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州平定号称有八景。随着时光的流逝,古代的八景至今可观者已不多,代之而起的是更多的现代人文景观。但追忆八景之盛,足可显古董之繁华以及自然风貌的瑰丽。红楼晚照位于今上城钟楼(阳春楼)旧址。此处昔有红楼,后遭火焚。明弘治十三年(1491年)在红楼旧址建天衢阁,又毁于清乾隆九年(1744),复于十二年改建为钟楼,名阳春楼。《平定州志》载:"红楼晚照,相传今天衢阁上,旧有楼,高若浮图,夕有返照,后遭火毁。冠山雨过位于州城西南八里的冠山,文物古迹遍地,风景名胜满眼。雨后的冠山,更是苍翠滴。有诗曰:"朝过雨岚飞黑水,晚垂虹带挂晴空。" 白岸秋霜位于州城东南十五里的西白岸村。旧日此地山高林,满目枫树。秋来霜打红叶,堪为一景。阳泉春色位于州西十五里的大阳泉村(今属郊区),昔有五泉平地涌出,山花野树,风景宜人。五渡平波位于州北十五里面狮脑山(今属郊区),昔有五个渡口,平波泛光,宛如水乡。帽石烟凝位于州西二十五里的狮脑山(今属郊区),山有巨石,烟霭笼罩,尤为壮观。清泉浸月位于州西三十里庙上村(今属郊区)。该村有龙母祠,祠院中有清泉池。清泉池实为一井,深10米,井台为八角形,其西侧有一石罅,泉水从罅中流出。双林古寺位于州西南八十里松曲村(今属昔阳县)。双林寺现已废。古州八景今何在? 古州平定人杰地灵,据考证州境八景颇为传奇,景色确实壮观,引人入胜。然而岁月的流逝,经过了多少烽火狼烟,人间劫难,成是现代化的建设、工业生产的严重污染,多数名胜美景失去了她昔日的绰约风姿,抑或被历史的长河所湮没,再无踪迹。 这八景是:红楼晚照、冠山雨过、白岸秋霜、阳泉春色、五渡平波、帽石烟凝、清泉浸月、双林古寺。
“红楼晚照” 古州城廓之内美景之一。据《平定州志》记载:“红楼晚照,相传今天衢阁上,旧有楼,高若浮图,夕有返照,后遭火毁。”昔日壮景“红楼晚照”遭焚后,就只有榆关门外的天衢阁了,那“高若浮图,夕有返照”的绚丽美景就只能沉载史册而与今无缘了。而几经修复的天衢客也是乾隆九年遭毁,就连后来在旧址上改建的阳春楼,也早已荡然。近年来,每逢元宵佳节,华灯高悬,万家灯火喜庆之时,人们在榆关门旧址搭起一个现代化的古牌楼,灯火辉煌,倒也华丽,取名“红楼晚照”,众多游人还在牌楼前驻足留影,虽然远不比昔日风彩,但也能引起今人对美景的众多凭吊。
“冠山雨过”,冠山,巍峨耸天,风光猗丽,远眺如黛,近仰似屏,苍松翠柏,郁郁苍苍。《平定州志》称“壮如冠,故名。”此山为州境内最高的山峰之一。“屹立、陡岚的冠山,峰峦飘云,氤氲漫漫,辄雨过天晴,青碧葱笼,山明水秀,滴翠清心,倘远隔多里,也历历在目,煞是好看”。此时便构成一幅“冠山雨过”的亮丽美景,方圆多里都可饱览,犹若海市蜃楼。古人曾有“朝过雨岚飞黑水,晚垂虹带挂晴空。阳来云气连山岛,日上霞光近九重”的诗句,也是此景之写照。如今,林立的高楼,耸天的烟囱,多少隐没了人们的视线,“冠山雨过”之美景也再不尽然,然而一条光滑的水泥大道,可舒服地带你到冠山的怀抱,尽情领略那幽深的景致,欣赏那遍地的文物古迹,贤墨宝。冠山文化正在弘扬。
“白岸秋霜”昔日白岸(东西白岸一带)枫树满山遍岭,每逢秋高气爽之季,起伏的山峦丛林尽染,满目似火,衬以秋季绽开的花朵,更是锦上添花。鸿雁南飞,白霜降地,赤赭欲滴的红叶上,披上一层洁白晶莹的薄纱,真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之美,更加上旭日东升,朝霞异彩,天山一色,相映成趣,绘成一幅“白岸秋霜”旖旎绚丽的胜景。“白岸秋霜”之妙还在于白岸之地霜来迟,此地为一大奇迹。而今的白岸山峦,已是荒山秃岭,平庸无奇,再不见“卷卷云外松,磊磊涧中石,秋气葱萧条,月落使林白。”(知州吴祖安诗)的倩姿。
“阳泉春色”,阳泉,即大阳泉村,昔日的阳泉,即是大、小阳泉之称。《平定州志》记载:“在州西15里,泉源有五……,平地涌出,本名漾泉,讹为阳云。”可见,而今高楼拔地,鳞次栉比,交通大道,熙来攘往,参天烟囱,浓岚雾燎的现代化城市,原来却是一处风光秀美清新聒静的水乡之地。每逢明媚的春光莅临大地,狮子山下的大阳泉,面向艳阳,可花姹紫嫣红、桃李含苞欲放,前者末凋,后者馥香、万紫千红、蜂绕蝶戏、芬芳四溢。“阳泉一曲水湾环,分外然客意闲。”涓涓流荡的五股泉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堤边杨柳吐絮,倩影倒垂,迎春的鸟雀嬉戏于树梢,仰眺远山如黛,近景含翠欲滴。更有“三扬十柳五槐”的苍劲古树为阳泉之春平添一景。沧桑巨变,春色如烟,往昔静谧、幽雅的阳泉春色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煤乡胜景。
“五渡平波”五渡曾有五个溪滩,即五个渡口,故名。今属阳泉郊区。查《平定州志》云:“五渡水,在州北十五里,有三源:一出四角山,一出黄沙堰,一出鹿泉山,南流五渡合桃水”。昔日五渡河水,常年不涸,河床坦荡,旷阔平展。夏季桃河暴怒,汹涌澎湃,湍流直下,但一经五渡,宽阔平坦的河道,便柔情绵绵,平稳如镜,似缎的波纹,悠扬静谧,汩汩而下。两岸杨柳桑槐,遍地野花异卉,一派“风碎花千劲,烟团柳四垂”的可人景象。大雨过后的五渡平波“一渡溪水五重滩,雨后行人过最难,碧映的山留翡翠,清涵树色浸琅玡,风生浪卷湘潭橹,日映波沉碧玉盘。我欲放怀眈胜览,何如庄子坐视澜。”真正的惬意美景。而今,展现在你面前的五渡,已是一个崭新的现代形象,俱往矣,“五渡平波”新的美景还看今朝!
