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篇 发展环境 ........................................................................................ - 1 - 第一章 “十三五”取得成效 ............................................................. - 1 -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态势 ............................................................. - 8 - 第一节 发展环境 ........................................................................... - 8 - 第二节 面临机遇 ........................................................................... - 9 - 第三节 主要挑战 ......................................................................... - 13 - 第二篇 总体要求 ...................................................................................... - 16 -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原则 ................................................................... - 16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 16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 16 - 第四章 发展定位与目标 ................................................................... - 18 - 第一节 发展定位 ......................................................................... - 18 - 第二节 发展目标 ......................................................................... - 19 - 第五章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 - 25 - 第一节 国土空间格局 ................................................................. - 25 - 第二节 总体空间格局 ................................................................. - 27 - 第三篇 着力打造绿色产业强县 ............................................................. - 29 - 第六章 大力发展现代工业 ............................................................... - 29 - 第一节 发展现代工业体系 ......................................................... - 29 - 第二节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 32 - 第三节 加强工业园区载体建设 ................................................. - 34 - 第七章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 - 35 - 第一节 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 - 35 - 第二节 做大特色农业产业 ......................................................... - 36 - 第三节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 - 38 - 第四节 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 - 40 - 第八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 - 42 - 第一节 提质增效重点服务业 ..................................................... - 42 - 第二节 加快培育潜力服务业 ..................................................... - 45 -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新消费新经济 ................................................. - 46 - 第四篇 加快建设活力文化名城 ............................................................. - 49 - 第九章 盘活文旅资源 ....................................................................... - 49 - 第一节 加强文化挖掘保护 ......................................................... - 49 - 第二节 推动文化传承与弘扬 ..................................................... - 50 - 第十章 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 - 52 - 第一节 优化特色文旅布局 ......................................................... - 52 - 第二节 打造川渝文旅新场景 ..................................................... - 54 - 第三节 提升全域服务能力 ......................................................... - 55 - 第五篇 建设高水平开放发展环境 ......................................................... - 58 - 第十一章 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 - 58 - 第一节 全面建设成渝主轴次级交通枢纽 ................................. - 58 - 第二节 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支撑 ................................................. - 61 - 第三节 强化能源通信基础保障 ................................................. - 62 - 第十二章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 ........................................................... - 64 - 第一节 深入推进全面开放合作 ................................................. - 64 - 第二节 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 - 65 - 第三节 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 - 66 - 第四节 着力加大对外招商力度 ................................................. - 67 - 第五节 优化开放合作环境 ......................................................... - 67 - 第六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 - 69 - 第十三章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 - 69 - 第一节 优化完善城镇体系 ......................................................... - 69 - 第二节 强化魅力之城建设 ......................................................... - 73 - 第三节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 - 75 - 第十四章 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 - 77 - 第一节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 - 77 - 第二节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 - 78 - 第三节 提升城市社区治理能力 ................................................. - 79 - 第七篇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 - 81 - 第十五章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 81 - 第一节 改善乡村发展条件 ......................................................... - 81 - 第二节 建设宜居秀美乡村 ......................................................... - 82 - 第三节 塑造乡村文明新风 ......................................................... - 83 - 第四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 84 - 第十六章 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 85 - 第一节 构建梯次城乡发展体系 ................................................. - 85 - 第二节 推动城乡多元融合 ......................................................... - 86 - 第三节 大力推动产村相融 ......................................................... - 86 - 第八篇 全面推进改革创新 ..................................................................... - 89 - 第十七章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 - 89 -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 - 89 - 第二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 - 90 - 第十八章 坚定创新引领发展 ........................................................... - 91 - 第一节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 - 91 - 第二节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 - 92 - 第三节 搭建创新发展平台 ......................................................... - 92 - 第十九章 创新人才支撑体系 ........................................................... - 93 - 第一节 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 - 93 - 第二节 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 - 94 - 第三节 构建人才服务体系 ......................................................... - 95 - 第九篇 提优补短增强民生福祉 ............................................................. - 96 - 第二十章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 - 96 - 第一节 建设川南教育强县 ......................................................... - 96 - 第二节 深入推进健康资中建设 ................................................. - 98 - 第三节 推动文体事业繁荣兴盛 ............................................... - 101 - 第二十一章 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 ............................................. - 102 - 第一节 持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 - 102 - 第二节 大力促进多渠道创业就业 ........................................... - 103 - 第三节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 - 104 - 第二十二章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 104 -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 - 104 - 第二节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 - 105 - 第三节 完善社会福利事业 ....................................................... - 106 - 第二十三章 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 ................................................. - 106 - 第一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 - 107 - 第二节 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 ............................................... - 107 - 第三节 创新优化人口管理 ....................................................... - 108 - 第十篇 厚殖绿色发展生态优势 ........................................................... - 109 - 第二十四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 - 109 - 第一节 巩固生态治理成果 ....................................................... - 109 - 第二节 开展大规模生态绿化行动 ........................................... - 110 - 第三节 创新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 - 110 - 第二十五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 - 111 - 第一节 打好蓝天保卫战 ........................................................... - 111 - 第二节 打好碧水保卫战 ........................................................... - 112 - 第三节 打好净土保卫战 ........................................................... - 112 - 第二十六章 推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 - 113 - 第一节 促进绿色生态价值转化 ............................................... - 113 - 第二节 健全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 - 114 - 第三节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 - 115 - 第十一篇 全力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 - 117 - 第二十七章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 - 117 - 第一节 稳步发展民主政治 ....................................................... - 117 -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 - 118 - 第三节 强化司法公正建设 ....................................................... - 118 - 第二十八章 完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 ............................................. - 119 - 第一节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 - 119 - 第二节 推动社会治理联动融合 ............................................... - 120 - 第三节 创新城乡基层治理机制 ............................................... - 120 - 第二十九章 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 - 121 - 第一节 强化平安资中建设 ....................................................... - 121 - 第二节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 ............................................... - 122 - 第三节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 - 123 - 第三十章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 - 123 - 第一节 增强灾害预警能力 ....................................................... - 123 - 第二节 加大重大灾害防治 ....................................................... - 124 - 第三节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 - 124 - 第十二篇 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 - 126 - 第三十一章 全面坚持党的领导 ..................................................... - 126 - 第三十二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 - 126 - 第三十三章 保障重大项目实施 ..................................................... - 127 - 第三十四章 严格规划监督考核 ..................................................... - 128 - 名词解释 .............................................................................................. - 130 - 《资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全会和县十五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并根据《中共资中县委关于制定资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行编制,主要明确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是落实建设成渝主轴绿色产业强县活力文化名城战略指引,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资中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 1 - 第一篇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县呈现战略机遇叠加期、转型跨越关键期、特色优势彰显期、风险挑战交织期“四期碰头”的鲜明特征,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建设成渝主轴绿色产业强县活力文化名城,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资中新征程,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取得成效 “十三五”时期,我县全面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展现新变化,夺取了资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全省类区县第一方阵,2020年实现 - 2 - 283.78亿元,较2010年增加146.28亿元,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业,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9.9:28.4:41.7。“4+5+5”产业体系[1] 加快构建,“三园”相连、“四园”互动、产城融合发展框架基本形成,科技部农村中心“100+N”[2] 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在资中率先布局,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纳入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单位,“15815”[3] 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创建有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创建,资中县柑橘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全省四星现代农业园区,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评“全国优秀”,被授予“中国鲶鱼之乡”称号;创新府院联动机制完成沙淇实业司法重整,“回家工程”创新创业孵化园、明心食品园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运动健康产业园规划完成,“三大县两基地”[4] 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示范街成势见效,被评为首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四川县域电子商务十佳县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示范县,县城“两城两圈”商贸格局初步形成;资中古城保护性规划经省政府批复实施,以成功创3A的孟塘里、创4A通过省检的罗泉古镇和沱江新画廊省级水利风景区等19个景区为代表的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以发轮智汇堂、明心老寨子、新桥“山地康养”等为重点的康养产业逐步布局。区域协同发展稳步推 - 3 - 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起步良好,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特色镇域经济竞相发展,“一点三线”[5] 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加快形成。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顺利退出,2016年、2018年、2019年、2020年获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水美城“1128”生态城市体系建设、“三带绿化、两线出彩”[6] 工程有序实施,街长、路长、河长、林长“四长制”全面构建, 8座城区公园相继开放,453个市级及以上反馈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98.7%,空气环境质量排名全市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实效,出台改革方案136个,承担上级部署在资中的重大改革试点33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放管服”[7] 改革不断深化,县级机构改革、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村级建制优化调整等重点改革任务如期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四抓四到位”、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和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等改革试点做法在全省推广,镇村建制调整“双调双优”[8] 做法得到省委书记彭清华同志肯定。升级改造城乡路网2000余公里,“内畅”基本形成、“外联”加快实施,困扰公民、陈家、归德等场镇十来年的行路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取得新成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县融媒体中心、文武庙修缮布 - 4 - 展、新华文轩·逵骧书城建成投运,成渝国学传承教育基地加快建设,电视剧《月是故乡明》在央视1套、8套黄金强档播出,成功创建四川省文明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评估,资中二中、球溪高级中学成功创建省一级示范普通高中;县妇幼保健院与省妇幼保健院、县中医医院与省中医医院、内江肿瘤医院(资州医院)与省肿瘤医院分别建立专科联盟、骨科联盟,县中医医院迁建一期、县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医技楼、县精神病医院老年病科、县疾控中心实验室等卫生健康重点项目投入使用,“内建医联体、外建医共体”格局初步形成,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全面依法治县成果丰硕,平安资中建设成效明显,被评为全国法治先进县、“七五”[9] 普法中期工作先进县和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1+7+3”[10] 基层治理体系加快构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快速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政府债务控制全市最好,众志成城成功应对地震、特大暴雨及沱江特大洪峰过境等自然灾害,实现“三零”目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战疫”事迹6次登上央视。 表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十三五”规划目标 2020年实际 是否完成规划指标 属性 - 5 - 2020年 年均增速[累计数](%) 绝对值 年均增速[累计数](%) 目标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35.2 7.5 283.78 6.1 否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5.61 5.2 5.61 5.2 是 预期性 3 城镇化率(%) 43.72 [7.5] 39.66 [7.77] 否 预期性 4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29.4 [3.0] 41.7 [15.3] 是 预期性 5 对外贸易总额(万美元) 2000 -- 333.8 -- 否 预期性 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 3.2 -- 3.3 -- 是 预期性 创新驱动 7 科技进步贡献率(%) 56 -- 57 -- 是 预期性 8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3 -- 0.3 -- 是 预期性 9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65 -- 83 -- 是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3336 7.5 25355 11.2 是 预期性 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7747 8.0 38068 8.19 是 预期性 1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290 9.0 17592 9.38 是 预期性 13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0.765 -- 0.8748 -- 是 预期性 14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50 -- 50.14 -- 是 预期性 15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5 -- 完成下 达目标 -- 是 约束性 16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3.7674 -- 完成下 达目标 -- 是 约束性 17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86 -- 2.24 -- 是 约束性 18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套) 4029 -- 4500 -- 是 约束性 资19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7.8 -- 完成下 -- 是 约束性 - 6 - 注:1.地区生产总值(GDP)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行各业断续停工停产,导致发展滞后,未完成目标任务,预计2021年能摆脱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现发展目标。2.第七次全源环境保护 达目标 20 新增建设用地(公顷) 完成下达目标 -- 完成下达目标 -- 是 约束性 21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完成下达目标 -- 完成下达目标 -- 是 约束性 22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下达目标 -- 完成下达目标 -- 是 约束性 23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完成下达目标 -- 完成下达目标 -- 是 约束性 24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下达目标 -- 完成下达目标 -- 是 约束性 25 森林绿化 森林覆盖率(%) 35.71 [0.73] 32.64 -- 是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261 [5] 238.77 -- 是 约束性 26 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完成下达目标 -- 97.8 -- 是 约束性 27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完成下达目标 -- 完成下达目标 -- 是 约束性 氨氮 -- 完成下达目标 -- 是 约束性 二氧化硫 -- 完成下达目标 -- 是 约束性 氮氧化物 -- 完成下达目标 -- 是 约束性 - 7 - 国人口普查后,资中常住人口数统计口径发生变化,虽然城镇化率绝对值未完成目标,但累计增长超过预期。3.对外贸易总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口受阻,同时出口企业暂停生产,导致未能实现预期目标。4.根据上一轮森林资源调查数据,2015年我县森林绿化率为29.6%,而新一轮森林资源调查采用技术更为先进、精度更好的方法测算,2017年森林绿化率外业调查约为31.6%,比《纲要》提高约2个百分点;5.