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其他GDP

成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

时间:2023-10-10   作者:中国县域   来源:政府官网   阅读:91   评论:0
内容摘要:成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保障成都市农产品市场供应,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进一步构建高效畅通、布局合理、安全规范、竞争有序、绿色安全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依据《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

成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

成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保障成都市农产品市场供应,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进一步构建高效畅通、布局合理、安全规范、竞争有序、绿色安全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依据《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本规划中的农产品主要指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禽蛋等鲜活农产品。 一、“十三五”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市场体系日趋健全。十三五时期,全市贯彻实施《成都市食用农产品市场规划(2006—2020)》,加快构建以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区域批发市场和专业(含:产地)批发市场为骨干的“三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以菜市场、连锁生鲜超市、社区便利店等零售市场体系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目前,已建成大型综合批发市场2个、区域批发市场10个、专业及产地批发市场17个、农贸市场900多个、生鲜超市2000多家、— 2 —  社区便民菜店5000多家。其中,益民菜市点位120家,市场经营面积超9万㎡,年交易额约7亿元。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在服务农业生产、促进农产品流通、保障市场供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图1-1 市场体系图 2.集散功能明显增强。随着全市经济发展,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全市鲜活农产品总产量、消费量分别为872万吨、33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25%、2.53%。其中,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白家)和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濛阳)两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辐射带动和农产品集散作用明显增强,市场交易量达到900万吨(白家220万吨、濛阳680万吨),交易额680亿元(白家230亿元、濛阳450亿元),同比增长1.12%和6.25%。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不仅辐射整个西部地区,而且连接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销区,市场交易量的60%销往成都市外,15%销往甘肃、贵州、陕西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 区域批发市场 专业(产地)批发市场 农贸市场 生鲜超市 社区便民菜店 零售终端 批发市场 — 3 —  省外;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交易量的30%销往成都市外。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交易量位列全国第二。  图1-2“十三五”期间鲜活农产品产销量情况  图1-3两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集散情况 3.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全市已初步建立了立足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初步形成了“全链整合、标准健全、绿色高效、安全可溯”的冷链物流体系。全市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设施,检测监测、安全监控、废弃物— 4 —  处理、冷藏、加工配送、交易环境等功能设施不断完善。全市现有冷库3830个,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冷链物流、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供应链末端惠民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成链成形。 4.流通模式不断创新。全市已建成标准化菜市场400余家,约占本市菜市场总量的50%,成为食用农产品零售的主渠道,占流通总渠道的70%。新型流通模式不断涌现,“农商”“农超”“农社”直采直销、社区团购、社区定制及电商直播平台直销配送、微型菜市场、生鲜超市、社区菜店、网上菜市场、限时菜市场、周末蔬菜直供点等多种经营方式也快速发展,占流通渠道的20%。2020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64.96亿元,同比增长49.74%。  图1-4农产品流通渠道分布情况 5.安全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健全了农产品生产巡回检查、检打联动、监管协作、举报奖励、定期通报、信息发布和责任— 5 —  追究等制度,创新建设了“成都智慧动监”管理系统,探索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联盟,全面构建了成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溯源平台、成都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城市管理平台、成都市食品流通电子追溯平台,食品溯源体系日趋完善。中心城区内具备食品溯源的农贸市场、大型超市覆盖率达到100%。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 (二)存在问题 1.市场布局滞后于城市发展需要。受市民生活需求和历史遗留因素影响,老旧农产品市场在设计之初未充分考虑到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按照在传统聚集地设置市场的思路,画地为界设置市场从事专业经营活动,未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导致出现了交通拥堵、与周边居住环境不匹配、恶性竞争等问题。