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工作报告

上海市徐汇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3-03-20   作者:中国县域   来源:政府官网   阅读:553   评论:0
内容摘要: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5日在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上海市徐汇区区长 钟晓咏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徐汇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过去五年,是徐汇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五年。在市......

上海市徐汇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5日在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上海市徐汇区区长  钟晓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徐汇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徐汇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全区人民和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圆满完成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启动实施“十四五”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创新为要,城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经济发展韧性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年均增长6%,2021年完成区级财政收入220.5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4.9%。产业升级迈出坚实步伐。现代服务业主体地位更加牢固,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行业快速壮大,2021年预计完成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4000亿元以上,五年年均增长15%。商贸业流量效应不断扩大,累计举办国际品牌高端首发活动200余次,引进全国或上海首店400余家,获评“上海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2021年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持续实施工业精品创造计划,2021年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0亿元。四大战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连续承办四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习近平主席为首届大会发来贺信,徐汇人工智能产业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并获国务院表彰,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总产出五年年均增长近30%。“枫林品牌”写入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上海方案”,生命健康产业总产出五年年均增长14%。数字文娱快速发展,连续三年承办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活动,央视总台长三角总部、上海总站引领效应显现,艺术传媒产业总产出五年年均增长12%。大力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成功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金融科技产业总产出五年年均增长14%。科创策源功能不断强化。深化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构建具有徐汇特色的科创生态,徐汇双创示范基地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强化与大院大所大校大企战略合作,浦江实验室、期智研究院等顶尖新型研发机构落户徐汇,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发挥科技服务业集聚优势,率先成立“区域型TTO”平台,成功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设立全市首个区级注册资本超百亿的国资创投平台“徐汇资本”,澜起科技、泰坦科技登陆科创板。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到9%,区域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1件,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重点区域建设成效明显。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带动作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241.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9.7%。徐家汇商圈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太平洋数码二期、港汇恒隆广场完成改造,徐家汇国贸中心一期、二期投入运营,天桥连廊一期建成开放、二期主体贯通。徐汇滨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8.95公里岸线贯通,形成“一港一谷一城一湾”功能布局,西岸传媒港逐步出形象、出功能,西岸数智谷加速集聚人工智能标杆企业和研发机构,标杆项目西岸智塔被称为“垂直硅谷”。漕河泾开发区开展城市更新,产业升级成效明显。徐汇中城万科中心项目进展顺利,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实施“5+1+X”土地收储计划,累计收储土地207公顷,为区域发展不断积蓄资源动力。营商环境整体优化。主动对接复制自贸区制度创新,推进“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改革举措,“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区。推进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建设,率先打响“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98%涉企审批事项实现全程网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组建徐汇资本和城投集团,形成“1+4+2”国资布局。优化营商服务机制,纳统楼宇属地率从2017年的35.41%提升到2021年的50.11%,年税收超亿元楼宇达到44幢。总部经济持续发展,五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7家,累计总部100家、研发中心30家,位居中心城区第一;累计合同利用外资62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3.7%。连续做好四届进博会服务保障工作。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民生为本,人民城市建设深入推进。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持续加大民生项目投入,五年累计投入520.35亿元。落实市委民心工程,滚动推出区政府实事项目146项,努力解决“老小旧远”突出问题。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强化稳就业举措,累计帮助376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指标数以内。深化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率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五年新增18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9家社区长者食堂、49个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点、23家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创成第三批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滚动推进旧住房更新改造,累计完成8块旧改地块平地收尾、424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全面完成“拎马桶”无卫生设施房屋改造。加强廉租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公共租赁房筹措、供应和管理,受益家庭累计达到1.2万户;累计建设社会租赁房9640套。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提速推进,去年开工501台,竣工311台。实施社会救助“ABC发展计划”,落实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累计为172.45万人次发放各类保障救助金12.12亿元。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创新。顺利完成居民区“两委”换届。打造邻里汇社区治理服务品牌,形成“1+13+X”三级服务体系,李克强总理视察斜土街道江南新村邻里汇并给予充分肯定。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徐家汇乐山片区、凌云417街区、漕河泾华富片区、龙陵周边等片区治理形成示范。保持群租整治高压态势,13个街镇均创成“无群租小区”创建活动示范街镇。完善社区商业规划,大力实施早餐工程,新建改建22家菜市场、18家生鲜超市、169个早餐网点,梅陇购物中心、华泾龙湖天街等社区商业中心投入运营。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稳妥实施中高考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民办学校摇号等新政,稳步推动“双减”工作,深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在上海教育综合督政中各项指标均为优秀,率先总体高标准实现教育现代化。妥善应对入园入学高峰,建成徐汇中学南校等9个中小幼学校,普惠性托育点实现街镇全覆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区属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医联体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稳步推进,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5.94岁。区中心医院成为全市首家获批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公立医院,成功升级为三级乙等医院;徐家汇、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国防动员、双拥共建等工作,配合驻沪部队完成全面停止有偿服务任务,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助力云南红河州和西藏日喀则地区“两地五县”如期全面脱贫,徐汇“云医院”医疗健康中心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科普、妇女儿童、残疾人、档案、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地方志编纂和红十字会等工作有序开展。