截至2017年原统计上报全县森林蓄积量达到261.1万立方米,超过2020年规划目标0.1万立方米,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 8 -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态势 面对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深刻变化,“十四五”时期资中县发展步入新时期,迎来新机遇。受宏观环境、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和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 第一节 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正经历产业、经贸等最深刻变革,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冲击影响深远,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多变。同时,也应看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家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经济重心向东方转移的趋势仍在持续。 从国内看,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加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全力提升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持续优化现代产业结构、不断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全面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持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向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不断迈进。 从省市看,我省经济总量持续快速提升,人民生活消费水 - 9 - 平正向相对富裕迈进,中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定力进一步增强,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实施,四川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战略支撑将更加有力。内江市“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着力打造沱江绿色经济发展带,积极构建“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四区块”发展格局,实施“五项重大行动计划”,经济发展稳步提升、开放合作不断增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县域错位发展成效明显,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我县看,资中正处于发展功能定位调整重大机遇期、高质量发展版图加快重塑期、城镇化优化提升黄金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长壮大期、文化名城底蕴全面彰显期、科技资源加快聚集关键期、农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期,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 第二节 面临机遇 发展功能定位调整重大机遇期。资中东连重庆、西接成都,是川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汇点,通过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高铁、321国道、沱江黄金水道及天府国际机场,承东起西、接南转北、辐射八方。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 10 - 圈等政策利好下,资中肩负“成渝中部崛起”国家使命,推动资中经济社会发展,省上将对资中等地发展功能定位进行调整。通过定位调整,有助于资中县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核心腹地的区位优势,凭借水陆空的交通便捷性,打造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高地,迎来经济转型、区域合作、协同共进、帮扶发展的黄金期。 高质量发展版图加快重塑期。落实内江市对我县错位发展布局,加大与川南经济区、成德眉资协作力度,积极融入成都、重庆产业协作圈,拓展与东部地区帮扶合作,全县在产业承接、协同创新、人才引入、跨区合作等方面将获得更多红利。在“三农”改革深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加速的趋势下,作为全省农业生产大县,我县拥有发展乡村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扎实深厚的产业基础。“十四五”期间,凭借集群优势和品牌影响力,资中县在农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上将获得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打造全省现代农业强县。在全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和西部大开发新格局背景下,我省产业布局进行新一轮调整,我县作为工业后发区域将在产业梯度转移中获得更多承接机遇,配套成渝重点产业,实现工业突破转型、产业升级优化。从服务业角度看,我县服务业占比仅41.7%,距全省52.4%的总体水平尚存差距,随着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深化,服务业提升空间较大。 - 11 - 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长壮大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目标导向,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当前,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经成为高度共识,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任务相当艰巨,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显得尤为迫切。加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重大规划加快落地实施,为我们发展绿色产业、推动转型发展带来了难得历史机遇。 城镇化加快提升期。以新型城镇化为重要抓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将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我省将科学推进县城建设、加快中心镇及特色小(城)镇建设和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将选择一批县开展创新型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等试点示范。资中县城镇化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旧改、城镇化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向基层倾斜等政策实施,乡村道路、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医疗卫生等项目将获得更多国省资金支持,有力促进城镇品质升级、城乡协调共进。 文化名城底蕴全面彰显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资中是成渝线上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 - 12 - 的厚重文化底蕴是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和文化根脉,保护开发利用历史文化、传承延续文化血脉、充分彰显资中文化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建设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历届县委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全县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罗泉古镇国家AAAA级景区和四川省文明城市成功创建,资中古城核心区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有力推进,一批景区景点加快打造,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文旅资源挖掘潜力巨大,催生文旅新业态、打造文旅经济新亮点空间广阔。加之,川渝两地文旅一体化发展加快布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快成势,我县文旅融合发展迎来了重要黄金期。 科技资源加快聚集关键期。我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纳入国家重点培育名单,正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省、全市农业科技资源正不断在我县汇集。全国“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率先布局,新型职业农民制度等多项国省级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全县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条件日趋成熟,随着体制机制障碍的逐步破除,有利于我县获得更多、更广泛的“人地钱技”等要素资源。 生态环境提质增效期。随着“两山”理论深入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并将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我省肩负建设长江 - 13 - 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十四五”期间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将全面提升。我县作为省级园林县城、长江上游水生态文明示范县,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正着力打造滨水宜居生态城市,以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区域价值,逐步将生态资源转换为经济发展资源和竞争优势。 农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期。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是加快推进我县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的有效途径。随着“全域旅游”规划落实,重塑文旅融合产业布局,依托我县古镇、古村落、古街道、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利用开发,农文旅融合将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城市居民休闲消费新的兴奋点、全域旅游发展新的引爆点。随着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建立,乡村振兴将与脱贫攻坚高效衔接,乡村建设行动将深化落实,将有利于资中打造以农文旅发展为核心的乡村振兴示范带,进一步推动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元素融合,拉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第三节 主要挑战 “中部塌陷”风险。由于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太强,导致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发展,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中,内江、资中未列为区域发展次级核心,面临“中部塌陷”风险。从经济方面看,十年间遂宁、资阳、内江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占比逐渐降 - 14 - 低;从优质企业方面看,全县没有一家企业入围2020四川百强企业;从劳动力流动看,在2012—2020年间,我县人口整体呈现净流出现象,对比第六、七次人口普查,10年间资中常住人口减少了34.6万人,占整个内江市减少人口的61.6%。 经济总量小结构不优。我县目前经济总量偏小,呈“三一二”产业结构,二产较弱且产业层级较低,在库规上工业、服务业企业和限上商贸企业数量偏少。工业企业多为煤炭开采、混凝土生产、糖果生产、肉类屠宰等传统产业,技术含量较低,水泥、酒精等工业支撑产业链条短。2020年全县服务业增速排全市第4位,传统服务业占比仍超过50%,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同时,我县与周边毗邻地区产业趋同,在农业上与安岳县、荣昌区都是生猪大县,在工业上与仁寿县、大足区都布局机械制造、健康医药等产业,同质化产业结构增加了我县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升级的难度。 要素保障难度大。劳动力、资本、水电气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依赖资源过度消耗的低水平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土壤、水等治理难度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将面临更大考验。2019年全县人均用水量211m3,远低于全国387m3的人均用水量,属于较严重缺水地区;资中县属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强度高、涉及面广,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39.5%。 - 15 - 财政支撑乏力。全县收入总量偏小,供养人员偏多,且由于土地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减税降费政策的持续影响,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和人均财力低、保障能力弱的问题较为突出。 民生短板突出。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之间尚有较大差距,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防灾减灾等领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任务艰巨。2019年我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39.66%,低于全省14个百分点;2020年全县每千人有执业(助理)医师2.24人、注册护士1.89人,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教师老龄化,小学和初中教师断层现象突出,职业教育认可度低;社会体育场地只解决了群众健身场所“有”的问题,与国家、省级要求相差甚远。 综合研判,尽管在成渝双圈布局中我县面临较为不利的“中部塌陷”困境,但“十四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将持续向好,转型动能将继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将不断提升。我县将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开启县域发展新征程。 - 16 - 第二篇 总体要求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11]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12] 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建设成渝主轴绿色产业强县活力文化名城,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资中新征程。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推动“十四五”时期资中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重点把握好以下要求。 ——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坚持以开启资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县、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环节、各方面协调发展。 - 17 -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向发力,突出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进一步打通经济循环堵点,促进城乡循环、区域循环、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断提升资中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 ——主动服务重大战略布局。自觉把资中发展置身于国家、省、市重大战发展略部署中来谋划推进,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建设、“一干多支”[13] 、“七轮驱动”[14] 等发展战略,在服务落实重大战略中提升资中的战略位势、发展格局、城市能级。 ——统筹推进发展、治理和民生。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深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高质量发展蓄积势能。坚持以发展牵引治理,以治理保障发展,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价值取向,以发展之举增进民生福祉,以治理之效破解民生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不断提升市场监管能力、应急管理能力、防灾减灾能力、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安全屏障。 - 18 - 第四章 发展定位与目标 第一节 发展定位 坚持以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主线,以建设成渝主轴创新驱动先行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临空产业承载区为牵引,以建设成渝主轴次级交通枢纽为突破,以建设成渝优质绿色农产品基地、成渝新型建材集配基地、西南特色食品饮料基地和全省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培训基地为支撑的“一主、三区、一枢纽、四基地”发展思路,力争到“十四五”末,成渝主轴上的绿色产业强县实至名归、活力文化名城声名远扬,高起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资中新征程。 ——绿色产业强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把绿色产业发展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作为最大责任,激活最大潜力,彰显最大优势,主动融入成渝地区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快形成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绿色经济为主流、绿色产业为主体、绿色园区和企业为支撑的绿色发展新格局,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实现农业产业化、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数字化,不断增强绿色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活力文化名城。秉持“以文化人、以文兴城、以文聚魂”理念,充分发挥资中生态本底优势,践行“两山”理论,厚植历史文化底蕴,传承红色基因,加快融入成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 19 - 示范区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积极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凝结形成“明礼诚信、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资中城市精神,构建城景融合、天蓝地绿、碧水青山的生态城市体系。主动对接“成德眉资”大都市圈同城化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文旅、体育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打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努力建设高品质活力宜居新城。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制定,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符合未来,立足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围绕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的支撑条件,“十四五”时期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全市差距进一步缩小,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绿色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特色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新城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 20 -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加快成势,产业发展能级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增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全省创新型县(市)。 ——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文明风尚更加浓厚,新时代资中城市精神和文化形象深入人心,历史文化挖掘和资中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新成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成功。 ——生态建设实现新进步。沱江流域资中段综合治理和以水美城生态城市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县城、长江上游水生态文明示范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建成滨水宜居生态城市。 ——民生福祉实现新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 - 21 - 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不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得到更好满足。 ——治理效能实现新突破。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更高水平的法治资中、平安资中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展望二〇三五年,资中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整体提升,建成现代产业体系,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建成产业新城,实现撤县建市目标。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建成成渝地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资中、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资中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资中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成国家文明城市和文化名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全面实现“碳达峰”[15] ,“碳中和”[16] 取得初步成效,绿色生态、充满活力、幸福和谐的美丽资中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建成滨水宜居生态城市。交通强县基本建成,对外开放新优势明显增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 - 22 - 成。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表2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或[累计数] 属性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3.9 --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预期性 2.全员劳动生产增长率(%) -- -- 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同步 预期性 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 3.3 3.8 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 预期性 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9.66 45.41 [5.75] 预期性 创新驱动 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0.19 0.25 [0.06] 预期性 6.每万人口高质量拥有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 预期性 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年均提升幅度不低于全省 预期性 8.营商环境综合评价指数 -- 综合排名在全市前3位 -- 预期性 民生福祉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6.1 8.18 8 预期性 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8.8 10 10 预期性 - 23 - 长率(%) 11.城镇调查登记失业率(%) 3.72 4.1%以内 -- 预期性 1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13.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人) 2.24 2.5 [0.26] 预期性 1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50.14 53.14 [3] 预期性 15.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 预期性 16.人均预期寿命(岁) --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 预期性 绿色生态 17.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1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19.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7.8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20.垃圾处理率 100 100 -- 约束性 21.污水处理率 92.32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24 - 22.地表水好于或达到Ш类水体比例(%) --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23.森林覆盖率(%) 32.64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24.森林蓄积量(万m3) 238.77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56.42 56.7 -- 约束性 26.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84255.86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27.地方粮食仓容规模(万吨) 7.12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28.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86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29.地方天然气储备规模(万m3) -- 全县形成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区域日均3天用气量的储气能力 -- 约束性 - 25 - 第五章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近期与长远发展、经济与资源结合的关系,高水平编制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围绕重点开发区建设,着力优化空间发展格局,不断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打造成渝主轴绿色产业强县活力文化名城。 第一节 国土空间格局 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围绕主体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界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合理规划引导城市人口、产业、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方向与布局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能力。强化规划监督实施,严格审批和监管,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城镇空间: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以及部分乡级政府驻地的开发建设空间。 - 26 - 农业空间: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 生态空间:具有自然属性的,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荒地等。 图1 资中县“十四五”国土空间格局图 - 27 - 第二节 总体空间格局 坚持“做大城市发展主核、做强县域发展带、做优特色镇村”的总体思路,以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为契机,构建“一核一带两轴多点”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核”:县城发展核。依托区位、交通和行政资源优势,加速城市西向、产业南向发展,大力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成渝现代制造业配套基地、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服务基地、历史文化核心区、楼宇经济和夜间经济集聚载体,打造县域经济核心增长极。 “一带”:沱江绿色经济带。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引领,优化沱江(资中段)沿线城镇和产业布局,有力有效推进沱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进一步补齐污水、垃圾等环保基础设施短板,深化全流域联防联治,加快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大力培育绿色经济,着力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有效途径,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两轴”:两条发展轴。