目前执行的《成都市食用农产品市场规划(2006—2020)》,今年已到规划期,应按照新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空间布局,适应“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城市永续发展需要。 2.经营模式滞后于消费升级趋势。大部分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仍然停留在原始摊商阶段,市场管理仍以收取摊位费管理为主。批发市场还存在批零兼售,管理比较混乱。“互联网+”经营思维不够,“市场商品+线上商场+线下配送”的新型销售模式打造不足,难以吸引和锁定消费客源。随着市民高品质、— 6 —  安全、快速、便捷消费的新要求和互联网技术、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以及零售市场的经营模式也要作出相应更新。 3.配套设施滞后于创新驱动需求。许多农产品市场在初建时受设计规划、经济环境和年代所限,大部分市场没有配套停车场。与发达国家和城市相比有差距,特别是在冷链物流、分级包装等服务性配套基础设施明显不足,信息化水平低,缺少核心竞争力,同质化现象突出。大宗农产品交易结算平台、产销对接和增值服务提供信息化平台亟待建设。 4.开放水平滞后于构建新格局要求。2020年,全市农产品进出口总额48.7亿元,增长0.9%,占全市外贸总额的0.7%;不能满足我市居民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特别是水果和海鲜。国际化口岸软硬件营商环境有待持续优化改善,需要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创新,优化申报模式,有效压缩通关时间,争取更多的通关贸易便利化措施在成都先行先试,从而促进优质特色农产品“引进来”“走出去”。 (三)面临形势 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指引流通链条升级新方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国际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头浪,经济发展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 7 —  局。要求充分发挥“双循环”指引发展新方向,实施农产品流通基础再造,强化链条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打通梗阻和堵点,提高区域内、跨区域农产品物流活动规模化组织能力和效率;打破阻碍国内外供求匹配的障碍,充分利用东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带来的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减少作用,加强农产品流通国际多边合作,形成稳固的区域供应链和价值链融合发展,盘活全球范围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让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成为实现商品和资源有效集散、高效配置、价值增值的有效载体,形成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流通服务能力,满足质量型、发展型、享受型农产品消费需求。 2.双城记建设新战略创造流通区域协同新机遇。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发展战略,是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城际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和城市主干道的建设,推动形成区域化的交通体系和一体运营的公交网,快速交通密度不断增加。城际轨道交通与城际间公路、各个市区交通的无缝衔接,快捷转换的中心和节点的建设,临港、临空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向德阳、眉山、资阳延伸,推动多层次、多模式、多制式无缝连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快速形成,交通区域大循环逐步形成。借助于交通同城化发展,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农产品流通调控能力快速提升,有助于形成— 8 —  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调节手段多样、协同效率高的区域农产品流通保障体系。 3.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新理念提出流通效能优化新要求。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及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以商贸为依托,推进商贸功能复合、业态聚合、空间整合,以深度融合促进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产业提档升级、品质优化提升、消费潜能有效释放,满足成都2000万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品种、品质、安全、及时等多方面需求。构建稳定、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流通效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持续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有效增加优质农产品物流服务均衡供给,提升流通整体效应和长远功效的行动指南。 4.新型消费扩容提质新任务提供流通方式创新新动力。成都着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求构筑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社交网络为渠道,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模式,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起消费者与供应方之间新的连接通道,满足消费升级需要。生鲜电商、门店到家等新业态迅猛发展,拓展了流通场景。以直播带货、社群团购等为代表的新消费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流通体验。近年来,我国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农产品新型消费,快速整合了农产品产销对接通道,实现供需双方高效匹配。新型消费基础设— 9 —  施建设,加快了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升级。新型消费构筑的全方位数字化消费方式,为形成以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流通经济为主要形态的开放性流通产业体系,推动网络数字技术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创新物流数据要素动能释放的新路径,增强农产品供给的精确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可能。 5.幸福美好生活新需求提出流通联保联供新挑战。面对“常态化防疫”与“建立高质量生产生活秩序”的新考卷,需要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联保联供平台,增强农产品应急供给潜力和稳定性。要做好农产品货源组织、储备和对接调运,确保重要农产品供应不断链,切实保障市场供应。要突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特征,保障城市正常运转和居民生活必须的刚性需求,稳定居民消费信心和能力。