从2020年年初至今,全区上下众志成城、携手抗疫,慎终如始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扎牢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关键点关节点的闭环防线,加强主动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综合防控,坚持“事不过夜”,高效处置突发疫情,未发生一起因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地传播。在此,谨向全区人民,特别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志愿者这些伟大的“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文化为先,城区软实力有效彰显。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人、以文育德、以文兴业、以文惠民,城区文化不断展现独特魅力、焕发时代风采。建设美好精神家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龙华烈士陵园、《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等19处红色革命旧址遗址实现保护提升。精心策划建党百年系列活动,推出“百年人文回眸”“见证国歌的诞生”等红色主题旅游线路,打响徐汇红色文化品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打造文明实践“1+13+306”三级阵地。大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城区文明形象,以直辖市城区第一名的成绩创成全国文明城区。“徐汇文化C圈”初具规模。徐家汇源、魅力衡复、古韵龙华、艺术西岸的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高质量推进徐家汇书院建设,徐家汇教堂广场全新亮相。衡复风貌区完成6.5万平方米优秀历史建筑修缮,衡复风貌馆、夏衍旧居、草婴书房、衡复艺术中心完成修缮并对外开放,武康大楼、黑石公寓等成为网红打卡地。传承千年龙华文脉,高标准打造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龙华广场正式开放。西岸美术馆大道形成规模效应,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开启中法最高级别人文交流项目。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动文化赋能城市更新,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嵌入邻里汇、水岸汇、徐家汇T站等特色空间,建立健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衡复风貌馆文旅公共服务功能融合、社区文化活动管理标准化建设获评国家试点,五年累计增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13万平方米。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徐家汇地区被评为上海首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徐家汇体育公园新建体育综合体项目结构封顶,五年累计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4.72万平方米。“衡复音乐街区”“徐家汇源—美罗城”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衡复历史风貌区、徐汇滨江休闲区获评首批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域。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美丽为尚,城区功能品质显著提高。按照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全面提升管理标准和管理能级,“美丽街区”建设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面完成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河长制,全面推进雨污混接改造,全面消除河道黑臭及劣V类水体,11个市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PM2.5平均值从2017年的40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2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到92.4%。维护土壤环境安全,持续确保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绿化景观品质不断提升,累计新建公共绿地58.14公顷、城市绿道24.1公里,新增立体绿化14.56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连续两年创成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大力实施“五违四必”环境整治工程,共拆除违法建筑241.7万平方米,所有居委(街镇)全部创成上海市无违建创建先进居村(街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优化区域路网结构,华发路(长华路—老沪闵路)、武宣路(南宁路—石龙路)新建工程、田林路下穿中环线地道以及宜山路改建工程竣工通车,完成景东路、景洪路、华济路等区区对接道路建设,轨道交通15号线通车运营。新增公共泊位17309个、公共充电桩2068个、共享泊位2622个。华泾西泵站以及220千伏配套线路竣工投入运行。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建成投运,建设5G融合应用示范区,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居全市前列。成功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区。精细化治理能级不断抬升。大力推进“一网统管”先行区建设,完成区城运中心指挥平台升级和大厅改造,推动数据归集共享,上线市级赋能应用场景11个、区级示范场景19个、微轻应用73个,赋能基层高效发现和处置问题,“精准救助”应用场景获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全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现场推进会去年年底在我区召开。积极打造精细化治理标杆,首创社区规划师制度,因地制宜推动社区微更新,66梧桐院·邻里汇、嘉澜庭等社区公共空间成为首批市级“家门口的好去处”,开展高安路“一路一弄”精细治理试点并形成导则向全区推广。完成38条道路4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市容环境卫生状况社会公众满意度测评得分保持全市前列。城区安全韧性有效巩固。率先实行安全生产巡查制度,五年共查处安全隐患18余万条,完成老旧住宅电梯安全风险评估2253台。全面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一批突出安全隐患得到治理。建立健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深化平安徐汇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显著成效,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妥善做好信访矛盾化解、热点舆情处置。高质量完成“七五”普法工作,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有效开展,社会面保持安定有序。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法治为基,政府治理效能稳步提升。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有效节约和降低行政成本,获评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政府职能转变有效推进。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组建或重新组建文化旅游局、应急局、医保局、地区办、金融办、投促办等11个部门。围绕“两张网”建设,全面开展“两集中”改革,13个部门独立设置或挂牌设置行政审批服务科。完善街道机构和岗位设置,完成区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3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机构编制调整。稳妥落实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完成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全部回归行政机关。建立政府系统目标管理制度,形成目标立项、执行、监督、问效的工作闭环,政府执行力指数逐年提升,“12345”市民服务热线办理综合考评稳居全市前列。依法行政工作扎实开展。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五年来共办理市区人大代表议案和代表建议389件、政协提案914件,办复率均达到100%。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及时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公众代表列席区政府常务会议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镇和居委会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挂牌成立区行政复议局,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后评估和即时清理。积极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应诉率从35.5%提升至88.52%。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五年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万余条。勤政廉政建设切实加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学习教育活动,切实将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动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化细化“四责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长效防范机制,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加强预算刚性约束,有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统筹盘活存量资金,集中财力投入重大工程、重点工作,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攻坚克难、奋发有为,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区域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密不可分,与历届政府“一棒接着一棒干”的坚持密不可分,与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徐汇区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外省市和市各有关单位、驻区部队和区域内各企事业单位,向海内外同胞和国际友人,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徐汇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有几点体会: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以“四个放在”作为工作基点,在服务国家部署、上海大局中定位和谋划徐汇的发展,在上海承担的战略使命任务中贡献徐汇力量。第二,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做深做透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把资源变成优势,把挑战变成机遇,推动徐汇高质量发展。第三,必须坚持人民情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用心用情用力实施好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全力以赴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四,必须坚持系统集成,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完善制度机制配套,强化项目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不断提高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第五,必须坚持底线思维,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及时发现风险、积极防范风险、有效应对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徐汇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我们的工作中也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对标全球顶尖城市,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还有明显差距,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功能优势、发展优势。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城区功能格局还需完善,核心产业优势尚未筑牢,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亟待增强。三是城区环境品质有待提升,民生薄弱环节还有不少,公共服务的均衡化、优质化水平仍需提高。四是社会治理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城区治理难度加大,城区安全运行、社会治理创新还要久久为功。五是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仍需持续发力,政府工作人员“敢为先锋、创造新奇迹”的激情和干劲还需进一步激发。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改进,尽心竭力做好政府工作,决不辜负全区人民重托。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和2022年工作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国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阶段,也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四个放在”,保持战略定力,抢抓发展机遇,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全面落实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以创新深化党建为引领,以卓越功能、卓越创新、卓越品质、卓越人文、卓越治理为路径,做强核心价值、做优城市形态、做好民生保障,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卓越城区。

