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年度报告

内江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时间:2023-11-05   作者:中国县域   来源:内江市政府网   阅读:126   评论:0
内容摘要:内江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2021年12月—2—目录前言………………………………………………………………5第一章“十三五”水利发展回顾………………………………6一、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7二、水利工程短板不断补齐…………………………………8三、水生态文......

内江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内江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2021年12月—2—目录前言………………………………………………………………5第一章“十三五”水利发展回顾………………………………6一、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7二、水利工程短板不断补齐…………………………………8三、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10四、水利改革创新不断深化…………………………………12五、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14六、治水管水能力持续增强…………………………………15第二章内江市水安全保障形势…………………………………17一、水安全保障现状…………………………………………17二、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17三、水利发展存在问题………………………………………19第三章总体要求…………………………………………………21一、指导思想…………………………………………………21二、基本原则…………………………………………………22三、主要目标…………………………………………………23内江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主要指标表……………25第四章总体布局…………………………………………………26一、全市总体布局……………………………………………26二、市中区(含经开区)布局………………………………27三、东兴区(含高新区)布局………………………………28—3—四、隆昌市布局………………………………………………28五、资中县布局………………………………………………29六、威远县布局………………………………………………29第五章重点任务…………………………………………………30一、加快构建严格高效的节水配水管理体系………………30二、加快构建现代水资源配置生态网络体系………………32三、加快构建碧水长流的河湖保护体系……………………34四、加快构建高效科学的水旱灾害防治体系………………38五、加快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水利制度体系………………40六、加快构建改革创新的水利体制机制……………………43七、加快构建文化自信的水文化体系………………………45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46一、规划协调性分析…………………………………………46二、环境影响分析……………………………………………46三、对策与保护措施…………………………………………47四、评价结论…………………………………………………50第七章保障措施…………………………………………………51一、加强组织领导……………………………………………51二、抓好前期工作……………………………………………51三、加大投入力度……………………………………………51四、逐级分解落实……………………………………………52五、促进公众参与……………………………………………52—4—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机遇,深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推动内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和治水兴水重要论述精神,根据《四川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中共内江市委关于制定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关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结合内江实际,制定内江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本规划是“十四五”期间统筹推进我市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依据,提出了“十四五”水安全保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保障措施以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是未来五年及更长时期指导我市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要文件。—5—第一章“十三五”水利发展回顾“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水利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深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狠抓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决打赢水利脱贫攻坚战,大力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成功夺取防汛抗旱减灾重大胜利,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6—2020年,全市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4.94亿元(中央资金6.77亿元、省级资金5.06亿元、地方自筹2.14亿元、专项债券1.3亿元、专项基金5.4亿元、银行贷款4.21亿元、企业投资10.06亿元),新增供水能力2.8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82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率达到85.0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55%,全面解决1.425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问题;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达到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2.06平方公里,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0.952%,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既定目标。—6—一、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十三五”以来,全市狠抓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十三五”末,全市用水总量6.5亿立方米;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7.8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85.6%;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为46.15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0.22%;全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1,较2015年增加10.15%,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一)加强源头管控,严格总量管理。编制了《内江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印发了《内江市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将用水总量分配到全市9条主要河流流域和县级行政区域,全面指导内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出台了《内江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建立了地下水取水工程台账,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和水资源论证,用水监管更细更实。(二)加强使用管控,开展节水行动。出台了《内江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严格执行节水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积极推进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创建,市、县两级水利局全部达到水利行业节水机关标准,市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成率超过40%。强力推进重点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建成省级节水型企业5个,市级节水型企业5个,钢铁等5大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建成率达到100%。(三)加强空间管控,强化水量监测。印发了《内江市沱江—7—流域水资源调度控制断面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建成天宫堂、五里店、石盘滩电站和廖家堰、石盘滩提灌站等重点断面流量监测设施,加强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积极推进水资源监控能力项目建设,部分取水户、灌区和水源地实现在线监测。全面开展取水工程核查工作,共核查取水工程(设施)1762个,登记875个,实时掌握全市取水工程情况。二、水利工程短板不断补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供水保障、防洪保安、农村饮水等重点领域,全力补短板、夯弱项,加快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骨干水利工程深入推进。一是大型引调水工程取得突破。2020年10月31日,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内江供水管道工程开工建设,标志内江市第一个远距离、跨流域引调水工程从布局规划正式进入全面建设,老寨子隧洞、杨柳冲隧洞和牛口桥隧洞等加快建设;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二步工程(含隆昌供水管道)可研报告已于2020年7月通过专家审查。2020年11月,水利部水规总院对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报告(初稿)进行了咨询审查,目前正按专家意见完善规划报告。二是水源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成效。东兴区联合水库大坝枢纽工程已于2018年底全面完工,渠系工程已基本建成;隆昌市长桥水库枢纽工程和渠系工程全面完工,隆昌市狮子岩水库扩建工程前期工作正有序推进;威远县民新水库扩建工程正加快建设,引长入连输水工程己基本—8—完工;威远县大石包水库已完成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审批,正全力开展财政评审等前期工作;资中县两河口水库已于2019年11月底开工建设,大坝左坝肩开挖、基础剪切试验和管理房建设有序推进。(二)农村水利工程蓬勃发展。一是水利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十三五”期间,始终将水利脱贫攻坚作为水利部门的头号工程,以饮水安全、水源保障、产水配套、水生态治理、水利改革、人才支撑和驻村帮扶等“七大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水利脱贫攻坚,累计投入水利扶贫建设资金1.52亿元,解决了1.425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全面达标,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6万余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为破解贫困地区“因水不稳、因水不兴、因水致贫”困局注入强大动力。