一是沿G321发展轴,依托球溪镇、高楼镇、鱼溪镇、县城区、明心寺镇至银山镇的城镇发展轴,是县域冶金建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家具制造、运动健康、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核心聚集区,是连接融入及服务资阳市和内江市两大经济发展极核的重要轴线。二是沿G247发展 - 28 - 轴,依托陈家镇、双河镇、公民镇、县城区、双龙镇、龙江镇至孟塘镇的城镇发展轴,是县域新型建材、新能源、家具制造、金属制品和非金属矿采选、现代农业园、民宿乡情、古城研学基地和影视基地等主要集聚区,是贯穿南北、连接安岳至威远的多业态发展轴线。 “多点”:多个特色镇村。以发轮、罗泉、鱼溪、龙结、双河为重点镇辐射带动周边镇的为多点以及岗石村、杨柳滩村等一批四川特色村,构建完善的城镇发展体系,夯实县域经济发展载体。 - 29 - 第三篇 全力建设绿色产业强县 深入推进质量强县战略,加快工业延链转型,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推进现代农业提质扩面,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标准化水平,坚持产业绿色化方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力争“十四五”时期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 第六章 大力发展现代工业 将工业绿色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方向,以“两区三园”为承载平台,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力争到“十四五”末,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 第一节 发展现代工业体系 发展壮大新型建材业。大力推行建筑工业化,做强全产业链水泥产业,发展特种水泥。鼓励综合利用矿渣、粉煤灰、煤矸石、副产石膏、尾矿等大宗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生产水泥、墙体材料等产品,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支持三户水泥生产企业实施工艺技术升级和超低排放等技改项目,力促其充分释放产能。引导中建材(内江)玻璃大力实施玻璃精深加工,研发延链产品。以绿色节能玻璃、不锈钢管件、管材等为重点,以中建材(内江)玻璃、共同管业等企业为龙头,加快聚集一批新型建材企业,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建成成渝地区新型建材集配基地。力争到2025年规模企业达30 - 30 - 户,建成100亿新型建材产业集群。 提质增效绿色食品饮料业。依托农产品量大质优的资源禀赋,发展粮油、肉类、果蔬等精深加工,建设生猪、肉牛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发展花生酥、资中冬尖、兔子面臊等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培育壮大蜀畅达肉类、八八食品等绿色食品企业。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精深加工比例,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依托特优级食用酒精的比较优势,联手川酒集团重塑“重龙酒”品牌。以建设临空产业承载区为契机,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协同产业。以明心食品园为载体,建成西南特色食品饮料基地。力争到2025年规模企业达40户,打造100亿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业。依托内江市作为“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优势,扩展轿车、微车、摩托车等零部件产能和品类,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争取建设汽配生产研发工业园、汽车零部件交易市场和仓储中心。承接沿海、成渝工程机械产业转移,发展各类通用件、标准件、机械配套设备及其系列产品,构建“铸钢件—通用件—标准件—设备生产”产业链。积极引进、培育壮大以节能环保、现代农机、石油机械、建材机械、电气装备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引进汽(摩)配机械装备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建设配套服务成渝的机械汽(摩)配基地。力争到2025年入驻企业达40户、实现产值 - 31 - 20亿元。 加快发展运动健康业。加快建设中国西南运动健康产业园,大力发展以酒精及其衍生品、运动器材和Ⅱ类医疗器械、生物材料为核心的医药和医疗健康器械制造业。促进现有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开展GMP等标准化建设,做大做强中医药产品及其延伸产品产业。引入国内外先进企业,发展生物衍生材料、医用高分子、生物陶瓷、医用复合材料等生物材料产业,建设先进医疗器械、便携式家庭医疗器械、医疗康复辅助器具、高端新型医用耗材、生物医药材料制品以及运动健身、养生保健等医疗器械生产线,打造成渝地区运动健康(生物材料)基地。力争到2025年规模企业达30户,建成100亿运动健康和生物材料产业园集群。 积极培育新能源。积极参与“气大庆”[17] 建设,完善页岩气等资源能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扎实抓好页岩气能源就地转化利用基地和新能源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在页岩气资源储量丰富的区域拓展页岩气产业链条,重点培育CNG\LNG加工、页岩气提氦、页岩气脱碳制氢、页岩气精细化工等产业。抢抓内江纳入全省“成渝氢走廊”重大布局机遇,积极推动氢能源产业布局。探索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加快资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建设,推进片区综合开发利用,探索建设清洁环保产业园。力争到2025年,成为全市重要 - 32 - 的新能源产业多元发展县。 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依托天府国际机场的辐射带动,在球溪镇、发轮镇,按照“一区两片全域”产业布局,实现集群、集聚、集约高质量发展,建设预计产值达1000亿的临空产业承载区,大力发展以航空食品加工、航空物流、生物医药为主导的临空制造业,配套发展航油储备、检验检疫、休闲旅游等配套服务业,未来重点发展航空贸易、航空维修、航空制造等临空产业,积极申请设置机场前置海关检疫点,推动资中特色小吃、农副产品上飞机,加快建设余家场休闲度假中心项目,推动航油储备油库、干细胞培植基地、运动鞋生产基地等项目落地,打造航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成品油储运配送基地,建设交通枢纽、区域产业、城市发展高度融合的无水空港新区。 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合理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建设“数字资中”,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中科奥格基因编辑猪产业链延伸,推动传统养殖向生物医学领域转化,构建畜牧协同创新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通用航空等产业,积极融入环成渝创新生态圈。 第二节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 - 33 - 大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引导上下游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集中。依托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强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建立研发试验、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业指导、人才培训、信息网络等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产品质量把关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指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开展标准化管理,大力招引管理和技术人才充实人员队伍,鼓励企业通过绿色金融支持、股权转让、合资并购、跨区重组等方式实现突破性发展。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升工程,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机械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大制造”向“大智造”发展。 实施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振兴老字号和好口碑产品,鼓励企业创建中国驰名商标。组织企业开展标杆创建、质量对标、交流推广等活动,鼓励企业参与中国质量奖、四川省天府质量奖评选,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严格实施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打击和惩处力度。 完善配套协作模式。围绕成渝产业协同配套,积极引进汽摩配、机械电子等产业和新材料、新装备等高新技术类加工型企业。扶壮培优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同行业企业成立产业联盟,建立健全利益分配体系,打造循环共赢的产业 - 34 - 生态。推动产业信息化转型,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分享制造等“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 第三节 加强工业园区载体建设 夯实工业发展载体,推进资中省级经济开发区扩区调位,完善园区厂房、道路等基础设施,增强园区配套服务能力,提升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提高创新能力、亩产效益和税收贡献度。优化资中经开区核心区、临空产业承载区、银山食品饮料产业园、铁佛新型建材产业园、双河绿色循环能源产业园的产业布局,积极引进机械、家具制造、食品饮料加工、电子、新材料等类型企业入驻。鼓励园区拓展工业互动体验功能,引导企业参与开发文化创意、休闲娱乐、趣味互动体验等项目,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做好企业入园工作,加强企业入园配套服务,建立“一对一”“点对点”企业服务机制,积极推动“飞地园区”和探索“园保贷”[18] 发展模式。 专栏1 “十四五”时期工业发展重点项目 新型建材:新型建材产业园项目,装配式建筑基地,新型建筑集配中心,中建材(内江)年产482万平方浮法玻璃深加工项目、共同管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石灰石清洁开采综合利用。 食品饮料:成渝“中央厨房”明心食品园建设项目,沙淇实业节能减排技改增效项目,汇源薯业搬迁项目,景瑞农副产品生态鱼类及蔬菜精深加工项目,水果包装厂及种养循环建设项目,生物饲料加工项目, - 35 - 瓶装酒生产项目,君子泉酒厂酿酒车间搬迁及技改项目,福元肉类食品整体搬迁入园项目、八八食品自热米饭生产线项目。 装备制造:鸿展机械搬迁扩展项目,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医药器械:银山鸿展总部基地项目,迪威药业整体搬迁项目,弘升药业整体搬迁项目。 新能源:资中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发电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油(加气)站建设工程,充电桩生产及安装,氢能源综合开发利用。 生物经济:异种供体猪培育设施,干细胞培育。 临空产业:航空食品加工、航空物流、生物制药、康养中心、航油储备、航空维修与制造、中转酒店。 平台载体:临空产业承载园、明心食品园、凤凰工业园、双河绿色循环能源产业园及20个工业集中区建设项目,银山食品饮料产业园、凤凰工业园综合服务中心,明心食品园综合服务中心,资中县“回家工程”创新创业孵化园,川南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行业标准、计量、认证、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七章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不断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引领支撑,建设一批现代园区载体,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聚焦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县、成渝优质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不断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推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决策部署,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坚决杜绝“占优补劣” - 36 - “逼田上山”,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争取县级储备粮油“常储常新”动态机制改革试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全域试点县建设,确保优质粮油稳产扩面,推动粮油产业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集中,着力建设成渝地区粮油保障基地。“十四五”期间,全县粮食总产量每年稳定在56万吨以上。 第二节 做大特色农业产业 做大血橙经济。有序实施资中血橙“双3计划•百亿产业”[19] 发展规划,着力建设“中国血橙之乡”产业集群,推动标准种植扩面和老果园改造工程,建设以银楠路、银辉路、资威路为环线的血橙经济圈,着力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品质最优的血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血橙研发机构(或研科院所),组建血橙研发联盟,延长血橙精深加工链条,大力开发果汁、果胶、果酒、果醋、果酱、花青、精油等精深加工产品。依托新发地“配套成渝、面向全国”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完善线下品质管控、线上品牌打造互促共赢销售模式,打造血橙电商物流一体化基地。申报资中血橙区域公用品牌,举办资中血橙文化节,积极创建万亩血橙示范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十四五”时期,力争资中血橙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 做长黑猪链条。稳步提高规模养殖标准化水平,坚持“以 - 37 - 种定养、种养结合”思路,采取“企业+家庭农场”寄(代)养模式,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单元。按照“四场三园一镇”布局,在银楠路、银辉路、资威路规划建设“血橙—黑猪”种养循环养殖示范区。密切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合作,建设资中研究所,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配套建成生猪大数据交易中心等平台,打造成渝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确保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 壮大鲶鱼产业。实施“资中鲶鱼”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实施资中鲶鱼产业振兴计划,强化渔业资源保护,研究养殖标准、推行绿色养殖方式,发挥资中鲶鱼原种场、资中鲶鱼品质提升中心作用,建设鲶鱼现代种业园区,打造果渔产业带。挖掘资中鲶鱼文化,发展资中鲶鱼三产,打造美丽渔村•休闲鱼溪、高铁新镇•美味球溪两个消费新场景,高质量建设中国橙堡鱼乡融合发展示范园。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大水面净水渔业、智慧渔业,实施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建立现代生态渔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打造蔬菜基地。围绕优质蔬菜“1+2”发展方向,依托麻辣经济走廊,支持资中二荆条、青花椒基地建设,运营好智慧农业生态园和以“资中冬尖”为代表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推广果蔬套种模式,推动优质蔬菜生产订单化、工厂化、标准化发展,打造绿色优质蔬菜产业集群、成渝绿色优质蔬菜保供基 - 38 - 地。 第三节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创新科技支农体系。依托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有序推进“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布局落实,建好“甜城农科星创天地”,力争每年孵化型企业入驻率达80%以上,年培训200人次以上,加快建成成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丘区现代农业科技孵化中心和全省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培训基地。建立农业科技服务超市、专家大院、现代农业合作社及农技信息化服务平台,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创办创新型企业。加大数字农业建设力度,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县、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村级益农信息社建设,完善创意型循环农业智慧化平台功能,为园区持续提供智能化数据采集、自动化农事管理、立体化安全溯源、专业化技术支撑、网络化产品销售。依托中科院电子辐照技术中心等,强化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推进现代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农村生产道路连通工程、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快速通道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道路等路网及园区间连接道路建设,新建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设施,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建设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示范区,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梯次创建工程,高水平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 - 39 - 范园区,构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创新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体系。加快“两基地、两示范区、三产业带、三中心”[20] 等载体建设,增设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培育生产、加工、服务、营销等多环节经营主体,吸引涉农头部企业总部入驻,打造成渝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培育先导性支撑产业。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种业、装备和烘干冷链物流等先导性支撑产业。坚持“1+4+10”种业发展思路,加快资中血橙良种母本园建设,打造一批种业基地和示范园区,构建主导产业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业种业体系。推进省县共建“五良”[21] 融合产业发展宜机化改造样板区,加快推动省农机研究院资中分院落地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率先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为引领,构建农机“一条龙”产业链体系,做强农机产业链,培育壮大农机服务组织,创新农机服务方式。立足县域产业体系发展布局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依托资中新发地乡村特色农产品展示交易平台,运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果,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物流设施建设,打造“一中心多节点”乡村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覆盖全县农产品主产区、现代农业园区、农村电商、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三级”烘干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四川省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试点县项目建设。 全力打造生态品牌。推广“果渔”“果猪”等种养循环模式,建设甜城果渔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种养循环示范场,推 - 40 - 动“西部丘区绿色生态经济农业”建设。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监管网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优化配置农残速测设施设备。依托“中国血橙之乡”“中国黑猪(内江猪)之乡”“中国鲶鱼之乡”,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积极融入“甜城味”区域公用品牌,深入实施品牌建设‘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打造资中血橙、资中鲶鱼、归德枇杷、罗泉豆腐等资中特色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发展企业自主品牌,以农业企业为主体,重点打造“丰源”“根兴”等具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产业基础的企业自主品牌,依托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明心食品园等,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产业(产品)品牌”的生态农业品牌体系,促进优势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坚持办好“资中血橙节”等县内节会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商贸交流活动,形成配送灵活、四季销售、保鲜供应、长期稳定的外销网络,推动资中产特色农产品打响生态品牌知名度。 第四节 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资源整合,发展壮大本土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以县域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招引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国际国内知名的肉类、粮油、蔬菜、水果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 - 41 - 业经营主体,鼓励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推进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建设。 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区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培育覆盖种养、加工、销售、科技等多环节多元化的经营服务主体,大力发展“托管式”“承包式”等多种类型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提供“保姆式、一站式、诊所式”的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服务。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搭建数字农服平台,推进高效节水示范平台建设,为相关企业嵌入平台创造条件,集聚各种农业服务形成合力。做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预警监测,做好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健全动植物病虫害监测体系,加强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清理盘活农村撂荒土地资源,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和专合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探索推广“五统一分”“三金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经营主体+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公司+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开展包含土地流转、出让、金融、保险等全覆盖服务。以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为重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长期稳定合理分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专栏2 “十四五”时期农业重点项目 - 42 - 生产能力提升:22.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园区农村生产道路工程,园区农村生产道路连通工程,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快速通道,一体化灌溉设施,农残速测设施设备,高效节水农业,农机现代化,小农税工程,设施农业。 粮食安全:高质高效粮油保障基地,优质菜油功能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项目。 特色产业:标准种植扩面工程,老果园改造工程,资中新发地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省级柑橘贸易中心),银山血橙第一镇和万亩血橙示范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万亩血橙主题公园,血橙博览园,血橙研发机构(或研科院所),组建血橙研发联盟,血橙电商物流一体化基地,晚熟柑桔产业带。祖代场、扩繁场、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内江黑猪研究基地,内江黑猪推广基地,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万亩鲶鱼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资中鲶鱼原种场,资中鲶鱼品质提升中心,中国橙堡鱼乡融合发展示范园,水产养殖星级园区。智慧农业生态园,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绿色优质蔬菜产业带。资中县现代蚕桑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肉牛、肉羊、肉兔产业基地,数字农业、清洁农业。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试点县建设。 农业科创及园区:建设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甜城农科星创天地,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基地,成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丘区现代农业科技孵化中心,种质资源集聚和种植技术提升综合服务平台。 第八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强商贸、推文旅、构体系、重示范、创品牌”的思路,以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贸、电商等产业,建设省级服务业强县,力争“十四五”末,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 第一节 提质增效重点服务业 - 43 - 扶持电子商务业。依托内江电子商务产业园、川南电子商务中心等,切实推进“七大工程”[22] ,推动电商深度融合集群网状发展,构建完备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依托新发地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农村电商重点购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推进“全企入网、全民触网”工程,推动电子商务与产业融合,培育成渝经济区“义乌”式农业产供销总部经济,加快建成辐射成渝、面向全国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助推内江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推进民生领域电子商务应用,加快商业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商务进社区、进家庭,完善社区电商网状服体系。 壮大现代物流业。推进“一园四基地”现代物流空间布局成势见效,构建多式联运服务模式,畅通现代物流大通道,深度融入成渝地区供应链体系。围绕成渝商贸流通集散基地建设,争取建设内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资中分中心。推进高铁物流、空港物流、公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用地集约、设施先进、运转高效的城市配送中心,加快推进货运枢纽站场建设,实施城乡物流配送工程,打通物流通道关键节点。将资中纳入“蓉新欧”路网布局,加快建成明心铁路货运专线,形成满足资中、服务周边、外联“一带一路”的铁路物流体系,助力内江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枢纽建设。依托中国资中•新发地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1+8+4”[23] 发展格局,建设 - 44 -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成渝中转中心,建成全省扶贫产品展示窗口。搭建智慧物流平台,发展冷链物流+食品工业集群、寄递物流+电商产业、智能物流+包装产业集群等“物流+”支撑体系,加快互联网、物联网、贸易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构建业态丰富完善、模式创新活跃、占领发展高地的“三网五集”供应链管理体系。瞄准“大宗商品物流、生产物流、消费物流、绿色物流、国际物流、应急物流”六大重点领域,构建现代物流支撑体系,形成成渝主轴上的供应链新节点。 集聚现代金融业。加大对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招引力度,鼓励设立资产管理、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机构,支持发展各类投资基金,打造资中现代金融聚集区。支持金融支付清算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服务产业能力,促进科技金融、知识产权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特色发展,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发展健康养老业。瞄准成渝“中高端”市场,依托资中中医馆建设和全县医疗资源整合,促进医养结合,因地制宜发展康养地产。培育壮大预防保健、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康复、养生、养老、药膳、中医药美容、中医药旅游等产业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和社会力量兴办区域性养老服务综合体,打造成渝之中康养“福地”。深入推进“空心村” - 45 - 二次创业,促进“空心村闲置房流转”,在发轮、鱼溪、归德、球溪、重龙、银山等镇规划打造集休闲旅游、疗养、健身、医疗服务、养老等多功能、高品质康养中心、康养村,发展农业康养产业。 