今后五年徐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核心竞争力跃上新高度。“四大功能”全面增强,“五型经济”能级明显提高,数字强区建成基本框架,经济质量和效益向上跨越,呈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特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

——自主创新发展汇聚新动能。提高研发投入的强度、创新发展的浓度、产业技术升级的高度,培育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服务领先、新动能加速迸发的创新磁场,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创新成果转化主阵地。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5%,生命健康产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0%,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比重9%,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0件以上。

——人民城市建设展现新气象。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加快“三旧”变“三新”步伐,建设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6岁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小于5.5%,生活垃圾源头减量5%,全区优于Ⅲ类(含Ⅲ类)水体断面比例达到70%,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不低于85%,绿化覆盖率32%。

——城区软实力实现新提升。上海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辉映、焕发活力,城区的精神感召力、创新驱动力、人才吸引力、社会凝聚力以及国内外影响力日益增强。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1%,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0万平方米,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多于30处,新增A级旅游景区1—2个,新增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1—2个。

——现代化治理取得新进步。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数治体系不断夯实,城市细节充满善意和温暖,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明显提升,城区更加安全、更为智慧、更具韧性。“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网办率达到90%,公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0分以上。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起步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创新深化党建为引领,全面推进“卓越徐汇”建设各项任务,加快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安定和谐,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区级财政收入增长6%,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保持在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数以内,新增绿地8万平方米。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着力强化“四大功能”,发展“五型经济”,抢先布局新赛道,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创新、强产业,努力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构建“5+4+X”产业布局。打造“五型经济”标杆区。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百业,强化创新型经济的引领策源功能。大力发展金融、专业等高端服务业,提升服务型经济发展能级。实施总部增能计划,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家,集聚更多央企总部、民企总部,做强总部型经济影响力。把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机遇,主动对接复制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制度创新,大力引外资稳外贸,推动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促进线上线下流量融合发展,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能增值,加快发展流量型经济。推动四大战略产业集群迈向千亿级。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激发浦江、期智、树图等顶尖研发机构的创新活力,加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发挥腾讯、阿里、商汤等头部企业的集聚效应,壮大产业生态圈;探索成立元宇宙创新联盟,推动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以生物医药为抓手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依托区域研发和临床资源优势,鼓励石药、扬子江、联影等标杆企业在徐汇设立运营销售总部、临床研发中心、高端制造基地,加快推进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上市,打造研发、临床、制造于一体的产业创新高地。大力发展以艺术传媒为引领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推进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实体化运作,积极培育数字广告产业,支持普德赋“光明之城”、商汤“三体沉浸式娱乐世界”等项目建设,发展“沉浸式体验+IP产业链”新模式,巩固扩大数字文娱等重点领域优势。