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报告

西宁市湟中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3-03-03    作者:中国县域    来源:政府官网

2021年3月9日在西宁市湟中区第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赵 冬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湟中发展史上极为特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诸多困难与挑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聚精会神做好“加试题”,交出了“大考”之年的合格“答卷”。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负转正,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月好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总收入分别恢复到上一年度的80%、60%。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以赴抓疫情防控。我们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要求,迅速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各族群众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筑起了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9名白衣勇士驰援湖北,用实际行动担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的点赞。严格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设置预检分诊点22个,配备负压救护车3辆,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3个,最大限度降低了“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风险,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大局环境。

二是统筹兼顾抓复工复产。在全省率先出台《抗疫情保增收防返贫十八条措施》,43项重点项目、31家区属企业按计划全部复工投产。一揽子政策为企业让利1.15亿元,各类市场主体增长37%。多措并举保障农业供给安全,生猪存栏量增长28%,农牧业总产值增长5.1%。湟中非遗亮相北京,陈家滩特色文化产业园二期开园纳客,实现产值6773万元,电商销售总额增长11.9%。

三是补针点睛抓脱贫巩固。投入扶贫专项资金近3亿元实施“十二大巩固提升工程”,全区行政村卫生室全部达标,所有农户危旧房动态清零,为困难群众发放惠民资金4500万元。扶贫领域各类反馈问题整改销号,顺利通过脱贫攻坚国家普查验收,脱贫成色越来越足,为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是全面系统抓生态环保。绿化国土14.9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2%。完成“煤改气”108蒸吨,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修复治理河道52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8万平方米。全面完成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信访举报案件整改,西钢矿山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化肥农药使用量首次实现“零增长”,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五是协同推进抓城乡建设。湟中正式撤县设区,为省会西宁城市扩容提质提供了新空间。建成上五庄美丽城镇,新建高原美丽乡村38个,改造农户住房2570户。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三李公路提标通车,72座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建成各类卫生厕所2万座,为历年之最。扎实开展“清洁西宁·秀美湟中”提升行动,城市品位在建管并举中得以彰显。

六是人民至上抓民生保障。10大类43项民生实事有诺必践、全面完成。转移农村劳动力16.2万人次,失业率控制在2%。新增学位3000个,招聘教师200名,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彻底解决。建成农村老年之家20个,爱老幸福食堂启动运行。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3亿元,在特殊之年保障了4.9万名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各位代表,发展之路是一步一步趟出来的,工作成绩是一年一年干出来的,过去一年的成绩,为“十三五”圆满收官画上了句号。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最美好的回忆。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省委“一优两高”和市委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战略部署,努力推动湟中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湟中站在了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是湟中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这五年,全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城乡居民收入由“十二五”末的12069元提高到19161元,两项全面小康重要指标比2010年翻了一番。这五年,我们历史性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全区156个贫困村退出,8980户、2870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兑现了全面小康路上决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这五年,产业转型实现了量质齐升,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年均增长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9%、6.3%,三次产业比重由13:64:23调整到16:50:34。这五年,绿色发展的共识越聚越浓,绿化国土73.2万亩,超“十二五”时期绿化总量28.36万亩,连续两年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中摘得桂冠。这五年,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污水收集、垃圾处理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城乡“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留住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这五年,发展红利更多转化为民生福祉,民生领域投入是“十二五”时期的1.5倍,连续5年保持在83%以上,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精准扶贫,历史性摘掉了贫困县帽子。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上下同心、尽锐出战,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蹚出了脱贫攻坚湟中路子。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组建“县、乡、村”三级作战指挥体系,以“八个一批”“十个专项”为统揽,接续奋斗,连战连捷,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如期退出了贫困县序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组织创新奖,并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好机制、好办法,总结成脱贫攻坚“湟中路径”,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发展底子越夯越结实。聚焦贫困村退出“六有”标准,投入真金白银12.9亿元,硬化村道320公里,改造农村电网1800公里,建成156个村级卫生室、247个村级办公服务中心,解决了2.63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率达100%,358户、1242名贫困群众挪出了“穷窝”,搬入了新家,换了个活法。

