布局。四是补短板强弱项黄金期。“十四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交通、水利、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特别是“新基建”和公共卫生服务补短板项目将呈几何级增长态势。工业用地供给模式探索空间加大,重大项目用地落实加快,长期以来制约内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我县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着力实施“兴工强县、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全域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等重点战略,为全市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新内江贡献威远力量。
(五)全县形势
“十四五”期间,跨区域协同发展成为地区产业再造新趋势。我县应顺应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从厘清区域内外产业关系入手,找准区域产业发展总体定位,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内自同城化、川南经济区一体化等战略机遇,推动跨区域产业协同和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优势,提升区域产业发展能级,将战略势能转化为发展势能。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县应牢牢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开启的“机会窗口”,推动我县钢铁、煤炭、陶瓷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快推动我县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制造、新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实力,着力增加创新要素积累,前瞻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等,不断提高产业和科技的支撑能力。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共识和实践常态。我县作为内江工业经济的“大梁”,工业绿色发展为我县破解发展与保护之间的难题带来了新思路。我县应把握绿色发展新趋势,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等协调统筹发展。
三、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央、省、市、县已相继出台系列关于全方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意见、决定与规划。抢抓这一国家战略机遇有助于推进我县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我县区位优势;进一步促进威远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提升全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与成渝地区的耦合度;进一步促进全县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进一步推动人才、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我县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同类县(区)的竞争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战略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底层逻辑,将贯穿“十四五”始终,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这一新格局将有利于我县吸引东部沿海更多企业来威远投资,吸引国内更多消费者来威远消费,以此壮大我县现代工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餐饮娱乐和健康养老等产业。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使西部大开发进入3.0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对推动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能源供需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建设,对建设“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将带来全方位的发展机遇。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强化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定盘星、指南针、行动令和愿景图。这对全县实施“依法治县”战略,建设“法治威远”,构建新时代威远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打造宜居善治高地带来重要政策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劳动人口呈现持续减少态势。2015年至2019年期间,全县人口总数净减少280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为负,2019年全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达22.8%,高于全国老龄化率4.7个百分点,这一严峻人口形势在“十四五”期间将会更加凸显。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难度较大。目前,我县仅有川威集团挤进了全国500强企业,建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具备了一定的设计、研发能力。其它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应有的技术开发能力,难以有效开展创新活动,无法提供满足市场需要、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我县部分河流水环境依然存在质量问题。老城区管网建设不健全,雨污分流不彻底,汛期污水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行。工业企业中矿物制品业、矿山、砂石开采业环保问题依然突出。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噪声、商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城市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扬尘等问题仍较严重。
——成渝“虹吸效应”[4]可能大于“辐射效应”[5]。研究表明2006年至2015年,12个城市群占全国GDP的比重从70.56%上升至82.03%,县域经济比重所有降低,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影响力在扩大。我县与成都、重庆两大极核城市在发展规划、产业体系等方面的协同、耦合度不高,容易导致成都、重庆对我县的“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6]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7]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8]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持系统观念,深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9]战略部署,紧扣市委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的定位,以再造一个产业威远为统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奋力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为威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完善党的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改进作风和反腐倡廉,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威远“十四五”时期应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把数字牵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把绿色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把激励相容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转型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发展人民民主,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包容和谐,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坚持生态优先。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要立足江河源头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发展道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动全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把扩大开放作为强县富民的战略抉择,全方位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打破传统发展模式束缚,全面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把县域经济打造成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深挖潜力,加快培育立县兴县支柱产业,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进一步健全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县域资源配置效率,增添县域产业发展新动能。进一步优化县域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资源要素向县城和产业园区集中,促进县域经济集约集聚、高端高效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环境保障和制度支撑。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深化全域开放、协同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奋力打造发展水平高、产业体系优、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深、市场机制活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根据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和内江“一核三片三轴”的总体布局,立足威远经济地理区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人口和城镇化趋势等实际,全县“十四五”期间总体空间布局为“双轴双核、两区两带”。
1.双轴双核
——成-自-泸/宜发展轴:连接空港、水港,是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南北主轴线,是打造四川南向开放桥头堡的主动脉。
——雅-乐-内/自-渝发展轴:连接大足、荣昌、内江、自贡、乐山与雅安,是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东西主轴线,是打造内大荣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大动脉。
——县城:中心城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内自都市区核心组成部分。
——连界:全县工业发展核心、北部城乡综合服务中心、新材料产业基地及穹窿旅游服务中心。
2.两区两带
——北部穹窿生态保育区: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着力实现生态与发展双赢,有效保护穹隆地貌、动植物资源和文化遗产;合理布局与发展生态工业、文体旅游与现代物流。
——南部浅丘重点开发区:加强水土保持,稳住农业基本盘,增添发展底气,推动一二三产互动融合发展,实现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发展目标,融入内自都市核心区。
——威远河生态功能带和越溪河生态功能带:协调区域水资源配置,保障流域生态基流;加强威远河生态廊道管控,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水体蓝线要求;强化流域污染管控,构建湿地净化网络,整体改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
锚定到二○三五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充分考虑威远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的支撑条件,统筹短期和长远,兼顾需要和可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增速内江市域领先、全省重点开发县争先。到202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46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66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
——现代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迈向中高端水平。工业领域“四新一大”[11]产业占比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现代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开放合作水平再上新台阶。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在基础设施、现代产业、改革创新、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与川南各城市一体化合作持续深化,与毗邻城市同城化水平明显提高,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更加巩固,开放型经济体制逐步健全。
——改革创新再上新台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民终身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速,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两山论”[12]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国土空间开发更加科学,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效益持续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更加多样,低碳水平显著提升,绿色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公共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广大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和居民住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
——城乡融合水平再上新台阶。新型城镇化向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实现城乡要素高效配置、区域发展平衡协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建管兼顾、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社会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格局进一步优化,机制进一步创新,基层自治能力明显提升。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应急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步,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
类别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增速或[累计数] |
属性 |
经济发展 |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
3.9 |
—— |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
预期性 |
2.全员劳动生产增长率(%) |
—— |
—— |
与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同步 |
预期性 |
|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2.94 |
58.44 |
1.1 |
预期性 |
|
创新开放 |
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
0.8 |
1 |
4.56 |
预期性 |
5.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9.3 |
74 |
11.7 |
预期性 |
|
6.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拥有量(%) |
—— |
1.69 |
—— |
预期性 |
|
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0.8 |
1.2 |
8.45 |
预期性 |
|
8.营商环境综合评价指数 |
—— |
排名全市靠前 |
排名全市靠前 |
预期性 |
|
民生福祉 |
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8.0 |
8.0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预期性 |
10.城镇调查失业率(%) |
4.1以内 |
4.1以内 |
—— |
预期性 |
|
11.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9 |
11.0 |
—— |
预期性 |
|
12.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人) |
2.8 |
≥2.8 |
—— |
预期性 |
|
1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
97.2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预期性 |
|
14.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2.3 |
5.1 |
—— |
预期性 |
|
15.人均预期寿命(岁) |
77.53 |
78.2 |
—— |
预期性 |
|
绿色生态 |
16.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2.85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 |
约束性 |
1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已完成(省、市无具体数据)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
18.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 |
92.6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
19.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
100 |
—— |
约束性 |
|
20.森林覆盖率(%) |
41.36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 |
约束性 |
|
21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
0.0291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 |
约束性 |
|
安全保障 |
2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33.92 |
34.5 |
1.7% |
约束性 |
23.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万吨) |
0.8 |
1.5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
24.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
——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 |
约束性 |
|
25.地方天然气储备规模(万立方米) |
—— |
全县形成不低于本行政区域日均3天用气量的储气规模 |
—— |
约束性 |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县锚定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全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显著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威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县、文化强县、体育强县、人才强县、健康威远,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威远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威远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以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把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战略性重大事项抓紧抓实,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一、以高质量发展融入国内大循环
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善于打破行政区分割思维束缚,深度推进区域合作,推进从事务性合作转向政策性对接、从局部性合作转向整体性发展、从阶段性合作转向制度性安排。加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面推进互联互通,在产业发展方面深度推进协同创新,在市场培育方面打通要素流动“看不见的壁垒”,不断提升劳动、资本、技术、土地、数据等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以高质量发展融入国内大循环。
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落实扩大内需政策,以提升传统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场景、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为重点,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持续提升人民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持续优化放心舒心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积极举办各类促销活动,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落实带薪休假等节假日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
二、以高质量发展融入国际大循环
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以智能化因素为一体化赋能,在一体化发展中突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高效率推进产业与创新融合发展,强化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四新”联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进一步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培育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高质量发展融入国际大循环。
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和模式创新,加快提升贸易质量,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外贸新动能,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优化外贸发展环境。统筹落实对外贸易支持政策,对受宏观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外贸企业予以扶持。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一、融入思路