二是农村饮水安全持续巩固提升。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思路,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新改建集中供水工程103处、分散供水工程4057处,巩固提升受益人口58.14万人,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5.0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55%。三是农业水利设施有序推进。资中县城北饮水工程已初步发挥灌溉效益,都江堰灌区简资干渠资中扩灌工程前期工作积极开展,资中县老寨子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隆昌市石盘滩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推进,大力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维修养护项目,共新建整治渠道281.32公里,建设各类小型水—9—源工程1642处。三、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省委、省政府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大理念”,以内江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为统揽,以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为抓手,着力打造水净、河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为建设幸福美丽内江提供了坚实的水生态保障。(一)河湖长制工作全面落实。出台了《内江市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内江市全面推行河(库)长制工作方案》,按照“一三五七”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思路,围绕四张清单、六大任务,深入推进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改善沱江流域水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加快转变。一是河湖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全市分级分段设立河长2365名,“十三五”期间,市县乡三级河长累计巡河达9.6万人次,形成河长履职、部门联动的河湖保护网。目前3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推动了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是河湖管理保护不断强化。在全省率先完成水利部卫星遥感“清四乱”380个点位复核,累计排查点位169个,并全部整改销号。7条规模以上河流划定河道长度504.86公里,38条规模以下河流划定河道长度1052.46公里。6条规模以上河流已完成岸线规划编制初稿。三是区域协同治理合力显现。强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毗邻兄弟市的共管共建共治,加强与重庆市联防联控联治,与重—10—庆毗邻区域互通水质监测情况21次,信息共享12次,联合开展义务清漂保洁活动20次,共同巡河14次,跨界河流联防联治驶上“快车道”。(二)水库水质治理成效明显。全市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的治理思路,摸清库区污染状况,实施一库一策,全力推进水库水质综合治理,累计投入资金4.7亿元,解除了364座水库承包养鱼协议,全面取缔肥水网箱养鱼,关停(搬迁)库区范围畜禽养殖场41座,建成库区场镇污水处理设施11处,建成联户污水处理设施266处,建成农村治污设施54612处,实施水库生态修复试点105座,初步形成了“原位水生态修复”和“重构水生态平衡系统”等水库水质治理模式,水库水质明显改善。如期完成了国家移交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沱江流域专项督察通报水库水质问题整改销号。(三)水土保持能力持续提升。编制完成《内江市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划定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成立了内江市水土保持监测分站,出台了《内江市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953个,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5263.08公顷,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督,实施水土保持信用监管,在各类开发区推行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和承诺制管理。完成新增水土流失综—11—合治理面积582.06平方公里,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相比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减少406.66平方公里,减幅16.62%,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2.1%,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四)小水电清理整改到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开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全市59座水电站编制“一站一策”整改方案,38座整改运行类水电站涉及整改事项全部整改到位;21座退出类水电站中,除1座经省级同意限期于2022年底退出外,其余20座已全部完成退出。2020年底完成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省、市、县3级验收,并向省报送销号材料。(五)河道采砂管理规范。探索建立了水利、公安等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日常巡查1300余次,出动人员3900余人次,查处水事违法案件23起。全市58家河道砂石堆放场(加工场)拆除48家,完成环评手续10家,河道采砂秩序整体可控。四、水利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挖掘建管潜能,实现水利改革多点开花,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改革动能。(一)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隆昌市石盘滩提水、威远县长葫水库2个大型灌区和部分中型灌区为重点,不断完善农业水价形成、用水管理、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水利工程管护—12—等机制,加大渠系工程和计量设施建设投入,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市共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219.52万元,新建计量设施791台套,共完成改革面积77.28万亩。(二)持续推进社会投资运营改革。全市积极探索创新水利投融资模式,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全市已有20个水利项目吸引社会资本28.2亿元,水利设施多元化投资新格局基本形成,促进了重大水利项目的快速推进。(三)深化水美新村建设机制改革。按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积极构建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相适应的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完成《关于创新机制推进水利支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内委办〔2016〕21号)提出的7个方面、26项具体改革事项。同时以水惠民生、水兴产业、水美乡村、水增活力为目标,累计建设水美新村90个。(四)积极探索水库运行体制改革。全力配合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进一步理顺小型水库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推进水库规范化、物业化、专业化管理,威远县成功创建全国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五)建立健全农村供水管护模式。实行农村饮水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全面落实“三个责任”和“三项制度”。积极推进规范化运行管理,全市22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通过规范化管理绩效评价。强化制水输水管理,加强水质检测,建立供水水价、水质—13—和服务热线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完善了水费收缴制度,强化水费收缴监管,促进供水工程长效运行。五、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坚决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全力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汛减灾责任体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体制,全力构建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工作格局,着力防范化解重大水旱灾害风险。(一)决战决胜防汛抢险工作。2016年以来,我市先后遭遇了2016年“7.9”隆昌县柏林寺水库渗水,2018年“7.12”超警洪峰过境,2020年“8.13”区域性大暴雨、“8.17”沱江干流和球溪河超保洪水(为1981年以来最大洪峰),成功应对了39次沱江干流洪峰过境、112次中小河流洪水暴涨过程。全市凝聚合力、全力备战、主动应战、奋力抢险,无一人因灾死亡失踪,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连续八年实现了防汛减灾零死亡、零失踪、零重伤的“三零”目标。(二)成功应对地震灾后重建。2019年我市先后遭遇了“9·8”威远5.4级地震和“12·18”资中5.2级地震,全市水利系统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先后派出水利工作组84组次、队伍955支、5869人次,迅速对水库、堤防、供水工程等安全运行状况进行排查,并印发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工作方案》《“9·8”威远—14—5.4级地震水利设施恢复重建工作指导方案》,积极开展灾后重建,保障了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防洪提升工程不断巩固。一是江河堤防建设全力推进。按照“防洪保安、生态优美、系统治理”的思路,加快推进沱江干流堤防建设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先后实施完成内江城区吴家坝段、圣水寺段、乐贤半岛谢家坝段等沱江干流堤防和威远县庆卫镇新场河、资中县罗泉镇龙结河等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项目,建成沱江干流堤防32.4公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47.3公里。二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实施。坚持建管并重,消除存量隐患,完成75座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现新增和恢复蓄水能力137.37万立方米。三是防汛抗旱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和防汛监测预警预报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180座水库安装了动态监控系统,沱江干流和重点江河新建7个视频监测站点,补充4个自动雨量站和5个自动水位站,升级改造县级监测预警平台5处。六、治水管水能力持续增强(一)积极推进扫黑除恶治乱。