第二节 加快培育潜力服务业 稳定商贸服务业。优化商贸市场网络,加快形成“商业主中心—商业副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区域商业节点”发展格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集购物消费、服务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消费品体系、农资流通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起县域全面统筹、主城区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社区)为基础的城乡商业体系。优化布局城南城北商圈和特色街区,构建城市综合体、新型专业市场、特色街区、网红打卡点等消费场景,推动“两城四圈”[24] 商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休闲鱼溪、美味球溪、回锅肉文化村等特色消费集聚区,带动餐饮、住宿、物流、教育、金融等行业协同发展。 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提升工程”,建设全市区域性、专业性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及实训基地,引进和培育专业化、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做大做强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等服务业态,打造全省人力资源服务示范县,支撑内江建设成渝优质人力资源培育中心。 - 46 - 发展教育培训服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加快发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校外教育,创新发展技能培训、兴趣培训。鼓励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发展开放式教育培训云服务。 发展房地产服务。科学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结构,强化住房居住属性,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形成功能地产与住宅地产协调开发的格局。坚持新城开发和旧城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协同促进,积极推进社区适老化改造,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新消费新经济 不断挖掘新消费。以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场景、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为重点,积极催生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推广商超“云购物”,打造5G消费应用场景,发展人货交互、产品形态及消费场景创新的“线上+线下+物流”新模式。积极开展产业、文化、旅游活动,确保“每月有活动、全年不断档”。着力促进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上门服务、电话、网络订购等家庭配送业务,实现个性化、特色化社区便捷服务,培育引导家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推进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支持开展 - 47 - “汽车下乡”、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促进农村消费。建设专业汽车维修、保养市场。 积极发展新经济。实施店、街、市场、商圈、城市综合体等美化亮化工程,引进品牌餐饮、连锁零售、品质住宿、文化娱乐、康养休闲、健身医美等更多业态,打造城市经济集聚区,发展首店经济。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公共健身场地设施,支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进体育与旅游、文化、休闲、健康等融合场景,发展体育经济。落实带薪休假等节假日制度,扩大假日经济。培育沱江夜游经济,大力发展夜间经济。 专栏3 “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现代物流:中心城区综合物流园项目,明心寺冷链箱装复合型物流中心,资中新发地农产品物流批发市场项目,顺河场物流园项目,县域快件处理中心、基层快递服务网点、农村邮政网点、村邮站、乡镇快递物流服务网点。 商贸服务:汇金中铁商圈提质工程,马房街商圈提质工程,中国资中•新发地国际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资中县一品天下•资中会客厅项目,乡镇农贸市场建设项目。 电子商务:资中新发地电商直播产业孵化基地项目,资中县永利乡鹰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 人力资源:区域性、专业性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及实训基地,全省人力资源服务示范县。 健康养老:老寨子水库康养项目,老年大学建设项目,智慧化养 - 48 - 老建设项目,智汇堂康养中心项目,罗泉森林康养建设项目,白云山自然公园,龙江湖湿地康养公园,鱼溪地下温泉。 - 49 - 第四篇 加快建设活力文化名城 坚持系统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资中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实施全域旅游行动,加快形成“一核一带四特四环四区”[25] 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到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第九章 盘活文旅资源 深入挖掘资中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加强文化和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全力推进资中古城核心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力争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 第一节 加强文化挖掘保护 制定《资中古城保护实施条例》,强化《资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资中县城市总体规划》、《重龙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修复规划》等多规衔接,持续推进古城保护修复,梳理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案,合理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严格保护“船城”格局和整体轮廓,严格保护景观视线廊道,严格保护状元街、马房街、大东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严格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建立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申报评估系统和监控管理平台,健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深入挖掘资中木偶、盘破门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 - 50 - 化内涵,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充实资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规划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体验场所。完成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并启动保护修缮工作,有序开展状元街、大东街、水南上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分类制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古树名木等保护管理办法。加快建设沱江文化生态廊道,重塑、重现“三山、六宫、九庙”“四观、四岩、八景”[26] 等游览胜地。 第二节 推动文化传承与弘扬 丰富文化业态。构建古城文化展示体系,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串联古城内文化点,开展“资中国学文化旅游活动周”,推进以文庙为核心的成渝地区国学传承教育基地建设。丰富文化活动,构建以文化旅游为核心,集文化体验、文化创意、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育、商贸等为一体的复合型产业体系,建设资中古城文化产业示范园,打造巴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以水南及明心寺为核心,食品园区、滨江音乐公园为配套,以古城为窗口,构建多业态多维度对外展示体系。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对资中“六大”传统文化研究、推广和运用,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资中人民创新创造的精品力作,打响资中文化品牌,焕发古城魅力。深入实施文化惠民 - 51 - 工程、文化优质服务工程,加快建设资中博物馆、城市文化公园,办好资中之春、资中大舞台等特色文化活动,打响苌弘音乐艺术品牌。 强化文化功能分区。聚焦文化保护,着力打造“六区”,通过加大对历史文物古遗址的保护力度,修缮、恢复古建筑等,进一步展示古城历史风貌。恢复州府风貌,重建宋城文化再现区。恢复重建宋代州府府衙,呈现宋代州府升堂审案、日常办公等场景。沿线重建七贤居,展现一门七子同登进士的传奇故事。创建州府博物馆、宋代文化主题客栈群落、五音迭水溪、冲天古琴、宋城演绎剧场等景点。保护状元古街,提升儒家文化传承区。依托文庙•武庙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展示儒家文化,并辅以地方多元文化的历史文化街区。对状元街提档升级,恢复重建栖云街、栖云书院、状元祠等历史建筑。传承文武双盛,实施文庙•武庙陈列布展工程,以文化长廊的形式集中重点文物的历史渊源。恢复重建文道和武道。恢复会馆祠堂,彰显迁徙文化特色区。保护和修缮好古城内党校的南华宫、恢复重建城区内天上宫(福建会馆)、万寿宫(江西会馆、江西同乡会馆)、禹王宫(湖广会馆)、西秦宫(陕西会馆)、川主庙(四川会馆)五大类型会馆,依托资中历史上有名的家族祠堂,设计民间祠堂群,定期举行集会,实现祠堂文化淳化民风。修缮明清三街,打造古道文化体验区。恢复重建 - 52 - 古街区、古城墙、古城楼等历史建筑,再现资中古道、驿站风貌,展示古道文化。拓展街区商贸功能,将马房街、大东街、新正街打造为集旅游集散、文化休闲、民俗体验、购物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古道文化街区。修缮重龙山、宁国寺,创建佛教文化感悟区。依托重龙山、宁国寺悠久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蕴,着力打造集休闲养身、度假旅游、文化体验、教化禅修于一体的佛教文化体验区。高起点规划方家沟,建设康养文化休闲区。利用城北水资源工程引水,在古城方家沟片区建造人工湖,坚持生态优先,将水系延伸至文庙,与广义河水系汇合,将“养生”与“养心”融为一体,打造成集健康养生、医疗护理、休闲度假、运动娱乐和商贸餐饮于一体的康养文化休闲区。 第十章 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坚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加快推进景点串联、合理布局,打造资中文旅重点集群,着力提升全域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深度融入成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力争在“十四五”时期创建省级天府旅游名县。 第一节 优化特色文旅布局 建设沱江—盐茶古道景观带。依托县境内的沱江两岸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以沱江城区段为中心,上至顺河场镇带,下至银山冷家坝片区。以历史文化为引领,在沿线关键节点设立 - 53 - 沱江驿站,形成沱江生态文化旅游带。 建设四个旅游名镇。推进罗泉盐文化、武术文化、革命文化、信义文化等文化资源与旅游要素深度融合,展示舞龙灯、罗泉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盘破门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罗泉天府旅游名镇。深入挖掘鱼溪镇双联村“美丽渔村”魅力,发展观鱼、捉鱼、钓鱼等业态,开发资中“鲶鱼全席宴”,建设鱼溪鲶鱼旅游名镇。依托万亩血橙主题公园,加快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农耕文化、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展农事体验、亲子互动等业态,建设银山血橙第一镇。以公民黑猪为核心,推动回锅肉等川菜传承与创新,发展美食经济,建设公民回锅肉文化村。 推出四条精品文旅环线。串联罗泉古镇—铁佛古镇—渔溪云岭金秋·峡水潭—响水滩,串联石板河旅游区—罗泉古镇—铁佛古镇——渔溪云岭金秋·峡水潭—响水滩—资中古城,串联石板河旅游区—船石湖——罗泉古镇,串联乐至陈毅故里—孟塘里乡情生态园—龙江湖,推出承接成渝“周末自驾游”四精品旅游线路。 打造四个文旅功能区。以孟塘里原乡生态旅游示范园为主要景区,鼓励周边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阳台农艺等新型业态,打造北部原乡生活休闲区。以罗泉古镇、铁佛古镇为主要景区,发展民宿集群,建设西部古镇 - 54 - 文化体验区。以新桥康养中心、双河“千年梨乡”、陈家蚕桑能源镇为主要景区,开发不同层次康养产品和服务,打造南部山地康养度假区。以龙江湖湿地生态度假区、苏家湾水公园为主要景区,开发水上休闲娱乐项目,打造东部滨水生态度假区。 第二节 打造川渝文旅新场景 搭建巴蜀文旅联动新节点。充分发挥“成渝之中”区位优势,全力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快培育和壮大文化旅游、文化影视、文艺创作、文化博览等特色文化产业,鼓励开发“资中造”文创系列产品,提升资中文化影响力,打造巴蜀文旅重要节点。强化区域合作,坚持开放交流,主动对接资(阳)大(足)文旅融合示范区,积极促进形成大足—安岳—资中石刻研学环线,与周边城市在精品景区打造、精品线路研发、宣传促销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通过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实现毗邻联动发展,打造成渝地区“周末游”短线旅游目的地。 打造农旅融合新亮点。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整合农业、文化等优势产业,推进文化、农业产业与旅游业全面融合发展,进行产业的优化重组,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契机,催生培育文化体验、休闲观光、研学游等新业态,不断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引领农旅融合发展,在产业相对成熟区 - 55 - 域,重点打造1—2个个性鲜明的农旅项目,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云岭金秋峡水潭、老寨子康养基地、沱江新画廊、响水滩二期、资中血橙公园等“农旅+文旅”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包装资中饮食地标,系统开发资中兔子面、资中鲶鱼、罗泉豆腐等特色休闲食品,多维度、多层次展示推广资中美食、资中味道。积极创建天府旅游名镇(名村)、乡村旅游精品村寨等文旅品牌,大力培育、全面提升一批乡村旅游目的地。以沱江为依托,加强与周边市县农旅资源衔接,沿江共建沱江乡村旅游带。 第三节 提升全域服务能力 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培育壮大传媒公司、文创企业等。推动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加快构建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消费新模式、新场景、新业态。积极与驻资金融机构沟通,探索建立完善文旅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助力初创阶段的小微文旅企业融资贷款;瞄准成渝“周末经济”,鼓励我县文化旅游企业通过合作、参股、合资经营等方式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重点培育县兴旅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有文旅企业,承担全域旅游重点项目招商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融资和经营管理,用好文旅融合发展各项优惠政策和奖补资金。持续抓好厕所革命,推进旅游厕所覆盖城区、旅游景区和交通沿线;实施 - 56 - 罗泉古镇、孟塘里乡情生态园等重点景区和旅游环线生态停车场等基础建设,全面提升运营水平和服务品质;加快景点景区、旅游道路、景区连接道路、信息服务、接待中心、星级酒店等设施建设,健全“快进慢游”服务体系,加快融入“智游天府”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搭建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平台。开展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建设,推进汇金天地、商贸城等提升改造和业态培育;构建资中主题民宿集群,解决住宿短板。加强与高校的“县校合作”,共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培训联动机制;加大文化旅游高新尖急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重点抓好文旅创意、文旅营销、旅游管理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意识强、水平高、技能精的人才队伍,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服务。 专栏4 “十四五”时期文旅发展重点项目 文化保护:罗泉盐神庙保护设施建设项目,盐神庙白蚁防治项目,罗泉镇古街区、传统建筑修缮项目,资中县博物馆建设,重龙山摩崖造像保护设施建设项目,文庙武庙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资中古城核心区建设项目,资中县中型杖头木偶戏传习中心,罗泉豆腐博物馆,沿江文化长廊项目,资中古城马房街区恢复重建项目,文创产品研发项目,图书馆提档升级项目,文化馆数字化建设项目,资中县文庙和武庙白蚁防治项目,资中武庙关圣殿维修项目,重龙山摩崖造像保护修复项目,重龙山摩崖造像安防工程,磐石玩偶,资中工业博物馆、酒精厂等工业遗产研学基地。 旅游开发:资中古城AAAA级景区,罗泉古镇基础设施项目,沱江新画廊,美丽渔村•休闲鱼溪,蚕桑博览庄园,公民回锅肉文化村,杨柳滩文化影视创作拍摄基地,球溪高铁新城,原耕部落•心农 - 57 - 场,圣灵山地质公园,响水滩温泉药养中心,新桥镇莲花寨百步云梯,双河镇“千年梨乡”,孟塘里乡情生态园,苏家湾水公园,老寨子康养基地,不知火庄园,花芊谷农业科技园,九龙峡漂流基地,蒙溪梦幻桃花苑,厚龙溪生态园,铁佛古镇,云岭金秋峡水潭,发轮镇余家场康养园,龙江湖生态度假区,银山血橙第一镇,资中城市会客厅,航空职业学院及特色康旅镇项目,银山现代农业旅游示范基地,资中古城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万金山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发轮橘山荷海金庙沟项目,资中古城文化产业示范园,历史文化湿地公园(滨江湿地公园),银山镇橙香田园综合体项目,旅游近期环线,旅游环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中“古城+田园”月光旅游项目,罗泉——鱼溪民宿集群示范带,天府智慧农业生态园,中建材西南新型建材研发交易物流中心项目,工业旅游项目,狮子锦秀云州项目,白云山森林康养项目,甜城果渔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政法系统教育培训暨文化影视创作拍摄基地项目,“12121”精品旅游线路,文旅品牌创建项目,圣灵山岩溶地质自然公园,沱江沿岸夜景工程,白云山康养旅游度假区,响水滩生态农业休闲体验区项目,杏雨酒香洞藏酒农耕休闲旅游项目,五指山观光园建设项目,雅趣橙林项目,资中古城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半山公社•悦谷项目,资中古城“礼乐山谷”项目,“印象资州”森林康养田园综合体项目,西部千岛湖•资中花湖洞天项目,南华宫项目。 - 58 - 第五篇 建设高水平开放发展环境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和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发展机遇,围绕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格局,构建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十一章 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原则,有序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优化结构,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 第一节 全面建设成渝主轴次级交通枢纽 主动对接“一带一轴一区”重要交通枢纽、天府国际机场经内江至荣昌高速公路、成渝轨道交通公交化等国家、省、市交通战略布局,坚持外联内畅,抓实“路网会战”行动,完善“3346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实现对外交通“大贯通”,构建高标准开放式通道经济。 轨道交通。全面融入高铁进出川大通道,加快推进川南城际铁路(绵遂内宜铁路)资中段和成自宜高铁资中段建设,推进成渝高铁高标准提速改造,推动成渝铁路扩能改造,加快归连铁路、资威铁路扩容改造,积极争取雅眉资遂城际铁路过境 - 59 - 资中,形成“四纵三横”铁路交通体系,提升资中轨道交通运输能力。 公路网络。打通对外大通道。围绕拟建的铜梁—资中—乐山(井研)、乐至—资中—犍为高速公路和已有的成渝高速连线,加快推进资中绕城高速建设,构建城区外环线。配合省、市做好成渝高速公路改造提升项目和复线规划布局;对接国家西部交通规划布局,推动资东、资威、内简、资荣、资宜、成资大道东延线(G321改道升级)、蜀都大道东延线等快速通道规划,重点抓好内资简快速通道和发轮—天府国际机场高速公路论证,仁资快速通道建设前期工作并加快推进,发轮—北斗、发轮—丰裕、罗泉—白凤路修建、扩建,有力带动临空承载区快速发展。实现内部交通“大循环”。加快国省干道改造升级、渡改公路桥和“平改立”项目建设,破除交通瓶颈;加快西干道二期、唐明渡片区连接线等市政重点道路,县城主城区与22个乡镇间道路规划建设,建成“1+4”客运配载体系[27] ,构建“一环五横四纵”高品质城市骨干路网。提档升级村道社道,提升通达能力,开展乡镇三级公路专项建设,实施旅游道路升级改造、林区道路连通、农村道路窄路加宽建设、银楠路二期等工程,逐步实现镇村道路、景区道路与县道国道互联互通,争创“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 60 - 航电水运。积极对接简阳、资阳沱江梯级航道规划布局,适时启动苏家湾航电枢纽工程、渡口码头规划建设,推动沱江资中至内江段航道整治,提升沱江通航功能,打通资中—内江—宜宾—重庆的水上航运经济带,积极融入长江黄金水道川境段航运大通道。 旅游交通。推进成渝高速出口调整优化和唐明渡大桥、御河沟大桥、资中县归德镇渡改公路桥、资中县银山镇渡改公路桥及资中南门口至笔架山跨江文化商业步行廊桥等过江通道建设,增强县域沱江南北两岸交通联系,在资中古城至资中高铁车站间建设全县旅游客运中心,在沱江重要旅游节点甘露、文江、建春门、唐明渡等处设置码头或渡口,增加游客进出景区和体验特殊交通工具的经历。 航空运输。通过成渝高铁、成渝高速、成自宜高铁对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简阳天府国际机场。积极争取通用机场建设,结合内江市总体规划,对接永安镇通用机场,结合内简高速公路,对接天府机场,融入半小时航空枢纽辐射范围。规划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园、航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 61 - 图3 资中县“十四五”交通规划图 第二节 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支撑 深入实施土地整理、农田灌排渠系、田间道路等工程,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生产示范区建设进程。依托引大济岷工程、长征渠连接成渝地区的优势,以全力推进两河口水库项目建设为重点,同步推进新建鲍家庄水库、碾子湾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和扩建石板河水库、老寨子水库、龙江水库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并适时建设。依托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及现代化改造项目契机,以积极对接简资干渠三黄支渠续建工程为重点,同步推进 - 62 - 已成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和整治山坪塘等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扩大县域灌溉面积。加快推进资中县沱江堤防建设及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持续开展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建立完善的抗旱减灾体系。统筹河库联网输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为全县生产生活用水及城乡生态发展提供保障,到2025年,全县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0%以上。深化水利改革,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全县水务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全面提高水利社会管理能力。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控制区域用水总量,全面提高水利社会管理能力。 第三节 强化能源通信基础保障 加快电网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农村动力电全覆盖工程,推进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建设。加快城镇燃气管网互通工程、补齐油气管网短板建设,扩大管网覆盖范围,稳步提升供气保障能力和城市居民气化率水平;有序开发利用页岩气资源,探索页岩气就地转化销售机制和“政府+用气企业+油气企业”量价联动机制;建好分布式能源中心;合理布局和建设加气站、新能源充电桩(站)。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分类有序做好小煤矿关停并转工作,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着力加强电信、邮政及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强化通信网 - 63 - 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全面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重点聚焦5G、大数据中心、超宽带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实施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平安乡村”“双千兆”小区等光网建设工程,提升偏远农村的通信覆盖能力。到2025年,全县5G网络深度覆盖率达到99.0%以上。 专栏5 “十四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交通基础设施:川南城际铁路资中段、成自宜高铁资中段、成渝高铁提速改造、成渝铁路扩能改造、归连铁路扩容改造、资威铁路扩容改造、雅眉资遂城际铁路过境资中等轨道交通项目,资中绕城环线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资东、资威、内简、资荣、资宜、成资大道东延线(G321改道升级)、蜀都大道东延线快速通道建设项目,发轮—北斗、发轮—丰裕、罗泉—白凤路修建、扩建,“四横五纵”农村公路网,县级客运站及城南交通枢纽配载站建设,苏家湾航电枢纽建设工程,沱江资中航道整治,渡口码头建设项目,归德、唐明渡—G321、银山冷家坝—铜锣坝过江通道建设工程,“一环五横四纵”高品质城市骨干路网,通用机场。 农田水利设施:两河口水库工程,河库联网输水工程,22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200处山坪塘整治,引大济岷工程、两河口水库、黄板桥水库中型灌区渠系配套项目,资中县沱江堤防工程、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项目,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水库水质提升项目,城乡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鲍家庄、老寨子、龙江水库、碾子湾等水库工程和简资干渠三黄支渠续建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能源通信设施:油气管网补短工程,信息网络工程,加气站和新能源充电桩建设工程,新基建建设工程,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建设工程,7个LNG\CNG站和10个加油站。 - 64 - 第十二章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盯住成渝轴线、提升沿海沿江、突破南向开放,全面融入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格局,跟进落实“四向拓展、全域开放”[28] 和区域协同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方案,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对外开放体系,深化更宽领域合作,开创全域开放合作新局面。 第一节 深入推进全面开放合作 进一步畅通南向通道,与内江同城对接川渝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经济区等发达地区;充分利用广西、云南等沿海沿边开放口岸,围绕RCEP协定[29] ,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开放合作,全面对接“六大经济走廊”[30] 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合作,做好与“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内江基地的有效连接,培育开放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大力承接东部和成渝地区产业转移,对接京津翼、江浙沪、长三角、珠三角、大湾区,进一步扩大在绿色农产品、新型建材、食品饮料、机械汽(摩)配、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的合作,探索经济发展共享新模式。加大与成都、重庆自贸区及毗邻协同改革先行区交流合作 - 65 - 力度,推动建成绿色农产品出口质检查验场所;深化与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浙江大学、四川农科院、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的科技合作,打造西南特色食品饮料基地。 第二节 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强化基础设施配套融合,配合内江市做好成渝高速公路改造提升和成渝铁路货运复线扩能改造项目,抓好球溪高铁站规划并配合省上建设。依托中建材(内江)玻璃、共同管业、蜀畅达肉类等重点企业和新型建材、食品饮料、机械汽(摩)配等重点产业,打造成渝新型建材集配基地、西南特色食品饮料基地。联合仁寿、安岳、雁江、荣昌等毗邻地区共建川南柑桔联盟、生猪联盟、现代渔业联盟,推进与资阳、万州等地共建川渝血橙出口示范基地。主动对接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协同打造川中南和渝西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联通雅(安)眉(山)乐(山)等川西旅游资源,加快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文武二庙成国学研学基地,积极融入成渝国学研学环线,建设成渝地区国学传承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新发地配送市场,加强与成渝双城农产品市场的流通合作。加强与荣昌共建四川黑猪研究所、内江黑猪推广基地、四川肉牛及加工研发生产基地,组建重庆畜科院资中畜牧兽医研究所,配套建成生猪大数据交易中心等平台,打造成渝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抓实中科奥格基因编辑猪产业链延伸,推动传统养殖 - 66 - 向生物医学领域转化,构建畜牧协同创新产业集群,积极融入环成渝创新生态圈。