——坚持联通双城,抓配套服务。强化通道、产业、创新、生态等功能协作,加强与成渝双核城市的战略对接、政策衔接、交通连接、功能链接,主动承接成渝双核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大力提升配套服务成渝双核城市能力水平。
——坚持联合毗邻,抓协同突破。推进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县(市、区)合作载体、合作事项、合作项目、合作机制建设,大力推进内自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内自快速通道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构建内自主城区到毗邻县(市、区)“半小时交通圈”。落实国家和省委推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的重要部署,逐步消除行政壁垒,建设统一市场,营造衔接高效的政策体系和一流服务环境。
——坚持联动县域,抓自身发力。强化“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思维,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集中精力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全局分量。
二、融入举措
——聚力基础设施融入,争建要素资源集聚高地。在“内联”“外畅”上下功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和薄弱环节,构建连通成渝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高质量推动能源水利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提升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聚力现代产业融入,争建现代绿色产业高地。以建设威远经济开发区为统揽,以川威集团、威玻集团等优势本土企业为主导,做强现代绿色工业。以筹办2023年第七届国际园艺学会世界无花果发展大会为契机,以“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发展思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亮现代绿色农业。进一步完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做优现代绿色商贸业。主推“山水游乐、古砦休闲、森林康养、文化体验”四大特色创意旅游产品,做精现代绿色文旅产业。
——聚力开放合作融入,争建内陆开放合作高地。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深化与大足、荣昌合作,助力内大荣融合发展示范区[13]建设。高效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证照分离”“一小时清单制”“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创新经验。加大与成都、重庆自贸区及毗邻协同改革先行区交流合作力度,推进相互间的制度对接、产业协同、平台共建。
——聚力改革创新融入,争建全民终身学习高地。深化城乡基层治理,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引导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合理流动。激励推动创新驱动,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支持本地企业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其他企业建立协同创新产业联盟。大力实施学习型组织建设示范工程,探索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威远模式,积极争建全国学习型示范地。
——聚力生态环境融入,争建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协同推进生态建设,与自贡市荣县建立推动穹窿地貌生态共保共治共享机制,科学开发利用穹窿景观,切实保护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协同推进环境保护治理,打赢“蓝天保卫战”,打胜“碧水攻坚战”,打好“净土持久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搞好农村绿化美化,全面开展农村院落、沟渠、堰塘等环境整治,基本消除农村黑臭小溪沟。
——聚力公共服务融入,争建融合共享发展高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特殊人群保障力度。携手共建成渝地区教育一体发展试验区,促进成渝地区教育深度融合,强化教育协同发展。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共建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依托国家南方·连界足球竞训基地,弘扬传承优秀地方特色文化,建立健全全民体育服务体系,共同推动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紧抓“十四五”期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互联互通,以及国家加快西部地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机遇,以强化对外连接、提升保障支撑能力为目标,谋划和实施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项目,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扎实推进交通设施基础建设,以公路网络建设为重点,建成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为主骨架,以客货运输枢纽为支点,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打造北上成都、南下宜宾泸州、东至重庆、西到乐山的成渝地区南向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一、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构建“一航二铁三高四快”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布局,“一航”即威远县通用机场,“二铁”即连乐铁路、成自宜高铁,“三高”自隆高速公路连接线、乐山经威远至资中高速公路,乐至经威远至犍为高速公路,“四快”即资威快速通道、内威快速通道、连威快速通道和G247新绕城线(三环线)。建设天府大道南延线、红星路南延线威远段,实施成自泸高速连界收费站扩容项目,完善成自宜高铁威远站配套基础设施,实现与对外联系通道的紧密衔接。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地形条件,完善县域干线公路网,提高农村公路网的通畅能力,注重高速公路网、县域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三者间的相互衔接,构造“多层次、一体化、高质量”的成渝地区南向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二、公共交通。加快公共交通场站建设,到2025年末建成并启用乡镇客运站不低于5座;进一步提高城区居民公交出行比例,城区居民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5%左右;公交车辆规模达到100标台,新能源公交占比达到80%;积极发展网络预约出租车和巡游出租车,总数不低于300辆,新能源网络预约出租车和巡游出租车占比不低于60%;做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新能源汽车车桩比不高于3:1;基本实现全县公共交通的智能化管理,积极建设智慧公交车站,占比达到50%以上。鼓励经营者利用卫星定位、信息系统、远程监控技术等智能技术,创新发展分时租赁、网约车等汽车共享服务模式。将连界打造为威远北部片区公共交通服务中心,居民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0%左右;公交车辆规模达到50标台。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100%的建制村建成招呼站(牌);积极开展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成熟一条,发展一条。
三、物流配送。围绕“立足川南、配套成渝、辐射西部”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目标,以物流通道为干线,以三大特色物流园区为节点,推动高效、绿色、智慧的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到2025年末打造连界、严陵两大物流枢纽;力争限额以上超市农产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0%以上,农产品物流服务网点实现县域全覆盖;商贸物流联运整合率达到30%以上,年快递配送超过1000万件。依托成自泸高速,以钢铁、建材、农产品等特色产品为基础,发展面向区域的专业型物流和批发市场,形成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专业产品物流中心。
四、智能交通推行。提升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力促进智能交通发展,推行智能化出行,以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和构建“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平台(下简称“交通指挥平台”)为主线,探索新能源汽车及“交通指挥平台”与能源、交通工程、交通执法、信息通信的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在主要综合服务站点增加汽车充电功能,实现客运站场二级及以上站场平台信息化,率先在国、省道及主要干线公路试点货运车辆不停车检测系统并逐步向农村公路辐射延伸,有计划、有步骤完成传统治超向科技治超的转变。同时,积极推进智慧公交站台建设,通过“互联网+”智能交通提升大众出行体验的“获得感”。
五、安全应急保障。交通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交通安全事故数明显下降。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下降3%以上、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下降6%、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起数下降8%以上。村级及以上交通安全设施实现全覆盖;在通航水域船舶应急救援时间45分钟内到达,渡口码头标准化率100%。持续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有效管控重大安全风险,强力治理重大事故隐患,努力减少一般事故,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发生。
六、道路保养与管理。坚持“养”与“管”同步发展,探索开展公路预防性养护工作,加强桥隧养护和安全管理,逐步推进养护工程市场化改革,提升机械化养护水平,全面提升公路路面技术状况。2025年末在连界建成1座机养中心;新增先进高效养护设备。在加大公路路面执法监管力度的同时,积极摸索不停车检测系统在智能交通执法领域中的运用经验,将传统执法与智能交通完美结合,确保公路完好、安全与畅通。
专栏1“十四五”交通建设重点项目 |
乐山经威远至资中高速公路,乐至经威远至犍为高速公路,资威快速通道,内威快速通道,连威快速通道,G247新绕城线(三环线),天府大道南延线威远段,红星路南延线威远段项目,连界收费站扩容项目,S401巫汪路提升改造工程,S212龙滩桥至卡房店道路建设项目,威远县无花果博览园旅游道路建设工程,城北客运枢纽站项目,成自宜高铁(威远段),连乐铁路(威远段),S308柏施桥至界碑段(内荣路)路面大修整治工程。 |
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水利工程建设短板,着力完善水利监管体制机制,构建水源、供水、水生态环境和防洪排涝的循环畅通安全水利网。到2025年,全县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水利工程补短板夯弱项加快推进,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明显增强,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全面提高,水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水利行业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一、供水保障。建成镇西湖(大石包水库)工程;进一步完善以长葫水库为骨架的水资源配置网络,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城乡供水保障和抗应急能力明显增强,规模化供水覆盖程度明显提高,新增年供水能力3000万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以上。
二、节约用水。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明显增强,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建立,全社会节水护水惜水意识明显提高。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2.59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降低15%、1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以上。
三、河湖保护。河长制湖长制深入推进,涉水空间得到有效管控,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和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管理范围基本划定,江河湖库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河湖生态流量基本得到保障,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县水土保持治理率提高到72%以上。
四、水旱灾害防治。完成防汛薄弱环节建设,重点城镇、重要河段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全面消除河口、猴子沟等16座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威远县城区段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提高到80%,防汛抗旱能力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现代水利制度。水利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水资源管理、水利投融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水价等方面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涉水监管制度基本建立,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水利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深入开展小型水库标准化管理,积极探索物业化管护模式。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预警体系,加快小型水库信息化建设,水利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建成,水利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专栏2“十四五”水利建设重点项目 |
威远县镇西湖(大石包水库)建设工程,威远县威远河腾家坝至观音碥段防洪综合治理项目,威远县乌龙河防洪治理项目,威远县达木河山洪沟治理项目,威远县新场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威远县越溪河防洪治理项目,威远县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威远县长葫大型灌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威远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威远县河口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威远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威远县羊叉沟水库工程,威远县关马沟水库工程。 |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为立足点,以提高能源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优化能源系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稳定的能源网。
一、电力。积极争取规划建设特高压输电网络,巩固和完善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及以下输配电网络,完善重要用户保供电措施,增强配电网防灾减灾和综合保障能力,优化电网结构,形成简单、坚强、可靠的中压配电网架。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解决城乡配电网发展薄弱问题,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用电。
二、天然气。大力推进页岩气勘探开采,加快页岩气开发利用,推动建设中国“气大庆”,到2025年投产平台达100个以上。新建威远至夹江Φ813天然气长输管道,改造威远经济开发区·严陵园区Φ630天然气长输管道,确保能源输送安全。推进天然气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形成保障县域内3日用气量应急储备能力,燃气企业和不可中断大用户储气能力达年用气量5%以上。
三、新能源。积极推广生物质燃气、生物质液体燃料,提高非化石能源和低碳清洁能源比重,探索建设分布式能源等新型电源基础设施。加强能源科技创新应用,积极推动区域能源合作,促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包容式发展,建立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增强能源互补互济能力。
坚持“创新引领、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安全高效”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加快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融合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网络基础资源支撑能力,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全域部署建设5G网络。加快建设5G和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推进跨行业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优先实现5G网络在交通枢纽、产业园区、热门景区、核心商圈等热点区域深度覆盖,到2025年底实现县城及重点镇城区全面覆盖。支持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安全应急、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5G+”融合应用示范。
二、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络基础设施,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支持川威集团等龙头企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实施“万家企业上云”行动,到2025年底实现上云企业超过50%。
三、推广建设物联网。推动建设窄带物联网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系统,提升终端开发、过程管理和垂直应用能力,促进跨行业跨领域共享。加强智能停车场、智能仓储、综合管廊等新型物联网集成载体建设。支持企业探索构建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公共平台。实施产业功能区物联网全覆盖工程,推动智慧园区建设。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平台,推动新型工业提质增效,推动现代农业提优增量,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增速,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441”产业为发展重点,支持四川威远经济开发区扩区,加快形成“一区”(四川威远经济开发区)“四园”(连界工业园、严陵工业园、镇西食品工业集中园、向义工业园)“十基地”(页岩气基地、新材料基地、新装备制造基地、装配式建筑基地、能源化工基地、食品加工基地、物流基地、大数据基地、大健康基地、工业旅游基地)空间布局,着力将四川威远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再造一个产业威远”的主战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服务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奋力将其打造成为产业威远先行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创新创业核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10.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94%。
一、培育壮大四大新兴产业
一是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依托威远丰富的页岩气资源优势及现有页岩气勘探开发产业,借助长宁-威远、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平台,建设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集聚发展技术研发、页岩气开发装备制造、LNG加工、分布式能源、气头化工等特色工业,形成集页岩气综合勘探开发、深加工、应急储备、配套机械制造为主体的协同发展格局,助力打造中国“气大庆”。大力发展页岩气制氢等氢能源产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走廊,建设国家级页岩气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力争到2025年,制氢行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LNG总产值17亿元,冷能利用总产值达5亿元。
二是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依托成渝钒钛延伸产业链,发展优、特、新的含钒、钛金属材料,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依托威玻集团引进关联企业,发展高性能特种玻璃纤维,建设西部玻纤产业基地。依托白塔陶瓷、利弘陶瓷、三帝陶瓷等企业,建设西部陶瓷产业基地。依托劲腾环保、西南水泥、达威木业等公司,建设西部新型建材基地。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50亿元。
三是培育壮大新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利用产业基础,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加快发展智能化机械设备、高端电子设备制造,打造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25年,引进拥有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的机械制造企业5户以上,实现总产值30亿元以上。
四是培育壮大新医药健康产业。支持百胜药业等中药龙头企业研发曲类中药、中药饮片等新产品,加快建设大健康产业园,打造中国曲类中药生产基地、中药材饮片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县中药材产业实现总产值5亿元以上。围绕医药产业链,创新招商模式,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引进医疗器械制造、医药产品生产等企业和医药科研团队、研发中心落户威远,参与威远健康制造产业发展,通过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医药制造向医药创新转变。
二、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产业
一是推进钢铁产能置换。在稳定现有钢材年生产480万吨规模基础上,实施成渝钒钛180万吨的三座老高炉产能置换项目,并适时在区域内开展并购重组。到2025年,实现新增产值150亿元。
二是推行煤化工清洁生产。开展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推进煤化工节能改造工程,配套建设装煤及推焦除尘装置、干熄焦系统、焦炉烟气脱硫脱硝系统。
三是实施采矿业升级改造。引导采矿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采矿技术与自动操控、远程控制等现代高新采矿技术相结合,现有设备与先进设备相结合,逐步向高产、高效、安全和可靠方向发展。重点实施连界工农煤业、红炉井煤矿、新场镇煤矿等7个煤矿企业升级改造项目,各煤矿生产能力提升至30万吨/年,7个煤矿生产能力从105万吨/年提升至210万吨/年。
四是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坚持做强无花果、做特中药材、做大茶叶、做亮樱桃、做精柠檬、做优蔬菜等产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生产能力和规模,加大质量监管,加快培育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打造川南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争创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力争2025年实现产值30亿元。
三、挖掘发展一大潜力产业