大力发展以金融科技为先导的现代金融产业集群,放大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等高能级平台影响力,以资产管理为重点、绿色金融为特色,引入一批资管机构、公募基金、头部投资机构等,构建衡复、徐家汇、徐汇滨江“金三角”核心区。着力发展商业、现代服务业和先导产业。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领示范区建设,全力引领和定义消费潮流,做大做强“首经济”“云经济”“夜经济”等,力争引入超400个知名品牌。加大对现代服务业优势行业的投入力度、服务强度,促进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集聚新能源龙头企业,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强化科创策源功能。面向国家有需求、上海有优势、徐汇有基础的重点领域,全力支持基础研究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响“科创绣带”品牌。加强与“四大”资源的战略合作,联合上海交大、复旦上医、华东理工、应用技术大学等打造“环高校院所”创新经济圈。做好浦江实验室永久选址和人才吸引工作,保障广州实验室上海基地发展,支持中山医院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项目建设,促进期智、树图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力争成为科技平台落户的首选地,推动更多核心技术“0到1”的突破。进一步提升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平台能级,做强“枫林HUB”品牌和“区域型TTO”平台,推动中国(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地,健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实现更多科技成果“1到100”的转化。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联动发展,完善“政产学研用金”创新链条,发挥“徐汇资本”撬动效应,助推标杆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有力应对国际高科技领域竞争。着力揽蓄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增加国际化教育、医疗等服务供给,助力人才扎根徐汇、创新创业。

提升招商营商能级。优化投资促进工作机制,强化战区协同、条块联动,形成责任共担、资源统筹、利益共享的招商局面,持续引进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力争实现百万级、千万级、亿元级企业倍增。联动知名会计所、律所等第三方专业机构,依托进博会及高端峰会论坛平台,拓展招商渠道,提升楼宇产业能级,纳统楼宇属地率提升至55%,年税收超亿元楼宇增加10幢。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做好安商稳商和助企纾困工作,提升企业“信心指数”“信赖指数”。深入推进新一轮国资国企综合改革,优化国资布局结构,整合盘活资源,有效提升国资配置效率和整体功能,提高区属国有经济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

(二)着力优化城区功能格局

围绕“两极驱动、东西循环、南北联动、中部提升”发展格局,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重大工程建设进度,计划产业类重大项目新开工145万平方米、竣工110万平方米,打好徐家汇、徐汇滨江、漕开发、华泾“东西南北”四大战役,提升“两极三区”能级。

加快重点区域建设。徐家汇地区,要打造顶级商圈,加快徐家汇国贸中心商业项目招商,集聚一批顶尖品牌,推动商圈整体城市更新;提升品质生活,加快天桥连廊建设贯通,启动天钥桥路更新提升,推动汇金、六百等商业载体更新改造,建设徐家汇公共广场,打造休闲生活街区;彰显海派之源,突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将文化元素融入商圈;建设总部高地,聚焦ITC商办项目,引进更多世界500强总部、顶尖专业服务业机构和金融机构。徐汇滨江,要建设卓越水岸,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能级,推进西岸金融城建设、西岸梦中心形态品质提升、传媒港商业开放、数智谷酒店开业;引领“科创绣带”,加快浦江实验室、腾讯华东总部、网易上海西岸研发中心、阿里新零售创新中心等项目进度,推动科创平台企业集聚发展;构建艺术殿堂,推动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年内启用、西岸国际会展中心开工,组织筹备国内优秀现当代艺术作品赴法国蓬皮杜中心策展;建设产业高地,围绕“一港一谷一城一湾”产业定位,抓好源头招商、产业链招商、生态圈招商。漕开发,要塑造更新范例,优化区区合作、区企合作推动城市更新机制,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提升土地使用效益,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增强发展引擎,紧盯航天、乔高等项目建设招商,全力提高经济密度;树立科创标杆,发挥科创企业集聚优势,搭建企业协作、产业勾连的平台,提升科创浓度,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营造活力街区,加快建成国际邻里中心一期及系列配套空间,为年轻白领提供更加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华泾地区,要锻造产业重镇,加快华之门、生命蓝湾等地块出让建设,加速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建设和招商;培育科创新锐,积极引入和集聚一批具有科技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建设生态新城,对标城市副中心定位,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水、绿、文、体等休闲配套;共治宜居社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全力提升交通功能。聚力“中部提升”,谋划开辟贯通南北的交通动脉,打破“中梗阻”。完成轨交23号线和漕宝路快速路东延伸工程(中环—龙吴路)前期腾地工作,推进龙吴路功能提升工程前期手续办理,力争与23号线同步建设。继续配合推进龙水南路、银都路越江隧道工程。补齐市政交通短板,有序推进罗城路、全州二路、田仪路、宜山北路等局部路网建设,加快推进长华路拓宽工程,完成华济路(长华路—龙吴路)等道路整治。加强道路交通“微治理”,实施宛平路等5座过街人行天桥加装电梯工程,新增300个共享停车泊位、2000个公共泊位、300个公共充电桩。深入推进“5+1+X”土地收储,聚力攻坚滨江C单元西片区、云峰油库、中东三家里等重点地块。

