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工作报告

固原市原州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3-03-08   作者:中国县域   来源:政府官网   阅读:218   评论:0
内容摘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12日在原州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原州区区长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面对突如其......

固原市原州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12日在原州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原州区区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在区、市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人民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守好三条生命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十三五”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亿元,同比增长5.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同比下降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8亿元,同比下降6.3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亿元,同比下降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25元,同比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80元,同比增长10%。
    (一)疫情防控有力有效。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区上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周密落实防控措施,强化细化“四方责任”,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勠力同心抗击疫情。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和10个工作组,设立9个防疫预检站、553个联防联控点,组织1万多名党员干部群众和志愿者,全覆盖、地毯式排查城乡居民179752户576608人,果断处置2例输入性病例及密接人员,集中医学隔离观察2803人,居家隔离观察15586人,取得了没有发生死亡病例、没有发生医护人员感染、没有发生社区传染的重大抗疫成果。我区17名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驰援武汉,投身抗疫最前线。争分夺秒复工复产。坚决落实惠企减负政策,开展网上审批、绿色通道、特事特办等服务,制定复工复产流程图,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实行差异化复工复产。1401家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复效,农业生产、交通物流、教育文化等社会秩序全面恢复,稳定了供应链产业链,稳住了市场,稳住了企业,经济运行稳定向好。抓实抓细常态化防控。制定常态化疫情防控方案,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做到人员、设备、设施、物资、能力“五个到位”,保持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和发热门诊,强化检测能力培训,加强日常监测预警。坚持“人物同防”,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做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各项工作。一年来,经过全区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卓绝的不懈斗争,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二)脱贫攻坚善始善终。坚持把脱贫摘帽作为新的起点,坚决落实“四个不摘”和“三防”要求,继续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全面完成脱贫任务。把“四查四补”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提高摘帽质量的总抓手,开展五轮系统大排查,解决各类问题3261个,剩余818户2111人未脱贫人口全部脱贫退出,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统筹整合资金8.7亿元,继续实施产业到户项目,培育扶贫车间13家,改造抗震宜居房801套,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8%。新建金融扶贫示范村30个,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51亿元,贷款覆盖率72%。金融扶贫“蔡川模式”被《瞭望》杂志专题报道,并入选联合国扶贫案例。国务院国际发展知识中心权威专家组先后两次专程来我区专题调研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调研成果将作为中国减贫经验向国际社会发布。中央党校精准扶贫科学教研基地在我区挂牌。强化移民后续扶持。重点做好移民群众产业、就业、社会融入3件事情,制定“一户一策”,发展后续产业,开展精准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强化兜底保障,实现移民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无劳动力家庭“应保尽保”。全面提升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做好户籍、社保等接转工作,有序推动社会融入。持续深化结对帮扶。落实闽宁协作、中央定点帮扶资金8200万元,支持发展教育培训、特色产业等项目,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建成彭堡姚磨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园净菜分拣车间、头营杨郎冷链制冰车间,好水川、马逗叔等70家企业570个产品进入全国消费扶贫产品名录,实现销售收入4.08亿元,位居自治区前列。依托铁路扶贫“832”等销售平台、宁夏六盘山特产馆,34家企业300多种农副产品进入东南沿海和铁路市场。“扶志扶智飞毛腿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扶贫典型案例。建立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紧盯因病、疫情影响等六类易返贫致贫因素,建立“一册两单三级联动”机制,对678户2740人脱贫不稳定户、936户3356人边缘易致贫户进行监测预警,做到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纳入、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寨科乡蔡川村和国铁集团原州区工作队被推荐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人被推荐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头营镇杨郎村“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经验做法得到自治区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自治区推广。我区脱贫攻坚成果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主流媒体刊登报道350余篇。
(三)产业发展提质提效。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质发展现代农业。冷凉蔬菜产业,以建设“西部重要的菜篮子”为目标,巩固提升4个万亩、10个千亩露地蔬菜基地和28个设施农业园区,新建旱作覆膜集雨保墒蔬菜基地2个,建立永久性蔬菜基地6个,培育杨郎瓜菜产业示范村,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实现总产值13.6亿元。冷凉蔬菜“绿色银行”助农增收案例入选全国“2020民生示范工程”,头营镇杨郎村荣获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草畜产业,建成万亩优质苜蓿种植基地2个、集中连片万亩青贮玉米示范基地4个,带动全区种植青贮玉米20.2万亩、优质苜蓿8万亩、禾草15万亩。新建肉牛养殖节本增效科技示范点2个,培育万头肉牛养殖示范乡镇2个、千头肉牛养殖示范村12个,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家。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5万头、74万只,实现总产值11.2亿元。国家牧草产业体系“一县一业”服务原州区牧草产业发展推进会、全市首届肉牛美食文化节在我区成功举办。特色产业,新建千亩小杂粮集中连片示范基地11个,带动种植小杂粮5万亩。培育养鸡专业合作社4家,建设兴百业高品蛋鸡产业园,生态鸡养殖规模达到35万羽。完善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繁育原原种4600万粒,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3.5万亩。中药材、蜜蜂、肉兔等特色种养业发展壮大。我区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第三批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固原鸡”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稳定发展新型工业。认真落实“工业发展八条意见”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意见”,培育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小升规”后备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中小企业4家,规上工业同比增长10%。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扎实开展“高质高效招商引资年”活动,兴百业高品蛋鸡、融侨(丰霖)肉牛、双文绒业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成功落地,实现到位资金28.34亿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扎实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全年接待游客102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达到1110万元,“丝路重镇·魅力原州”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区被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长征片区,河川乡寨洼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张易镇宋洼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实施“消费回流”计划,举办大型促销活动25场次,实现销售收入1.13亿元。