要确保农产品流通运行稳定性和增长前景,构建流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的联动,努力推动市场交易、需求满足回归常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确保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高品质,努力构建高效城市冷链物流体系。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和省委“一干多— 10 —  支、五区协同”的发展战略,紧扣成都新一轮城市发展定位,以建设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以建设幸福美好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农产品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加快实施农产品流通“六大工程”,构建布局合理、保障有力、高效便捷、协同开放、竞争有序、服务完善、管理规范的内外贸一体化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为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国内大循环市场中心和国际大循环门户枢纽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总体规划与区域协作结合。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规划与成都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有机衔接,认真落实“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发展策略,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增强成渝地区及成德眉资农产品流通区域协作,加快构建环成都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提升我市农产品保供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2.坚持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结合。加快融入国际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农产品流通平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内外贸一体化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11 —  3.坚持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结合。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规模化、专业化、公司化经营,鼓励农超对接、直接配送,提升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市民的能力。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营造新型消费场景,培育壮大各类新型消费市场主体,提升新型消费竞争力,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 4.坚持创新驱动与服务民生结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产品流通方式融合创新,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农产品流通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打造农产品流通消费新场景,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新需求。 5.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结合。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在规划布局、资源整合、标准化建设、品牌创建等方面的引导职能,进一步健全“市管规划、区管建设”工作体制,统筹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以大型枢纽市场、区域节点市场、产地特色市场为支撑,农贸市场(菜市场)、生鲜超市、社区网点、线上直配点为主体,前置仓、产地仓、海外仓、保税仓和境外分销中心为重要补充的内外贸一体化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日趋完善,农产品市场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组织化、专业化、— 12 —  标准化、数字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流通效率和供给质量明显提升,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及并趋于成熟,基本建成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市场枢纽和节点城市。 1.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域内重点规划建设大型枢纽市场4个、区域节点市场10个、产地特色市场10个、净菜加工配送中心100个,标准化农贸市场达到90%以上,冷链流通率提高到40%,净菜配送率超过30%,市场保供能力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服务全川农产品流通平台功能更加凸显。建成统一开放、分工协作、竞争有序、畅通高效的服务全川农产品交易服务的商超零售、区域批发、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四大平台,建设川内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120个,实现全川农产品通过成都市场的对外销售率达70%以上。 3.农产品市场集散功能更加突出。培育立足四川、辐射中西部、链接全球年交易额过500亿元的大型枢纽市场2个,年交易额过100亿元的区域节点市场和产地特色市场6个;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电商平台50个、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前置仓100个、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示范企业100家、孵化品牌1000个。 — 13 —  4.农产品国际贸易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口岸开放体系进一步完善、通关便利化大幅提升,建成一批农产品进口展示、分销、直营中心和保税仓,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海外仓50个、境外农业园区(基地)20个。培育农产品国际贸易企业500家、国际贸易总额超过500亿元。 5.