认真贯彻落实扫黑除恶有关要求,制定《内江市水利局涉水领域治乱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32次,全面安排部署水利系统扫黑除恶工作,并紧扣河道采砂、河湖清四乱、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招投标等行业重点,全力推进线索摸排、台账清单、问题整改和督察督—15—办等行业乱象整治,共开展专项督导检查58次,水利行业乱点乱象得到有效治理,行业管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彻底根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二)水利安全生产管控有序。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制定了《内江市水务局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内江市水利工程地震应急预案》、《内江市水利工程险情处置应急预案》等,多次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深入开展五项专项整治行动、水利安全“七进”活动等,建立安全生产闭合管理台账,强化落实整改,全市水利行业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向好。(三)工程建设管理扎实有效。严格执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程序,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加强水利建设市场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深入推进水利工程招投标领域系统治理,全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积极开展水利工程竣工验收“三年行动”,全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更加规范。(四)持续开展水利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的学习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到成都、巴中等地进行了交流学习,探索了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中国市政中南设计院、河海大学及省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领域,搭建了水利人才跨区域交流平台。持续开展“师徒结对、帮带提升”、年轻水利人才“一线蹲点锻炼”工作,定期组织年轻干部开展交流互动提升。—16—第二章内江市水安全保障形势一、水安全保障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水利工程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来谋划部署,坚持兴利除害生态并重、开发节约保护并举、蓄引提并行,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水资源配置网、防洪排涝网、水生态保护网,防汛抗旱和水生态保护能力持续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水安全基本保障。全市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54.56万处,其中水库364座(其中:中型10座,小1型75座,小2型279座),总库容5.40亿立方米,有效库容3.32亿立方米;河流电站型水库26座,总库容1.02亿立方米,有效库容0.62亿立方米;山平塘、石河堰等小型水利工程54.52万处。建成了石盘滩提水灌区、长葫水库灌区2个大型灌区和一批中小型灌区,规模以上灌区渠道配套2235.72公里、渠道防渗1122.32公里。全市水利工程供水能力11.73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145.86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35.25千公顷。二、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一)水安全保障工作面临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国家水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要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为新时期水安全保障工作提供—17—了根本遵循。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为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战略指引。李克强总理在研究部署“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会议上强调要通盘考虑加强水利建设,并积极推进“两新一重”、国家水网等重大工程,解决防汛薄弱环节,为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带来新机遇。全省深入推进“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行动、“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厅提出了新时代四川水利工作“3226”总体工作思路,为破解全市水资源瓶颈提供了根本方向。(二)“十四五”发展规划追求新目标。“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从三个高度,就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绿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等重大发展战略多个领域做出了安排部署,涵盖了防汛保安、水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深化改革发展、行业能力提升等方方面面,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水安全保障工作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18—(三)重要战略决策提出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水安全保障向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等全方面提升。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需要不断提升水利支撑力度,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内江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133631”总体发展思路,明确了“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确立了“着力打造产业内江、生态内江、甜蜜内江”的美好愿景,提出了“产业强市、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明确了“六项重点任务”,对保障城市供水、产业供水、生态供水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水利发展存在问题近年来,全市水利事业发展成绩显著,但城乡水网体系还不完善,水资源保障能力弱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水资源保障能力不足。内江市位于四川省盆地腹部区域,幅员面积5385平方公里,是四川盆地降水、径流低值区,2020年内江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772立方米,占全省人均的19.95%,位居全省倒数第二,属于全省5个严重缺水市州之一;全市人均工程蓄引提水能力204立方米,仅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72%和47%。内江市是典型的资源性、工程性缺水地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全市基本水情。—19—(二)用水需求矛盾较为突出。按照全市“5+5+5”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布局,全市部分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不足,严重影响经济效益产出。威远经开区连界园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80%,已远高于全市和全省开发利用水平。威远县北部、隆昌市北部、资威路沿线等区域常年缺水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和内自同城化发展的深入推进,用水需求刚性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三)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全市已建成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354座,境内无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大中型水利工程数量不足,调剂能力弱。全市已建成的大中型灌区渠系工程配套还不完善,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还需加强。农村供水保障程度还不高,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有待加快。(四)水生态保护治理任务艰巨。水资源承载能力不足,导致生活、生产用水挤占一些河流河道内生态水量,全市沱江流域(龙市河、球溪河、威远河)、岷江流域(越溪河)生态用水供需矛盾突出。部分水库集雨面积小,来水量少,换水补水率低,水库水质持续巩固提升压力大。河湖长制工作还需深化,水土流失治理还需加强。(五)水利体制机制有待提升。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水资源调配体系、水利建设市场监督体系、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体制还需健全,水利工程建设机制、节水机制、—20—水价形成机制等尚需完善,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体制还需深化,涉水监督能力亟待提升,依法管水力度还需加强。(六)防洪减灾体系还需完善。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日趋严重。部分城镇和乡村防洪不达标,部分已成水利工程存在病险隐患,水文监测站网数量不足。灾害防御信息化程度需加强,监测预报预警调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等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按照内江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133631”总体发展思路和新时代四川水利“3226”总体工作思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为总基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深入落实“两个坚持、—21—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以长征渠引水工程、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和引大济岷工程为依托,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系统治理,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奋力推动内江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助推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则——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保护优先,统筹协调”,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加快形成水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减少水资源利用量和污水排放量,降低碳排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补齐短板,提质升级。