积极对接成渝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快融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渝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着力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争取成渝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资中布局分校分院。积极对接两江新区、天府新区、(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合作平台,主动参与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毗邻地区重大合作功能平台共建,积极融入川渝合作示范区范围。 第三节 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四区块”“五项重大行动计划”,积极对接重庆永川、大足、潼南、荣昌等渝西地区,联动成渝中部一体化及川南渝西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融入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共同推进川南经济区成为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深度融入内自新区建设,培育打造上级上游重要的经济发展新区,逐步实现内江、资中城镇一体化发展,推动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新的增长极。瞄准天府新区、东部新区、天府机场空港区产业承接和配套服务,重点培育发展航空食品、休闲度假等临空产业,加快建设冷链物流仓储中心等临空项目,规划建设临空产业承载区。扩大与眉山市仁寿县、资阳市雁江区、安岳县等毗邻区县的交流与合作,密切银山镇与成都金堂县赵家镇、盘州市普古乡友好 - 67 - 乡镇和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盘州普古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友好园区的联系,全面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县”,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能力。 第四节 着力加大对外招商力度 围绕做大做强现代产业开展战区、产业链和集群招商,积极参与川港、川台产业交流合作,参与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中国—南亚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际大型会展,逐步实现资中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精心举办血橙节、返乡创业座谈会、祭孔大典等自办活动,开展投资促进活动。逐步建立大数据招商网,积极“走出去”,赴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京津冀及环渤海等重点区域精准对接目标招商企业。抓住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等省级重大平台招商活动,大力开展项目招商,着力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利用恳谈会、商业协会等人脉渠道广交朋友,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开展以商招商。精准配套成渝,切实将招商引资与融入成渝相结合,突出产业特色,找准切入点,打造成渝配套服务高地。强化驻外招商小分队作用发挥,聚焦新型建材、食品饮料等重点领域,落细落实“333”招商举措[31] ,力争“十四五”期间到位市外资金850亿元,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落地落实。 第五节 优化开放合作环境 - 68 - 优化政务环境,继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精简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扩大并联审批,开辟重大项目“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要素资源匹配,加大对重大项目的电力、土地、资金、交通运输等要素的综合协调保障,强化园区标准化厂房、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和信息化水平。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根据推进开放合作发展的工作重点,立足建链、延链、强链、补短板的要求,针对特色农业、新型建材、食品饮料、机械汽(摩)配、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方面产业制定支持奖励政策。 专栏6 “十四五”时期全域开放合作重点项目 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绿色农产品出口质检查验场所建设,成渝地区国学传承教育基地,成渝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成渝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成渝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资中布局分校分院建设。 - 69 - 第六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完善县域城镇体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 第十三章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围绕“国家级城市化发展区”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重塑古城风貌,加强公园城市、人文城市建设,夯实城镇发展载体,促进县城与城镇(乡)全面协调发展。 第一节 优化完善城镇体系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发展基础和空间格局,以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为契机,做大县城主城区,做强银山、球溪两个县域副中心和沿G321发展轴、沿G247发展轴,做优罗泉古镇、发轮康养中心、公民回锅肉文化村、新桥康养中心、归德水果产业、明心寺产业新城等特色镇,构建“一主两副两轴多点”[32] 的城镇空间格局,梯次鲜明、功能协调、多重互补、城乡融合发展的城镇体系。到2025年,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 - 70 - 表3 资中县“十四五”城镇发展体系 城镇定位 城镇范围 城镇等级 城镇职能 发展重点 主城区 水南镇 一级中心城镇 综合型 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围绕产业新城、通达新城、开放新城、文旅新城、生态新城、平安新城、宜居新城、活力新城“八个新城”建设,打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 重龙镇 主城区重点镇。依托成渝高速复线提升等交通优势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沿江上下游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创新发展核心区、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三园互动产业核心区建设,打造主城核心功能区。 副中心 银山镇 二级中心城镇 工贸型 县域东部副中心,依托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优势,以万亩以上血橙“经济林盘+田园”为本底,重点建设天府智慧农业等一批AAAA级旅游景区,建成农旅融合、休闲度假的血橙第一镇、生态田园镇,引导公民、陈家、双河、新桥等南部乡镇集聚发展。 球溪镇 二级中心城镇 旅游、商贸型 县域西部副中心,突出教育、美食、林盘、田园等,打响教育、鲶鱼、生态三张名片,打造集临空经济、教育科学、农旅观光、绿色工业、商贸物流为一体的高铁新城、教育强镇,带动发轮、龙结、罗泉等城镇集聚发展。 多点镇 鱼溪镇 三级中心城镇 商贸、旅游型 依托资中-铜梁高速公路等交通区位优势,以鲶鱼美食文化为根基,打造“中国鲶鱼 - 71 - 第一镇”。 罗泉镇 三级中心城镇 文旅型 以信义文化、井盐文化和龙灯、罗泉豆腐、盘破门武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乡村风情于一体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景区、航空风情镇。 铁佛镇 三级中心城镇 工业型 加快传统水泥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型制造业,培育临空经济;重点挖掘古镇客家文化,串联罗泉古镇、圣灵山地质公园旅游资源。 公民镇 三级中心城镇 文旅型 以内江黑猪为主,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现代农业,打造集黑猪养殖、屠宰加工、田园风光、餐饮服务、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回锅肉文化村。 双河镇 三级中心乡镇 工业、旅游型 推进绿色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打造一批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联合体,探索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林上林间林下,立体开发产业模式,建设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强镇。 新桥镇 三级中心城镇 文旅型 充分发挥白云湖、白云山森林公园自然优势,整体打造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打造成山水生态度假镇。 归德镇 三级中心城镇 农业型 以枇杷和血橙种植为主,结合沿江风景,开发以果蔬采摘为主的农旅体验项目。 明心寺镇 三级中心城镇 工贸型 以农业示范基地为载体,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特色农庄、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打造城乡融合示范镇。 陈家镇 三级中心城镇 工业、农业型 以县现代蚕桑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为载体,以蚕桑和页岩气为主,持续推进蚕桑种养循环新模式,创新研发蚕桑全产业链配套新产品,全力开发桑海旅游观光农业新业态,探索页岩气资源就地转化利用新亮点, - 72 - 聚力建设集产、学、研一体发展的蚕桑能源产业镇。 发轮镇 四级乡镇 文旅型 以保护开发龙水县遗址和苌弘洞为主,结合生态旅游资源和经济林盘,打造苌弘文化镇。 双龙镇 以状元文化为主,结合林盘、田园、山水等,打造状元文化镇。 高楼镇 四级乡镇 旅游休闲型 以“中国赵老师花生酥”为引领,加快原耕部落•心农场开发,整合资源、结合不知火、板栗等产业,打造农耕文化体验镇。 龙江镇 通过花湖洞天生态旅游、龙江湖通航特色康旅项目重点开发龙江湖水库旅游资源,结合田园、粉条加工等,打造康养旅游名镇。 马鞍镇 四级乡镇 现代农业型 在巩固传统优质粮油产业基础上,以驼柏树村为核心,加快“民利”“利民”两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农旅融合的生态镇。 孟塘镇 以优质粮油种植为主,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现代农业,打造粮油基地。 龙结镇 以血橙种植为主,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现代农业开发,打造以水果采摘为主的农旅体验镇。 太平镇 围绕生猪、稻虾、稻鱼种养殖业,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农旅融合的鱼米之乡。 狮子镇 稳定发展粮食、油菜、蔬菜等传统产业,加快稻虾养殖产业园区建设,争创“粮油生产基地”,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镇、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示范镇。 深入推进城乡融合、新村建设和百镇建设行动,以银山 - 73 - 镇、球溪镇两个个副中心为引领,着力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吸引力强、带动农村发展的特色城镇群、乡村振兴试点镇、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支持建设全省、全市经济强镇,推进中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打造区域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重要载体。2025年建成10个魅力小镇、150个美丽新村;2035年建成20个魅力小镇、392个美丽新村。 第二节 强化魅力之城建设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坚持“产业向南、城市向西、布局向北、远景向东”的规划思路,构建“北旅、中城、南业”[32] 的产城总体格局,按照“一带一轴七组团”[34] 谋划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新空间。有序推动资中县中心城区一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落实好41个土地项目,挖掘土地使用最大效益,提升城市经济总量及增长水平。到2025年,实现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40万、建设用地面积40平方公里;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60万、建设用地面积60平方公里。 提升城区畅达能力。加快城区综合交通建设,重点实施城市道路连通工程、老城区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城区治堵工程和新城道路拓展工程,疏解古城交通压力,建立慢行系统,逐步将历史城区内的交通性干道功能外迁。加快资中北站—G321连接线、西干道二期、滨江大道四、五期、唐明渡片区连接线等骨干道路建设,加快推动唐明渡大桥、御河沟大桥建设力度, - 74 - 进一步打通城市“断头路”,提高道路通达性。积极推进高铁片区、北干道、凤凰岭等重点开发区域的路网建设,完善新区路网系统。实施城区道路“黑化”工程,启动城区市政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城区主要道路交叉口渠化建设,实现人车分流。全力优化古城通行线路,增加地下停车场、游步道建设。加大新建项目停车位配建比例,启动建设政府广场、滨江公园等公共停车场和充电桩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清洁能源。 打造沱江靓丽景观。加快实施沱江流域资中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造河湖库最美生态岸线;实施全域绿化行动,打造以水美城生态城市体系,推动“三带绿化、两线出彩”;有序推进20个城市公园(湿地)建设,太阳湖、状元湖等10座湖(库)和8条河流开发,打造沱江新画廊和沿江文化长廊,建成滨水宜居公园城市。精心打造十里滨江水韵文墨景观,开展园林绿化、夜景亮化、城区河道综合整治行动,重点打造北岸“古船城”、南岸“三峰毓秀”灯光秀项目,营造“武陵井老街夜景”,再现“珠江夜月”“渔灯晚照”景观意境。围绕古城大景区建设,重点打造御河沟佛教文化公园、滨水城墙遗址公园、湿地文化公园和工业文化创意艺术区,提升城市高品质生活宜居度。 丰富城市品质内涵。推动“文化之城、音乐之城、教育之城、生态之城”“四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新兴业态, - 75 - 实施“名人名城”文化工程,唱响“资中好声音”,讲好新时代“资中故事”,提档升级教育层次,型塑城市生态底色,彰显“苌弘故里、状元之乡、山水资中”宜居宜业的独特魅力。协同推进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建成高品质美丽幸福城市。积极培育汇金中特商圈、古城马房街商圈,改造提升步行街,培育新型消费载体,打造夜间经济示范区等新场景,鼓励发展城市消费新业态,刺激城市消费经济,提振城市活力和集聚力。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高品质生活小区示范点建设。 第三节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改善县域交通通达能力。以县城为核心,以沱江两翼为依托,全面构筑内部路网,形成“四横四纵一环八联络”内部干线路网布局;加强普通国省道提档升级,全面消除未硬化道路,实现“县道—乡道—村道”农村公路100%全硬化;全力打通乡镇之间断头公路,完成县域10座旧危桥的维修加固,破除交通瓶颈,实现农村骨架路网至乡镇行政中心、重要旅游景区、重点产业基地100%全覆盖。到2025年,形成县城到乡镇30分钟交通圈、乡镇到乡镇20分钟交通圈、乡镇到乡村10分 - 76 - 钟交通圈。 增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城区供水厂扩建工程,完善供水管网和老旧供水设施改造;加强城乡水源保护,结合城北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开辟城市第二水源,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统筹推进“城乡饮水一体化”工程,通过城区主水厂,双龙、狮子、双河、铁佛4个分水厂解决县城和广大农村的饮水安全,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地区的用水需求,到2030年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引水一体化”目标。统筹城乡安全饮水,实现全县所有城镇饮水全部符合国家安全用水标准,确保城市居民饮用水质量和环境安全。 提升垃圾污水处理能力。逐步推行垃圾分类试点,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机制,2025年全面完成县域内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建设。持续开展“厕所革命”,加快县城10座星级公厕及40座二类公厕新建和改造工程,以及1座垃圾中转站、建筑垃圾集中消纳、餐厨垃圾规范化收运处置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站等工程建设。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系统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做好城区污水处理厂升级工作,凤凰岭和明心寺园区污水处理厂、县域各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工作。系统推进资中县城区和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入河湿地建设工程。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推动县城区“海绵城市”结 - 77 - 合黑臭水体治理建设,对古城核心区河道进行清淤作业,大力整治疏通河道、老城区排洪通道,启动排水防涝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公共设施建设,改造老旧管网、箱涵,系统解决低洼地段水系连通、内涝和雨污水混排问题,同时对有条件的河道进行景观廊道打造,将资中建设成为海绵城市、管廊城市,到2025年实现城区范围内全面达到2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 完善公共配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大型商业中心及高档商务酒店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城市现代服务能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旧城和老旧小区改造,优化提升城市新区。加强市政公用设施的提升改造,启动建设滨江公园等公共停车场,解决停车难问题。加快城区路灯节能改造,确保亮化率达98%以上,打造提升城区夜景亮化。 第十四章 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理念,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营造“环境优美、城市干净、管理有序、宜居宜业”资中,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第一节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创新城市设计理念,加强对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规划管控,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提升城市建筑品 - 78 - 质,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创新城市管理服务理念,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市容秩序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大幅提升城市形象。探索城市管理社会化服务新路径,通过推广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提高城市管理市场化运营覆盖面,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树立法治城管理念,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创新执法管理模式,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健全和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 第二节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结合“数字内江”“市县一体”建设要求,采用物联网、5G、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着力打造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广“四川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信息共享交换,提升现代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设立大数据中心,整合资源信息,完善城市综合智慧应用体系,加快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运行体系,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建立智慧城管暨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物联传感、智能预测在给排水、燃气、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智能电网灵活性和兼容性,满足输电多样化需求。推广应用四川省智慧执法平台,逐步形成集数据采集、存储、查询检索等功能于一体的行政执法数据库,加快推进行政执法的信息化进程。 - 79 - 第三节 提升城市社区治理能力 充分发挥居委会、治保会及内部单位等基层群防组织作用,挖掘最大民力资源,构建多层面专群防控队伍。强化治理密网建设,推进社区治理重心下移,加强社区、院落、楼栋网格化服务管理,把治安维护、化解纠纷、消防安全、全程代办等管理服务延伸到社区“最后一米”;不断提升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全覆盖。加快推进安防小区建设,整合红绿灯抓拍系统、乡镇天网[35] 、雪亮工程[36] 及社会自建视频监控资源,全面落实城区“1+2+N”、城郊“集中+分散”巡逻措施,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有序组织开展社区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完善社区治理应急联动机制,全面提升社区应急处置能力。 专栏7 “十四五”时期城镇建设重点项目 城区畅达能力:北站—321国道连接线、西干道二期、滨江大道四、五期、唐明渡片区连接线等骨干道路建设,唐明渡大桥、御河沟大桥建设,城区道路“黑化”工程,古城通行线路优化工程,政府广场和滨江公园等公共停车场建设,鱼溪镇CNG加气站工程。 资中古城修复:古城核心区AAAA级景区修复,马房街和苌弘祠恢复重建,苌弘广场和苌弘音乐厅建设,珠江夜月游览区打造,四方历史文化街区提档升级,“四川(或中国)•资中木偶艺术节”和盘破门武术品牌打造等项目。 城区生态建设:绿化资中工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128”战略[37] ,沱江百里生态文化画廊,十里滨江水韵文墨景观等项目。 城市公园建设:唐明渡湿地公园、九龙峡公园、醮坛山公园、东皋寺公园、睏牛山公园、御河沟佛教文化公园、滨水城墙遗址公园、三元 - 80 - 塔公园和苍颉塔公园等项目。 公共配套能力:资中县中心城区一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项目、南门口到笔架山廊桥建设、大型商业中心及高档商务酒店建设,老城区“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瓦窑坝片区城市建设项目,球溪高铁站基础设施和苏家湾航电枢纽民生工程,城区夜景亮化工程,新建星级公厕,垃圾中转,建筑垃圾再利用建设目,餐厨垃圾规范化收运处置、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建设等项目。在双河镇长山岭村建设资中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站(日处理900吨)及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 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务平台、社会网格化、数字城管平台、智慧执法平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建设,城市智能生态系统、城市管理监管系统、基础设施智能化系统、智慧城市APP系统等工程。 城市社区治理:幸福社区、平安社区创建等工程,视频资源整合等工程。 - 81 - 第七篇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资中模式。到2025年,建成全省城乡融合示范区。 第十五章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以建设“美丽资中•宜居乡村”为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多规合一”乡村振兴规划,抓好乡村振兴“十二件事”[38] ,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依托沱江生态廊道、临空产业承接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成乡村振兴示范轴,加快建成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 第一节 改善乡村发展条件 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深入推进路、田、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设施完善、运维常态、高效畅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深入实施土地整理、农田灌排渠系、田间道路等工程,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路网,全面推进通乡通村、窄路加宽和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形成县城至各镇“30分钟”交通圈,争创“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施引水上山工程、中小型水库及山坪塘工程,进一步合理开发新增水源;加快防洪抗旱基础设施和节水灌溉建设,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围绕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 - 82 - 快河库联网输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6%;继续开展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规范化建设。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农村动力电全覆盖工程;系统推进农村天然气管网建设,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效率。加快宽带接入光纤化进程,实施行政村通光纤、通5G工程。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客运覆盖率,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公交线路向村镇延伸,完善农村客运和物流配送体系。推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满足农民群众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健康、综治调解、商贸物流、养老服务和金融配套等多元化需求。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部分重点镇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提高农村敬老院兜底保障能力。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加快社会救助服务站(点)建设,实现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推动乡镇卫生院业务能力提升工程及平战结合疫情防控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避灾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节 建设宜居秀美乡村 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完善城乡环境大提升机制,推进“美丽内江·宜居乡村”建设,充分彰显“田园之美、生态之美、 - 83 - 本真之美、文明之美”。全面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10”推进方案,创新实施“一并两改三建”[39] 工作法,扎实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项目、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生活垃圾填埋场项目,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设施建设,确保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全覆盖、每个乡镇具备农村生活垃圾转运能力、资中县具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或构建跨区域终端处置设施共建共享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完善镇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做好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监督管理,确保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75%以上。常态化开展秸秆禁烧巡查,通过引进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做好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评估工作,加强农用地涉镉等重金属企业整治,实现重金属污染物零增长;扎实开展化肥农药双控,务求消减农业污染源。深化古镇古村落保护,实现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打造川渝轴线最美古镇、最美古村落。 第三节 塑造乡村文明新风 培育农村新时代新风尚。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扎实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工作,争创一批全国、省、市级文明单位。以“三新三美三好”为重点,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进移 - 84 - 风易俗,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动城乡形成良好社会文明风尚。弘扬乡贤文化,发挥新老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建好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引导县文化馆、图书馆到有条件的镇、单位建立分馆,到2025年全面完成22个镇文化馆分馆建设,图书馆分馆建设覆盖率达到50%。