引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智能移动终端(整机产业)及配套产业、物联网设备制造产业、新能源电池和新材料等配套上下游企业,运用大数据、区块链、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推动科创信息产业园建设。力争到2025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培育2家规模电子信息类企业。
专栏3“十四五”工业重点项目 |
1.新能源项目:中国威远页岩气产业园建设项目,威远县页岩气钻探平台建设工程(第四批次、第五批次),威远县页岩气勘探和综合利用项目(第五批次、第六批次),页岩气产业园区创新服务平台项目,页岩气制氢及深加工项目,页岩气转化利用项目,页岩气配套环保项目,页岩气配套设备项目,港华燃气西南区域储气调峰基地及液化天然气生产厂项目,100MWh钒电池储能装配生产线项目,新能源产业园,高清洁醇醚汽油和酯醚柴油示范运行工程。 2.新材料项目:20000吨/年钒新材料项目,西部玻纤产业基地,钒钛新材料产业园,年产5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池窑拉丝节能及智能制造技改项目(威玻六期改造),1000吨/年纳米二氧化钛生产线项目。 3.新装备制造项目:威远县钢筋智能加工中心及产品研发项目,威远县成渝钒钛冶炼装备升级改造项目,房车产业园,装配式建筑产业园。 4.新食品医药项目:威远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建设项目、金四方果业有限公司年加工1.5万吨无花果冻干生产线和12500立方冷藏库建设,同仁堂品牌合作及智能化无花果饮料无菌冷灌生产线工程,威远县晨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屠宰生产线提升改造项目,年产5000吨茶业智能化生产线。 5.其他项目:威远经开区严陵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工程,威远县9万吨焦炉煤气制LNG综合利用项目,内江市博威新宇化工有限公司焦化五期节能改造工程,改(扩)建钒渣生产装置项目,废弃有机物生产清洁汽柴油组份,超轻超强复合储氢(CNG)罐体生产系统,煤场搬迁及升级改造项目。 |
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引擎,以擦亮威远特色农业品牌为关键,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到2025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136”[14]目标,将无花果打造为“川果对话世界的一张名片”,将威远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中国曲类中药生产基地”。
一、优化现代特色农业空间布局
围绕威远“绝优宝”特色农产品优势资源,着力构建“一核两区四轴九园多点”的农业产业布局,即以镇西食品加工集中区为核心,以北部山区、南部丘陵为两个产业功能区,发展越溪河流域、威远河流域、贡威路沿线、内威荣沿线四条产业轴,创建无花果、中药材、茶叶、樱桃、生猪、蔬菜、粮油、柠檬、蚕桑九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七星椒、早子姜、大头菜、黑山羊、白萝卜、柑橘等县镇园区。重点打造“东中药材+南无花果+西樱桃+北茶叶+全域粮油生猪”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在县域东部,以东联镇为核心打造中药材产业,积极争创国家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县域南部,以向义镇、界牌镇为核心打造无花果产业,借势2023年世界无花果发展大会,擦亮“中国无花果之乡”金字招牌,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县域西部,以镇西镇为核心打造樱桃产业,做响“中国早熟樱桃名乡”名声;在县域北部,以小河镇为核心打造茶叶产业,做靓“甜城茶乡”优质茶品,同时充分挖掘穹窿地貌资源优势,开发打造穹窿旅游名片;在全县境内适养区,采取“猪-沼-果(蔬、林)”种养结合模式,打造无花果园区、德康农牧、远歌生态养殖、樱桃园区等种养循环示范功能区,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建设德康农牧川南种猪基地、蜀多多农业科技川南黑山羊育种基地、威远县牧瑞农民养殖合作社,为“菜篮子”提供丰富优质畜产品,在全县范围内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区域发展优质粮油,按照“全链条”产业融合发展方向,大力推行“龙头企业+示范区”“合作社+示范区”等经营模式,重点发展优质水稻、“双低”油菜,做大做强国家级产粮大县、油料大县。
二、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无花果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力争到2025年将威远无花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带动有力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无花果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成全国无花果标准化种植示范中心、全国无花果加工产业中心、全国无花果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中心、全国无花果产品集散及物流中心、全国无花果文化展示及会展中心、全国无花果科普研学基地。将其打造成为引领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排头兵和动力引擎。
省市级现代粮油农业产业园区。在新场镇建设省级优质粮油基地5000亩,高石镇打造市级优质粮油基地4000亩,建立以“水稻生产、稻谷加工、稻米销售”为特色的全产业链发展的商业模式,保住产粮大县守住“威远粮仓”。按照现代化、宜机化、生态化、订单化、品牌化建设思路,遏制耕地“非粮化”,提升园区全程机械化生产能力,社会化服务能力,为全县保障粮食安全树立典范。
威远县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东联镇乌龙河流域1.1万亩为全县中药材种植核心区域,大力实施省中医药“三个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辐射带动全县及周边区县种植佛手、枳壳、天冬等中药材5万余亩,按照“一园、两心、三轴、四区”[15]的空间布局,力争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曲类中药原料基地、现代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推动全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威远县茶叶现代农业园区。以小河镇、越溪镇为核心,规划种植2万余亩的茶叶基地。按照“一心一带两区”的产业布局,“一心”既茶叶综合服务中心,打造集茶叶加工、销售、文化、健康、旅游等一体的茶叶综合服务中心。“一带”既沿越溪河沿岸打造茶叶综合发展带。“两区”既以小河镇“复立茶”为名片的传统茶叶种植区,以越溪镇青宁村为示范的高端白茶种植区。力争2025年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威远县樱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镇西镇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镇村种植樱桃1.8万亩,按照“一心一环一园三片”的产业布局,“一心”既旅游集散及加工冷链物流中心,“一环”既樱桃小镇旅游环线,“一园”既樱桃主题生态公园,“三片”既绿色生态种植区、标准化种植示范区、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力争于2025年建成集产业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于一体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省级大型生猪现代产业园。以“内江黑猪”产业化发展为主攻方向,新建威远现代生猪产业园,力争到2025年将其建设成为集示范养殖、屠宰加工、生鲜配送、中央厨房餐食配送、冷链物流、肉制品深加工、饲料加工、种猪繁育、防疫于一体的省级大型生猪现代产业园。
其它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各镇特色农业发展基础,挖掘精品蔬菜、七星椒、早仔姜、柠檬、蚕桑、柑橘、白萝卜、花椒、黑山羊、特色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在县域“东、南、西、北、全”多个区域和成自泸高速、内荣高速、成宜高速等交通要道的出入口附近,新布局或改扩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或物流产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链补链延链,力争到“十四五”末每个镇至少建成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申报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预备队”。
三、促进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依托无花果、中药材、茶叶、大棚蔬菜、樱桃、内江黑猪等特色产业,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采取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农家乐等多种经营形式,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建设匹配乡村发展特色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与淘宝、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合作,发展农产品新的销售模式,提高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打造智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加强农商互联,密切产销衔接,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领支撑现代农业产业链优化和延伸,形成全面覆盖、区域集成、配套完备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
加强农业污染综合治理。以畜禽养殖循环化和生态化为抓手,全面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统防统治,提高药肥利用率。开展农村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建设,加快改善耕地土壤环境,推广污染土壤治理技术,有序推进污染土壤治理。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开展全县生态循环农业示范试点和区域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推广“畜-沼-菜(果)”复合生态型、“秸秆-饲料-畜-茶(果)”农牧特结合型、“粮-瓜-菜”立体种植型、“林-茶-药-菌”山区资源开发型等模式,重点推进向义镇循环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威远生猪种养循环农业园区、新店镇循环农业项目实施,将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面积提高到10万亩左右。
五、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培育种养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植企业等四大新型经营主体。支持自主经营、家庭农场联盟、合作社联合社、种植企业反租倒包等多种经营方式。支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扩量并参与农业恢复重建项目。扶持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发展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强化经营主体财政金融保障。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引导不同类型服务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持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建设。鼓励服务主体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为生产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服务主体加强农业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能力建设,着重解决农户生产中初始投入大、技术难度高、短期效益不明显,以及单个农户不愿做、做不了或做了效果差等问题。积极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发展托管式、订单式、平台式、站点式等综合性服务模式,形成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综合配套服务。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为小农户提供科技、信息、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服务,提升小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拓展小农户的生产经营空间,带动小农户奔向大市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共享为核心,建立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
六、打响威远特色农业品牌
以“品牌创建、品牌营销、品牌监管”为重点,融入“甜城味”区域品牌,充分挖掘无花果、早仔姜、七星椒、黄老五、周萝卜、红樱桃、复立茶等“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空间。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奖励扶持力度,支持威远茶叶融入“天府龙芽”川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其余农产品及加工企业融入内江市“甜城味”区域公用品牌,支持更多特色产业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实现从产品和价值竞争向质量和品牌竞争转变。
专栏4“十四五”农业重点项目 |
1.种植业项目:威远县无花果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威远县世界无花果博览园项目,威远县无花果省级高标准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威远县无花果苗圃基地建设项目,威远县省级现代粮油示范园区项目,威远县市级现代粮油示范园区项目,威远县现代中医药产业园项目,威远县乌龙河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威远县优质良种樱桃示范基地,界牌镇无花果产业发展项目,界牌镇南强村青花椒高标准产业园,镇西镇槐昭818藤椒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川南桑海农业园区,龙会镇精品果蔬基地,碉堡山林业休闲园项目,蔬菜种植基地项目,民治村奶白茶种植基地建设,三分地奶白茶种植基地,金堂村绿茶种植基地,发展村绿茶种植基地,东联镇柠檬种植项目,华场蚕桑园,铜锣金银花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威远县新店镇江哥水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2.养殖业项目:威远县远歌生态生猪养殖项目,德康农牧威远县“内江黑猪”产业开发利用(年出栏40万头)项目,四川蜀多多农业科技公司川南黑山羊繁育项目,威远县潴源润养殖家庭农场,高顶寨生猪养殖家庭农场,威远县牧瑞农民养殖合作社,越溪镇肉牛养殖基地,现代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3.产业融合及基础设施项目:威远县四时田园果渔特色产业园区项目,威远县源海屠宰场新建冻库及分割车间项目,界牌镇中坝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花荷村水土保持项目,再造一个“金四方”项目。 |
加快形成“两心、三园、五城”(两心:即城西商贸物流中心和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三园:即川南冶金建材物流港、严陵综合物流园、渝威国际农批冷链物流园。五城:即荣威万汇城、万汇国际商品博览城、双创综合体-恒丰汽贸城、雄飞国际新城、连界船石新城)产业布局。转型发展商业贸易,做强四大主导型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四大成长型现代服务业,构建“1+4+4”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提升服务业供给质量,推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强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实现现代服务业提档增速。
一、转型发展商业贸易
与国土空间规划修编无缝衔接,编制《威远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全力推动荣威万汇、国际新城等商业综合体建设,提高服务业供给水平。加快深圳万汇商品博览城、渝威国际农批冷链物流园、中皓新能源等重大商贸项目建设,补齐商业发展短板。大力发展新零售,引导大型商场、超市等传统零售业与网上销售平台加强合作,大力发展网络销售,形成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互为补充的销售体系,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无人超市、自助售货等零售模式,推广自动售货机、无人售货柜等智能商务终端,推动商业智能化。发展首店经济,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在威远设店,建设辐射周边的川南首店、内江首店。引导乐易购超市、富贵超市等骨干零售企业在城区、景区、场镇开设分店,推动商业贸易连锁化。推动连界漫城、荣威万汇、雄飞国际新城等商业步行街建设,打造消费新场景、新体验、新地标。打造夜间消费场景,打造精品夜市,推动夜间经济繁荣发展。完善消费业态,促进消费提质,推动消费升级。到202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0亿元,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和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120户。
二、做强四大主导型现代服务业
(一)电子商务。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功能,打造视频直播基地,大力发展“网红经济”,加大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电商宣传推广力度,加速电商市场主体培育,构建便捷高效的电子商务产业链条。支持、鼓励传统企业新建或利用闲置厂房、厂区等规划、建设功能完善、产业特点鲜明的电子商务集聚区。实施好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加快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物流资源,依托邮政网点、商贸物流、镇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构建县、镇、村三级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全力推动本地农特产品上网销售;建设电商大数据库,实时监测本地电商发展及市场消费动向,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以建立线上电商培训系统为重点,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注重培训转化,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经营效果好的农产电商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电子商务,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等运用电子商务创业,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到202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亿元,培育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电商企业3家。
(二)现代物流。着力建设川南冶金建材物流港、严陵综合物流园区、渝威国际农批冷链物流园区,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促进川渝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完善仓储加工、分拨集散等配套设施,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物流成链发展。推动现代物流业与新型工业融合发展,围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和引进大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鼓励川威、威玻等大型企业将物流业务从主营业务中剥离,成立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配送服务。推动现代物流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加快外贸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集装箱式运输。到2025年,实现物流业营业收入100亿元,培育发展年营业额5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4户。
(三)文体旅游。按照“1411”[16]文旅发展战略,构建山水游乐、古砦休闲、森林康养、文化体验四大特色体系产品,开发石板河旅游区、古佛顶旅游区、俩母山穹窿古寨群景区、老君山旅游度假区等11个重要文旅景区,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穹窿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塑造并打响穹窿、无花果、足球、黄老五等4张文旅名片,深入挖掘罗世文故居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川南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城市休闲旅游、房车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等新业态。按照高端化、国际化、贯通化的总体考量,立足承包国内联赛、国际A类赛事和FIFA专业赛事要求,继续打造国家南方·连界足球竞训基地。加快旅游大通道建设,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大力发展智慧旅游,着力构建智慧管理、营销、服务三大平台,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力争到2025年,高质量高标准组建成一批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县游客接待量突破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四)健康养老。加快构建“1+N”农村公办养老服务联合体,推动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逐步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乡镇敬老院收归县级直管。全面推进医养结合,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医疗卫生设施同址或邻近设置,支持乡镇卫生院和养老院“两院一体”发展,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实行备案管理,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家庭病床服务。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推动养老领域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产品的推广应用,打造一批“智慧养老院”和“智慧养老社区”。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纳入城乡社区治理重要内容,鼓励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推动设立“家庭照护床位”,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探索建立家庭喘息服务机制。依托国家南方·连界足球竞训基地,整合全县中医康养资源,发展运动康复康养产业。2025年,力争全县所有社区和所有有条件的乡镇至少建有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
三、培育发展四大成长型现代服务业
(一)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普惠金融发展,开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加强信贷政策指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重要民生工程、乡村振兴发展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互联网创新,培育发展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积极发展多渠道融资,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创新型企业在“新三板”[17]和川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力争企业在发行债券、股票融资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引导金融保险参与民生工程和重大工程建设;支持设立区域性、专业性保险公司;积极发展养老及健康、涉农、医疗、产品及环境风险等责任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