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对水利的需求,根据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统筹推进,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加快构建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网络,强化水利工程生态属性,优化水资源调度,加快智慧水利建设,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人水和谐,系统治理。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促进内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均衡。—22———依法治水,强化监管。严格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对内江河流的水域岸线、水资源、水工程、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监管,运用预测预报、自动监测监控等现代化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实现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转变。——两手发力,创新引领。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内江水利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内江水利现代化发展活力,加快构建内江现代水利治理体制机制,推动内江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改革,优化服务。紧紧围绕内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推进内江涉水领域改革,全面落实“放管服”要求,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内江水利服务民生的质量和水平,让内江人民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水利工程补短板、夯弱项加快推进,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明显增强,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大幅提高,水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水利行业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水文化建设明显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一)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明显增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三条红线”更加落实,水资源管理和调度能力显著提升,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建成,全—23—社会节水护水惜水意识明显提高。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2.95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幅度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以上。(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和乡村供水工程建设,以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长征渠引水工程和引大济岷工程为骨干框架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和乡村水务取得重要进展,供水保障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增强,规模化供水覆盖程度明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以上。(三)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河湖长制深入推进,涉水空间得到有效管控,内江段的沱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管理范围基本划定,江河湖库水资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河湖生态流量基本得到保障,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63.3%以上。(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高。完成现存及新出险的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现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常态化,小型水库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不断完善;加快实施沱江干流堤防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加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全市重点城镇、重要河段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水旱灾害风险底数全面摸清,水利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水旱灾害防御实现“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快反应、更好效果”。—24—(五)现代水利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水利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水资源管理、水利投融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水价等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涉水监管制度基本建成,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水利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六)内江水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自然水文化、传统水文化、现代水文化得到深度挖掘、传承弘扬,水情教育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水文化载体更加丰富多元,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水利工程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全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文化素质、文明素养、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内江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主要指标表序号主要指标单位2020年2025年备注1江河堤防达标率%[72.2][78]预期性2全市用水总量亿m³[6.5][<12.95]约束性3万元GDP用水量下降%40.2(较2015年)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约束性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85.6(较2015年)约束性4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1][≥0.52]预期性5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亿m³2.8(较2015年)0.7预期性—25—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0.55][88]预期性7水土保持率%[62.1][>63.3]预期性8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90]预期性1.规划指标带[]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五年累计数。2.江河堤防达标率是指5级及以上堤防长度中达标堤防长度占比。3.水土保持率是指区域内非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展望2035年,全市水利发展全面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水生态水环境更加优美,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高,水利体制机制模式更加完善,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抗旱保平安、稳定充足水资源、优美健康水生态、优质宜居水环境、先进丰富水文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构建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相协调的现代水利治理体系。第四章总体布局一、全市总体布局按照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发展格局和水利厅“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体系建设的工程布局,紧扣“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26—会发展布局、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利用现状、区域发展需求,扎实推进“引调优先、多源互济、五区协同”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提高供水保障、防汛减灾、水生态保护能力。基本建成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内江供水管道工程,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二步隆昌供水管道工程,配合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和引大济岷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实施威远县大石包水库工程和资中县两河口水库工程,加快推进隆昌市狮子岩水库扩建工程前期工作,适时启动长征渠引水工程域内囤蓄水库新建(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沱江干流堤防工程、中小河流和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配套完善小型水库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和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隆昌市隆昌河流域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二、市中区(含经开区)布局基本建成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内江供水管道工程。配合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前期工作,结合长征渠引水工程统筹解决市中区李子林水库规划灌区用水问题。加快推进市中区乐贤半岛马鞍山段、刘家院子段和天宫堂段等沱江干流堤防工程、乌龙河潘家坝村段、酒房沟村段等中小河流和吴家溪山洪沟防洪治理—27—工程,配套完善小型水库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和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三、东兴区(含高新区)布局配合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前期工作,结合长征渠引水工程统筹解决东兴区雷家庙水库规划灌区用水问题。