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院坝)标准化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成县、镇、村全覆盖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覆盖率,加快推动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 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实施“年月周日”文化活动工程,形成县级重大文化活动年年办,乡镇特色文化活动月月有,广场文化活动周周乐,基层文化服务天天有的格局。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文化下乡、送戏进校园活动。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优质服务工程,保障城乡社会弱势群体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开展内容丰富、情趣健康的文化活动。 第四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40] 要求,编制并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N”工作方案,保持过渡期内政策总体稳定。建立部门数据共享和风险联控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坚 - 85 - 决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大力实施重点帮扶村提升工程,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农村持续稳定增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力量,持续改善发展条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大力实施“311”[41] 干部帮扶基层行动,培塑标准化、专业化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强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优先保障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建设用地。 第十六章 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协调一体发展,通过“以城带乡,以乡映城”,形成城乡共建、共享、共富、共美的良好格局。 第一节 构建梯次城乡发展体系 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中心城区—县域副中心—区域中心镇—魅力小镇—美丽新村”五级城乡体系,形成主体功能明确、区块有机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壮大县城核心,增强对县域城乡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集约节约的宜居城区;打造球溪、银山两个县域副中心,形成县城中心的有力支撑;强化区域中心镇区域集聚能力,塑造新型城乡形态,着力建设特色突出、功能复合的魅力和“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美丽新村。 - 86 - 第二节 推动城乡多元融合 实施多规合一乡村振兴规划,对城乡行政区划、产业布局、区域交通、供排水、电力、通信、供气、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一盘棋总体规划。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全面落实“1+30+1”[42] 行动方案。融合城乡自然生态、产业发展、生活习俗、文化旅游等功能,打破建制镇、建制村格局,塑造不同类型的新型城乡形态融合区,推动特色镇村联动发展,实现全域景区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进特色资源型、文化旅游型、自然生态型特色村、特色林盘和聚落建设,打造城里人的“第二居所”,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美丽新村。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释放资源要素城乡对流的市场机制动能,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充分对流双向机制,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无缝对接、充分融合。抓好“归雁经济”,支持致富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办好资中县乡村振兴学院,着力培养一批返乡下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 第三节 大力推动产村相融 把产业布局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统筹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乡村振兴先行区“二园二区同创”。推进特色农产 - 87 - 品品牌打造,探索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建设甜城果渔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种养循环示范场等粮经复合、农渔结合、绿色融合发展的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加快产业布局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产品初加工、农业信息化等新产业新业态有机融合。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行动,持续探索“古城+山水”“古镇+田园”“农业+文旅”等发展模式。发展乡村酒店、休闲农庄、采摘篱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扩展旅游新消费。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业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四项计划”,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专栏8 “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农村基础设施:资中县乡村振兴示范轴建设,资中县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道路建设,孟塘、龙江等镇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奖补项目,争创“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土地整理、农田灌排渠系、田间道路等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农村供水保障规划工程项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项目,行政村通光纤、通5G工程项目。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实施项目,城乡统筹供水一体化工程,农村客运和物流配送体系项目,乡镇布局建设体育健身中心项目,部分重点镇新扩建学校项目,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点)建设项目,乡镇卫生院业务能力提升工程。 宜居秀美乡村:“垃圾革命”(资中县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项目,垃圾中转站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等)、“污水革命”(城乡污水处理厂项目,场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村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规范化专项整治工程等)、“厕所革命”(新建、改建农村户用厕所40000户,新建村公共厕所200座)等“三大革命工程”,配套建设农村路、 - 88 - 水、电、气、信“五网”工程,古镇古村落保护工程。 乡村文明新风: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工程,22个镇文化馆分馆建设项目,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院坝)标准化建设项目,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银山镇农业农村改革、“三权分置”、促农增收、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项目。 - 89 - 第八篇 全面推进改革创新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聚焦相结合,推进更深层次改革,以开放的理念、创新的举措、协同的姿态、优良的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改革活力,加快建设成渝主轴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 第十七章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加大体制创新力度,减少行政干预,加快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政府服务有力的经济体制。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理、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标准地”[43] 出让制度改革,建立“亩均论英雄”考核机制和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推动资金资源、土地空间、环境容量、科技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业、优质企业集聚。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入市和集体资产资源“三权分置”[44] 试点,争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实行耕地休养制度试点。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创新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的具体形式,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最大限度促进农民财产性增收。建立页岩气开发利益共享机制,促进能源资源就地转化。深化国资国企 - 90 - 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开展县域集成改革,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推动资中经开区扩区调位。探索经开区和重点园区“放权、松绑、赋能”改革,充分发挥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作用。积极引进域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完成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工作,推动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第二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树立“你来发展、我来协同”“相伴共生、共同发展”的营商理念,全面优化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务环境、招商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落实《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民营经济政策精准推送工程,催生更多市场主体。深化“放管服”改革,包容审慎监管新产业、新经济。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综合执法改革,加大政务服务大厅建设力度,探索在资中经开区建立行政审批分局、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行政审批中心、向重点镇下放行政审批权力。推动信息数据互联共享,大力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一网一门一次”[45] 改革,优化整合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实现“一个窗口”“一件一次办”。健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46] 监管为基本手 - 91 - 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入开展“千企万人评作风”活动,持续打造具有资中特色的一流营商环境,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内自同城化建设。 第十八章 坚定创新引领发展 坚持创新在资中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提质赋能“双轮驱动”,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承载区和创新要素汇聚地。强化科技、人才、服务等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成全省创新型县(市)。 第一节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瞄准成渝科技城“金三角”和内江建设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快建设成渝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持续落实“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布局,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区”。探索“总部+基地”“研发设计+转化生产”等产业协作模式,积极承接成渝等地科技成果在资中落地转化。瞄准人工智能、生物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谋划实施前瞻性重大科技项目。积极争取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众创空间、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研发平台落户资中,加快建设 - 92 - 特色产业科研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程,强化校地、校企合作,推进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资源共享。积极承接成渝等地重大科技成果在资中转化,主动融入环成渝高校创新生态圈建设。推进数字化赋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智慧资中。 第二节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大力培育创新产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充分发挥资源、资本和技术优势,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力争在种质资源集聚、种植技术提升、重点技术攻关等方面实现突破。引导企业加快先进制造业行动,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切实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支持企业“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研制和示范应用。加强对企业创新支持,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三项”计划。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着力培养一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市场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十四五”时期,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8%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12%以上。 第三节 搭建创新发展平台 推进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孵化园、农业科技创 - 93 - 新中心、“回家工程”创新创业孵化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巩固提升“甜城农科”国家级星创天地功能,支持发展农科驿站、专家大院、产业联盟、科技服务超市、现代农业合作社及农技信息化服务平台,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引进重庆、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绵阳国家科技城等创新资源优势,加强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建立研发试验、科技金融、科技中介、创业指导、人才培训、信息网络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布局建设国家或省级实验室,支持开展中试放大、技术熟化、工程化配套和产业化示范,为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产品质量把关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第十九章 创新人才支撑体系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打造一批产学研创新平台和产教融合基地。 第一节 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围绕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突出“4+5+5”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探索建立域外人才孵化器和“智汇船城”等人才新政,大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加快形成涵养人才的“洼地”。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实施“100+10”人才专项编制保障工程,落实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四百工程”,积极引进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完善人才发展支持 - 94 - 政策,鼓励本土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人才领办、兴办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实施人才分类评价,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干部人才交流长效机制,加快形成以发展需求、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构建“孵化器+职业学院+众创空间”的“1+1+1”体系,发挥乡村振兴学院作用,统筹推进党校分类改革,建成全省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培训基地。着力打造农业人才高地,实施“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培养一批有经营头脑、有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业科技人员队伍、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新乡贤队伍。 第二节 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实施重点人才计划,引导支持资中经开区、各类园区、企业等与各类高校、研发机构、域外园区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推进资中县乡村振兴学院建设,配套建设教学实践基地,推进返乡人才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积极融入环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知识经济圈,建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中国•资中血橙研发中心等专家院(所)。加强“人才智库”建设,依托在外优秀人才资源,探索建立资中“政府+高校”人才智库平台。 - 95 - 第三节 构建人才服务体系 创新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推动政府人才开发与人力资源服务业紧密结合,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服务体系。构建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指南。加强与省内外知名人才中介机构和猎头公司的合作,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探索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新机制,吸引民间资金、外资投入人才市场,积极培育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中介机构。 专栏9 “十四五”时期创新发展重点项目 一流营商环境:农村产权流转平台,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行政审批大厅,行政审批中心建设项目。 人才发展平台:“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大院,在外人才信息库建设,党校新校区建设项目。 - 96 - 第九篇 提优补短增强民生福祉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增进民生福祉。 第二十章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加大力度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建设川南教育强县、推进健康资中建设、推动文体事业繁荣兴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布局,实现标准化、均等化、优质化、智慧化,争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示范县、 第一节 建设川南教育强县 推动公共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快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完善县镇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合理调整基础教育学校校点及办学规模,合理配置教室、实验室和功能教室,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条件改善、质量提升、特色发展,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打造领航高中、优质高中。建立健全大班额监测和长效防控机制。建设“两大”教育产业园,推进磐石大道以北、重龙大道以东睏牛山片 - 97 - 区教育产业园区建设,拓展建设资中大学城。加强数字校园建设,依托省、市教育信息化平台,深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建立健全大班额监测和长效防控机制。持续加大教育保障投入,加紧中心集镇和必要的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周转房建设,建立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一批教育信息化师资人员培训培养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职教培训体系,优化职教学校布局和学校专业布局,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和竞争力,着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素养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全力建设好“四川省示范中职学校”1所,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互通机制,大幅提升职业教育对资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推进乡村振兴学院建设,打造产教融合特色镇。加强县域、市域、省域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校企合作。力争引进高校一所,创建高等职业学校一所,着力落实好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和引领作用。 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政府教育履职,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持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利用教师研修网等平台,开展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全员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等。组织教研员、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教育教学能手开展新教师岗前 - 98 - 培训、幼儿教师培训、片区教研活动等各类专业性培训。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相关工作,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全力补充优秀教师,以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 第二节 深入推进健康资中建设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城南综合医院布局。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集疾病防控、健康专栏10 “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学前教育建设工程:水南四幼、水南五幼、水南七幼、水南八幼、资中县凤凰教育园区一期(幼儿园)、重龙四幼、重龙七幼、龙江镇中心幼儿园、银山镇中心幼儿园、球溪镇高铁幼儿园等10个建设项目。 义务教育建设工程:重龙小学、香炉山小学、城北小学、城南小学、水南小学、资中县凤凰教育园区一期(小学部)、资中四中迁建、球溪镇高铁小学、资中县银山镇中心学校教学及教辅用房改扩建工程等9个建设项目,重龙初级中学、城南初级中学、银山镇初级中学等3个建设项目。 高中教育建设工程:资中县凤凰教育园区一期(中学部)、球溪高级中学(分校)、资中三中改扩建、资中二中体育馆、资中一中学生宿舍改扩建、资中一中运动场改扩建、球溪高级中学学生宿舍改扩建、球溪高级中学教师周转房改扩建、球溪高级中学教学楼改扩建、球溪高级中学运动场改扩建等10个建设项目。 特殊教育建设工程:资中县特殊教育实验学校迁建项目。 职业教育建设工程:资中县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资中县乡村振兴学院。 现代教育管理提升工程:“教育鼎兴 成渝协同”重大改革试验项目“一十百千万”工程,学校安全防护提升工程,农村学校生活环境提升工程,安身安心工程(暖心工程),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 - 99 - 教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应急救治为一体的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县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完善以县妇幼保健院为龙头、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妇幼健康网络,争创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实施疾病预防救治能力提升行动,将资中县人民医院建设成为疾病预防和传染病救治中心,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救治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扎实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实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探索开展健康县城、村镇、“健康细胞”建设试点,争创国家卫生县城。 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医院管理年和平安医院创建成果,探索建立全面改善医疗服务的长效机制,积极打造医疗卫生人民满意工程。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项目建设,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加快推进县中医医院迁建二期项目建设,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加快推进省妇幼保健院·川南分院、川北医学院—资中县人民医院教学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城南综合医院建设前期工作,并适时建设。积极探索“内建医共体、外建医联体”,引导外来资金到资中共建区域中心医院,构建远程诊疗服务网络,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提升医务人员业 - 100 - 务能力和职业素养。结合肝病、肺病等引发的死亡多发因素,重点创建肿瘤特色专科,力争打造1-2个川南领先、全省知名的优质特色专科。推动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强化精神病医院建设,完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持续振兴中医药事业。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力度,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和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县中医院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打造中医集中治疗区,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大力培养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人才,实施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成果,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实施中医药参与城乡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推进中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中药种植、研发、加工基地建设。 专栏11 “十四五”时期医疗卫生重点项目 医疗卫生:区域性医疗中心,健康大数据管理中心,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妇幼保健院•川南分院,县中医医院迁建二期,资中县人民医院球溪园区建设项目,川北医学院—资中县人民医院教学基地项目,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城南综合医院建设项目,肿瘤专科建设项目,传染病救治中心建设项目,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建设项目。 - 101 - 第三节 推动文体事业繁荣兴盛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推进文化广场、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院坝)标准化建设,建成县、镇、村全覆盖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持续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免费对外开放,加大错时延时开放力度,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综合利用与共享。