(三)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落实市委民心工程,全面推动“三旧”变“三新”,加快实施10方面48项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提升社区环境品质,建设彰显“五个人人”的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区。

大力推进旧住房修缮改造。制定实施930多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的“135”计划,推动零星旧改一年全覆盖,住房修缮三年整体竣工,成套改造五年全面启动。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小区特点,分类制定改造方案,加快推进剩余1000余户零星旧改,启动147幢、21.75万平方米成套改造,开工修缮33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和里弄房屋。按照全项目修缮标准,系统推进补缺类、标准类、提升类修缮改造。深化社区规划师制度,每个街镇选点建设1—2个“三旧”变“三新”示范区,以小区、街区、社区为整体更新单元,统筹推进楼道、通道、绿地等空间设施和社区服务提升,完善居民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三驾马车”运转机制,全要素一体化打造示范标杆。持续用力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全年加装电梯新开工500台。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年内力争新建或筹措1.2万套。

实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计划。按照人口分布、服务半径划分片区,开展邻里汇3.0版提升行动,新建和提升39家邻里汇,配齐社区食堂、社区卫生服务点、社区文体、社区助浴服务功能。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持续推进长护险试点,完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乐龄汇”南部养老中心项目,打造高品质养老机构标杆。完善社区商业布局,优化漕开发、徐汇中城等地区服务配套,创建一批早餐工程示范点。同时,提升就业服务和社会救助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应届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沉默的少数”发现和帮扶机制,强化困境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保障服务。

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服务“双碳”目标,全面推进低碳示范区、低碳社区创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巩固提升生态治理成果。加强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控制,力保空气质量不退步。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确保土地安全利用,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建设“无废城市”。压实各级河长责任,加快推进蒲汇塘调蓄设施建设、龙水南路泵站迁建等工程,稳定河道水质,提高Ⅲ类水体比例。推动蒲汇塘岸线整治提升“南伸北延”,启动上澳塘、东上澳塘等河道贯通整治,打造可亲近、有温度、有活力的“水岸秀带”。

同时,大力开展军民融合、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继续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做好科普、妇女儿童、档案、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地方志编纂和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

(四)着力厚植城区软实力

坚决贯彻区委关于激活软要素提升软实力的实施意见,突出区域与区属资源统筹联动、双向赋能,将文化、人居、治理等软要素转化为卓越徐汇的软实力。

树立“海派文化之源”标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以徐家汇源、魅力衡复、古韵龙华、艺术西岸等为核心的“徐汇文化C圈”。推进徐家汇书院开放运营,加快西岸大剧院等项目建设,放大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西岸文化艺术季等品牌活动影响力。打响文旅消费品牌,积极创建“武康路—安福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优化“建筑可阅读”体验。建设龙华风貌区开放式街区,推动龙华烈士陵园与红色文化景点串联互动。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优化“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因地制宜深入建设“灯塔书房”,鼓励公共文化设施错时、延时开放。

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健全义务教育“双减”长效机制,加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规范管理。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继续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加快普通高中分类分层特色发展。新增10个普惠性托育点,推进复旦附中徐汇分校、南部职校等项目建设,实现中小幼学校空调安装全覆盖。深化医联体建设,做强专科品牌,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探索“医养护居”全程健康服务新模式,建设4家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快南部医疗中心、八院病房综合楼、120急救分站建设,推进徐家汇、凌云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迁)建。完善家门口的体育设施,有序推进区级体育中心、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和益智健身苑点建设,推动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深化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依托徐家汇体育公园打造体育产业发展带。

开展全要素精细化治理。实施第二轮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城市色彩、户外招牌、景观照明等区级导则,统筹设计市政道路、建筑立面、绿化景观、店招店牌、城市家具等要素,塑造温暖动人的城市表情。启动并基本完成景观道路提升52条,初步形成“美丽街区”景观道路总体布局。推广高安路“一路一弄”治理标准,年内完成16条风貌区道路全要素治理工作,打造更多“一街一景”。推进实施63条道路、58.8公里架空线入地,开展桥荫桥孔空间更新利用,推进徐家汇体育公园周边环境品质提升。加快公园城市建设,建成环城生态公园带项目华泾公园样板段、中环绿廊桂江路五期,推动老公园品质提升及24小时开放,做好口袋公园、街角绿地“微更新”,公园绿地3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8%。