(四)生态环境向好向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生态建设卓有成效。按照“一屏一带一线三区”建设思路和“四个一”林草产业规划布局,加快生态功能区修复治理,完成六盘山外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区域营造林18.4万亩,绿化旅游环线和乡村道路249公里。推广种植“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10.4万亩,“一棵草”83.5万亩。成功举办首届“苹果采摘节”。严守“三条红线”,强化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建立网格化监管常态化巡查耕地保护机制,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生态红线优化调整和河湖岸线划定。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严格落实“河长制”,全程巡查守护河道,清理垃圾10万余方,拆除违法建筑38处,封堵非法排污口2个,整治“散乱污”企业109家。实施清水河(北环路—沈家河库尾)水环境综合整治、市区过境段3#人工湿地项目,清水河流域水质有效改善、水生态功能稳步提高。清水河三营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IV类,清水河二十里铺、冬至河入清水河2个区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Ш类。何家沟水库建成蓄水,年新增4000万方黄河水,有效保障27万亩川台地高效灌溉用水。清水河湿地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扎实推进“四尘同治”,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六个100%”防控措施,关闭散煤销售点16家,配送优质煤5740吨,全面完成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全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7%。土壤污染治理不断加强。完成重点行业企业地块基础信息调查、风险筛查核实及初步采样调查。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自治区党委第三生态环境督察组转办70件38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五)城乡发展互促互融。坚持宜居宜业、产城融合,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形成城乡同步提升、互动发展新格局。城市管理成效明显。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和“街长制”,重拳整治文化巷、九龙路占道经营,智慧环卫管理系统投入使用,机械化清扫率提高到75%,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落实物业服务企业综合考评、督查通报制度,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加强违建巡查管控,拆除违法建筑4.7万平方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建设寨科、炭山2个美丽小城镇,张易田堡、寨科蔡川等8个美丽村庄,建成中河小沟、开城小马庄等14个环境整治示范村。开展“五清一改一绿”行动,积极创建自治区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应用试点示范,100个村委会实现太阳能供暖,建成农村卫生厕所8157座。基础建设明显提升。巩固提升“全国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成果,完善“四纵六横六连”公路网,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设立“路长”160名,新修农村道路370公里,管理养护乡村道路1599公里。我区被列为全国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示范县。建成上滩、乔家沟水库,除险加固寺口子、沈家河水库,实施清水河至毛家沟、三十里铺至大马庄河库连通工程,完成三营甘沟等7个高效节水灌溉项目2.7万亩,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区被评为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六)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教体事业全面进步。深入推进办学模式改革,组建“教育集团”9个、“城乡办学共同体”8个。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新建小学2所、幼儿园2所,建成自治区“互联网+教育”标杆学校6所。“互联网+教育”达标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各类赛事活动11场次。教体局被教育部确定为“篮球校园满天星训练营”。健康原州稳步推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以区医院为枢纽,建立远程心电、远程影像中心和远程门诊,“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诊疗体系初步形成。完成区医院搬迁,建设中医康复楼、放疗中心,“三乙”创建全面推进。寨科、彭堡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国家标准。黄铎堡镇被评为国家卫生乡镇。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广泛开展全民悦读朗读大会、“诗书原州”大讲堂、送戏下乡等系列活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完成文澜阁抢险加固工程。坚持依法修志编鉴,实现二轮志书、综合年鉴全覆盖。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600元/月∙人和4560元/年∙人,新增保障对象3430户4869人,动态调出2807户4835人。发放临时救助资金3089万元、价格临时补贴785万元。续建老年养护院,新建农村老饭桌5个,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168元,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任务全面完成。完成386名退役军人养老接续工作。发放创业贷款及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1.12亿元,培育533个创业实体,支持495户农村妇女创业。城镇新增就业3626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2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18.63亿元。我区荣获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七)重点改革稳步推进。围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1+9”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减免税费3.9亿元。建成“163”政务服务平台,90%以上事项实现“网上办”。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一窗”受理、“一门”通办。积极办理“12345”便民服务热线转办件,群众满意度达到99%。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加大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工作力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综合医改,稳定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占比达到70%。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完善药品补偿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持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黄铎堡老庄、曹堡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扎实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认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28.5万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96家,辐射带动农户4.2万户。