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优质服务工程,完善融媒体中心服务功能,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施公共文化示范引领工程,每年支持1个乡镇、2个村(社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完成全县广播村村响建设。 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对苌弘故里和状元之乡等文化品牌的挖掘和宣传力度,深化研究木棉袈裟归属地、保路运动“两篇文章”。持续办好国学文化旅游周、苌弘音乐艺术惠民演出季、资中大舞台等文化活动。打造以文武二庙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品牌,以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盘破门武术、“丰源”资中冬尖生产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品牌,以“资中之春”“义务小馆员”、资中大舞台等为代表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磐石》杂志为代表的出版物品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古城修复、传统村落保护,推进罗泉古街区、传统建筑及文物维护修缮。 - 102 -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稳步实施六大工程,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体育场馆设施,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加强群众科学健身指导,逐步配齐全民健身指导员,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加快实施“21111”工程,打造具有资中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和健身活动品牌,积极探索竞技体育发展新路,鼓励社会、学校兴办或联办运动队,重点培养足球、篮球、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优势项目,提高竞技体育竞争力。加强体育赛事、体育运动应急体系建设。 专栏12 “十四五”时期文体重点项目 文化事业:图书馆提档升级项目,文化馆数字化建设项目,应急广播建设项目,文化惠民工程,镇综合文化站提档升级项目,资中博物馆,“资中县智慧化网络祭祀平台建设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体育事业:资中县万金山体育中心,资中县县级全民健身中心,资中县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资中县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中国•盘破门武术训练中心,资中县罗泉社区健身步道,资中县鱼溪康养园步道,资中女足训练基地、五人制足球场建设项目。 第二十一章 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有力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第一节 持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有利于更充分更 - 103 - 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县域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和城镇农民工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整合资源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库,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探索建立技能提升培训结果激励机制,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逐步建立政府购买就业服务成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就业服务机构作用。 第二节 大力促进多渠道创业就业 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农村经营实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深入推进返乡创业“回家工程”,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创建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孵化园)和返乡下乡创业示范县,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企业稳岗扩岗专项支持计划,通过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再就业。用好用活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创业扶持政策措施,促进和帮助城乡劳动者尽快实现再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 - 104 - 度,推动帮护残疾人家庭成员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第三节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建立以劳动合同管理为基础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实施全社会劳动用工动态管理。强化农民工服务保障,畅通农民工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渠道,全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完善预防和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劳动者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障等权益,解决好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劳动争议仲裁,大力推进调解仲裁信息化建设,提高争议调解仲裁质量和水平。加强信访维稳工作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构建横向协调、多方联动的大信访、维稳工作格局,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十二章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农民工、灵活就业 - 105 - 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人群参保缴费,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参保覆盖面,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积极推进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工伤保险参保扩面,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有效衔接。有效推进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稽核,确保实现应收尽收。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切实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调剂能力。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控管理,切实维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基金安全,维护参保人员合法权益。推进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金保工程”,健全县、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加大社会保险配套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与服务人群和业务量挂钩的社会保险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第二节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对象定期核查机制,完善救助对象家庭人口认定标准、经济状况重大变化报告机制。实施基层低保工作能力提升工程,设立村级社会救助协理员,开通“12349”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加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认定,规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内容、标准、形式、办理程序等,切实维护特困人员基 - 106 - 本生活权益。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救助保护机制,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推动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全面、高效实施临时救助制度,深入开展“救急难”工作,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托底功能,增强救助时效性。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 第三节 完善社会福利事业 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加强困难精神障碍患者集中养护,建设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健全孤儿保障制度,实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帮扶制度、重度残疾儿童帮扶制度、残疾人补贴制度、高龄和长寿老人补贴制度。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增强社会各界和公民慈善意识,不断扩展募资渠道,提高募资能力,推动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专栏13 “十四五”时期社会保障重点项目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建设项目,救助站未成年保护设施项目。 社会福利:资中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项目,资中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项目,资中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第二十三章 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 落实人口长期发展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 - 107 - 展,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第一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区域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机构备案管理,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评估和信用评价制度,定期组织开展评估。支持养老机构公建民营,促进社会力量逐步成为发展养老行业的主体,养老机构健康发展。探索建立长期照护险,建立不同失能状态老年人群的长期照护基础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标准与规范,提高专业化照护服务能力。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力度,广泛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建设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和日间照料机构、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建立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资中公墓。 第二节 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证“两纲”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实施“童保计划全覆盖工程”,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落实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十大行动”,抓实“十大工程”,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保障,建设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新建军干所和 - 108 - 烈士陵园,完善光荣院、优抚医院和乡镇服务站配套设施,全面提升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服务水平。 第三节 创新优化人口管理 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积极落实国家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探索建立0-3岁社会托幼支撑体系,争取婴幼儿普惠性托育试点,启动“儿童成长工程”创新试点项目,全面实施儿童营养、儿童早教、儿童体格锻炼、儿童品格培养、儿童社会实践、儿童医疗、家长培训等系列行动计划,培育新兴业态和完整产业链。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企业和社区建立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加强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和协调配合,提高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完善出生人口信息报告制度,加快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实现婚姻、生育、户籍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共享。 专栏14 “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发展重点项目 婴幼儿托育托管:婴幼儿普惠性托育试点,“儿童成长工程”创新试点项目。 养老服务项目:资中县失能老人照护楼、鱼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重龙养老院,天宝养老院,公民镇敬老院,马鞍镇敬老院,球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余家场养老院,银山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铁佛镇敬老院建设项目,老年大学建设项目,智慧化养老建设项目。 殡葬服务项目:资中公墓建设项目、资中烈士陵园建设项目。 - 109 - 第十篇 厚殖绿色发展生态优势 树牢并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生态保护底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第二十四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建设沱江流域(资中)文化生态走廊,深入开展大规模绿化资中行动,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创新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构建“一带两区”生态安全格局,创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特色县。 第一节 巩固生态治理成果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特色县建设,加强生态示范标杆县和长江上游生态廊道建设,夯实自然生态本底,实现“河畅、水清、山绿、景美”。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古树名木,保护生物多样性。持续落实长江10年禁渔行动,持续探索协同治理长效机制,积极创建省级河(湖)管理示范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实施球溪河、濛溪河、乌龙河等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启动重龙山生态修复建设。开展水库水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建设,实施铺设生态浮床、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滤食鱼类、重构生态系统等综合治理,提高水库水质。开展矿山生 - 110 - 态修复工程,加强矿区土地复垦和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对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域的综合治理、对生态脆弱区重大地质灾害点的工程治理,有序推进灾区生态修复。 第二节 开展大规模生态绿化行动 全面落实林长制,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产业营林等方式实施大规模绿化资中行动,积极打造沱江流域生态廊道。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严防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建立绿化苗木培育基地,开展林木良种区域引种试验,巩固提升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成果。加快以水美城生态城市体系建设,建设重龙山、滨江湿地等公园以及沿江文化展示长廊,推进亲水驳岸生态化改造,改善河岸生态微循环,统筹岸线景观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功能复合、开合有致的滨水空间,着力推动“生态之城”建设。深入实施“三带绿化、两线出彩”[6] 工程,着力增加公园、增加绿道、增加绿地、增加湿地、增加历史文化元素,推动滨江河堤、沿江绿道、沿路绿道等建设,积极推广立体绿化,实施“县区屋顶绿化”工程,推动花园式特色街区、园林景观大道、市花市树增量提质,积极推动省级园林县城创建。 第三节 创新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建立完善的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分类补偿制度,建立与财力匹配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和生态 - 111 - 补偿资金保障机制。统筹整合节能环保专项资金,逐步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试点,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网络和预警指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绿盾”行动和跨区域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强化与上下游城市协同实施“三线一单”[47]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和联防联控,严肃查处破坏生态环境案件。加大生态保护考核指标比重,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机制。 第二十五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推进水、气、土污染防治,打好生态环境治理持久战,健全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加强环境风险管控,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 第一节 打好蓝天保卫战 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面实施“减排、压煤、抑尘、治车、控秸”五大工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化工业大气污染治理,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对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以及烟粉尘排放重点企业加快脱硫、脱硝、废气收集、除尘等治理。严格锅炉烟尘治理,全面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等落后生产设备和落后产能。集中开展“散乱污”企 - 112 - 业及烟花爆竹禁售禁放等专项整治。加强汽车尾气整治,开展重型柴油车和非移动道路机械尾气污染检测专项行动。落实县、镇、村“三级”秸秆禁烧责任,加强秸秆禁烧巡查。强化秸秆综合利用,探索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实施动态化更新,完成省市下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 第二节 打好碧水保卫战 加强出入境河流断面监测,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巩固提升球溪河、乌龙河治理成果,建立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加大劣Ⅴ类水库整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绿色生态水产养殖。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实施广义河、谷田河、永兴河、武陵河等河道清淤和截污干管埋设工程,逐步消除黑臭水体。优化城乡污水处理管理机构和治污设施配置布局,专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持续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持续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大提升行动,实施“五清”提标升级专项行动。加强重点用水企业日常监管和指导,启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整治行动,全覆盖抽检县乡饮用水源地水质,不断提升水质达标率。 第三节 打好净土保卫战 加强固体废物治理污染防治,实施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基础 - 113 - 工程,完善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动态监控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土壤环境安全。以中小企业、工业园区、社会源为重点,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工作。整治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场所、危险废物处置、医疗废物、重金属污染土地、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抓好煤渣、炉渣、建渣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进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园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和白色污染治理,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全程绿色防控,提高秸秆、粪污、地膜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大幅削减种植业面源污染。加快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暂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置体系建设,加强垃圾收集、贮存、运输环节的管理。加快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实现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填埋二厂、垃圾中转站稳定达标运行。 第二十六章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围绕国家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编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积极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生态价值的实现和转化,健全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树立生态文明社会风尚。 第一节 促进绿色生态价值转化 - 114 -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不断研究探索主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价值量核算技术,逐步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担保、入股等权能。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综合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机制,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强企业环境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权、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发展绿色金融、绿色建筑,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提高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供给能力,加快生态旅游、健康养老、园艺经济、林下经济等生态产品开发,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探索白云山生态保育区生态产品市场价值实现机制和自然资源所有者参与特许经营收益分配机制。 第二节 健全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构建资源高效绿色综合利用模式,研究建立资源产出率统计体系,探索建立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使用制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严格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度,加强工业、建筑业等重点领域能耗管理。开展污染企业清理和整顿,严格限制可能损害农田、河道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产业发展。推进清洁生产,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 - 115 - 造,积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现代化生态循环型农业,大力推广“果猪”“果渔”“稻渔”“果豆”等立体循环种养模式,加快推进种养殖循环项目建设,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县建设,加强废弃农膜回收综合利用,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推进现代生态循环示范县、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鼓励服务业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示范。加快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引导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 第三节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餐馆等创建行动,积极推进绿色低碳社区和家庭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倡导文明、理性、节约的绿色消费观和生活理念,积极推广环境标志产品、有机产品等绿色产品,营造更加生态、安全、健康的绿色消费环境。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开展反对食品浪费等行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专栏15 “十四五”时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项目 植被保护:生态脆弱区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资中县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 - 116 - 程等。 生态修复:濛溪河、乌龙河、球溪河(资中段)及支流水生态修复工程,矿区土地复垦和岩溶区石漠化修复工程,重龙山生态修复工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治理及修复工程,水库水生态修复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 生态创建:“三带两线”绿化工程项目,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资中滨江湿地公园沿江历史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生态之城”建设工程、“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工程等。 环境治理:沱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资中县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资中县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朱家河、麻柳河流域农村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设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等工程,黑臭水体整治工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等。 - 117 - 第十一篇 全力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积极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第二十七章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扎实推进基层法治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法治观念和全县法治化管理水平。 第一节 稳步发展民主政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加强镇人大工作和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 118 - 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巩固发展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加快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资中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和《四川省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加强领导干部培训学习和法治宣传工作,开展法治讲座,不断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加快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持续提升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认真开展宪法、民法典、“八五普法”[48] “法律七进”[49] 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平台建设和融合,综合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治宣传、公证等法律服务,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第三节 强化司法公正建设 进一步加强乡镇司法力度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法制体系,构建权责一致的司法运行新机制,严格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公信力。