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要市委书记武临黔
广东省高要市委书记武临黔
武临黔同志2006年2月到高要工作,2006年2月至2006年10月,任中共高要市委副书记、市长;2006年10月至现在,任中共高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自担任高要市委书记以来,武临黔同志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和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大跨越”的奋斗目标,狠抓发展要务,落实维稳责任,牢记民生重要,把握队伍关键,全力推进高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政绩突出,亮点纷呈。
在他的领导下,高要先后获得了“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广东省绿色名市”,“广东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市”、“广东省蔬菜产业龙头市”等多项殊荣,高要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广东省和肇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敢闯敢干 开拓进取
三年多来,武临黔同志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在求实、求新上狠下功夫,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制度和工作方法,不断开创高要各项工作新局面。自2006年10月担任市委书记后,他确立了“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大跨越”和“本届党委、政府任期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3亿多元增加到10亿元”的奋斗目标。
在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建设中,他提出并实施了“六个抓”:一是抓工业经济,强财政实力;二是抓农业发展,富一方百姓;三是抓城乡建设,促繁荣兴旺;四是抓综合治理,建和谐社会;五是抓机关作风,树政府形象;六是抓队伍建设,强执政能力。在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上,他注重抓大事、要事,主持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新举措,通过发展来解决前进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比如,在破解工业经济总量不够的难题方面,出台了市级工业园区的税收奖励政策和镇级工业园区的考核办法、完善了重大项目引进和企业“总部经济”及纳税超收激励机制、扶持支柱特色产业发展等政策。实践证明,这些目标和措施是符合高要实际的,而且是十分有效的。
勤政为民 率先垂范
武临黔同志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到点到位。他多次强调,成绩是靠干出来的,高要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跑步前进,发展一刻也不能放松。三年多来,他从来没有节假日休息的概念,几乎每天从早工作到深夜,为了推进高要的园区经济发展不辞劳苦,只要是为了发展的事情,他总是亲自到位,在金淘工业园建设问题上更是呕心沥血,成功收回了5300多亩土地,完善了金淘工业园产业结构和规划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引进了金利港、北新建材、华高不锈钢等一批重大项目,“金陶”变“金淘”,使金淘工业园成为高要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武临黔同志抓发展的思路非常清晰,推进工作的措施非常得力。在政府土地储备方面,他精心运筹、周密规划,通过城市规划修编和城镇规划修编,储备了2万多亩建设用地,为高要的项目引进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建设用地保障,积聚了发展后劲。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他一方面抓规划和项目引进,另一方面抓市政设施建设,通过引进碧桂园、祈福等品牌房地产企业落户建设,并通过大手笔投入推进市政项目建设,使高要城市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
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
武临黔同志到高要工作三年多来,高要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势强劲。2008年,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2007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52.8亿元,比增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88亿元,比上年净增3亿元,比增57.98%,实现了三年翻一番多,总量跃居全省67个县(市)第三位;财政综合增长率为62.41%,连续两年在全省67个县(市)考核中排名。
二是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全市共引进项目133个,实际吸收外资1.59亿美元,比增16%;实际引进民资46.1亿元,比增20.1%。
三是园区载体建设上新水平。总体规划面积90平方公里的“六园一带”产业园区(金淘、金盛、金渡、西区、白诸、禄步和白金龙工业带),目前已开发35.5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金利镇五金产业集群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打造了良好的平台。2009年,全面启动石洞4500亩产业园区、马安9500亩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建设。
四是城市建设有新突破。加大力度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城区新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8.5平方公里增加到38.8平方公里。全面启动了万亩江滨新区征地工作,以碧桂园、祈福两大品牌为依托的新兴江“一河两岸”江滨新城已初具规模。以房地产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市城区在建楼盘15个,施工面积达120.19万平方米,是前几年的10倍多。
五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自2007年在全省首创“百局千企”支持新农村建设活动以来,全市有662家企业与455个村建立了“村企联姻”关系,共投入资金3800多万元。全市累计已创建省卫生村227个、生态文明村56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