    (八)依法治区力行力效。持续巩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区)”成果,打造新时代原州“枫桥经验”,不断完善“访调一体化”机制。持续深化乡村治理、工程建设等13个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彻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和信访案件“包案”制度,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基层宗教治理,坚决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我区被列为自治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责任述法试点县(区)。树牢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确保全区安全形势稳定有序。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宋家巷社区被推荐为“全国减灾示范社区”。
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扎实做好民兵预备役、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工作。聚焦质量强区,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序推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审计、供销社、消防和气象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在区、市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三个着力,守好三条生命线,打赢三大攻坚战,果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彻底撕掉了“苦瘠甲天下”的历史标签,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积累宝贵经验、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坚持走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经济总量绝对值稳居山区9县(区)首位,增速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7%。实施重点项目438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亿元,经济发展呈现全面提升、总体平稳的良好态势。
    ——脱贫攻坚如期收官。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1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3万群众搬出大山,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摘帽,谱写了原州人民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篇章,开启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2019年在自治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位居第一。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完成营造林7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1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3.07%。矮砧密植苹果、红梅杏等经济林发展迅速,“四个一”林草产业面积达到193万亩。和泉、杨郎、姚磨、大店4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建成清水河城市过境段人工湿地、三营污水处理厂,清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考核标准,空气环境质量稳居8个市辖区首位。   
——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化,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冷凉蔬菜种植和牛羊禽饲养提质扩量,粮食总产量达到20.2万吨。培育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示范企业33家,规上工业产值增幅居自治区前列。“农家乐”“农家客栈”等新型旅游业态蓬勃发展,旅游社会总收入达到2.6亿元,电商年交易额突破2亿元,产业发展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以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幸福的美丽家园为目标,建成美丽小城镇9个、美丽村庄52个,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新增等级道路1050公里,率先在宁夏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现了村村通客车、通沥青水泥路。我区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存量危房全面消除、安全饮水全面覆盖、村组道路全部硬化,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区面貌彻底改观。坚持市区“一盘棋”思想,抽调精兵强将400余名,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攻坚,开展博物馆周边、古城墙遗址公园等7个片区旧城改造土地房屋征收工作,实施棚改2.9万户。积极配合完成东环路、北环路、机场路绿化等工程。推行城市保洁精细化管理模式,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城市绿地率达到34.7%。城市服务功能大幅改善,市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昨日干部的辛勤汗水换来了今日城区的优美整洁、文明宜居。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
——民生水平大幅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建成一批标准化学校,全面实施“互联网+教育”,率先在宁南山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培育文化大院55家。获得“中国诗歌之乡”殊荣。累计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31.62万人次,工资性收入63.88亿元。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参保人数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3.95%和8.86%。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连续三年受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学习“枫桥经验”,推广“134”模式,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公开招聘189名社区工作者,41个社区办公场所得到有效解决,社区治理迈出了坚实步伐。全市社区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深入实施“七五”普法,着力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法治原州”“平安原州”建设质量持续提高,社会局面和谐稳定。
过去的五年,在脱贫路上,我们步履坚毅、挥洒汗水、重复琐碎、坚守平凡,广大干部舍小家、顾大家,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好多同志带病坚持、透支健康,把论文书写在原州大地上,把汗水浇灌在原州田野上,夺取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在抗疫途中,我们闻令而动、披荆斩棘、风雨同舟、共克时艰,广大党员当先锋、作表率,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家园,干部群众日夜值守、冒疫奔忙,争分夺秒抗疫情、全力以赴战病魔,以铮铮血骨筑起了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回顾过去的五年,使命光荣伟大、过程异常艰辛、结果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市党委、政府深切关怀的结果,是区委正确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支持,全区上下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驻原单位、驻原部队和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所有为原州区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成就,收获满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还不够,经济发展不够充分,三产融合发展新业态较少。二是大项目好项目偏少,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需持续发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四是财政增收日益困难,刚性支出大幅增加,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五是基层减负还需持之以恒,干部工作作风还需持续转变。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不回避、不懈怠,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分析,以超常规的举措加以解决。
“十四五”目标任务