扶贫政策落到了群众心坎上。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困难家庭学生教育资助全覆盖,建档立卡学生无一辍学,2000名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了大山。“十减免”“健康保”等一系列健康扶贫举措先后落地,7.35万人次贫困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以彻底解决。

产业扶贫结出累累硕果。用绿色发展消除贫困根源,建成全省首个中藏药材扶贫产业园,卡阳扶贫模式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156个贫困村分上了光伏红利,1240名贫困人口在生态扶贫中获得“绿色收入”,3250名贫困劳动力在公益性岗位上就近工作。发放扶贫贷款4亿元,扶持发展扶贫企业和专业合作社76家,带贫益贫群众1.3万人,贫困人口收入年均增幅高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个百分点,贫困户盖新房、娶媳妇好事连连!

吹响了合力攻坚的集结号。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国家住建部定点帮扶、社会帮扶资金1.63亿元,万余名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国家部委、发达地区的关怀。大力开展消费扶贫,湟中特色农畜产品搭乘电商直通车走出“深闺”畅销全国,实现消费扶贫1.9亿元。在全省率先建成“励志爱心超市”81个,奖励脱贫光荣户400人,极大激发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出新格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速培育新动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超第一产业18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投资20亿元深耕现代农业,投资量是“十二五”时期的2.2倍。建成高标准农田27.58万亩,新增耕地163.5亩,粮食产量丰产丰收。打造千亩露地蔬菜生产基地11个,产量占全市地产蔬菜的42%,西纳川果蔬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25万亩,新建改建养殖基地83家,成功创建小南川健康养殖省级产业园。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28.2 万亩,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8%。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80家,大宋粮油、青稞麦纤素生产线投产。农牧业总产值达48.3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5倍。

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获市政府批复,宗喀驿商业步行街开街营业,生态停车场建成使用,莲花湖景区成为人民群众最喜欢的休闲场所。乡村旅游驶入快车道,建成市级乡村旅游示范带4条,千紫缘、上山庄等景区吸引游客3300万人次。新华联国际旅游城荣膺4A级景区,全区3A级以上景区达到9个。“八瓣莲花”品牌效应持续放大,陈家滩文化产业聚集规模走在了全省前列。文旅产业领域完成投资20.73亿元,是湟中发展史上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五年,我们基本打造成形了“一核两群七区九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成功创建了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累计创造文化旅游收入150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5倍,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14%。

现代服务业多元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兴起,在全省率先出台《电子商务奖励扶持办法》,每年安排125万元扶持电商发展。建成区级电商服务中心,设立村级电商服务站点107个,行政村物流网络覆盖率达70%。投资2.5亿元建成贵强物流园,设立电商企业网点117个,带动周边600余人就业创业,实现电商销售额3.47亿元,在国家中期评估中获得好评。湟中农商银行顺利改制,中国银行、青海银行入驻湟中,引进德克士等品牌商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8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生态保护,奏响了绿色发展的“主旋律”。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化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湟中”画卷徐徐展开。

生态红线越守越牢。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准入负面清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11平方公里,修复矿区8.4万平方米。西纳川水库即将蓄水,划定水源地保护区42处,有效保障了全区16万群众的安全饮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1平方公里,农地非农化整治恢复耕地2700亩,全区耕地保有量控制在95万亩。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性文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120起,根本性刹住了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

绿色空间加速拓展。国土绿化三年行动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3万亩、封山育林7万亩,林木无公害防治率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较2015年提高2.5个百分点,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提升。鲁沙尔镇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建成国家森林乡村15个,绿化农村237个、道路390公里,园博园、莲湖游园对外开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十二五”末的11平方米提升到12.9平方米。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燃气管网通达到85个村庄,完成“煤改气”547蒸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空气质量优良率较2015年末提升23个百分点。全区规模化养殖场全部配备粪污处理设施,残膜回收率达90%。投资2.4亿元整治石惠沟等河道104公里,湟水流域截污纳管17.4公里,敷设农村污水管网267公里。486名河湖长履职巡河,主要河道“四乱”全部清除,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河清水碧的场景处处可见!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区域统筹,弹出了城乡并进的“协奏曲”。优化空间布局,加快补齐短板,城乡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城镇化率由“十二五”末的28.3%提升至50%。