适时启动长征渠引水工程域内囤蓄水库(团结水库)新建(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东兴区椑木镇内糖段沱江干流堤防和大清流河白合镇苏家段、大清流河石子镇段等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配套完善小型水库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和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四、隆昌市布局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二步隆昌供水管道工程,配合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隆昌市狮子岩水库扩建工程前期工作,适时启动长征渠引水工程域内囤蓄水库(古堰水库)新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龙市河圣灯镇骡子滩村段、龙市河胡家镇付家桥段等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配套完善小型水库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和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深入推进—28—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石盘滩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前期工作。推进隆昌市隆昌河流域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五、资中县布局配合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和引大济岷工程前期工作,结合长征渠引水工程统筹解决资中县铜马桥水库规划灌区用水问题。加快实施资中县两河口水库工程,适时启动长征渠引水工程域内囤蓄水库(鲍家庄水库、老寨子水库)新建(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银山场镇糖厂段、资中城区六洞桥段等沱江干流堤防和球溪河发轮镇、麻柳河渔溪镇等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配套完善小型水库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和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大力实施黄板桥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六、威远县布局配合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威远经开区化工园区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实施威远县大石包水库工程。优化区域水资源调度,提升荣威山脉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乌龙河威远段、威远河腾家坝至破滩口段等中小河流和达木河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配套完善小型水—29—库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和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长葫水库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第五章重点任务按照全市“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提高水源保障能力。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沱江防洪治理,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根据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水资源分布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区域发展需求合理布局,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格局。一、加快构建严格高效的节水配水管理体系坚持节水优先方针,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快实施节水行动,以刚性约束倒逼节水、以严格制度规范用水、以有效政策激励节水,积极践行水资源集约与循环使用,加快形成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格局,加强水资源管理调度,强化水资源管理考核及结果运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助力降碳行动。—30—(一)大力实施节水行动。按照“三条红线”和“双控行动”要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全面落实四川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和内江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鼓励再生水利用,加强载体建设,健全节水激励机制。落实节水评价制度,完善节水标准体系。完善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名录,强化节水全过程监督,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建设。加强节水宣传,提高全民节水爱水意识。(二)加强水量分配和调度。加强水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的调查分析,强化取水、用水、节水等方面基础性工作。坚持合理分水,优化完善沱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完善覆盖流域和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合理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量。坚持科学调水,制定完善重要江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方案及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三)严格取用水管理。加强与取用水有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进一步发挥水资源在区域发展、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中的刚性约束作用。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取水。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加强取水口取水量在线监测,规模以上取用水户全面落实在线计量,提升水资源监督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取水许可事中、事后监督,依法查处超计划、超许可、取水计量不—31—合规等未按规定条件取水行为。专栏1节水和水资源管理节水载体建设。创建1家节水标杆工业企业,创建1家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节水型高校。水资源分配和调度。完善跨县江河水量分配,制定沱江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新增2个规模以上重点取水户取水计量监测设施,完善6个河湖生态流量管控断面监测设施。二、加快构建现代水资源配置生态网络体系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引领,紧扣全面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坚持“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围绕“建水网、开水源,保重点、惠民生”的思路,以长征渠引水工程、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和引大济岷工程为依托,加快推进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研究水利工程与抽水蓄能电站相结合的可能性,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着力完善乡村振兴水利基础,为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提供水安全保障。(一)加快推进跨区域引调水工程。立足于内江市水资源短缺的基本水情,把握国家加大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投入的重大机遇,积极推进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建设,配合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和引大济岷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实施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内江供水管道工程,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二步隆昌供—32—水管道工程,不断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二)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威远县大石包水库工程和资中县两河口水库工程,推进隆昌市狮子岩水库扩建工程等前期工作,适时启动长征渠引水工程囤蓄水库(资中县鲍家庄水库、老寨子水库,隆昌市古堰水库和东兴区团结水库)新建(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发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作用,保障区域供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三)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民生改善,推动乡村水务建设试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不断提高供水标准和保障水平。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加强饮用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地管理保护,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完善农村供水网络,基本建成“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四)实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围绕“节水高效、设施完备、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总目标,积极推进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前期工作,科学编制威远县长葫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项目实施方案,推进隆昌市石盘滩大型灌区第七期和资中县黄板桥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小型水源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抗旱能力和水源保障能力。—33—(五)增强产业用水配套能力。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和全市“5+5+5”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布局,进一步完善全市重点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水资源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内荣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威远经开区化工园区建设,全力保障产业用水需求,助推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专栏2水资源配置工程引调水工程。配合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和引大济岷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建成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内江供水管道工程,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二步隆昌供水管道工程。重点水源工程。