初心铸就辉煌,使命引领征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为此,我们要充分认清形势,坚定发展信心,鼓足干事劲头,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创新突破,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一件抓落实,奋力开创新时代原州发展新格局。
“十四五”时期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党中央和区、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决守好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上“争上游”,在发展冷凉蔬菜、高端肉牛特色产业上“立标杆”,在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上“树典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出样板”,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作示范”,奋力开创新时代原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R&D投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三次产业优化升级,高端肉牛、冷凉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品牌效益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四个一”林草产业规模效益日渐显现;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培育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现代服务业体系不断健全,占比合理适中,争创“生态经济产业示范区”。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党中央和区、市重大改革任务落地见效,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充满活力,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升,统一高效规范的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新成效,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的良好机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基牢固。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29%和85%以上,各类水体水质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土壤污染风险有效防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生态文明体制更加健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生态保护体系、污染治理体系、水源涵养体系、资源利用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和8.5%以上。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教育原州”“健康原州”“诗书原州”建设水平加快提升,教育现代化进程位居山区9县前列,人均预期寿命基本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社会保障待遇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更加广泛深入,行政执行力、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基层治理责任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各民族深度交融,宗教中国化方向深入推进,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持续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不折不扣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着力推进先行区建设。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河道治理、重点村镇防洪工程,建设安全堤防,稳定河道河槽河床排洪输沙功能,消除境内水患,确保清水河水清河畅、长久安澜。大力实施淤地坝建设、小流域治理、基本农田建设、水库联蓄联调、智慧水利等工程,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巩固提升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持续落实河长制,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治理农村污水排放,推进小城镇、中心村污水管网覆盖。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实施“四个一”林草产业、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建立落实山长制、林长制,严格落实禁伐、禁垦、禁采、禁牧“四禁”规定,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安全性、稳定性,持续擦亮绿色生态名片,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二)聚焦厚植发展新优势,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围绕冷凉蔬菜、草畜、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特色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加强与科研院校战略合作,在农业循环经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业节能降耗等方面取得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壮大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完善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推行“基地+项目+人才”模式,重点引进青年创业人才。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加快“飞地”实验室建设。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提高R&D投入强度。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全面推广“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农户”模式。
    (三)聚焦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抓好冷凉蔬菜、草畜、生态鸡及特色种养为主的“3+X”产业体系建设。建设清水河沿线冷凉蔬菜产业带。推进草畜产业全链条发展,依托融侨(丰霖)肉牛生态产业园等养殖基地,加大高端肉牛区域品质培育,创建有机、绿色高端肉牛示范区。以兴百业高品蛋鸡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做大蛋鸡养殖规模,建设一批千羽、万羽林下蛋鸡养殖示范基地。实施绒山羊品牌建设工程和地方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示范带动绒山羊存栏量达到50万只以上。优化布局小杂粮、中药材等地方特色种养业,推广张杂谷等优新品种,建设千亩集中连片示范点10个,带动全区种植小杂粮5万亩以上。马铃薯原原种繁育能力稳定在1亿粒以上,建成一批原种、一级种薯繁育基地,扩大“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影响力。把“四个一”林草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主推苹果、红梅杏、元宝枫等适宜品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双赢。通过落实优惠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建立包抓机制、优化服务质量等措施,新培育一批规上企业,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创新创业。实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挖掘境内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响“丝路重镇•魅力原州”旅游品牌。推进老城区商圈新业态、新消费项目开发,全面完成乡镇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提升。
    (四)聚焦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增强经济协同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区位优势,着眼畅通冷凉蔬菜、优质牛肉等特色产品流通渠道,构建现代物流体系,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批发市场和外销窗口,扩大宁夏六盘山特产馆覆盖面,打通原州优质农产品线上线下市场通道。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用好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平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来原投资。促进消费升级,开展消费惠民计划,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扩大乡村消费。实施新兴消费扩容提质工程,推动吃住行娱购游,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努力打造宁南区域消费中心。