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充分运用,直采直销、直播带货、社区团购、无接触配送、C2M等流通模式创新发展,流通数字化转型率达到80%,培育农产品流通创新型企业100家,农产品线上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 力争到2035年,内外贸一体化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更加完善,全球供应链门户枢纽功能显著提升,国内国际农产品供应链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流通数字化、智能化和创新水平全面接轨国际,市民满意度、幸福感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农产品流通平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产品供应链国内市场中心和国际门户枢纽。 三、市场布局 (一)布局原则 根据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定位,综合考虑人口分布、交通条件、产业布局等因素,本着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14 —  实现城市可持续更新原则,统筹规划布局农产品大型枢纽市场,原则上不再规划新建(扩建)传统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发展策略,调整优化区域节点市场、产地特色市场布局,鼓励现状市场转型提升,逐步疏解调迁不符合片区功能定位、土地利用效率低以及对城市交通、生活环境、市容市貌等有重大影响的传统市场。围绕建设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创新推动农产品零售终端市场均衡化、品质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满足市民幸福美好生活新需求。加快构建开放、便捷、高效、安全的“四枢纽、多节点、N终端”内外贸一体化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东进”和“南拓”区域依托“两场一体”建设,规划布局国际高端农产品空港集配中心,打造农产品流通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西控”区域依托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布局绿色生态农产品产地特色市场,打造高品质农产品消费供给示范区;“北改”区域依托国际铁路港建设,规划布局国际农产品陆海集散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农产品流通开放合作新高地;“中优”区域依托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布局农产品绿色消费新场景,打造农产品新消费引领示范区。 — 15 —   图3-1 布局定位图 — 16 —   图3-2 总体布局图 (二)市场体系布局 按照集群化、便利化、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要求,规划建设以大型枢纽市场、区域节点市场、产地特色市场为支撑,农贸市场(菜市场)、生鲜超市、社区网点、线上直配点— 17 —  为主体,前置仓、产地仓、海外仓、保税仓和境外分销中心为重要补充的内外贸一体化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1.做大做强大型枢纽市场 大型枢纽市场是扎根我市、立足四川、辐射西部乃至全国、联通全球的农产品交易重要平台,承担着保障全市农产品供应,服务全川及国内、国际农产品采购交易、仓储物流、展会展览等多元化平台功能,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发挥枢纽作用、具有核心地位,在农产品流通集散、信息发布、价格形成、市场供应等方面具有带动引领示范作用。重点规划建设并推动4个大型枢纽市场向功能综合化、经营模式多样化、交易方式现代化和内外贸一体化转型升级。 (1)转型提升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进一步强化保障全市农产品市场供应功能,打造满足市民“菜篮子”消费升级新需求的重要平台。稳固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保障全市农产品供应功能,发挥其保供稳价的核心作用,依托双流国际机场空港,建设连接国际国内主要城市的高端农产品空港集配中心。以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农产品为主要经营产品,配套农产品的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电子结算、综合报税、检验检测、财经资讯,加快推动前置仓、产地仓等基础设施和电商平台建设,推动集采集配和“净菜进城”模式,往非中心城区逐步外迁批发业务,推动市场向采购中心、— 18 —  展贸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应急储备中心、消费中心、配送中心等复合型功能转型。 (2)做大做强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进一步强化服务全川、链接国内国际大宗农产品集散交易服务平台功能,打造辐射带动区域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市场枢纽。推动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加快由传统农产品集散功能向多元平台功能转型,借助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和成都国际铁路港口岸,建设面向全国、联通国际的农产品服务中心和综合交易平台。以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主要经营产品,配套农产品的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电子结算、检验检测、指数发布、展会展览、财经资讯及大宗交易服务,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和电商平台建设,建立覆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服务等环节的经营链条,促进市场经营模式多样化、由商品交易向商品与服务交易转变。 (3)规划建设大港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进一步强化联通全球农产品采购交易、仓储物流、综合报税、金融结算等平台功能,打造内外贸一体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集散平台。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畅通大港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国际流通通道,促进优质特色农产品“引进来”“走出去”,打造面向欧亚链接国内外的国际农产品流通大枢纽。以冷冻食品、冰鲜、活鲜、水产、水果等农产品为主要经营产品,配套加工包装、电子结— 19 —  算、检验检测、展会展览及大宗交易服务,加快推动农产品进口展示、分销、直营中心和保税仓建设,在打造业内领先的商贸物流冷藏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供质量标准、货物融资、广告资讯、旅游休闲等增值服务,积极布局农产品电商平台,积极争取各种跨境电商便利化政策支持,集聚和统筹配置区域资源,加快推进生鲜冷链配送服务,加快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 (4)规划建设天府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进一步强化联通全球高品质农产品交易加工、综合报税、展会展览、终端配送一体及融合创新功能,打造功能复合的高端农产品国际贸易集散平台。