实施威远县大石包和资中县两河口中型水库工程,加快推进隆昌市狮子岩水库扩建工程前期工作,适时启动长征渠引水工程囤蓄水库(东兴区团结水库,资中县鲍家庄水库、老寨子水库和隆昌市古堰水库)新建(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农村水利工程。大力实施隆昌市石盘滩大型灌区第七期和资中县黄板桥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加快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新增覆盖受益人口10万人。三、加快构建碧水长流的河湖保护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34—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河湖长制,加强涉水空间管控,狠抓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水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一)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坚持党政领导、河长主导、属地负责、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深入推进河湖长制。以完备的河湖名录、明晰的河湖长责任、系统的政策制度、科学的河湖治理、现代的技术支撑等五大体系为统领,深化激励、考核、暗访、督查、协调、聚焦突出问题持续发力六项机制,深入实施“一河(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督促各级河长抓好水资源管理、河道采砂管理、河湖“清四乱”、长江流域禁捕禁渔、水土保持、小水电清理及生态流量监督、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重点工作。强化新技术应用与现有监督手段有机结合,加快构建“天上看、地上查、河上巡、网上管”的立体化监督模式。(二)加大河湖管护力度。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继续推进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完成规模以上河流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合理划分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强化分区管控措施,促进岸线合理高效利用。加快智慧河湖建设,建立“一河(湖)一档”,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数据库,推动河湖长制信息系统数据融合。推进河湖示范县和示范河湖建设。建立健全河湖管护制度体系,完善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强化河湖水域空间—35—管控,严格涉河项目审批,加强监督执法问责。深入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三)加强水环境系统治理。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水岸联动,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全流域、全过程、全方位的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不断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四)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继续做好小水电清理整改“后半篇”文章,落实《四川省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和保障工作方案》,加强生态流量监督性监测,完善监测预警机制,严格落实“一站一策”整改方案,强化保障措施,落实监管责任,有效保障生态流量,不断改善水生态。加强河湖生态调度,适时适度实施生态补水。(五)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开展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评估,对全市饮用水水源地进行摸排,制定市级饮用水水源地名录,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完善名录准入、退出机制。(六)强化河道采砂管理。全面落实河道采砂“四个责任人”责任,充分发挥河道采砂管理合作机制,落实水利、公安、交通三部门河道采砂信息共享、联席会议、联合执法、常态化巡查等制度,实现河道采砂管理信息共享、联合监管;建立河道采砂日—36—常监管巡查制度,依法打击非法采砂行为,规范疏浚砂石资源利用机制。(七)实施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坚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采取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多种措施,推进隆昌市隆昌河流域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以水惠民生、水兴产业、水美乡村、水增活力为目标,建设“水美新村”60个,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持续抓好水库水质管理与保护,不断巩固水库水质治理成效。(八)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耕措施相结合,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严格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行政许可审批,全面实行开发区区域评估制度和承诺制管理,强化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推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全覆盖,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跟踪检查,坚决防控人为水土流失。(九)加强水利风景区(河湖公园)建设。围绕“美丽内江·宜居乡村”工作部署,依托市中区黄河湖、隆昌市古宇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威远县船石湖、资中县龙江湖省级水利风景区,进一步提升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积极打造申报一批国家、省级水利风景区,凸显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37—专栏3水生态保护河湖管理保护。完成42条河流管理范围划界成果入库,编制6条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开展解放水库河湖健康评价试点工作。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完成隆昌市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00平方千米(其中水利行业治理面积80平方千米)。水美新村。建设“水美新村”60个。四、加快构建高效科学的水旱灾害防治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按照“消隐患、夯弱项、强调度、提能力”的思路,加强防汛薄弱环节建设,强化流域防洪调度,加强洪水风险管理,构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的现代水旱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高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和谐稳定。(一)加强江河堤防建设。继续实施沱江干流内江城区段和资中城区堤防工程建设,开展威远县乌龙河威远段、隆昌市龙市河骡子滩等10段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健全洪涝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抢险等措施,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防御洪水能力。配合推进内江城区海绵城市。(二)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按照“消除存量隐患,实现—38—常态管理”的要求,加快推进威远县猫沟、资中县东风、隆昌市大杵坳水库等7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尽早消除水库工程安全隐患,发挥工程效益。持续开展水库安全鉴定,对新出现的病险水库适时启动除险加固,完善水库监测预警设施,确保水库安全运行。(三)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完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实施危险区动态和分级管理,健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规程,优化监测预警站网布局,持续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推进山洪沟防洪治理,全面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四)加强水文监测设施建设。实施国家水文基本站标准化改造及监测手段升级,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和监测站网布局,加强现有水文测报设施改造升级,实现水文监测站建设标准化、水文全要素采集传输,提高处置突发水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加强水文数据整理分析和水情信息共享,提升水文现代化水平,提高对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保护等领域的支撑服务能力。(五)强化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充实强化专家队伍,建立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防汛减灾防治体系。加强部门协同,及时精准发布预警信息。常态化开展督查,加强灾害防御宣传教育。—39—专栏4水旱灾害防治体系项目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威远县猫沟、资中县东风、隆昌市大杵坳水库等7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小型水库维修养护,完善水库安全监测设施和雨水情测报设施。江河堤防工程。继续实施市中区乐贤半岛马鞍山段、资中城区水南段、松山坝段等7处沱江干流堤防工程建设,新增堤防护岸10公里;实施威远县乌龙河威远段、隆昌市龙市河骡子滩等10段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综合治理河长50公里。山洪灾害防治。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完善县(市、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推进威远县达木河、市中区吴家溪等2处山洪沟防洪治理。水文设施建设。实施国家基本水文测站标准化改造及监测手段升级,加强水位站和雨量站建设,建设完善水文、水资源、水质、水生态监测站网,建设沱江干流资中水文站,提升沱江河水文监测预报能力。五、加快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水利制度体系利用新发展理念、现代管理方法、先进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管理人才,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构建科学、法制、高效、规范的现代水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水管理能力和水平。(一)加强水法治建设。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四川省沱—40—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甜城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管理职能,继续加强水行政执法,严肃查处非法河道采砂、违法侵占河道和不履行水土保持等典型案件,增强涉水法律法规权威性。加强水利普法宣传教育,树立全社会水法治意识。(二)加强涉水监督管理。运用行政手段,严格落实防汛抗旱、河湖长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等,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涉水监督体系,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监督格局,加强监督能力建设和监督考核成果运用。