    (五)聚焦释放发展新动能,着力推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放管服”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地区合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1+4”专项行动。聚焦产业扶贫、劳务协作等重点领域,加强协作平台和载体建设,深入开展人才交流、文化交流、市场互通、资源共享。
    (六)聚焦乡村全面振兴,着力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抓住我区被列为国家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区)机遇,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实施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工程,加大移民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力度,重点解决产业、就业、社会融入3件事情。统筹推进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探索“空心村”治理机制,保护一批传统村落,提高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经济性和便捷度。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实施“互联网+农村供水”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打造一批美丽宜居乡村。抓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动力。   
(七)聚焦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城镇规划建设治理,提高城镇要素吸引力、承载力,增强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城乡一体发展。加快清水河片区棚户区改造,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深化“智慧原州”“智慧社区”建设,打造“10分钟”社区品质生活服务圈。提高城镇产业带动能力,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品质生活圈建设,提升镇区学校、卫生院、农贸市场等民生服务设施配套,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切实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构建城乡快捷高效的交通网、信息网、服务网,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八)聚焦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着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民生为本,大力实施民生重大工程。着眼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学幼儿园,争取建设原州职业高中,新建宁夏飞毛腿技师学院,改扩建实训基地,培育本土人才,实现技能培训与增加就业互促双赢。持续提升“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水平,开展教师素质、教育质量“双提升”行动,深化学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打响教育原州品牌。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树立大健康理念,构建“平战结合”卫生应急管理服务长效制度,建设中心卫生院发热门诊、隔离医学病区,切实提高乡村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区医院二甲升三乙。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擦亮“中国诗歌之乡”名片,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文化遗产挖掘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和红色文化保护展示等工作。
(九)聚焦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类破坏活动,维护好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建立健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社会机制。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抓好乡村、社区、宗教、校园、企业、社团6项治理工作,开创社会治理新格局。整合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资源,提升法治服务效果。

2021年工作任务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奋进“十四五”、逐梦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要立足新起点,齐心加油干,决胜第一战,全力抓好今年各项工作,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粮食产量保持稳定。节能降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大战还未完胜、大考正在继续。我们要保持一如既往的决胜劲头,以更大定力抓统筹、抓重点、抓落实,确保区内疫情不发生、输入疫情不扩散、经济发展不停步。持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加大应急保障物资储备,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充分发挥“大数据手段+网格化管理”作用,用“数字治疫”彰显城市智慧。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持续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互联网+医疗”创新应用。持续落实“四方责任”,坚持“人物同防”,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加大对冷链运输、快递物流、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排查,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社会防线。
(二)坚持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消除绝对贫困为新起点,有序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财政投入力度、帮扶力量不变。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新的返贫致贫。扶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稳定销售。实施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工程,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重点做好产业支持、就业帮扶和社会融入“后半篇”文章。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持续发挥效益。兜住民生底线,规范管理公益性岗位,促进弱劳力、半劳力家庭就近就地就业,保障基本生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高标准谋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推进,切实抓好政策、规划、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六个衔接”。科学调整农业产业项目库,将“精准式”帮扶与“普惠式”共享发展有机结合,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完善乡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及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深化帮扶协作。用好用活闽宁协作、中央定点帮扶等社会力量,继续深化交流互访,强化结对帮扶,促进产业带动,推进劳务协作,拓宽帮扶协作领域,全面提升协作效能。扎实开展专馆专柜专区建设,继续推进消费扶贫,进一步扩大农副产品“进站上车”规模,布设福建“宁夏六盘山特产馆”分馆15个。
    (三)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持续走好高质量发展路子。着眼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深刻转变。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R&D投入强度较上年递增30%。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新建科技创新平台2个。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完善农业“三大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让更多的原州产品走进北上广深,打入高端市场。让冷凉蔬菜更“冷艳”。在清水河北部打造2条蔬菜产业带,重点打造彭堡姚磨等6个万亩和头营马园等12个千亩标准化露地蔬菜基地;在南部推广旱作蔬菜覆膜集雨保墒技术,引导蔬菜产业带由北向南延伸,总面积达到25万亩,总产量超过90万吨,产值达到16亿元。让固原肉牛更“牛气”。建成融侨(丰霖)肉牛屠宰加工厂,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进草畜产业全链条发展。培育肉牛养殖大户500户、家庭农场60个、合作社30家,发展万头肉牛养殖乡镇2个、千头肉牛养殖示范村10个,肉牛饲养量达到30万头。让高品蛋鸡更“高贵”。依托兴百业高品蛋鸡产业园,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扶持壮大宁夏好水川等一批本土养鸡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健全有机肥、优质玉米种植等上下游产业,实现产业、人才、技术本土化,养殖规模超过120万羽。