发挥成都的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依托天府国际机场,畅通天府国际农产品集散中心国际流通通道,打造链接全球的国际农产品流通大枢纽。以高品质肉类、水果、海产品等农产品为主要经营产品,突出电商交易,积极争取各种跨境电商便利化政策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和大型电商平台引入,配套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展会展览、加工仓储、冷链物流及大宗交易服务,推动农产品海外仓、保税仓和前置仓建设,建立覆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产业供应链。   — 20 —  表3-1 大型枢纽市场规划一览表 序号 市场名称 所在地区 经营范围 主要功能 建设情况 1 成都农产品中心 批发市场 双流 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 “菜篮子”消费升级新需求重要平台 转型提升 2 四川国际农产品 交易中心 彭州 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 辐射带动区域农产品流通重要枢纽市场 转型提升 3 大港国际农产品 物流中心 青白江 金堂 冷冻食品、冰鲜、活鲜、水产品等 内外贸一体农产品国际贸易集散平台 规划新建 4 天府国际农产品 贸易中心 东部新区或 简阳市 肉类、水果、海产品等 高端农产品国际贸易集散平台 规划新建  图3-3大型枢纽市场布局图 — 21 —  2.调整优化区域节点市场 区域节点市场是连结大型综合枢纽市场(集散中心)和零售终端市场的重要节点,缓解“中优”区域市场疏解调迁供应保障压力,满足中心城区近郊区域及周边地区城镇居民生活需求,承担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实现区域间整体联动,是整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的中转站,辐射全川的农产品交易平台。 结合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城市功能布局,综合考虑市场的辐射区域面积和人口规模,优化布局和提升能级。“中优”区域原则上不再新建(扩建)区域节点市场,引导现状市场疏解调迁,农产品供应主要由大型综合枢纽市场和周边区域节点市场共同承担。重点规划建设、转型提升龙泉驿、新津、郫都、温江、邛崃、新都等8个现有区域节点市场,在天府新区、东部新区分别规划新建1个区域节点市场,将我市现有13个区域节点市场逐步优化调整到10个。通过市场调整和提升能级,提高全市农产品供应体系保障能力,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表3-2 区域节点市场规划一览表 序号 区位 市场名称 所在地区 市场类别 辐射区域 建设情况 1 东 聚和(国际)果蔬 交易中心 龙泉驿 综合市场 青白江、金堂、简阳 转型提升 2 四川三联家禽市场 龙泉驿 专业市场 全市 转型提升 3 宏昊农产品交易中心 东部新区 综合市场 简阳、资阳 转型提升 4 待定 东部新区 综合市场 简阳、金堂、资阳 规划新建 — 22 —  序号 区位 市场名称 所在地区 市场类别 辐射区域 建设情况 5 南 蓉南(新津)农产品商贸交易中心 新津 综合市场 崇州、大邑、邛崃 转型提升 6 待定 天府新区 综合市场 简阳、龙泉驿、眉山 规划新建 7 西 成都市沙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郫都 综合市场 都江堰、彭州、温江、崇州、阿坝 转型提升 8 温江农副产品流通交易中心 温江 综合市场 崇州、郫都、都江堰 转型提升 9 川西南农产品集散中心 邛崃 综合市场 大邑、蒲江、新津 规划新建 10 北 长德新世贸农副产品(物流)批发中心 新都 综合市场 青白江、德阳 转型提升   图3-4 区域节点市场布局图 — 23 —  3.建设提升产地特色市场 产地特色市场是实现农产品流通产销衔接,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承担本市优势特色农产品集散输出功能,满足居民个性化、高品质消费,扩大本市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依据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和《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8-2035)年》,综合考虑农业产业功能区、农业产业园区及市场需求,结合存量提升与增量优化,以金堂(蔬菜、食用菌)、简阳(肉类、蔬菜、水果)、蒲江(水果、茶叶)、大邑(肉类、水果)、都江堰(水果)、彭州(蔬菜、大蒜)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科学布局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内外贸一体的10个产地特色市场。 表3-3 产地特色市场规划一览表 序号 区位 市场名称 所在地区 特色产业 建设情况 1 东 金堂官仓综合(果蔬)市场 金堂 蔬菜、食用菌 转型提升 2 金堂县食用菌产业园农产品交易中心 金堂 食用菌 规划新建 3 待定 简阳 肉类、蔬菜、水果 规划新建 4 西 西南水果集散中心 蒲江 水果 规划新建 5 成佳茶叶批发市场 蒲江 茶叶 转型提升 6 东门综合市场 大邑 肉类 转型提升 7 西门农产品批发市场 大邑 水果 转型提升 8 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 都江堰 水果 转型提升 9 北 彭州白庙蔬菜批发市场 彭州 蔬菜 迁建 10 隆丰蒜种产地市场 彭州 大蒜 转型提升 — 24 —    图3-5产地特色市场布局图 4.创新发展零售终端 零售终端主要包括农贸市场(菜市场)、生鲜超市、社区便利店等传统市场和门店;依托互联网,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农产品新零售平台。 — 25 —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主动顺应新格局下农产品流通渠道多元化、业态场景多维化、营销模式多样化的新趋势,强化政府在规划布局、资源整合、标准化建设、品牌创建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在农产品流通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推动全市农产品零售终端均衡化、品质化、特色化和国际化发展,满足市民对“菜篮子”消费升级的新需求。 (1)优化传统终端布局 统筹建设农贸市场(菜市场)。围绕打造15分钟“菜篮子”基本公共服务圈,坚持市管规划、区管建设的原则,通过调迁疏解一批、转型发展一批、规划新建一批等方式,全面提升全市农贸市场(菜市场)管理运营水平,扩大有效服务半径,发挥农贸市场(菜市场)保障“菜篮子”市场供应“压仓石”作用。按照全市消费人口2000万,服务半径1500m,服务人口2万人的标准,到2025年,全市符合规划的农贸市场(菜市场)达到1300个,其中中心城区菜市场达到900个,并结合人口规模及不同区域资源分布进行优化配置、同步增长。 品质发展生鲜超市。围绕打造10分钟“菜篮子”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积极培育引进、大力发展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智慧化、国际化的全产业链生鲜超市,鼓励发展“农改超”“超加农”等新业态,引导推动生鲜超市在市域范围内科学布局,加快建设直采直供基地、净菜加工配送中心等,发挥生鲜— 26 —  超市提升“菜篮子”品质消费“助推器”作用。按照服务半径1000m,服务人口1万人的标准,到2025年,引导推动全市生鲜超市网点超过3000个,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 特色发展社区便民网点。