(二)人力资源服务。面向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推动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互促共进。加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保障,推进服务平台标准化、基础信息化、机制协同化、行为专业化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城乡、贯穿全程、统一规范、便捷高效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专业化、高端化、产业化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业态,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延伸。扩大公共人力资源服务面向社会开放领域,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承接公共服务项目,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制度,推进公共服务数据开放共享。发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细化专业分工,开发特色服务,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知名企业和特色品牌;加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培养行业专业人才;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用、基本人才公共服务事项全网通办。
(三)科技信息服务。全力推动大数据应用,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加强物联网技术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进一批企业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强电子商务应用,推动电商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广普及移动支付,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创业咖啡馆、创新工场等“创客空间”,推动“互联网+”新产品、新业态研发建设,培育一批优秀创业企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大力培育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体系,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技术转移中心,支持民营资本建设新型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构建市场咨询、产权交易、专利服务、成果转移等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全力推动信息化发展。开展5G商用试点和推广应用,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依法依规开放公共数据资源;抓实抓好涉及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数据的安全防护,有效避免信息泄露,保障数据安全。
(四)家庭社区服务。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加快发展家政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家庭教育、家庭用品配送等家庭服务业,积极发展快递、托幼、维修、婚庆、洗染、再生资源回收等民生性服务业。着力建设社区办公、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有偿服务、志愿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社区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家庭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为抓手,培育壮大家庭社区服务业人才队伍,提高家庭社区服务业总体水平。
专栏5“十四五”服务业重点项目 |
文体旅游业项目:威远穹窿旅游一期,威远古佛顶旅游景区,船石湖运动小镇,威远穹窿•俩母山穹窿古砦旅游区,威远穹窿•老君山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威远穹窿•观英滩文旅休闲小镇,成渝双城经济圈•威远县船石湖湿地公园项目,威远穹窿•凤凰古砦旅游度假区,威远穹窿•黄荆沟工业旅游历史名镇,威远县影视文化产业园项目。 其他服务业项目:威远县荣威“万汇城”项目,威远县中皓新能源智慧体验中心项目(一期),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区域性配送中心,威远县万汇国际商品博览城(二期),川南冶金建材物流港,严陵综合物流园区,渝威国际农批冷链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威远双创综合体建设项目,鑫通物流仓储中心项目,四川省长星药业有限公司新建仓储库房项目,生鲜冷冻产业链物流扩展项目,新建医疗器械仓储物流批发项目,新建医药配送中心项目,淳正堂医药物流及智能器械研发生产中心项目,川南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项目。 |
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为发展主线,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到2025年,全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标杆型龙头企业和引领型创新企业,全县数字化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一、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
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四川威远经济开发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推进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软件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及配套等产业,培育2-3家规上数字经济企业。打造大数据应用场景,推进政务服务、普惠民生、公共服务、产业创新领域大数据应用,培育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先进的示范融合企业,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促进新技术新业态发展。促进5G产业突破发展,加大5G基站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商业街区、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区域5G全覆盖。积极培育物联网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产业发展、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等方面深度应用。充分挖掘利用特色穹窿地貌自然资源、乡村旅游等文旅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文创产业,探索建立数字文创中心。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和虚拟/增强现实(VR/AR)技术深度融合应用。
二、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推动实现生产设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供应链网络化。积极对接省工业云服务平台,对工业数据开发利用、分级分类等进行规范管理,推动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DCMM)在企业应用落地,提高企业数据管理能力。对接市级工业云服务平台,加强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和监测,实现企业大数据分析,及时为企业提供政策和各类服务,做好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跟踪。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进程。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构建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农业农村领域统计监测、预警防控、质量安全、综合服务等信息系统。发展“互联网+农业”,积极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提高农机信息化水平;建立农产品数据共享机制,逐步实现各环节电子追溯监管;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开展农村电商实训,培育一批电商示范户,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大力培育网络体验、智能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实施“领军企业行动”,重点培育食品、农产品、文旅等领域垂直电商供应链平台。推动数字商业街区打造和基地建设,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创建智慧社区服务示范中心。积极探索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推动威远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三、加快推进数字化治理
加快智慧政务建设。加强政务信息化顶层设计,创新部门信息系统建设运营模式,建设完善县级政务云平台,推动部门数据资源向政务云平台集聚。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建立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机制,推动以数据为支撑的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围绕自然人、法人全生命周期,优化政务服务办理流程,大力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政务数据利用效果,加快政府服务数字化转型。
大力推进智慧教育。持续深化“三通两平台”[25]建设,形成覆盖全县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鼓励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未来学校等新模式,推动各类学校对接线上线下,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开展“直播+点播式”个性化教育和精准化教学管理,提供多样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积极发展智慧医疗。加快医院互联网改造,开展互联网医院试点建设,构建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发展个性化医疗,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开展高质高效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创新“互联网+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打造一批智慧微型养老院和智慧养老社区。
加快发展智慧文旅。推进数字化景区、智慧旅游建设。建设一批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文旅小镇、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示范样板。探索推动自然景观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提高旅游数字化管理、精准营销和服务智能化水平。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全面深化国内交流合作。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与川南城市群、渝西城市群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积极参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力争将威远重点景区纳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探索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足球联盟,在威远连界镇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足球赛。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合作,大力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助力全市建设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畅通四川至北部湾、成都至昆明接泛亚铁路大通道,打造四川南向开放桥头堡,加快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
全面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抢抓RCEP[18]重大战略机遇,向南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主动对接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力争在粮食和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加强与欧洲国家外事往来,依托与德国法兰克福俱乐部合作,加强与欧洲国家体育文化交流,邀请欧洲企业家、意向企业参加省市投资促进活动并来威参观考察,寻求合作契机,储备合作项目。借力川威集团、金四方果业、威玻新材料、黄老五等企业长期与欧洲保持的贸易合作关系,鼓励引导四川威远经开区企业广泛参与到国际合作中,通过技改、合资、并购等方式,吸引外资投资新建项目。
科学搭建合作平台,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合作,建设川渝页岩气综合利用创新服务中心,推进页岩气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专家院士站建设,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就地转化、下游化工产品研发等提供技术支持。办好2023年世界无花果发展大会,为“川字号”“甜城味”特色农产品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拓展渠道。立足招商活动促进广泛交流合作,精心包装工业、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渝洽会以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等各类招商推介活动。加强与成渝地区投资促进机构及驻外分局、省政府驻外办事处和各地商(协)会的交流合作、对接联络,积极共享客商资源,联合举办投资促进活动。鼓励县域企业走出去参加“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等活动,主动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围绕解放思想抓招商。坚持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格局,市委“一点三线”[19]大开放部署,县委提出的推动现代绿色工业、现代绿色农业、现代绿色商贸、现代绿色文旅产业集群化发展,全面落实清华书记“热情招商、紧追洽谈、审慎签约、全力落实”十六字方针,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产业精准招商;进一步深化认识、解放思想,抓好全县正科级领导干部赴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开展开放合作实务培训。围绕重点区域抓招商。坚持把“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作为招商引资突破口,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文旅产业谋划生成中国页岩气产业示范园、川威钒钛、装备制造业基地、穹窿休闲康养基地等项目,力争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入驻威远,推动形成绿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搭建平台抓招商。充分借助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等省、市平台活动,开展专题投资促进活动精准推商;持续保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外出开展投资促进活动;发挥好投促小分队作用,广纳有投资意向的客商莅威考察。围绕强化保障抓招商。认真执行《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工作规程》《招商引资项目风险评估办法》,确保招商引资工作规范化;用好用活新能源、新材料、文旅、综合4支投促小分队;推行重点在谈项目派驻“商务秘书”机制;依托县开放合作领导小组会、项目推进联席会,健全部门协同机制,有效促成在建项目有序推进。
营造更加开放便利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全面规范市场准入程序,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查环节外一律取消。制定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正面清单”“负面清单”。清理规范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开设“网上中介超市”,缩短服务时限,强化行业监管。营造更加惠企降本的投资环境。提升开办企业便捷度,优化企业开办流程,压减企业开办时间,实现全县范围内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1个工作日以内。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一张蓝图、一个系统、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推动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加大收费降费清理,严格落实涉企收费“一张清单”。严格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营造更加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加快建设“信用威远”,探索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尽早实现各部门信用信息共享共用。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 依托全省统一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 依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商业纠纷解决平台、制度建设,完善诉讼与调解对接、仲裁与调解对接、公证与调解对接机制,及时高效处理企业投诉。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改革部署,以深化“放管服”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不断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权责清单制度,下放行政许可事项,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压减工程建设等领域企业资质资格,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规划用地审批改革和深入推进减证便民。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压减企业开办时间,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严格落实负面清单制度,放宽服务业准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持续改善社会服务。推进“互联网+”与教育、健康医疗、养老、文化、旅游、家政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优化医保结算系统,扩大异地就医联网定点医院结算范围。开展水、电、气等公用事业单位不合理收费和证明事项清理,督促相关企业公示收费清单。推进公证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双随机、一公开”[27]监管与重点监管、信用监管等监管方式相融合,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维护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公平竞争秩序。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各部门协同监管、重点监管、风险预警提供大数据支撑,逐步推动实现精准监管和智慧监管。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顺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关系,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加强农村宅基地改革管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引导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合理配置利用。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抓好股份合作制改革,不断扩大改革覆盖面。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育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重点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完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等途径,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体制机制,打通要素进城与下乡通道,引导更多的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镇和乡村协调并进、相得益彰。
加快落实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实中央、省、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等改革举措。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劳动力流通渠道。放开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增加服务小微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银行机构体系。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落实中央及省市文件精神,完善城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制定与发布制度,逐步形成与市场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落实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健全要素市场交易机制。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健全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完善失信行为认定、失信联合惩戒、信用修复等。
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围绕“四新一大”主导产业,加大科技招商力度,支持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提高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加大对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培育力度。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创新联盟、研究院等产业创新组织开展联合攻关,搭建技术研发、转化与应用平台。
奋力实施人才汇聚工程,强化区域创新智力支撑。大力实施人才提量工程,大力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团队)和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实施人才提质工程,制定涵盖各层次、各类别、各领域人才的本土人才计划,激活本土人才“活力因子”;实施人才提能工程,加大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力度,培养造就更高素质、更多技能的劳动者大军。构建更具凝聚力的保障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构建“政务+生活+创业”全环节人性化的人才服务链,创造服务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