让特色种养更“独特”。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蜜蜂等特色种养业,繁育马铃薯原原种5000万粒,建设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1个,带动种植面积15万亩;大力推广张杂谷等优新品种,建成千亩集中连片示范点10个,带动种植小杂粮5.5万亩。让原洲源味更“有味”。申报原州西兰花、娃娃菜、肉牛3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完成认证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4个,建立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基地2个。在广州江南市场等地建立5个蔬菜销售租赁档口,在银川、兰州建立农产品特产馆。持续扩大原洲源味品牌影响力,利用品牌效益带动特色产业、“带火”一方经济。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积极创建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区)。积极发展新型工业。培育规模以上企业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示范企业8家,成长标杆企业2家。扶持民营经济创新创业,引导重点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智能化改造。完成兴百业高品蛋鸡和融侨(丰霖)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双文集团绒山羊养殖场、羊绒加工项目。建设宁夏飞毛腿技师学院公共实训基地,引进全自动生产线10条,实现年产值10亿元。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开发青石嘴红军长征战斗旧址、杨郎红色旅游小镇等景点,发展张易毛庄至开城青石“红色军旅游”;开发战国秦长城遗址、原州古城、黄铎堡古城等文化遗存,发展“历史文化游”;建设一批体验型、休闲类的田园综合体、农家乐和乡村民宿,发展避暑休闲、梯田观光等“康养度假游”。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电商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30个、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市场主体10家,实现年销售额增长30%以上。扩容提质商贸服务,主动参与“宁夏优品全国行”活动,挖掘“打卡原州”消费热点,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借助铁路“12306”等消费平台、宁夏六盘山特产馆,拓宽销售渠道,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健全市场流通体系,推进欣丰现代物流、杨郎冷凉蔬菜基地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争取京东城市仓、交通物流产城融合等项目落户原州。持续抓好项目建设。抢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机遇,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强产业的大项目、好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对谋划的126个项目,实行“保姆式”服务,强化领导包抓责任制,全力做好项目建设保障工作。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高服务意识,深化招商引资“1+4”专项行动,强化以商招商、以商会招商、以老乡招商,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兑现优惠扶持政策,实现全年到位资金23亿元。
    (四)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建设宜居宜业家园。坚持城乡统筹、产城融合,高质量推进城乡规划布局、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智慧城管”建设,加快无人机巡查系统运用。健全物业管理纠纷调解机制,加快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强化公租房动态监管,加大违建查处和拆除力度,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建成美丽小城镇1个、美丽村庄3个。建设张易宋洼等6个垃圾分类示范村,改造抗震宜居农房600套。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现行政村清洁取暖、环卫保洁全覆盖,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6%。实施头营三和等8个污水收集管网及配套项目。全力推动“厕所革命”,建成农村卫生厕所2万座。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完善“四纵六横六联”公路布局,全面落实“路长制”,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全国示范县建设,续建官厅至固原、湾掌至三营公路,建设G344至孙家河等农村公路12条,农村联户巷道180公里。加快“互联网+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依托何家沟水库扬黄调蓄工程,在头营、三营等4个乡镇,配套建设现代化生态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实施清水河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11.9万亩。
    (五)坚持生态立区,持续推进美丽原州建设。加快推进山绿与民富共赢,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实施营造林17万亩、草原生态修复1万亩、退牧还草工程毒害草治理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6%以上。建成黄铎堡黄湾、三营甘沟等千亩以上“四个一”林草种植示范点10个,带动发展“四个一”林草产业90万亩以上、庭院经济4.8万亩以上。加强自然资源管护。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完成开城和泉、中河丰堡等20个村庄规划编制。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安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四尘”同治,强化散煤煤质监管,开展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回头看”专项检查,巩固露天开采矿山深度整治成果,依法查处秸秆垃圾焚烧行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展涉水企业污染防治整治专项行动,加强排污口监管,强化水体治理,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确保清水河三营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IV类,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大重点企业监管力度,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及时查处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坚决防止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反弹。
(六)坚持人民至上,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突出民生导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建设小学5所、幼儿园3所,推广“集团化学校”“城乡共同体”“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依托“互联网+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所有的孩子“有学上”,让更多的孩子“上好学”。加快健康原州建设。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提升慢性病防治水平。持续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实现区、乡、村三级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高度融合。加大与上海长海医院、北京大兴医院等名院协作,不断提高救治水平,破解“看大病难、看大病贵”瓶颈。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举办第二届民俗文化旅游节,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乡村、进校园等群众文化活动。围绕“全民阅读·诗书原州”,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读书活动。加强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开展“一地一品”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注重田径、篮球等特色优势体育项目发展,打造原州体育品牌。强化社会综合保障。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16亿元以上。依托社会帮扶协作,充分发挥铁路帮扶、闽宁协作优势,打造原州劳务品牌。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和机关事业单位培训实习等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加大对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创业支持力度,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00万元,培育创业实体500个,创造新岗位1450个。