完善司法程序,深化诉讼制度改革和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加强司法制约监督,依法公正文明执行刑罚,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 - 119 - 审判权、检察权。完善司法公开的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审判、检务、警务等公开,健全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群众旁听庭审、新闻发布等制度,着力促进公正司法。 第二十八章 完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 加强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和谐资中。 第一节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全面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深化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实现城乡格局调适、管理体制调顺、产业布局调优、服务治理调强。大力推进“多网合一”,深化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化各级政府抓好社会治理的责任,完善集约高效的政府负责体制和治理机制。全面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完善镇综治中心和村(社区)综治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县城区所在镇和中心镇赋权扩能,优化社区服务供给。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化城乡接合部城镇社区治理,加强交界地区城镇管理联动。推广“大院长”“小物管”“网联委”“红 - 120 - 色自管委”等模式,积极开展矛盾纠纷“诉源治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依法解决群众诉求。 第二节 推动社会治理联动融合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50] ,健全“党政主导、法治引领、多元共治、联动融合、规范高效”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为核心的基层依法治理体系,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优化村(社区)服务格局,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着力提升社会统筹服务效能,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机制,深化综治中心建设,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构建新时代全县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健全基层道德评议机制,探索激励机制,健全激励政策。 第三节 创新城乡基层治理机制 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创新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全力构建县城发展、县域副中心、区域中心镇、特色产业发展、资源保护利用等“五张高质量发展版图”。健全优化乡村服务惠民机制,推进“放管服”改革向乡村延伸,推动公共服务事项向村(社区)下沉。加快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室规范化标准化便民化建设,梳理全县统一的镇村(社区)便民服 - 121 - 务“一件事一次办”清单,全面完成各镇、村(社)便民服务“三化”建设工作。发挥群团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深化城乡基层治理示范创建,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统筹推进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提高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健全“党建引领+综治保障+综合服务+科技支撑”的治理体系。 第二十九章 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积极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深化“平安资中”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巩固全国法治先进县创建成果,确保经济稳健运行、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第一节 强化平安资中建设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土地征收、债务纠纷、安全生产等引发的社会矛盾。深入推进“六个治安”[51] ,着力提升法治保障服务效能,推广“伞状+警务网格”[52] 模式,健全“定位网格化、内容多元化、项目精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信息化”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信访维稳、毒品问题整治等专项工作,坚决打击黑恶势力、暴力恐怖、网络典型诈骗,扎实推进防艾综合治理。加强突发事件监测和应急能力建设,健全以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为基本内容的公共 - 122 - 安全体系,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使人民安全感更加充实。 第二节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 完善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反分裂、反颠覆、反渗透、反暴恐、反邪教斗争,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策划煽动组织实施的各种滋扰捣乱破坏活动。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依法处置隐性债务,严控银行业不良贷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精准落实体系,全面落实“清单制”管理,深化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领导干部包联和接访下访等制度,制定、落实《防范化解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责任清单》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坚决守住安全生产、社会稳定、食品药品安全“三条底线”。 - 123 - 第三节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加大公共安全监管力度,深入推进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保持社会平安稳定。建立健全工作协作机制、公共安全形势分析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统筹规划天网监控,推进视频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维护公共安全。加强公共安全公益宣传,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 第三十章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完善县域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做好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构筑坚实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第一节 增强灾害预警能力 建立自然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完善自然灾害灾情快速评估、上报和发布机制,全面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预警能力。推进新技术新方法运用,提高灾害信 - 124 - 息获取,预报预测、应急通信与保障等能力,整合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与减灾能力信息资源共享。督促重点行业编制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建立健全各种设备、设施检查维修制度,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及时发布灾害预报预警信息。 第二节 加大重大灾害防治 建设综合水利、山洪、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信息化智慧平台,不断完善自然灾害监测、信息传递、预警预报和科学避灾救灾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科技化防灾救灾和群防群策防灾避灾能力水平。抓实沱江干流(资中段)及球溪河、濛溪河等中小河流堤防建设及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作,加大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小水电站改造和生态下泄流量监控,全面有效应对旱洪灾害。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加强抗震设防能力建设,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生活设施,实施合理搬迁避让。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探索建立灾害风险转移机制,充分发挥保险在灾害风险补偿中的作用。 第三节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动应急通信融合与连通能力建设,完善林业、人防、医疗卫生等行业应急救援预案,强化泥石流、火险、干旱等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库、森 - 125 - 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健全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市政、交通、林业、卫生等相关部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增强资源共用、紧急调用、机动运输等应急保障能力,实行动态储备、应急筹措。补全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站建设,健全适应资中城市发展和建设需要的消防安全体系。建立完善应急救援联动响应制度,加强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城市消防、水上搜救、医疗救护、森林防火等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应急教育培训,加强应急救援专业训练,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 专栏16 “十四五”时期治理现代化重点项目 基层治理:县(镇)综治中心建设项目,村(社区)综治工作站建设项目,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建设项目。 公共安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工程(天网工程),智慧监管平台建设项目,“智慧平安甜城”体系平台建设项目,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建设工程,公安业务技术提升工程。 灾害防治:沱江干流(资中段)及中小河流堤防工程,防洪治理工程(乌龙河、麻柳河、球溪河等),水库维修养护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县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高发易发综合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防灾减灾信息化智慧平台等工程。 应急救援:应急指挥工程,综合救援基地建设,安全体验中心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护林防火地面碘化银播撒系统建设,森林防灭火提升工程,林下道路建设项目,救灾物资储备库和乡村级救灾物资储备点项目,消防设施建设项目,应急队伍建设项目,智能指挥系统和指挥中心建设项目。 - 126 - 第十二篇 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按照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原则,健全规划体系,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完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规划目标考核机制,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评估,保障重大项目有效实施,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第三十一章 全面坚持党的领导 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53] 坚定“四个自信”[54] 、做到“两个维护”[55] ,全面贯彻从严治党要求,改进工作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全力抓好执行落实,引领各方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入到资中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县上下强大合力,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第三十二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规划体系,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 - 127 - 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为支撑,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编制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明确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对总体规划强有力的支撑。 加强规划衔接,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规划之间协调一致的原则进行规划衔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衔接,推进“多规合一”,确保总体目标指向一致、空间配置相互协调、时序安排科学有序。 强化政策支持,主动对接国家、省、市重大战略,紧密结合全县发展实际,将资中发展诉求上升至市、省、国家层面。积极争取特殊政策,紧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南一体化和内自同城化等机遇,密切联系宏观环境变化,积极寻求优惠政策支持。围绕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研究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政策措施,加强人口、土地、环境、产业、财税、投资、金融等政策的统筹协调。 第三十三章 保障重大项目实施 积极主动对接国家、省和市“十四五”相关规划和重点投向,围绕城乡建设、生态建设、产业发展、重大平台、开放合 - 128 - 作和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具有针对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切实增强项目对规划的支撑作用。建立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机制,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库,形成“投产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健全项目实施管理机制,完善部门互动、上下联动的重大项目协调服务体系,强化全程跟踪协调服务,分解落实责任目标,完善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严格稽查和审计制度,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资金安排,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要求。创新项目投融资机制,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建立健全PPP项目支持体系。 第三十四章 严格规划监督考核 强化目标考核,建立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规划目标考核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围绕本规划提出的重要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等,制定任务分工方案,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加大奖励激励力度。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要纳入部门、地方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 - 129 - 实施监督评估,本规划经资中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通过制定和实施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加以落实。进一步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进展评估,有关部门适时开展专题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实施中期评估制度并将报告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实施完成后进行总结评估。确需对规划进行调整时,由县人民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县人民代表大会或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未经法定程序,任何部门、个人、团体均无权对规划纲要进行修改,切实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 130 - 名词解释: [1] “4+5+5”现代产业体系:在农业上发展四个特色优势产业,在工业上抓好五个支柱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上积极发展五个重点产业。 [2] “100+N”:为支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融合发展,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拟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0个高校、10个科研院所、10个农业创新型企业、10个农业科技园区、10个创新型县(市)、10个创新型乡镇、10个科技示范村、10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10个星创天地、10个新型研发机构作为100个纵向联系点;并联系若干国家级智库、金融机构、相关部门业务单位等形成N个横向联系点,构成一个纵横交织、有机联系、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3] “15815”现代农业产业园梯次创建工程:到2022年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5个、市级8个、县级10个、镇级50个。 [4] 三大县两基地:指建设配套服务成渝的新型建材大县、绿色食品大县、基酒生产大县、新兴机械汽(摩)配基地和运动健康(生物材料)基地。 [5] “一点三线”:“一点”指以内江市为原点;“三线”指成都内江协同发展轴线、重庆内江协同发展轴线、南向开放新兴经济轴线。 - 131 - [6] 三带绿化、两线出彩:即河道、公路、铁路带及两旁生态绿化线。 [7] “放管服”: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 [8] 双调双优:指村和社区同步调整,同步优化。 [9] “七五”普法: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10] “1+7+3”:“1”即建立一个推动运行体系,每条治理战线实行“三个专”推动机制;“7”即创新构建党建责任基础战线、“伞状+警务网格”治安战线、网格员信息战线、政务服务便民战线、融媒体舆情战线、信访维稳疏导战线、安全环保发展战线等七条战线;“3”即完善督导考核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投入保障机制。 [11] “五位一体”: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12] “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3]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指四川省内发展区域布局,其中,“一干多支”指做强成都“主干”,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五区协同”指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 - 132 - 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 [14] “七轮驱动”:即强化“‘五个县市区+内江经开区+内江高新区’七轮驱动”,构建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协同发展新格局。 [15]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16] 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 [17] “气大庆”:统筹推进川渝地区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积极发挥长宁—威远、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的引领作用,打造川渝天然气千亿产能基地,2025年建成中国“气大庆”(油气当量相当于大庆油田)。 [18] 园保贷:指建立政府支持、企业互助互保的产业园区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实施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合作,实现风险共担,去担保化,增强企业信用,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 [19] “双3计划•百亿产业”:指用5年时间(2018—2022年)使资中血橙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规模,果农直接种植收益达到3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亿元。 [20] “两基地、两示范区、三产业带、三中心”:优质高产 - 133 - 高效粮油保障基地、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绿色优质蔬菜产业带、晚熟柑桔产业带、宜居乡村示范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大禹节水川渝研究和推广中心。 [21] “五良”融合:“五良”指良田、良机、良种、良法、良制:“五良融合”是农艺农机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核心内容。 [22] “电商扩面增效”七大工程:电商服务中心引领、农村电商覆盖、全企全民触网、公共品牌塑造、快递物流配套、电商人才培养、节日庆典宣传工程。 [23] 新发地“1+8+4”:建设1个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构建“甜城味”特色产品全国营销体系、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农产品电商聚集及结算中心、覆盖成渝的中央厨房、高标准果蔬种植示范基地、高标准畜禽类中央厨房、商贸流通综合服务平台、农产品国际贸易基地8大支撑体系和实现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区域协同、推动乡村振兴、融入国际合作4项价值目标。 [24] 两城四圈”:“两城”指新发地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资中国际商贸城;“四圈”指城市南岸·汇金商圈、城市西岸·万达商圈、城市北岸.鼓楼商圈、城市北岸·滨江南圈。 [25] “一核一带四特四环四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一核,指资中旅游核心区(古城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一带,指沱 - 134 - 江—盐茶古道景观带;四特,指罗泉古镇、美丽渔村·美味鱼溪、银山血橙第一镇、公民回锅肉文化村等四个文旅名镇;四环,指文化研学环线、山地康养环线、农业研学环线、滨水休闲环线等四条环线;四区,指北部原乡生活休闲区、西部古镇文化体验区、南部山地康养度假区、东部滨水生态度假区等四个旅游功能区。 [26] “三山、六宫、九庙”“四观、四岩、八景”:“三山”指重龙山、衙后山、鼓楼山;“六宫”指天上宫、西秦宫、禹王宫、三皇宫、万寿宫、文昌宫:“九庙”指城隍庙、张爷庙、五显庙、川主庙、老君庙、土地庙、衡神庙、王爷庙、娘娘庙:“四观”指东门高山观、西门玄天观、南门峰火观、北门北斗观;“四岩”指北岩、南岩、东岩、西岩;“八景”指重龙晴岚、珠江夜月、古渡春波、盘峰暮雨、醮坛云梯、灵岩泉韵、北田秋风、渔灯晚照。 [27] “1+4”客运配套体系:“1”是汽车客运站,“4”是分别在4个进城口建客运招呼站。 [28] “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指四川对外开放格局的总体谋划,具体为:突出南向,主动融入国家中新合作机制;提升东向,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化西向,优化释放中欧班列通道能力、发挥西部国际航空门户枢纽优势;扩大北向,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积极参与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 - 135 - [29] RCEP协定: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参加(“10+5”),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5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 [30] “六大经济走廊”:“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31] “333”招商举措:指农业、工业、商务、文旅4大板块每年落地落实项目3个以上、近期签约项目3个以上、跟踪对接洽谈项目3个以上。 [32] “一主两副两轴多点”:“一主”指主城区;“两副”指球溪镇、银山镇两个县域副中心;“两轴”指沿G321、G247布局的城镇发展轴;“多点”指罗泉、鱼溪、双河、龙江、发轮五个重点镇及其辐射带动的周边镇。 [33] “北旅、中城、南业”:“北旅”指依托资中北站、古城核心区和城市北岸·鼓楼坝商圈,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特色商贸、生态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区;“中城”指依托猫儿山公园、狮子山公园、沱江等山水资源,打造以生态居住、商业服务为主的城市居住组团;“南业”指依托凤凰岭工业园、明心食品园,打造以新型建材、绿色食品加工为主的产业组团。 [34] “一带一轴七组团”:“一带”是沱江生态文化带城区段;“一轴”是沿城市中轴线形成的城市综合发展轴;“七组 - 136 - 团”是依据功能定位规划的产城组团,包括水南组团、凤凰岭组团、奉安组团、明心寺组团、重龙组团、北外组团、唐明渡组团。 [35] 天网工程:利用图像采集、传输、控制、显示和控制软件等设备组成,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系统。 [36] 雪亮工程: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37] “1128”生态城市建设体系:是县委《关于实施以水美城战略全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和四川丘区经济强县建设的决定》中的重要内容。目标是构建山环水绕、河湖交错、景城一体的良好城区生态。“1”是规划建设城周绿化带;“1”是有序推进船城湖、太阳湖、状元湖(方家沟)、鸳鸯湖等10座湖库建设;“2”是重点打造重龙山、沱江南岸滨江湿地公园等20个城市生态绿地;“8”是加快县城规划区内沱江、谷田河、永兴河、广义河、蒙溪河、太阳河等8条河流生态建设。 [38] 乡村振兴“十二件事”:党建引领、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家庭建设、人才建设、深化改革、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生态环保、脱贫攻坚、乡村治理。 [39] “一并两改三建”:并管网,改沼气池、改粪污池,建 - 137 - 一体化处理设施、建生态湿地、建无动力处理设施。 [40] “四个不摘”:指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 [41] “311”干部帮扶:即3000名干部到农村、1000名干部到1000户工业企业、1000名干部到1000户服务业企业开展帮扶行动。 [42] “1+30+1”:即1个《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实施方案》总方案,《优化乡镇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实施方案》、《盘活用好镇村公有资产工作方案》等30个专项工作方案,1个专项考核督查方案。 [43] “标准地”:指按国土空间规划确定为工业用途的国建设用地,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开发强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作为“标准”的拟出让宗地。 [44] “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 [45] 一网一门一次:线上服务“一网通办”,线下办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 [46] “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47] “三线一单”: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 138 - [48] “八五”普法: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 [49] 法律七进: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观教堂、进企业、进单位。 [50] 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运用自治、法治、德治等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做法。 [51] “六个治安”:科学治安、依法治安、技术治安、制度治安、管理治安、思想治安。 [52] 伞状+警务网格:指以公安机关为主干、多元主体为骨架、协作机制为支撑、警务网格为基座的立体化多元治安防控体系。 [53] “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54] “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55] “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