积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释放创新创业潜能。营造公平、自由、竞争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充分释放。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做好“壮大贷”“科创贷”等金融产品;建设高水平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着力打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一体贯通路径,解决科研成果资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量产。大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继续以科技惠民为重点开展好科普工作,创新科技进社区的方式和渠道,努力构建青少年绿道科普教育体系,使科普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十四五”期间,压茬推进“公民义务授课与知识更新”全省试点,大力实施学习型组织建设示范工程,扎实开展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职业技能提升等示范培训。通过试点,聚力推动实现“学习力——创新力——竞争力”传导,着力构建众筹和共享的学习教育模式,形成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的良好风气,浓厚学习氛围、培育创新土壤,探索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威远模式,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威远经验,积极争建全国学习型示范地。
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核定不同斑块生态保护红线边界范围,在重要地段(部位)、重要拐点等关键控制点设立界桩,在醒目位置竖立统一规范的标识牌,并将有关信息登记入库,确保生态红线精准落地。加强红线区域执法监督。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执法机制,定期开展执法督查,及时发现和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将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及责任追究、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
二、优化国土空间发展布局
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加快构建威远县生态安全格局,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到2025年,构建完善以生态红线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等为重点的生态空间网络。高效利用生产空间。围绕川南地区建设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注重国土空间潜力挖掘,实现集约发展。要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控,提升土地经济产出能力,打造集约、高效、生态的产业功能区。合理布局生活空间。城镇生活空间以舒适宜居为目标,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生活空间综合体。乡村生活空间应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充分维护绿色生态村居风貌,留存乡村景观特色,让乡村住户过上更舒服的生活。
三、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
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双替代”[21],提升供应侧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消费侧电力比重,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向。加强页岩气勘探开发,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优化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结构,削减焦炭、原煤等一次性能源消费量,提高电力、热力、天然气和生物质燃料等清洁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占比。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节能技术的进步及推广使用,稳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制度,加强重点行业能效管理,推动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将节能减排降碳目标分解到重点用能单位,提高用能设备能效水平。
一、实施三水统筹,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
1.加强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新建威远县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项目,提标升级改造新场镇、龙会镇、越溪镇等7个镇污水处理设施,开展14个镇20个污水处理厂污水支管网改造项目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率。维护污水应急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确保城区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加快智能溢流口整治项目建设。实施旧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地下管网物探工作,逐步实施县城旧城区生活污水管网“病害”破损修复,加强管网的维修维护。
2.深化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实施滕家坝暗河污染物溯源。调查滕家坝暗河上游企业,严查偷排漏排问题。加强工业园区企业废水集中处理,加快推进严陵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镇西食品工业园区片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投入运行,推进配套排污管网建设和修复改造,确保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率100%。督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完善污染事故应急体系,防控环境风险。
3.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地下水与地表水、地下水与土壤、区域与场地污染协同防治。减少城镇污水管网渗漏污染,严防页岩气油基钻井液渗漏,强化再生水灌溉水质管理,加快推进加油站地埋油罐、化工企业、矿山尾矿库、垃圾填埋场等区域的防渗改造,对土壤污染地块实施地下水协同治理,开展修复试点、封井回填工作。
二、突出精准治污,坚定打好蓝天保卫战
1.开展移动源污染防治。发展绿色交通运输。推进绿色货物运输,优化交通路网,建设过境道路,减少货车穿城。推进运输节能减排,支持钢铁、电解铝、电力、焦化等重点企业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大幅提高铁路运输比例。严格实施排放标准,严格实施新车国六排放标准,未达标的不得注册登记。加快淘汰老旧车辆,鼓励老旧车等高排放车辆提前报废更新,严禁外地淘汰的老旧车辆转入。
2.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施工扬尘管控,督促施工单位严格落实扬尘管控“六个百分百”[22]要求。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提高绿色施工水平。加快推行预拌砂浆,严禁在“禁现区”内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或设置移动式搅拌站。加强县城区道路施工扬尘管控,避免长时间大面积裸土。加强渣土运输管理,严格渣土运输车辆全封闭管理,严禁抛洒滴漏、带泥上路。加强堆场扬尘管控,强化建筑垃圾堆场、弃土场扬尘管控,并采取覆盖措施有效控制扬尘污染。加强工业企业堆场管控,物料堆场规范化管理,易产生扬尘的堆场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加强砂石场扬尘管控。严控烟花爆竹燃放导致的大气污染。推广绿色环保祭祀方式,减少祭祀大气污染。
3.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夏季探索推进涉VOC[23]企业错峰生产,秋冬季推进水泥、砖瓦、涉VOC企业等错峰生产。加强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强化与气象部门的会商分析。及时响应并采取有效应急减排措施。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成效后评估,对本级政府的预警发布情况、预警措施落实情况以及相应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环境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估,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查找不足。
三、严格风险管控,坚持打好净土保卫战
1.严防新增土壤污染。强化典型土壤污染源治理与监管。严格重点企业与园区土壤环境管控。对未利用地、复垦土地等拟开垦为耕地的,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依法严查向滩涂、沼泽地、坑塘、废弃矿井、渗坑渗井等非法排污、倾注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电子废物、废塑料等有害物清理整顿工作,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污泥无害化处置。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回收利用。严格控制饲料中砷、铜、锌等添加量,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场所要采取严格的防渗措施。严禁施用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肥料,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新建加油站(点)地下油罐一律使用双层油罐,现有单层应改造为双层或完成防渗池建设。对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等各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
2.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协调建设资中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步伐,解决生活垃圾无害化终端处理问题。推进完善城乡垃圾收集转运机制,提升改造现有垃圾压缩中转站,提高密闭、防臭、防渗、防尘、防噪声和污水等处理水平。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终端处理中心和城区建筑垃圾等消纳场,解决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建筑垃圾等随处乱倒堆集问题。大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强化各镇、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化职能职责和工作措施。强化源头监督管理,建立奖惩机制,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和个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整改。到2025年,全面建成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显著提高。
3.强化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着力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水平。积极推动矿山企业改进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减少矿业固体废物,切实加强尾矿库风险预警和防控,严防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统筹推进农业固体废物治理。积极探索构建“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农业固体废物回收和集中处置机制,建立健全秸秆、废弃农用薄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置体系,提高农业固体废物回收和处置水平。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快修改完善县城区弃土场实施计划,切实做到弃土场统一规划选址、统一设计审查、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实施管理、统一进行调配。加强餐厨垃圾收集处置。实施餐厨垃圾收运交付制度,餐厨垃圾产生单位、收运单位在交付时对餐厨垃圾的种类和数量予以相互确认,并建立记录台账。
4.落实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落实危险废物环境污染防治全过程监管职责,严厉查处涉危险废物违法行为。指导从事危险废物的处置单位应当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置。维持全县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为100%。完善医疗废物收运体系。境内医疗废物统一委托内江处理、处置。推进完善医疗废物分类和收集管理、推进收运设施规范运行、提升疫情应急应对能力。
一是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面统筹耕地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关系,逐步将陡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严重污染耕地、严重石漠化耕地、易地扶贫搬迁腾退耕地等不宜耕种耕地、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需要的退耕地及禁垦坡度以上坡耕地纳入工程范围。二是加强林地保护监管。合理控制采伐,严格林木采伐过程,加强落实采伐制度。推进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森林资源管理数据库,逐步建立覆盖全县的森林管、巡护体系。严格落实国有森林和集体公益林管护责任,重点管护国有林、集体公益林、名木古树。三是开展乡村绿化行动。继续按照“多栽树、多栽竹”大规模绿化威远行动的思路,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稳步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积极培育高效用材林、特色经济林,发展竹藤花卉及林下经济。四是稳步推进城市绿化。加快推进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城郊森林公园等各类公园及城郊绿道、环城绿带、生态廊道建设,采取规划建绿、拆违还绿、立体植绿等方式,努力扩大绿地面积,不断提升景观效果。稳步增加人均绿地面积,着力提升城市绿地总量,构建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二、加强河湖湿地管理和保护
一是扎实开展河湖管理示范县创建。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以《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为抓手,以落实河长制“六大任务”为重心,确立以威远河、乌龙河、长沙坝水库、葫芦口水库为重点,以水质达标、群众满意为目标,积极开展强治理、重管理等工作,打造样板河湖和清洁小流域,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全县15条河流、62座水库同步治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24]制度,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制度。进一步健全河湖长制工作体制机制,全面建立河长制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强化县、镇、村三级联动,构建“河长+部门+管理单位+社会”的共管机制。二是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依据湿地的生态区位、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水体、调蓄洪水、养殖、航运、生态旅游等特征,确定重要湿地功能定位,采取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将湿地保护修复与流域污染治理相结合,开展湿地、湖泊、河流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河库湿地恢复与治理,强化湿地植被重建、污染控制、淤泥清理、生态补水、增殖放流等措施,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
三、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参与”的方针,对全县矿山生态环境实行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治理、分区推进、突出重点的总体思路开展有效保护与恢复治理,建立和完善矿山环境的动态监测体系。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业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着力构建绿色矿业体系,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根据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按照“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加强开发矿山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对已有合法矿山依法引导退出,优化页岩气等矿产资源开发布局,主要治理任务为土地复垦、生态恢复、滑坡、地面塌陷、地下含水层破坏等的治理、废水处理、植被恢复、地貌景观修复、植被绿化。
四、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实行最严格的空间管控措施,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空间。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保护能力建设,确保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发挥慈菇塘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为野生动物尤其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主要生息繁衍场所。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较为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植物保护小区建设,依托城市湿地公园和河湖库区水域,精心营造湿地生态系统和候鸟栖息地。加强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调查和跟踪评估,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和防控。
专栏6“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 |
威远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威远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工程(二期),内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威远标段),威远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越溪镇碗厂社区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向义镇场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向义镇四方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威远县东联镇等14个镇20个污水处理厂污水支管网改造项目,威远县龙会镇、新场镇等7个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工程,新建报废汽车回收站等。 |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标准统一与制度并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认真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加快构建从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与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布局合理、办学体制灵活、硬件设施完善、师资队伍精良、教育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厚的威远教育新局面;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一、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健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学前教育布局,特别是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确保每个镇至少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切实解决“入园难”的问题。规范管理,提升质量。依法按程序对新设立民办园的选址、校舍安全、消防条件、食堂建设等进行指导、审批,严把准入关。遵循幼儿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不断提高保教质量。到2025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以上。
二、巩固提高义务教育
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加快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合理布局、扩建(维护)村镇学校,集中办好合并后的中心集镇中学和场镇小学,保留必要的偏远村小和教学点并保证正常运行和良好的教学质量,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抓好控辍保学,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机制,加强学籍管理,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救助和资助力度,全面消除辍学现象。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引进成都、绵阳等地区优秀教育资源和机构,提升威远义务教育水平。到2025年,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
三、稳步发展高中教育
强化普通高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输送合格人才”双重任务意识,推动办学过程中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按照国家标准配齐图书室、实验室、功能教室、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设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合理安排三年各科课程,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基本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加强理科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全面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到202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健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规划建设川南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相互融通机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结合县产业发展现状和乡村振兴战略,引导职业学校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办强特色专业。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和下企业锻炼。积极开展1+X[26]证书制度试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双元”育人。到2025年普通高中与职业中学(含中专及五年制)的在校学生比例为54:46,中职毕业生就业率97%以上。
五、关心支持特殊教育