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认真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工作,加大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关心关爱服务,让每个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七)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释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全面推行“163”政务服务模式,深化“不见面、马上办”“一件事、一次办”,可办率和不见面办理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实现审批服务“全时办、不断档、不打烊”。大力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实现一张清单告知、一张表单申报、一个窗口受理、一个平台流转。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县域内就诊率超过9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提高到65%以上。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后备人才培养。加快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发热门诊、隔离医学病区,完善药品、医疗器械、医用材料等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制度,切实提高乡村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持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利益分配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试点工作,投入资金2000万元,扶持20个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行政村年终分红达到50%以上。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家庭农场3家、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示范站(点)3家。
    (八)坚持创新基层治理,持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理机制。完成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村(居)班子。完善基层宗教治理体系,排查化解宗教领域矛盾纠纷,依法打击非法宗教传播渗透。扎实开展“八五”普法,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坚决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自治区、固原市下达的指标内,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加强国防教育,扎实做好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大力支持老龄、残疾人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积极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依照法律章程开展工作,发挥审计监督与服务作用,为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继续加强物价、统计等工作。

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使命呼唤担当,奋斗成就梦想。我们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一)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做到政治坚定。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一以贯之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行动上紧紧跟随,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市党委、政府及区委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切实为我区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走在前提供坚实政治保障。   
(二)坚持法治思想,始终做到依法行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坚决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切实做到政府各项决策都有法可依。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程序、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充分听取老干部、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虚心接受媒体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切实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坚持不忘初心,始终做到实干为民。牢记为民初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民造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高为民服务本领,坚决克服思想懈怠、本领恐慌,以实干见能力,以实干见成效,以实干见忠诚,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推动政策向民生聚焦、资源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干出实打实的新成效,干出群众点赞的好口碑。
(四)坚持从严从实,始终做到清正廉洁。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持之以恒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锲而不舍纠正“四风”问题,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坚决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精打细算、严控开支,把每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把有限的资金更多投入到保民生、保运转、保发展上。
各位代表,“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市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附:有关情况说明
1.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四方责任:即属地、行业、单位、家庭个人四方的责任。
4.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5.三防:即持续发力防松劲、严把标准防闯关、巩固成果防返贫。
6.四查四补:即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
7.一屏一带一线三区:即一屏,六盘山为主体的生态屏障;一带,农田防护林带;一线,旅游环线林草花景观带;三区,林果产业区、花卉苗木产业区、饲草和观赏草产业区。
8.三条红线: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9.四尘:即扬尘、煤尘、烟尘、车尘。
10.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11.三个着力:即着力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着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着力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基础。
12.三条生命线:即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三条生命线。
13.三大攻坚战: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精准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
14.“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即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工业中小企业。
15.六废:即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粪便、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
16.R&D:即“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指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
17.农业“三大体系”: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18.放管服: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19.“134”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即成立一套组织机构;完善镇、村、组三级网络;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四项制度(领导开门接访、主动下访制度,“两排查一分析”制度,重要节日和重大节点排查制度,领导干部包案化解制度)。  

主办单位:中国县域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县域 版权所有:中国县域 中国县域QQ:1581746470
  皖ICP备2023017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