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督管理方式,继续开展“四不两直”督导。(三)强化水安全风险管控。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升水利行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全力做好水库、水电站、堤防、农村供水工程、水源地等水利工程安全防控,妥善应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领域突发事件,建立健全水安全重大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有效应对水安全极端情况和各种困难局面,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水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四)加强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认真贯彻落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四川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条例》等,推进已建工程移民安置竣工验收,加快在建工程移民搬迁安置,推进拟建工程移民规划前期工作。加大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期扶持力度,支持移民村实施美丽—41—家园建设,补充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产业转型升级,支持移民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施就业创业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实用生产技术、就业技能、产业发展等培训。(五)加快智慧水利建设。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的要求,坚持“大系统设计、分系统建设、模块化链接”原则,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带动水利信息化,全面推进办公自动化、指挥调度信息化、基础工作数据化、建设管理信息化等,充分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建设全方位、全时段、空天地立体全覆盖的水利信息系统。(六)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抓好“五个一工程”和 夯实“最后一公里”行动,统筹推进党政、专业技术、技能、基层水利四类人才建设,加强干部职工继续教育,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水利干部队伍。持续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创新、求实”的新时代水利精神,凝聚新时代内江水利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七)扩大水利开放合作。坚持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实施全行业、全方位的立体全面开放,继续加强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中国市政中南设计院、河海大学及省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根据人才需要开展甜城英才人才引进。按照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利合作备忘录》,加强与重庆市荣昌区和自贡市、资阳市等毗邻地区的深化合作,推动水利工作融合发展。—42—专栏5智慧水利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加强山洪灾害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监测预警平台。河湖长制信息化建设。建立“一河(湖)一档”,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数据库和“一张图”。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信息化建设。强化灌区信息化建设,建设石盘滩大型灌区和黄板桥水库中型灌区智能监控系统。推进水库信息化和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开展水库安全监测设施和水库雨水情测报设施建设。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开展生产建设活动卫星遥感监管,利用无人机、移动终端等技术手段,开展生产建设项目、自主验收的现场核查,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信息化管理。水利政务信息化建设。完善水利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挖掘水利行业政务数据应用价值,丰富数据应用场景。六、加快构建改革创新的水利体制机制坚持改革牵引、创新驱动,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建立完善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水利体制机制模式。(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在机构改革基础上,进一步理顺行业内部、行业外部和市县两级在涉水问题的相关职能职责,按照职能职责尽职履责,形成水安全保障工作合力。结合水利行业特点,做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统分结合。(二)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银行合作、社会协同的原则,探索以政府投资为主导,以投融资平台为核心,—43—以银行贷款为依托,积极落实地方财政投入,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金融信贷对水利的支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建立公共财政、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水利多元化投入机制。(三)创新建设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深入推进水利工程项目法人治理能力建设,深化水利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系统治理,建立完善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创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强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积极开展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检测,推进水利工程安全生产,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障工作。(四)创新工程管理运营机制。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护,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和复查换证、安全鉴定和降等报废常态化工作机制,健全水库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建立完善统一的水库管理信息填报、审核、更新机制。加快堤防水闸工程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与建设管理,进一步推进水利工程划界确权,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创建工作。对集体所有、涉及公共安全的小型水库,在不改变所有权权属的前提下,按照“以大带小、小小联合、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推行专业化管理。对具有发电、供水、旅游等经济效益的水库,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盘活水利资产,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两手发力”的工作格局。(五)深化价税改革。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44—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深入推进非农业供水价格改革,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要求,鼓励实行超定额、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用水需求的调节作用。深化水资源税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水权改革。七、加快构建文化自信的水文化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新时代水利精神为指引,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对接市场,挖掘传承弘扬优秀文化,进一步增强水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一)加强水文化的挖掘保护。积极挖掘和整理现有水利工程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做好“沱灌精神”的传承发扬,讲好老一辈水利人故事,深入研究河湖水系、水资源等方面的文化元素,不断丰富水文化“涵养”。不断发掘先进事迹,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激励全市水利系统干部担当作为、奋发有为。(二)加强水文化载体建设。以市中区黄河湖、隆昌市古宇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威远县船石湖、资中县龙江湖省级水利风景区为引领,继续推进水利风景区(河湖公园)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以河湖公园、湿地公园、水美新村等为载体的现代水文化景观,营造节水、惜水、爱水、护水的浓厚氛围。(三)加强水文化的宣传引导。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着力强化水利宣传工作,加强“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宣传活动,营造全民参与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45—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水文化,主动发出水利声音,展示内江市水利改革发展成就,全面弘扬管水治水正能量。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一、规划协调性分析本规划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关于水安全保障的要求,与全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进行了对接,在规划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等方面与全省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同时,与《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进行了衔接,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领域的“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进行了对接,规划之间相互协调。本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总体相适应,规划实施可以把对各生态功能区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二、环境影响分析“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资源配置工程、防洪排涝工程、水生态保护工程等。