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提高巩固水平,解决实名登记的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问题。完善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提升特殊教育办学层次,建立健全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按照国家特殊教育政策标准落实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教师津贴、学生生活费补助。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教工作新格局。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着力解决特殊教育、职教专业师资不足问题。加大特殊职教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为特教学生提供实训实习机会,努力提升特教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到2025年,全县特殊教育义教入学率95%以上。
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积极加大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投入,通过新建、改建、扩建“三建行动”,进一步改善全县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合理“撤点并校”,科学布局农村学校,保留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确保学校教育装备经费持续投入,维持“达标”状态,督促教师用好常规设备和信息化设备。实施教育信息化2.0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完善和落实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制度,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大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立教师荣誉制度,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教师。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招聘制度,强化聘期考核,打破职称聘任“终身制”,健全教师队伍考核激励机制。
八、持续推进依法治校
完善校长选任和考核制度,建立对中小学校长依法治校能力的考察和培养机制。学校应指定专人负责学校法治事务,聘用法律顾问协助处理涉法问题,完善法律顾问参与学校治理的制度,保证法律顾问作用发挥。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与能力,以明确教师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为主要内容,认真组织开展教师法治教育。加强学生法治教育,将法治意识、法律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体现。
专栏7“十四五”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
城东小学(花城小学)及幼儿园建设项目,城西幼儿园建设项目,城西小学建设项目,婆城幼儿园建设项目,威远中学运动场维修改造建设项目,城北幼儿园建设项目,白塔幼儿园建设项目,白塔初中迁建建设项目,竞力学校迁建建设项目,县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全县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川南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县职业技术学校整体迁建项目,界牌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 |
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各项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全面推动威远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推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外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内部决策和制约机制。科学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建立社会责任和运行绩效相结合的医院考评机制。二是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渠道补偿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健全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建立城乡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促进人才资源向基层流动。三是落实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核心的国家药物政策。严格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四是全面深化医联体体制机制建设。鼓励和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镇一体化管理,组建医疗联合体(医疗共同体),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积极完善和规范医师多点多机构执业,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定期出诊、巡诊服务。五是全面推进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管理。科学规划,合理设置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合理设置基层卫生人员岗位。在试点基础上,全面实行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人员、准入退出、财务、药械、业务、绩效考核、信息化等“七个统一”管理。六是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政府卫生健康领域相关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显著提高政府卫生健康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二、加强预防保健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一是持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县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加强自身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增加相应增加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及演练,提高卫生应急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处置能力。二是加强传染病防治和重大疫情防控。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防控,以新冠肺炎、艾滋病、结核病为重点健全监测预警、基层防控和应急救治体系,做到传染病防治和重大疫情防控两手抓,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进一步强化地方病防治工作,巩固碘缺乏病、疟疾、克山病消除成果。三是加强精神疾病和慢性病防治。以健全服务体系为抓手,100%的镇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村(社区)成立关爱帮扶小组,完善协调机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防治能力,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水平。推广定点医院建立城乡居民慢性疾病管理系统,纳入医保便捷通道,改进诊疗效果、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四是强化责任提升职业健康保护能力。健全职业病防治体系,进一步规范监测和职业病管理,扎实推进健康威远—职业健康保护专项行动,全面提升职业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五是整合资源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医联体建设,探索组建市县妇幼专科联盟,通过项目合作、学科帮扶、远程会诊等形式加强合作,着力提升妇幼保健机构医疗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一是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基本建设项目,进一步探索资源下沉和医联体长效机制,巩固市级公立医院资源下沉县级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下沉乡镇卫生院全覆盖的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开展“名院、名科、名医”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综合实力。二是加强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打破科室和个人能力的界限,建立多学科、多专业协同运行服务模式。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服务,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构建涵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巩固县人民医院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创建成果,县中医医院争创三级乙等中医医院。三是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深化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激发乡镇卫生院的内生动力。鼓励镇西镇卫生院、新店镇卫生院等有条件的卫生院创建二级乙等医院,县第二、第三人民医院争创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四、创新中医中药服务模式,加快促进中医事业发展
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和优化中医药资源,不断完善以县中医医院为主体,县级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要力量,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涵盖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功能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二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强化县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加强骨伤科、康复科等重点专科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肛肠、中医皮肤、中医妇科、治未病科、老年病科等特色专科,不断提高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精神疾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三是提升基层医疗中医药服务能力。继续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临床科室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大力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四是发挥中医药养生调理优势推进医养融合。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探索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推广“互联网+”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产品,推进中医药产业与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养老和康养产业。
五、整合卫生计生执法资源,提高综合监管执法能力
一是构建多元综合监督体系。继续完善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建成职责明晰、规范统一、透明有序、高效运转的县、镇、村(居)三级卫生计生执法网络。构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综合监管协调、督察、信用等机制,积极开展联合检查、联合执法、联合惩戒、联合督察。全面落实医疗卫生机构依法执业自查和承诺制度,加大监管信息公开,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医疗“三监管”工作机制,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和线上、线下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体系。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严肃查处医疗卫生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二是提高卫生计生监督执法能力。大力推进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对执法机构的基础建设、业务用房、执法车辆、取证工具、监督检测设备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充实执法力量,优化人员结构,规范人员管理,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强化卫生计生监督机构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机制。落实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监督协管任务,实现全县卫生计生监督横向到边、纵向到村(居)全覆盖。
六、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厚植人力资源优势
一是完善人才使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政策。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以岗位职责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完善公立医院人员总量管理备案机制。人员总量由事业编制和员额构成,员额实行备案管理。合理核定公立医院人员总量,并进行动态调整。二是加强人才引育力度。通过“培养招聘充实一批、在岗培训提升一批、柔性流动扶持一批、保障待遇稳定一批”的“四个一”工程,培养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医疗卫生队伍。三是优化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卫生健康协同发展,认真落实《四川省川南经济区卫生健康协同战略框架协议》,深化与成都、重庆、川南经济区间的卫生人才交流与合作。探索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与高校、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办医、联合科研和学术交流,引进、培养和使用一批高层次优秀卫生人才。
专栏8“十四五”医疗健康事业重点项目 |
县人民医院新区医院建设项目,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建设项目,县中医医院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县第二人民医院整体迁建项目,威远王氏正骨中西医结合医院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国家南方•连界足球竞训基地运动康复康养机构建设项目,疾控检测能力提升工程,资中蜀阳单采血浆站威远采浆点建设项目,居民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医疗业务协同应用平台建设项目,智慧医院建设项目,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医疗机构等级创建项目,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项目,重点行业尘毒危害专项治理项目,健康威远—职业健康保护专项行动项目,短缺、新型人力资源培养引进工程,基层卫生健康人才建设项目,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提升工程项目等。 |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加快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威远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一、加大公共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打好古砦文化、工业文化、民俗文化三张文化牌,加大对遗址遗迹、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资金投入。保护并利用好威煤遗址、红村、静宁寺、俩母山古砦群等遗址遗迹,加强对石坪山歌、牛灯舞、翔龙节、黄老五、周萝卜酱菜工艺等非遗传承保护利用。加大对静宁古村、红豆村、永兴桥村、老场村、吉祥村、民新村等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培育一批以四方村、禾丰村、曹胜村为代表的文旅新村,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建成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村落。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加快文体中心建设,规划建设科技馆、博物馆。加大民办博物馆、美术馆扶持力度。逐步推动国有景区、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场所免费错时、延时开放。完善功能配套,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效能建设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规范化管理。加强旅游集散服务功能建设,将车站、主要旅游公路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纳入城市道路、公路交通标识项目统一规划、设置和管理。加快景区公交化直通车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威远穹窿文化旅游环线等通往重要景区、旅游资源地的交通建设。
三、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强化“天下穹窿·魅力威远”品牌,设计文旅形象LOGO、拍摄文旅形象宣传片,编撰出版《风情威远》散文集,《天下穹窿·魅力威远》画册,鼓励创作反映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培塑文化旅游IP。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原则,将无花果博览会打造为世界级大会;提升翔龙节、石坪山歌艺术节、文化四季风等重大文化节会影响力;打造以无花果采摘节、万祥村桃花节、桃李村樱桃节、桑葚采摘节、威远穹窿摄影节为代表的特色旅游节会;以船石湖运动特色小镇带动推出系列赛事活动,积极申请国家级运动赛事,培育一批享誉国内、国际的节会活动品牌。
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
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农村数字电影、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灵活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大力推进“三网融合”,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
专栏9“十四五”公共服务重点项目 |
国家南方•连界足球竞训基地,威远县文体中心项目,威远县影视文化产业园项目,穹窿全民健身中心,非遗食品技艺体验游项目等。 |
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应对失业风险,努力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十四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约3万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一、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解决城乡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健全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将市场就业导向、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和劳动者就业创业意愿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等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坚持分类施策,提高劳动参与率,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扩大城镇就业规模。强化就业工作领导机制建设,完善就业考核工作体系,把就业成效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律责任。
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的衔接,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加强就业政策与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衔接,促进就业政策的公平与公正。围绕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重点推进规范化、职业化建设。发挥失业保险援企稳岗作用。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完善失业动态监测、预测预警和预防调控“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预案。
三、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解决劳动者创业过程中融资难、门槛高等问题,使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成为巨大的“就业容纳器”。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待条件成熟时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和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平台建设,建立面向大众的创业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资源、创业资本、高端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和各类服务向创业平台聚集。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创业导师服务机制。推进创业型街道(镇)建设,积极培育创业生态系统,对工作成效显著的,按规定予以表彰。积极参加各级开展的创业大赛、创业峰会、创业创新项目推介和成果展示等助推活动。
四、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见习。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服务保障机制,参与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可参照高校毕业生属地享受相关就业补贴政策。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再就业支持力度,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统筹城乡就业,健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五、强化职业培训
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劳动者自主选择、政府购买服务和依法监管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推动建立项目统筹、标准统一、管理规范、覆盖城乡的大培训机制,全面实行“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培训模式,探索并逐步尝试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培训、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校企合作、互联网+职业培训等培训模式。对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培训需求和就业能力的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残疾人等实行免费职业培训。
专栏10就业创业促进行动计划 |