(五)着力推进城区数字化转型

聚焦数据共享、技术支撑、制度供给,推动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努力绘就数字孪生无处不在、生命体征无所不知、智能监管无时不有、精准服务无处不享的治理新蓝图,为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提供徐汇方案。

加快经济数字化。制定数字经济的“徐汇标准”,支持数字技术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围绕腾讯、阿里、小米等龙头企业,培育集聚一批数字驱动型、在线新经济标杆企业。依托亚马逊云科技行业数字化赋能中心以及微软、商汤、依图、仪电等头部企业,建设一批大数据、区块链等开放服务平台。为企业搭建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平台,推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催生一批医疗器械、药物研发等领域的数字化成果。

加快生活数字化。坚持以人为本、问题导向、应用为要,聚焦数字教育、智慧医疗、数字养老等重点领域,打造“泛在普惠”数字场景,积极创建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数字健康城区,推广为老服务“一键通”,推进数字服务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消除“数字鸿沟”。加快建设滨江数字化转型示范带,实现数字生活、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三大领域功能场景的融合,推进徐家汇、漕开发等区域落地智慧化公共场景,打造多元参与、开放共享的区域数字化转型标杆。

加快治理数字化。牢牢把握城市有机体的生命体征,做深做实数据汇集、系统整合、功能融合、人机协调,努力打造城市现代化治理标杆区。建强数字底座,加强数据归集和治理,大力推进“云、网、数、边、端、安”标准化、集约化建设。深化“一网统管”建设。聚焦“全域感知”,加快推进“神经元”感知系统建设,建立孪生数据更新机制,构建人、企、物交互的数字孪生城市;聚焦“全息研判”,优化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加强算法支撑,提高预测、预报、预警、预防能力;聚焦“全程协同”,立足整体政府,加快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和革命性再造,开发20个高频次应用场景,推动跨部门、跨条线、跨层级联勤联动;聚焦“全时响应”,完善区城运中心7×24小时工作机制,做实区街一体化指挥体系,做强城运队伍力量,全面提升实战能力。

构建数字生态系统。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进一步激活数据资源,丰富拓展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加快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增强基层获取数据的即时性、动态性。依托“随申办”、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平台,拓展市民企业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和方式,加强与各类治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完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定期开展攻防演练、安全防护、安全培训,筑牢管理、制度、技术防火墙。

(六)着力夯实韧性城市建设

切实把韧性城市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之中,积极构筑城区安全常态化管控和应急保障体系,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筑牢城区安全底线,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徐汇。

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强化人、物、环境同防,紧盯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关键点关节点,压实“四方责任”,因时因势调整防控手势,强化重点场所、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防控管理,严格落实闭环管理措施,稳妥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加强疫情动态监测和预警预判,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发扬“事不过夜”精神,确保应急响应和处置措施跑在病毒蔓延扩散之前。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高标准建设区疾控中心,深化发热门诊和传染病门(急)诊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居民认真做好“三件套”“五还要”和主动报告、主动检测、主动就诊。

全力维护城区安全运行。健全“1+8+X”平安徐汇运行机制,深化“3461”安全工作体系,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消防、燃气、特种设备等领域隐患排查治理,持续做好老旧电梯安全风险评估,大力推进智慧工地、社区消防安全“微基建”等建设。健全应急管理体系,设立区、街镇两级城市运行和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加强应急资源管理和救援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自律、共治、保障四大体系,加快建设全市领先、国内一流的食品安全示范城区。开展规模化租赁场所专项整治,引导规范宿舍型“一张床”租赁模式。持续抓好重复信访、信访积案化解治理,继续做好长租公寓、教育培训、涉众型金融类、互联网金融类等风险防范,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强化安全韧性适应理念,保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弹性,加强道路、桥梁、市政管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和日常养护,确保城区网络、电力、水、天然气等持续供应,努力减少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等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加强民防地下空间精细化管理,遵循平战结合理念,落实地下空间管理监管责任与物业企业主体责任,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地下空间安全管理能力。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增强安全和抗灾能力,助力构建良性生态运行体系,打造小区、广场道路、公园绿地、河道等样板工程,力争建成2.1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达标区。

 

三、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建设卓越徐汇的新征程上,政府工作要有新作为、新成效,必须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作风优良的政府治理体系,着力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实践贯穿其中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

(一)刀刃向内转职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在更多领域推行告知承诺制。优化升级“住所云”,力争市场主体登记改革在徐汇先行先试。深入开展综合监管改革,深化包容审慎监管,以精准有效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推进“一网通办”迭代升级,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限、下沉个人事项,不断完善“指尖上、家门口、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发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作用,提高热线工单办理实效,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深化政府系统目标管理制度,通过大数据分析预警,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指数。加强财力统筹,压减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用“政府过紧日子”换“群众过好日子”。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强化政府投资等重点领域的专业统筹,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运作效率。