空间规划日益完善。编制了《湟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鲁沙尔镇建设发展规划》,完成了拦隆口、田家寨、李家山等9个建制镇总体规划和359个行政村村级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了重点城镇、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被评为“全国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县”。“一区两翼四园多点”空间发展布局勾勒了新型城镇化新图景,建成区面积较“十二五”末增加2.9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加快推进。改造提升鲁沙尔临街立面46万平方米,修建城市绿道9公里。湟中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多巴、鲁沙尔生活垃圾填埋场扩容改造,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5.7%、96.6%。建成保障性住房1.37万套,改造棚户区18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520套,凤凰社区搬迁入住。外环内网道路骨架基本拉开,多巴市政道路基本建成,大湟平公路、金麟山隧道、环城北路建成通车,新建改扩建县乡道路1346公里,“两通”目标全面实现,“湟中出行速度”体验感越来越强,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乡村面貌发生蝶变。投资15.25亿元,建成美丽城镇5个、高原美丽乡村283个,75%的行政村“旧貌换新颜”。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02万户,460户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户搬入了安居房。阳坡、岗岔等8个村引领乡村振兴破题开局,贾尔藏等4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投资2.23亿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2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和李家山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治理村庄占比达18%,农村污水乱排难题正在逐步解决。新建改造各类卫生厕所2.5万座,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较“十二五”末提升26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发展惠民,群众获得感更加真切实在。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累计投资59亿元办成实事好事219项,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的“烦心事”“揪心事”。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大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成“双创”中心,分类开展技能培训7.5万人次,累计发放创业就业贷款540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1.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83万人次,实现劳务性收入51.2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8249元提高至12655元,年均增长8.9%,连续5年高于城镇。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投资10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120所,学校成了农村最美的建筑。义务教育巩固率较“十二五”末提升1.2个百分点达到98.1%,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首次将普通高中生均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100%。建成多巴职教城,职教生就业率达99.7%,被评为“全国第一批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示范县”。

健康湟中成果丰硕。多巴医疗综合体基本建成,区第二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投入使用,4所乡镇卫生院荣获“全国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称号。组建3个紧密型医共体,区内就诊率达90%以上。建成全省首家区域全覆盖心电网络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心电会诊中心示范基地”。乡镇医疗机构中医馆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5.13亿元,惠及12.5万名困难群众。建成农村老年之家129个,打造3个区域性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养老床位396张。先后投资2890万元为5.2万名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成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发放退役士兵择业金4100万元。医保参保率达99.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较“十二五”末提升8个百分点达到98%。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兴盛。河湟文化博物馆晋升国家二级博物馆,文化机构全部免费开放,全民健身中心建成使用,民间文化艺术节、湟中暖锅节深受群众欢迎。建成广播电视发射塔20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7%。新建农村文化广场168个、足球场7个,打造省级品牌赛事4项,语言文字工作顺利通过国家二类城市评估验收。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改革开放,发展内生动能持续增强。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完成各项改革任务160项,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了一批发展难题。

体制机制逐步理顺。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理顺部门权责3762项。事业单位改革分类推进,公车改革落地实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城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18项城镇管理权、执法权和人员全部下沉。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综合执法大队揭牌成立,管理服务由“单一兵种”转向了“合成作战”。

“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成运行,行政审批事项由103项精简至55项,192项事项纳入“双随机一公开”范围,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87%,群众办事基本实现了“只进一扇门”。“证照分离”全面推开,企业注册登记实现“零见面”,开办时间由8个工作日压减至3个工作日,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9万户,非公经济占比达54%。累计减税降费5.03亿元,培育规上企业5家,区属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