“帽石烟凝”,与冠山齐字盛名的蒲台山(狮垴山)蜿蜓、挺拔,气势雄伟,山上树木参天,葱葱繁茂,野藤荆簇,花团似锦,山壁古刹幽幽,悬崖奇石嶙峋,一派野景奇色。昔日山庙里模卧一硕石,即冒石。冒石一块横卧庙内东端,孤独、突兀、煞是奇观。硕石体里四方,三面突出,一面略低落,耸起之面如刀削斧刻,“低面如地下垫石,使可陟上饱览顶端的风采。石顶东端下侧,天然形成一圆窟,似凿镂刻,壮如石白,长两尺,深一尺,以往蓄水不竭,清碧透底,湛蓝澄溪,石头蒲草茵茵,翠绿纤细,视为神水,横石之侧原有一株苍老、斑驳、倾斜于怪石之上的古松,每每被犹如缕缕炊烟的轻云漫雾所凝结,那壮观、绚丽的山岚。拟为‘帽石烟凝,尤为壮观’。”(《平定地名志》)如今古松无踪,奇景已成美谈,只有那不朽的顽石,凝望着蒲台山的变迁,作着美丽的见证。
“清泉浸月”《平定州志》载,清泉浸月,在“在州西三十里蒙村,山谷向上有龙母祠。”蒙村即今阳泉矿区的蒙村沟庙上。龙母祠院中有一泉井,名清泉地。井深十米,圆形,井口为八角形。井底有巨石状如磨盘,平坦光滑。西侧一石罅,泉水由此而出,汩汩有声,水花飞溅。泉水常年如注,冬暖夏凉。泉水池之水,又从石缝间流出,先到祠外一水井,又从水井流荡到河沟。清清的泉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子民。恬静怡然,皓月当空的夜晚,淡如银霜的月光一泻而下,映照井底,粼粼清波映入了明月的倩影,近在咫尺,充满诗情画意。“榆关西去是通津,皓皓娟娟照水邻,翡翠之中开宝镜,琉璃影里浸冰轮。” 今者龙母祠仅存正殿古迹,清泉池已枯竭无水,填为平地。诱人的美景忆乘鹤而去,唯一见证的还有两棵翠绿古柏。
“双林古寺”《平定州志》载:“双林西寺,松曲村含龙山上。唐时名普济院。存宋大中祥符间碑,仅尺余,光鉴秋毫。”“双林古寺”之实地是今属昔日的松塔乡宜月铺村西南山岗上。古寺始建元考唐即盛名。以寺内两棵苍老、虬髯的古柏而得名。古寺呈长方形,殿亭相街,占地十亩。古寺南陲,濒临深渊绝壁,险墉砌垒。寺门前有二十三个陡立的石阶,悬空欲飞的寺门,上额横书“双林古寺”四字,两扇门心彩绘“龙虎”,古双林寺落窠于深山密林之中,象征龙虎栖息之新。寺门两侧有钟鼓二楼,钟鼓宏声,林樾震荡,大门内,形貌狰狞的哼哈二将引劲凝望,更增添了古寺之森严。正殿及侧亭均是飞虹斗檐,雕梁画栋,甚为精巧。殿内诸神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有那十八罗汉的精湛石雕令人叹为观止。除此之外,寺内还有各种石碑,琳琅满目,尤以宋大中祥符的精小石碑而著名,石碑尺余,天长地久,经过多少笃信信诚的人们的爱抚厮摩,使石碑俨如镜面。传说戏言,照照小碑能望到皇城城廓绝妙的古寺建筑,精美的人文景观,配以风光绮丽的天赋之胜,难免有文人学士信口以赞:“古木参在黛色新,中藏兰若隔珍筠。长郭齐罢飞驯誉,宝殿钟鼓按大兵。喜见老僧朝面壁,净修香积舞迎人。闲来策马寻诗句,烟水云林林总真。” 一场革命,又一景色毁于一旦。 而今寺已变成废墟,颓垣残碣,荒草丛生,龙为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