规划项目所承担的任务以及保障对象不同,其环境影响各异,其中水生态保护工程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规划建设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如下:水资源配置工程包括跨区域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农—46—村供水保障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工程实施的主要有利影响为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进一步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区域供水能力,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以上。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原有天然河道的水文情势发生变化、水库淹没及占地、移民安置、水土流失对水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环境用水的影响。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应结合项目区域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在分析河道内外环境需水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项目开发任务。防洪排涝工程包括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水库、主要江河及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山洪灾害防治工程。防洪排涝工程的主要有利影响表现在可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提高重点江河和重要城镇防洪排涝能力,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不利影响是改变河流水文情势、防洪水库淹没及占地、移民安置、水土流失以及对水环境、生态环境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影响。水生态保护包括加强河湖保护、保障生态流量、实施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利风景区建设等。水生态保护可有效管控涉水空间,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控制入河湖污染物排放,有效改善水生态水环境,有效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水生态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三、对策与保护措施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环境影响,依法加强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对—47—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监督,最大程度地减免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一)加强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配置要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维持湖库的合理水位,逐步退还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用水。水资源开发要高度重视对河流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系统的保护,根据大中型水库涉水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需水要求,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下阶段进一步研究综合用水(生活、生产、生态)需求以及调度运行方案,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对水库下泄流量提出明确要求。(二)对具有城乡集中供水任务的水源工程要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的要求,划定相应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严格落实《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要求,防止水质污染,确保供水安全。(三)具有农业灌溉任务的水源工程应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同时强化区域农业环境管理,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努力减少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灌溉回归水对地表水体的影响。(四)防洪排涝工程的江河堤防工程堤线、堤型选择应尽量维持原天然河道的形态,避免大规模的截弯取直、整齐划一,尽量采用生态护岸,避免硬质护岸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横向阻隔。—48—(五)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里实施严格管控,按照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与脆弱区、禁止开发区对涉及的受保护地区分类,明确在相应的区域内能否从事水利建设等活动,若允许开展相关活动,明确其开展的限度,将水利建设等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六)在规划工程选址选线过程中,尽可能避让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切实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确实无法避让的情况下,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发建设项目不得穿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核心景观区,湿地公园的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等。若经国家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因自然条件限制,必须穿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时,按相关法律法规办理。(七)优化和调整工程布局,慎重选择施工场地,尽量避开保护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对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严禁破坏。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采取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等生态影响防护和恢复措施,减轻规划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下阶段要进一步研究如通过采取—49—栖息地保护、人工增殖放流、过鱼设施、保证下泄生态流量(预留生态库容、生态调度等)及制定相关的在线监测方案等措施减缓规划实施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八)优化工程选址和建设规模,尽量减少淹没占地及移民,从源头上减轻移民安置难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做好工程征地补偿、移民安置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确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城镇、工矿企业以及专项设施等基础设施的迁建或者复建选址,应当依法做好有关工作。(九)加强规划实施后可能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的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应急管理措施。(十)加强执法监督,对于违反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不按取水许可规定取水、浪费水资源和污染水资源、未按要求下泄生态流量、造成水土流失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四、评价结论本规划实施后,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规划项目建设造成的不利环境影响在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将得以减缓、消除或改善。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本规划是可行的。第七章保障措施—50—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水利改革发展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部署各项任务。各县(市、区)水利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牵头作用,加强沟通协调,强化与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形成水安全保障工作合力。二、抓好前期工作全面推进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有关强制性标准和规程规范,确保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抓好征地移民、用地预审、规划选址意见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项目环评等要件办理,积极落实建设条件。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项目审查审批进度,强化监管,提高效率,推动项目开工建设。三、加大投入力度按照分级负责、分类筹措的原则,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继续开展“走上去”“请下来”活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有效筹措地方资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的主渠道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市场机制,落实金融支持水利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加大重大水利工程投入的战略机遇,优化水利建设投资结构,充实重大项目储备,争取更多水利投资。四、逐级分解落实—51—实行市级抓总体、县(市、区)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规划有序实施。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组织编制区域水安全保障规划,把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确保规划落地生效。五、促进公众参与加强内江水情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社会对水的珍惜意识、忧患意识、感恩意识、敬畏意识和水法制观念,为水安全保障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水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决策的途径和方式,依法公布水情信息和工作动态,鼓励社会监督水安全保障工作,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中国县域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来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标签:内江市  
相关评论
本栏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县域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县域 版权所有:中国县域 中国县域QQ:1581746470
  皖ICP备2023017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