围绕打造5分钟“菜篮子”便民消费服务圈,从深化需求侧管理入手,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在全市社区建设社区便民菜店、社区直供菜店、社区“微菜市”等便民消费网点,更好地满足市民“菜篮子”快速便捷、安全实惠消费需求。按照服务半径500m,服务人口5000人的标准,到2025年,引导推动全市社区便民网点超过10000个,基本实现全市社区全覆盖。 合理布局公益性农贸市场(菜市场)。加快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布局建设,充分发挥国有平台公司对全市“菜篮子”保供稳价“主力军”作用。到2025年,“5+2”城区(天府新区、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及双流、青白江等区域,国有菜市点位达到400家;标准化农贸市场(菜市场)达到90%以上。 (2)加快新零售布局 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应用布局,大力培育差异化、品质化、融合化和智能化的农产品新零售平台,鼓励发展订单农业、基地直采、社区团购、社群消费、直播带货、— 27 —  无人零售、无人配送等新零售模式,支持在社区加快布局网上直配点、智能门店、智能售卖柜等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网点,推动农产品消费体验融合、供应链效率提升及消费场景延伸。到2025年,全市农产品新零售平台企业达到20家,新消费场景超过100个,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网点超过10000个,农产品消费体验、物流配送效率、购买便利性显著提升,更加贴近消费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新需求。 5.统筹国际消费市场布局 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依托“两场一体”、蓉欧快铁、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口岸通道,布局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内外贸一体的农产品海外仓、保税仓、前置仓、分拨中心等对外贸易平台,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聚焦东盟和欧盟两个重点区域,加快在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布局海外仓、保税仓、境外农业园区(基地)、境外分销中心及跨境电商前置仓等,搭建欧盟高品质深加工农产品、东盟优质水果等农产品“引进来”及成都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平台,满足市民对进口高端农产品的多样化消费需求。 四、重点任务 着眼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突出市场功能优化、消费促进惠— 28 —  民、国际消费拓展、业态模式创新、区域发展协同、安全监管升级六大重点,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产品产业链和供应链为核心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一)实施市场功能优化工程,提升农产品资源要素配置能力 1.融入农产品流通全球供应链。服务幸福美好生活新需求,支持发展农产品国际物流基地、海外仓、进出口展示分销中心、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对外开放网络,培育具有完整流通链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跨境投融资合作、获得国际认证体系等方式向国际农产品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发展,推动与国有平台、投融资平台联合共建成都农产品流通产业联盟。积极引进农产品采购、营销等国际化企业区域总部或办事处,打通全球供应链路,引入更多高品质农产品,输出更多“成都造”特色原产地农产品。 2.夯实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市场交易、消防、防疫及安全、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健全市场基础条件装备。聚焦5G、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配送、通讯网络、电子化结算、质量安全追溯等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新基建”建设,推动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新型市场转型。大力发展专业化第三方物流,增强分级包装— 29 —  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内、区域间农产品流通规模化组织能力和效率。 3.增强农产品流通交易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成都“一干多支”主干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商超零售、区域批发、国内电商、跨境贸易等四类交易平台,完善信息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五大服务体系,推进品牌化生产、有机化认证、标准化运营、国际化营销等四项支撑,健全产销对接、通道共建、协同合作机制,构建开放、便捷、高效的“买全川、卖全球”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形成“成都营销+市州生产”“成都总部+全球市场”产业发展新格局。 4.培育农产品流通头部企业。围绕“农产品流通+”,鼓励发展规模化、特色化、多元化经营主体。支持采取参股、控股、联合等方式,构建农产品流通产业共同体,推进产业链群一体化和产业生态一体化。加大对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和复合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市场主体对外服务水平和对内管理效能。培育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流通骨干企业,鼓励其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做大做强,支持通过抱团发展扩大规模,孵化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集团。 (二)实施消费促进惠民工程,提升农产品市场供给能力 1.创新制度供给激活发展动能。对标国际国内“双循环”、— 30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成德眉资同城化等发展战略,着眼前瞻布局、先行先试,围绕靶向思维、目标导向,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协同融合、多元动力、市场投入、效能评价等四大机制。加快制订幸福美好生活所需求的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等指导政策,推动完善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匹配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强研究更好促进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的支持措施,增强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助推全面开放新突破。 2.强化产品供给挖掘消费潜力。