(二)严格依法履职责。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法治政府示范区建设。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司法、舆论和社会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和整改。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组建应急管理局执法大队,推动街镇“一支队伍管执法”。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探索专家顾问、公职律师参与行政复议审理。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发和监督管理,做好备案审查和动态清理。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扩大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范围,切实做到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高质量推进“八五”普法,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三)担当作为强作风。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着力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层层压实责任。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纵深推进廉政建设,加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不断增强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增能,健全街镇居委减负常态化机制,推动行政执法权限、力量和资源下沉,促进社区工作者全面成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公务员素质培养体系,激励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发扬新时代徐汇人“敢为先锋、创造新奇迹”的奋斗精神,增强舍我其谁的冲劲、攻坚克难的闯劲、一着不让的韧劲,放飞想象力,激活创造力,狠抓执行力,不断提升与建设“卓越徐汇”相匹配的作风和能力。

 

各位代表!新愿景引领新征程,新作为铸就新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力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卓越城区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区域型TTO平台

TTO即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指技术转移办公室。徐汇的“区域型TTO”平台在2020年10月底正式设立并实体化运作。

2、“一港一谷一城一湾”

即位于徐汇滨江沿线的四大百万级体量标杆项目。

西岸传媒港由龙耀路、云锦路、龙腾大道、黄石路围合而成,地上建筑面积约110万平方米,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三角总部、上海总站为旗舰,打造国际级文化传媒重镇。

西岸数智谷由瑞江路、云锦路、龙启路、规划丰谷路、龙耀路、龙腾大道围合而成,地上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以西岸智塔为旗舰,构筑集总部办公、国际交流、应用展示、研发转化为一体的数字经济产业地标。

西岸金融城由瑞宁路、中山南二路、东安路、龙腾大道围合而成,地上建筑面积约108万平方米,打造金融、科技、文化融合共生的3.0版金融城,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新增长极。

西岸生命蓝湾位于徐浦大桥以南,涉及华泾园区、关港园区和扬子地块,地上建筑面积约108万平方米,打造研发、临床、制造于一体的生命健康产业创新高地。

3、“5+1+X”土地收储

指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确定的土地储备和征收重点工作目标。“5”即西岸金融拓展区、滨江腹地延伸区、滨江南部延伸段、华泾门户发展区、徐汇中城南片区5大核心功能板块。“1”即1项重点研究区域漕开发中区城市更新。“X”即X幅零星储备地块。

4、“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

“证照分离”是指原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的“相对脱钩”。“一业一证”改革是将市场主体进入特定行业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

5、“1+4+2”国资布局

即形成“1”家金融类集团(徐汇资本)、“4”大综合类集团(徐房、商城、城投、西岸)、“2”个专业类集团(新徐汇、枫林)的国资国企功能布局。

6、邻里汇

即社区服务综合体的升级版,致力于打造融合生活服务、为老服务、健康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等各项服务内容的“便利店”,社区成员开展文化艺术交流、社区公共事务商议、社区发展愿景共商、邻里关系调适的“公共客厅”,和社区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社区基金会、社区志愿者团队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试验田”,已经形成1个国际邻里中心、13个街镇邻里汇以及X个居民区邻里汇的“1+13+X”三级服务体系。

7、“老小旧远”

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四类民生问题,“老”是指养老服务,“小”是指幼儿托育,“旧”是指旧区改造,“远”是指边远地区发展。

8、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是指按照新的社会保险险种进行设计,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对经评估达到一定护理需求等级的长期失能人员,为其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9、“两地五县”

是指云南红河州石屏县、泸西县、元阳县、屏边县和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

10、文明实践“1+13+306”三级阵地

即“1”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个街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306”个居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11、“徐汇文化C圈”

即联动“徐家汇源”“魅力衡复”“古韵龙华”“艺术西岸”等文化品牌,统筹徐家汇体育公园、徐汇图书馆等重要文化项目,形成的“C”字型文化布局。

12、水岸汇

即徐汇滨江岸线特别设置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围绕休憩、便民、资讯、旅游、应急、党群6大核心功能,打造既有卓越水岸品质,又有西岸文化特色,更有生活服务温度的公共服务品牌。

13、徐家汇T站

位于徐家汇核心区域的站点,内设汇客厅、海派廊、服务岛、+U站、慧书房、艺企秀、星剧场、咖啡吧等互动空间,集党群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营商服务站、悦领汇白领服务站等功能于一体。

14、“五违四必”

“五违”即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四必”即安全隐患必须消除、违法无证建筑必须拆除、脏乱现象必须整治、违法经营必须取缔。

15、社区规划师制度

是按照《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建立的制度。社区规划师依据上位规划、城市设计及导则、相关技术规范等,为城市建设管理提供专业咨询、设计把控、实施协调、技术服务。