1.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健全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数据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就业见习等就业服务。普及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实行注册登记便利化,利用各种创业资源,加强创业公共服务。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服务,统筹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 2.失业监测预警、预防调控。建立失业动态监测、预测预警和预防调控“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建立失业预测预警制度,实施失业预警和预防调控。 3.再就业帮扶行动。将化解过剩产能中确定要离开原企业的劳动者纳入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加大职业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力度,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积极接续社会保险,促进转岗人员尽快再就业或自主创业,尽最大努力缩短其失业周期。 |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一、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进一步向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延伸。实施全民登记参保行动。建立以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号码为参保人唯一参保标识的、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险数据库。全面试行五险统一征缴模式、统一基数、统一窗口、统一征收、统一稽核、统一分险支付。做好全省统一的城乡居保制度实施工作,全面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建立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或其他资助相结合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专栏11全民参保计划 |
1.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所有用人单位和个人进行参加基本社会保险登记,核查比对相关基本信息。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会保险业务基础数据库,形成每个人唯一的社保标识,并实现全省联网和动态更新。 2.做好重点群体参保工作。大幅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比例。鼓励具备条件的进城灵活就业人员和农业产业化从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推进实施建筑业等高风险行业工伤保险专项扩面行动计划。 |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抓好养老金发放、保费征缴、基金安全管理、经办工作规范化建设等工作。改革和完善医疗保险政策,逐步提高保险层次,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保障大病风险为重点,兼顾多层次需求的医疗保险体系。加快城镇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补助医疗保险和完善其他保险。探索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制度。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保制度,对符合参保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实行先保后征,应保必保。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提升工伤保险保障能力和待遇水平。建立和完善以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为基础,集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为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体系。健全生育保险医疗服务管理体系,提高生育保险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强化社会保障基金征收管理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费的基金预决算制度,规范社会保险资金筹集和支出制度,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进一步完善“收支两条线”办法,完善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
四、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实行社会保障一卡通,社保卡发放覆盖全县所有人群。实现业务与技术融合,各业务领域信息化融合。实现业务、人群、功能、网络全覆盖。建成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社会保障主要业务全程信息化和精确管理。
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积极应对、共建共享、量力适度、创新开放的原则,力争到2025年,全县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持续巩固,财富储备日益充沛,人力资本不断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品和服务更加多样,社会环境宜居友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
一、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储备。通过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通过完善县级财政收入分配机制,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和更具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增进人民福祉水平。
二、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通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确保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人力资源总量足、素质高。
三、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积极推进健康威远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供给质量。
四、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全县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
五、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治环境建设,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构建家庭支持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加大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权益保障力度,确保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
一、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进一步加大《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营造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促进妇女就业和再就业。继续完善医疗和生育保险制度,确保妇女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提高妇女、儿童生活质量。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从严打击各种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行为。改善工作条件,进一步加大妇女、儿童工作的投入。
二、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青少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认真贯彻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发〔2017〕12号),着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强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鼓励引导青少年更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三、提升残疾人保障服务水平。加强宣传舆论引导,营造助残扶残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大资金投入,健全残疾人基本生活、康复医疗、教育培训、劳动就业、法律援助等领域的专项救助制度,充分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强无障碍设施、残疾人服务基地、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基础建设,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加强养老机构人员、家政服务人员、社会康复人员等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培育,优化提升、扩权赋能”的原则和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以“做强县城、做大副中心、做特小镇、做美乡村”为目标,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乡村“颜值”与“气质”,全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高地。
(一)三心
严陵镇:将严陵镇作为全县新型城镇化的极核打造,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按照“一带一区四组团”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加快完善“三环五射一绕”的交通骨架网络,按照“景园入城”“产业兴城”“文化活城”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威远城市化建设进程,推动严陵镇与周边镇融合发展,拓展城市空间,加快营造水城景乡交融的精美县城。到202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
专栏12“一带一区四组团”与“三环五射一绕”解读 |
“一带一区四组团”。一带:威远河景观带。一区:综合服务城区。四组团:职教组团、高铁组团、工业组团、衔接镇西场镇组团。 “三环五射一绕”:“一环”即建成白塔大桥,与人民路、东风北路、外北路、外西街组成环绕城市核心区,提升老城区交通品质的服务性主干道;“二环”即完成二环路北段拓宽改造,形成串联城区周边组团,服务县城客运交通转换的交通性主干道;“三环”即规划建设一条服务货运运输、客运过境分离、城市客货运交通与高速公路和等级公路衔接的城市环路;“五射”即川威大道、建业大道、花城路、凉竹路、威自路5条对外主要通道;“一绕”即建设自隆高速(威远段)连接线,形成由成自泸高速、内威荣高速、乐自犍高速组成的绕城高速。 |
连界镇:巩固提升连界镇作为内江市工业重镇地位,以钒钛钢铁、节能环保、新材料、化工为四大主导产业,支持川威集团转型升级打造千亿企业,建设“两地一港一园”(西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川南冶金建材物流港与能源化工产业园)。挖掘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加快推进船石湖运动特色小镇与石板河旅游区开发项目,打造国家南方•连界足球竞训基地与穹窿休闲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全镇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规模达到6万人。
镇西镇:巩固提升镇西食品产业,建设集加工、电商、冷链物流、包装、检验检疫、科研等为一体的现代食品园区,打造成渝地区食品加工示范区。按照“一心两片四基地”[28]的发展布局,进一步壮大樱桃、无花果产业,创建省级樱桃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以无花果产业为代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全力推进镇西湖、铁路文化小镇项目建设,发挥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优势,深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县城副中心。
(二)多节点
充分挖掘全县优质特色农业资源,森林康养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按照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要求,促进有效投资,集聚高端要素,分类打造一批“个性特、布局优、功能强、产业大、机制活、效益高”的特色小镇。龙会镇建成威远东部区域中心镇,向义镇建设“中国无花果小镇”,新场镇建设生态康养文旅小镇,山王镇、观英滩镇建好“森林小镇”,高石镇建设休闲食品味蕾小镇,东联镇建设中药材康养名镇,新店镇打造中国“七星椒之乡”,界牌镇建设农旅融合特色镇,小河镇和越溪镇建设生态宜居“甜城茶乡”。
二、补齐城镇基础设施短板
一是加强城镇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以县城中心为重点,构建县城大环线,加强各城镇与交通干线,以完善城镇组团内部综合交通网络为重点,进一步打通乡与乡、村与村的连接线,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加快建立三级城乡客运体系。二是完善城镇供水排水。建立安全可靠的城镇供水体系,优化配置全县水资源,加强对中大型水库备用水源地、各镇水库型水源地保护工作。逐步实施城镇排水地下雨污分流,加强雨污管道新建改造,重点解决城镇雨污管网老化、淤堵沉积、雨污合流、城镇内涝等问题。到2025年底,建制镇供水普及率80%。三是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污水处理“一厂一策”,加强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能的监管,强化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力争到2025年底,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94%、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60%。四是增加垃圾处置能力。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工程,鼓励引导生活垃圾从源头开始分类、减量,完善基层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布局。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生活垃圾分类取得实效,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整合优化管理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式,明确管理权限,配齐配强城镇管理执法队伍,推进城镇管理属地化、智能化、网格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城镇管理监督、考核、奖惩等制度,着力整治违章建设、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等城镇建设管理问题,加大对城镇管理执法队伍的监督约束。实行建管并重,下移管理重心,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量化管理目标,细化管理标准,实现城市管理工作标准化、人性化、精细化。加快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科学划分城乡社区网格,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强城镇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的信息化建设,健全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等基层综合服务平台,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四、推进智慧城镇建设
依托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完善数据资源汇聚融合体系,建设县城大脑可视化决策平台,实现城市运行综合态势分析展现、日常治理协同。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精细精准推进县城治理,基本实现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城市管理、卫生健康等多网格融合管理。推进智慧市政监管平台建设,构建城建综合管理数据库,建设统一的智慧城建一张图,实现供水排水、供电供气、垃圾环卫、园林绿化等设施设备运营数据共享共用,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水平。整合市场监管、环境监管、应急管理、治安防控等事项,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云上政务”,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整合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保等信息数据系统,建设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便捷化。
专栏13“十四五”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 |
1.市政道路项目:威远县成自高铁威远站基础设施项目,威远县吴荣路快速通道城区段一期二标段,威远县城城西片区新义路一段等市政道路工程,渝威冷链物流配套基础设施(威远县桂花南路二期和魏家路二期),威远县桂花南路和魏家路(二期工程),威远县紫金街道路工程,威远县白塔大桥及配套道路工程,威远县城东白塔片区白塔路等市政道路工程,威远县杨家坝片区配套道路工程,观英滩镇绕场路工程项目,骑龙坳公路黑化及环湖路工程项目,观英滩镇大石包至花朝门公路黑化项目。 2.旧城改造项目:威远县2019年白塔片区、三河片区农民集中安置还房建设项目,越溪镇场镇社区、碗厂社区提升改造项目,威远县花塘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威远县威玻老厂(青龙嘴)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威远县2021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川威大道拆迁安置户聚居点。 3.管网建设项目:威远县葫芦口水库-粮丰水厂-城区输配水管网工程,界牌镇天然气管道改造项目,连界镇污水处理厂运污道路,县城区溢流口智能分流工程,自来水供水管线备用线路。 4.市政美化项目:农商行新建办公大楼项目,小河镇省级小城镇建设项目,龙会镇场镇“三化”工程项目,滨河公园提升改造工程,花城公园建设项目,青龙山公园建设。 |
一、加快构建“一心二区三极四带五片六镇多点”乡村振兴空间格局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建成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县,打造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区为目标。依托高铁、高速及县城流域,串联沿线各镇特色农业、生态人文旅游等产业,串联农物流加工、交易服务平台及物流集散等功能,以点带面,构建“一心二区三极四带五片六镇多点”乡村振兴空间格局。
一心:县城综合服务中心。
二区: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北部生态旅游区。
三极:严陵园区经济增长极、连界园区经济增长极、镇西食品集中发展区经济增长极。
四带:连贡区域统筹发展带、镇高产城融合发展带、越溪河生态旅游发展带、威远河现代农业发展带。
五片:向义-新店-镇西-界牌、严陵-高石、龙会-东联、新场-山王-观英滩-连界、越溪-小河五个乡村振兴示范片。
六镇:向义、界牌、高石、东联、连界、小河六个乡村振兴重点镇。
多点:四方村、兴家村、桥凼村、船石村、禾丰村、水口村、古井村、天宝沟村、木瓜寺村、连界村、骑龙坳村等多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29]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继续加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兜住民生底线,规范管理公益岗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村发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大举措
1.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建设繁荣兴旺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城镇化引领、园区化推动、景区化带动,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南经济圈、内自同城化;依托乡村振兴总体格局,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物流加工产业、穹窿山水旅游产业等三大产业功能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
2.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落实村庄分类,按照“小组微生”的理念划定风貌分区,塑造特色风貌,提升乡村“颜值”。推行“三治三改三化”[30],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全员发动,共同搞好人居环境整治,做到内外兼修,标本兼治,打造生态稳定、环境整洁、景观优美的“幸福宜居乡村”,提升乡村“气质”。
3.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建设魅力人文乡村。深入挖掘以静宁寺为特色的抗战历史文化,以红村石油会战遗址为特色的红色文化,以威煤小火车为特色的工业遗址文化,以向家砦为特色的古砦文化,以牛灯舞、石坪山歌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等,让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古建遗存等蕴含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文化资源“活起来”;通过实施农村文化活动、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程,让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动起来”。
4.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谐幸福乡村。坚持以推进“一核三治一监督”[31]治理体系为总揽,以县域为单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8+1”乡村治理体系[32],坚持治本治源、治恶治乱,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走乡村善治之路,推进农村社会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乡村。
5.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智慧共享乡村。按照“共建共享”原则构建“县城+镇+村+聚居点”的“四级乡村生活圈”,差异化完善服务设施,形成以“全覆盖、高品质、多层次、可持续、普惠性、特色化”为导向的乡村民生保障建设典范。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推广网络化、平台化、远程化的智慧乡村治理模式,推进村务管理信息化。
专栏14“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
1.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子琛家庭农场特色养殖乡村振兴项目,兴家村乡村振兴及仓储项目,新堂乡村振兴项目,茶文化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项目(一期),石坪村乡村振兴项目,古井村乡村振兴项目,界牌镇南强村美丽新村建设项目(界牌镇“南强美村”建设项目),威远县“康桥恬园”乡村生态旅游项目、静宁古村落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市级示范镇项目建设。 2.乡村三产融合项目:威远中医药国家级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茶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百万头生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项目、三胜村中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威远县狮子山无花果休闲农业产业园区三产融合建设项目,骑龙坳观光旅游景区项目,曹胜村古佛顶盐煤古道旅游景区项目,茶文化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项目,楼房湾水库环湖旅游开发项目,银杏山庄旅游设施扩建,梦乡源农旅观光休闲项目,“古家大院”休闲娱乐综合项目,易桠沟农旅综合项目,红花湾田园综合体,吉祥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 3.其他项目:新场镇粮油示范园区项目,威远县内江黑猪产业开发利用项目,威远县生态猪业项目,移民培训中心及产业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威远县长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乡村振兴示范道路建设工程、威远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