支持国有平台企业与国际化资源开展合作,打造为具有西部辐射带动力、全国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生活综合运营商,夯实民生服务基本供给。支持区域批发、商超零售、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等各类主体通过线上线下双向融合,聚合全川优质农产品,满足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消费升级新型供给。支持大力发展中央厨房、智能菜坊、“无接触”配送等设施,满足城市间、城市内、社区内农产品消费需求精准供给。鼓励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和企业自有品牌,促进农产品优质供给。 3.保障应急供给强化要素支撑。支持通过投资入股、产权置换、公建配套、回购回租等方式增设一批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布点,鼓励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服务,增强市场应急保供能力。健— 31 —  全农产品市场调控、价格调控等机制,在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以及价格异常时,依法采取临时性干预措施。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和农产品跨区调运、调剂机制,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应急中转站,合理确定耐贮蔬菜的动态库存数量,加强备用菜源基地建设,确保应急供给。 4.创新场景供给提升消费体验。加快建设一批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满足多元消费场景的“农产品流通+新基建”、“农产品流通+新零售”等新消费创新工程,促进由单一交易场所向消费体验型现代化市场功能转变。鼓励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产品流通融合创新,建设智慧农贸市场、数字农场等数字化新消费场景,支持建设跨境电商保税仓、指定进口商品集散中心等项目,引进培育国际性农产品流通首店和体验店,丰富进口农产品品类,提供国际化、品质化消费体验。鼓励运用互联网+“基地直采、社区团购、社群消费”等新模式,全方位构筑线上“新模式、新服务”+线下“新产品、新形态”等新消费场景。 (三)实施国际消费拓展工程,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 1.提升农产品口岸服务能级。围绕“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开放新格局,依托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海关指定监管场地等平台,优化周边存量设施布局,统筹整— 32 —  合铁路专用线、专业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区域分拨配送等物流设施,实现统一调度、分工合理的物流功能。积极争取拓展进境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等农产品指定监管场地资质,推动海关AEO互认国际合作,优化整体通关流程,建设进境免税店、免税购物中心、区域性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提升全球农产品资源配置能力。 2.推进农产品枢纽节点建设。整合国际铁路港自贸通平台、国际航空跨境贸易电商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推动建设农产品跨境物流通道,培育一批内外贸结合、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提升国际农产品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优化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分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物流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支持发展城市共同(集中)配送体系,引导市场主体开展“统仓统配”“多仓共配”。 3.构建农产品内外双向走廊。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境外营销、农产品国际物流基地、分拨集散中心、海外仓等建设,构建全球布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农产品跨境物流通道,培育一批内外贸结合、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提供展示、交易、通关、物流、仓储、信息等服务,支持参加国际性农产品、食品、美食类展会和推介会,拓展国际市场。 (四)实施业态模式创新工程,增强农产品流通创新策源— 33 —  能力 1.提升数字化赋能水平。整合现有市、区(县)农产品流通公共信息平台,适度开放航空、铁路、水运、海关等枢纽节点信息,打造集精准服务、精细管理、精确保障于一体的成都农产品流通公共云平台。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数字化运营。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大数字化改造力度,鼓励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农产品流通大数据采集,形成对农产品流通数据的有效监测、分析、调度、处理等应用水平。支持区块链、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销售业态进行集成创新和应用推广,探索数字资产包等交易结算应用。 2.深化新型产销对接模式。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产地集配中心、销地交易配送中心和零售终端专区。支持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自建和合建生产基地,建立与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农产品供求关系。支持零售终端扩大经营规模,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发展集生产基地、冷链配送、生鲜超市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发展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的中小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快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多元互补。 3.强化流通新技术引领。推进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 34 —  转型升级,鼓励应用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促成消费体验融合、供应链效率提升、消费场景延伸。支持农产品零售终端通过O2O+B2C新零售模式,以门店为中心建立社区会员运营体系,优化社区市民集便捷、新鲜、实惠于一体的用户体验。