16、高安路“一路一弄”精细治理试点

是以高安路及高安路18弄“一路一弄”为试点,推动实现形态、生态、业态和文态“四态融合”,建立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智慧化的治理机制,打造街区精细治理和弄堂精细治理的先行示范。

17、“两集中”改革

即推进政府部门的审批服务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审批人员向区行政服务中心集中。

18、“四责协同”机制

是指推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有机协同、合力运行的管党治党责任落实机制。

19、“四个放在”

是指将上海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

20、“四大功能”

即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21、“五型经济”

是指上海大都市经济不同于一般省域经济、一般城市经济的显著特征,即典型的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

22、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在一段时间内达到峰值,之后进入平台期,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中和是指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23、“枫林HUB”

即枫林Health United Business,指徐汇枫林生命健康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旨在构建覆盖原始创新、工程转化到临床验证全过程,初步实现产业化的全链条。

24、“政产学研用金”创新链条

是指政府、产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用户、资本合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25、“两极驱动、东西循环、南北联动、中部提升”

“两极驱动”,以徐汇滨江地区和漕河泾开发区两大增长极为引擎,带动城区高质量发展。“东西循环”,充分发挥东部高质量滨江发展带、西部高能级科创集聚带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资源互联、功能互补、产业互动。“南北联动、中部提升”,推进北部中央活动区、中部更新提升区、南部战略拓展区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城区整体联动提升、协同发展、优质均衡。

26、“两极三区”

“两极”即徐汇滨江和漕河泾开发区两大增长极,“三区”即北部中央活动区、中部更新提升区、南部战略拓展区。

27、徐家汇国贸中心(ITC)

是位于徐家汇商圈的旗舰项目,总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徐家汇”,建成后将拥有370米地标,成为集商业、办公和高星级酒店设施为一体的上海最大综合体之一。

28、“三旧”变“三新”

是指让老旧住房换新颜,老旧社区“穿新衣”,老旧小区居民过上新生活。

29、“乐龄汇”南部养老中心

是位于华泾的重点民生项目,总建筑面积约9.85万平方米,设养老床位1568张,是目前上海区级政府投资建设的规模最大的养老设施项目,致力于打造引领全国、业界领先的高品质养老机构标杆。

30、“无废城市”

是通过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31、“建筑可阅读”

是着眼“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的愿景,通过二维码扫码智慧导览、志愿者人工讲解服务等方式,让中外游客阅读建筑及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

32、“灯塔书房”

是指徐汇区图书馆联合区域内各类阅读主体打造的集高颜值、多功能、便利性于一体的市民身边新型“阅读+”空间,广泛覆盖社区、景区、园区、街区、商圈等多维场景。

33、“五育并举”教育体系

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

34、“医养护居”全程健康服务新模式

“医养”是医疗和养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内养老机构实行全覆盖签约服务,同时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急救转诊绿色通道,优先满足老年人医疗卫生需求。“护居”是生活照料和居家服务,主要指长护险试点,每年对辖区内提出申请长护险试点护理服务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评估等级达到2-6级的老人,要求家庭医生实行全覆盖签约。

35、“云、网、数、边、端、安”

“云”是可用、可控、可统一纳管的各级电子政务云;“网”是电子政务外网;“数”是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介质总称;“边”是视频监控、物联感知等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的设备;“端”是信息系统在指挥大屏、电脑中屏和移动小屏三类终端入口的呈现方式;“安”即安全,是确保数据、网络、系统等处于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状态的能力。

36、“四方责任”

即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的疫情防控责任。

37、“1+8+X”平安徐汇运行机制、“3461”安全工作体系

“1+8+X”平安徐汇运行机制,即“1”个平安徐汇建设协调小组,政治安全、社会稳定、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市域治理、重点人群、反邪教工作、平安宣传暨网络舆情“8”个下设的专项组,“X”个特色机制。“3461”安全工作体系是以区安全生产委员会“34”个成员单位和街道镇为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主体,以危险化学品、消防、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特种设备、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6”大领域为重点,建立健全“1”个安全工作体系。

38、社区消防安全“微基建”

是徐汇区针对社区消防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推出的民生实事项目,包括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场所建设、新型社区微型消防站建设、高层居民建筑消防设施增设或修复、老旧小区敷设消防供水管道、社区应急消防巡回演练、增建一批市政消火栓等六大工程。

39、新时代“枫桥经验”

由1963年毛泽东同志所提“枫桥经验”发展而来。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是指新时代探索创新党建引领、“五治”融合、多元化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等方式,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

40、海绵城市

是指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城市降雨径流,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41、“住所云”

是指汇集全区楼宇、园区、商业综合体等载体基础住所信息,并通过审批端、管理端、物业端、营商机构端实现信息互认共享的数据平台。

主办单位:中国县域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县域 版权所有:中国县域 中国县域QQ:1581746470
  皖ICP备2023017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