一、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完善县域村庄布局,稳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以完善县城基础设施承载功能为重点,提高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乡村水、电、路、气、通讯、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资金保障机制,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加快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合理定位农业发展特色,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与城市其他产业互相渗透。培育农业新兴产业,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引领,助推农业产业全面发展,筑牢城乡融合的产业基础。推动优势产业做优做强,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制造、新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比重。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智慧农业、绿色农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拓展农业农村服务功能和增收渠道。
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强化财政投入、用地保障和人才要素调配,进一步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统筹规划建设教育、医疗、养老和社区服务设施,确定产权归属,配齐专业人员,落实管护责任。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积极发展普惠型养老和互助性养老,着力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加强乡村教育、医疗、环保、文体、养老等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基层职称评聘、乡村补贴等政策,吸引城市教师、医生、文化等专业人才到乡村工作,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和完善城乡人口有序流动迁徙制度,保障农村“三权”,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进城落户。落实吸引城镇人才返乡入乡政策,加强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优质人力资源在城乡合理流动。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研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成、农村宅基地收储、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路径和办法。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加大涉农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质效。
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强化社会综合治理,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增强国防后备力量,维护良好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动人大工作创新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其他多种协商形式。完善行政执法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细化量化行政执法裁量标准。严格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持证上岗制度。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制度。着力保障公正司法。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完善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坚持法治为民利民便民宗旨,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网络。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全面推进党政主导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常态化,加强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毒品犯罪、黑恶势力犯罪等行为。完善人民权益维护和社会矛盾调解机制,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共同维护群众权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平安威远。
专栏15“十四五”社会治理重点项目 |
威远县严陵镇城北派出所,威远县严陵镇城南派出所,威远县连界派出所,威远县向义派出所,威远县越溪派出所,威远县监管中心智慧监管、智慧磐石工程,威远县公安局警犬基地及警犬用房,威远县禁毒教育基地及物证检验鉴定中心,四川警察学院学生实习基地,公安信息化标准机房,威远城区“天网”升级改造项目,社会信息“感知源”建设项目,110指挥中心建设项目。 |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指示和应急管理工作重要论述,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清单制”管理工作,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纳入党政领导考核、提拔、培训等重要内容,强化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消防、人员密集场所及重点工贸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始终保持安全生产监管高压态势;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完善监督检查体系,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环节和基本药物监管。稳定社会基本物价,完善稳价工作机制,规范价格收费,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利益。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提升公共卫生、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防灭火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加快推进威远县应急救援综合指挥中心建设,构建指挥统一、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充分认清当下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积极推进国防动员准备,稳妥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灵活运用法律普及、文化熏陶、活动推介等多种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兵役法、国防动员法等国防政策宣讲,推动国防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积极营造人人爱国防、自觉尽义务的良好氛围。加快人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防机构,充实人防力量,加大公民避难知识宣传力度,增强全民人防意识。加强优抚医院、光荣院以及烈士纪念设施、教育培训基地等建设,进一步营造尊军崇军的浓厚氛围,明确优待褒扬和全心全意为退役军人服务的导向,不断提升退役军人事务治理水平,增强广大退役军人的尊崇感。着力发挥退役军人的特点和优势,深挖创新创造潜力,通过宣传和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公益领航人、治安联防标兵、应急处突先锋、志愿者队伍等,以“关键少数”带领广大退役军人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家乡贡献更大力量。
加强创新型政府建设。突破旧观念、旧思想和旧理论的束缚,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扬民主,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培育浓厚的政府创新氛围。要善于总结政府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成熟的改革创新政策上升为规章制度。要特别注重实际,少说多做,避免政绩工程,切忌搞“政治秀”,重在实际效果与群众实惠。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强化政府经济调控、市场监管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促进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充分流动,为经济发展和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法治型政府建设。切实增强宪法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工作,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前瞻性和精准度。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廉洁型政府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持续深化“以案促改”,坚决惩治各种腐败行为。强化“政府过紧日子,让百姓过好日子”的意识,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实施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制度。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紧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对各类违纪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威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需要完善规划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统筹协调、突出项目支撑、健全监督机制,调控引导好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才能保障纲要顺利实施。
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文明规划为支撑“多规融合”的规划体系。做好与国家、省、内江市相关规划的紧密衔接,加快编制实施重点专项规划,明确各专项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确保规划纲要目标实现。
专栏16威远县“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 |
||
序号 |
牵头部门 |
规划名称 |
1 |
县自然资源规划局 |
威远县国土空间总体规(2019-2035年) |
2 |
县农业农村局 |
威远县“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
3 |
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
威远县“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 |
4 |
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局 |
威远县“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
5 |
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威远县“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
6 |
县交通运输局 |
威远县“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
7 |
县水利局 |
威远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
8 |
县教育体育局 |
威远县“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
9 |
县卫生健康局 |
威远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
10 |
威远县生态环境保护局 |
威远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11 |
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
威远县“十四五”页岩气产业发展规划 |
12 |
威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
威远县“十四五”经开区发展规划 |
强化政策落实。各部门及镇要密切协作,逐条逐项落实政策和项目,进一步加强向省、市有关部门汇报衔接的工作力度,着力解决资金制约,保障《纲要》实施有坚实的政策基础。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落实项目建设条件,精心组织项目建设,形成重大项目对落实《纲要》的重要支撑。
强化生态环境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各项政策。严格控制和保护禁止开发区域和基本农田,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进行资源开发。健全资源的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有利于环保的信贷政策。加强项目建设的环境评价。
加强产业引导。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采用经济手段、财政手段、政策手段促进产业发展,引导产业优化升级。落实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制度,鼓励发展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限制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对支柱产业发展实施倾斜政策。
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的理念,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威远实际,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切实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深度与实效。紧紧围绕威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增强《纲要》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重点结合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战略、兴工强县战略、农业现代化战略、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战略和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战略等重大机遇,量力而行规划和建设一批对威远发展全局产生深远影响和具有强大带动效应的重大项目,始终保持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尤其要加强项目规划衔接工作,积极跟踪把握国家、省、市项目规划动向,主动加强对接,争取更多、更大、更好的项目落户威远。严格按照《政府投资条例》规定,做好立项之前的资金平衡方案,积极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资金,落实资金来源,支持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规划实施关键在人才。全县上下要积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才结构,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完善人才市场,加强人才储备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实现借脑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具有先进理念、拥有创新思维、掌握一定核心技术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和懂金融会管理、善经营、能创新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来威远工作、访问和交流,聘请专家、学者组成“智囊团”,组建重大项目咨询、策划专业队伍,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完善规划实施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健全《纲要》管理体制,确保《纲要》的权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按照各类指标不同要求,实行分类评价考核。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镇,纳入各部门、镇经济社会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进一步完善评价考核办法。
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制度。加强重大战略问题跟进研究和规划执行情况分析,定期报告《纲要》目标和主要任务进展情况,适时组织《纲要》中期评估。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机关、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及纪律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群众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
规范规划实施调整制度。《纲要》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当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需修订《纲要》时,由县人民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1] “1+6”县域乡村振兴规划:“1”即县域乡村振兴规划,“6”即乡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宜居乡村建设、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古村落民居和古树名木保护等6个专项规划。
[2] “1+3”市级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向义镇+向义镇四方村、界牌镇南强村、新店镇石坪村。
[3] “2+10”县级乡村振兴试点:小河镇、观英滩镇+界牌镇桥凼村、高石镇禾丰村、观英滩镇竹塘村、连界镇船石村、新场镇老场村、严陵镇兴家村、龙会镇互助村、镇西镇桃李村、山王镇砚台村、小河镇民治村。
[4]虹吸效应,即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大城市、具有优势地位的城市,能够将周边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要素吸引过来。
[5]辐射效应,指以城市为经济发展的基点,通过其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围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9]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一干”是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成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多支”则是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五区协同”则是强化统筹,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含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四向拓展”,突出南向、加强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推动四川由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
[10]内江市“一核三片三轴”的总体空间布局:“一核”即一个综合发展核,一带即沱江绿色经济发展带,三片即三个县(市)发展片区,三轴即成渝南线发展轴、川渝毗邻合作发展轴、南向开放发展轴。
[11] “四新一大”产业,即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制造、新医药健康产业和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
[12]两山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
[13]内大荣融合发展示范区,即内江与重庆大足、荣昌共建毗邻合作平台载体,打造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示范区。
[14]农业农村“136”目标,即“1”是争创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3”是打造国家融合发展示范园的样板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样板区、全国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区,“6”是争创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1个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
[15] “一园、两心、三轴、四区”,即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旅游核心、产业核心;产业示范轴、产业发展轴、滨水景观轴;风貌展示片区、核心商业片区、产业融合片区、种植康养片区。
[16] “1411”文旅发展战略,即1大发展目标,国际知名的穹窿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4大特色产品体系,古砦休闲、山水游乐、文化体验、森林康养;石板河旅游区等11大文旅重点项目。
[17]新三板,指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因挂牌企业均为高科技企业而不同于原转让系统内的退市企业及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故形象地称为“新三板”。
[18] RCE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2012年由东盟发起,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制定的协定,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19]市委“一点三线”大开放部署,一点:即以内江市为原点;三线,即:成都内江协同发展轴线、重庆内江协同发展轴线、南向开放新兴经济轴线。
[20] “放管服”,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21]双替代,即电代煤、气代煤。
[22]六个百分百,即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拆迁 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
[23] VOC,是指易挥发的有机物质。
[24]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25]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6] 1+X证书制度,“1”是指1个学历证书,“X”是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7]双随机一公开,是指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28]镇西镇“一心两片四基地”,一心:中部综合服务中心;两片:北部农旅结合及南部工农融合发展片区;四基地:老君山康养旅游示范基地、都市田园农旅示范基地、镇西湖旅游发展基地、规模化农业种养殖基地。
[29]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30]三治三改三化,“三治”即“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理”;三改,即“改厨,改厕,改院”;“三化“,即“村庄美化,村庄绿化,村庄亮化”。
[31]一核三治一监督,即以党政善治为龙头,建强基层领导核心,以村民自治为主体,以协同共治为补充,以厉行法治为基础,以民主监督为保障。
[32] “8+1”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一张基层治理网络、一套基层自治机制、一套基层治理法治保障机制、一套基层德治机制、一套基层治理服务机制、一套基层权力监督机制、一套基层治理科技支撑体系、一套乡村产业发展助推机制,建强一个战斗堡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中国县域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来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