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定制消费、非接触型消费、农商文旅体融合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100家以上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创新企业,加快打造100个以上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创新场景,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五)实施区域发展协同工程,提升辐射带动引领能力 1.搭建服务全川农产品交易服务四大平台。提升商超零售平台,引导支持全球知名企业加大全省特色农产品和鲜活农产品采购,推动更多全川农产品进入全球供应链体系;鼓励本土企业设置四川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与市州建立长期稳定的直采直供关系。提升区域批发平台,推动成都农产品批发市场有序向市州疏解转移区域集散、中转和过境物流等功能,探索搭建全省大宗农产品交易结算平台,建设跨区域、综合性大型现代化农产品交易中心和配送枢纽。提升国内电商平台,支持知名电商企业,在我市建设农产品交易自营平台,优先采购销售全省特色农产品。提升跨境贸易平台,用好自贸试验区政策,加快实— 35 —  施“蓉欧+”战略,建设一批服务全川的农产品进出口展示、分销和直营中心,深化国际大宗农产品现货双向交易平台及粮食、肉类等进境指定口岸建设,促进全省更多特色农产品出口,提升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2.构建成渝地区农产品流通市场集群。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等发展战略,以成渝农产品大流通网络建设为重点,完善两地政策衔接,搭建“产品互通、检测互认、标准统一、监管同力”双通道。强化两地在产业服务、集散中转、集聚消费、应急保供等方面协同功能,鼓励两地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产业链分工协作,在成渝沿线主要物流通道周边改建或新建一批农产品流通节点。支持两地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加速资源合作,在成都“东进”区域集聚形成服务成渝、覆盖西部、辐射全国的骨干型农产品流通市场集群。 3.打造国内农产品流通区域集散中心。对照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加强区域衔接,构建形成“成都—京津冀”等北向区域、“成都—长江经济带”等东向区域、“成都—云贵”等南向区域、“成都—甘肃新疆”等西向区域的农产品主产区联动发展模式,推进优势互补、协作共赢。鼓励骨干零售和物流企业在国内优势特色产地就近建设产地仓,实现集约化、规模化,解决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 36 —  里”问题。鼓励规模电商和连锁企业链接消费端积极布局销地仓,推进冷链化、快速化,解决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问题。 (六)实施安全监管升级工程,提升农产品绿色消费能力 1.筑牢农产品消费安全防线。加大日常监管与服务并行,健全政府部门日常监督和企业自检相结合的安全监管机制。坚决取缔各类违章违法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农产品流通企业生产实时数据的动态监测,加大信息采集频度。深化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开展数字化防伪及溯源应用。严格落实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风险预警、产品公告等监管制度,保障市场消费安全。 2.提升农产品质量控管质效。加强对农产品的准入管理和标识管理,督促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规范使用农产品标识。探索开展企业信用指数评价,建立“黑名单”制度,创建一批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经营秩序的“示范企业”“示范市场”“示范超市”。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公众可查”。 3.引导农产品绿色消费理念。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在— 37 —  蓉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科创平台等加大合作,建设绿色产品研发平台和产业平台。鼓励增加绿色消费供给,发展绿色生产方式,运用税收减免、资金补贴、项目导入等方式扶持绿色产业。引导企业加大对地理标志、注册商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保障绿色产品有效供给、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实现品牌价值。充分发挥流通环节引导消费的作用,培养消费者绿色消费、节约消费习惯。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规划落实 建立由市级分管领导牵头,市商务局、发改委、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口岸与物流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成都市农产品流通体系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设运行协调机制、监管机制,加强组织协调,明确任务分工,强化督查监管,及时研究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规划落实。明确市级负责全市发展规划、规范标准和发展政策的制定,负责推进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和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区(市)县负责落实全市发展规划、标准和政策,负责本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零售网点的建设。 (二)创新融资方式,引导多元投资 — 38 —  加大财政资金对拟新建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农产品流通仓储、供应链、债券、票据、融资租赁等新型融资服务,满足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项目资金需求。 (三)加大政策支持,保障项目建设 试点开展对现行的农产品流通相关行政许可的成本和效果评估。对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流通空间布局规划的拟新建农产品流通市场、冷链、加工、仓储等用地,优先安排年度用地计划指标。推进农产品流通企业降本减负,多措并举降低农产品流通企业用能、用地、用工以及物流成本。 (四)健全人才机制,夯实智力支撑 推动建设“政产学研用”农产品流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具备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完善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机制,引进一批有理论、懂技术、会管理、能竞争的复合型人才。推进校地结合、跨区域、高级别、常态化的人才交流,提高从业者专业素养及管理水平。 

相关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县域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县域 版权所有:中国县域 中国县域QQ:1581746470
  皖ICP备2023017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