重点改革蹄疾步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20万吨。土地承包经营确权93.5万亩,380个村集体经济收益达7300万元。食品药品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制全面实施,中小学班主任职级制度改革开创全省先例,成功打造医养结合双证双营示范基地。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积极培育税源,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由1.97亿元增加至3.88亿元。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依法治理,群众生活更加安宁。全面总结地方治理经验,深化治理规律认识,创新治理方法,以地方治理实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大局和谐有序。“雪亮工程”“万眼工程”建成启用,公安领域投资达5000万元,投资力度前所未有。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完成,“大联防”警务机制成效显著,治安案件发生率下降26.6%。“七五”普法顺利验收,省市越级上访、进京非访连续3年实现“三下降”。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单位632个,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综合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较“十二五”末下降31%,全区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城乡治理更加精细。拆除违章建筑13万平方米,增加建设用地3.1万亩。积极创建“清洁西宁·秀美湟中”品牌,“门前六包”全面落实,“街长制”试点推行。制定城乡户厕管理办法、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细则,推行“创卫日”“河湖清洁日”等制度,开展全域环境卫生“大扫除”,城区机扫率达65%,农村环卫装备配发全覆盖,108个村遴选为省市清洁村庄,李家山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我们的城镇更加整齐了,村庄更加干净了!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自身建设,施政服务水平与日俱增。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巩固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大力推进廉洁政府建设,严控公务接待,累计压减“三公”经费20%。驰而不息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会议次数、文件数量分别压减35%、20%。充分发挥统计和审计监督作用,不断提升督察效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修订《湟中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出台《湟中区法律顾问规则》,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强化行政复议和应诉,主动公开行政决策内容。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及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349件,办复率100%。群团组织作用有效发挥,志鉴“两全目标”按时完成,新闻广播、外事侨务、地震气象、国防动员等事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五年来,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与区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得益于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奋发图强、默默付出,得益于国家住建部、南京栖霞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长期帮助。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区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应急救援队伍、医务工作者、在扶贫一线奋战一千八百多个日夜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湟中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来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领袖思想是我们奋勇前行的根本指引。湟中发展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引领,只要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形成中央有部署、省市有要求、湟中见行动的共识,湟中发展就一定能够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党的领导是我们披荆斩棘的根本依靠。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我们能够圆满收官“十三五”,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优势凝聚的磅礴伟力,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实践再一次证明,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挑战。人民至上是我们干事创业的根本前提。我们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的力量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前进的动力之源,只要我们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初心使命,用情用心用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安危冷暖的事,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各族群众,就一定能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绿色发展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成长坐标。绿色是发展的主旋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追求和取向,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筑牢绿色发展根基,做到“人不负青山”,就一定能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力和竞争力!
各位代表,透过发展看动能,跳过数字看支撑,在看到收获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较低,资源要素趋紧,项目投资增长乏力,转型发展动能不足,新型产业带动能力偏弱、可持续性不强,产业结构调整还需久久为功。二是基础设施薄弱依然是现实之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明显是压力所在,民生领域还有很多短板要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艰巨繁重。三是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还需进一步加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尚未彻底根除,反弹的土壤依然存在,廉洁政府、法治政府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必须直面矛盾、正视问题,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去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努力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
    二、“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根据省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结合区情实际,把握“变与不变、全局与一域、守正与创新”三大辩证关系,我们编制了《湟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纲要(草案)》明确了“坚持一个发展主题,围绕五区发展路径,落实七项重点任务,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的总体布局。一个发展主题,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湟中高质量发展。五区发展路径,即构建“两极三园四带”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联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打造全省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构建“一芯两屏三廊道”生态格局,筑牢西宁南部生态屏障,打造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区。塑造“一区两翼四园多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梯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与主城区共建共享,打造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引导全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向园区聚集,打造全省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区。聚焦撤县设区后社会治理形态变化,强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城乡精细精美治理,打造全省创新社会治理实验区。七项重点任务,即精心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湟中特色产业体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高品质文化供给,繁荣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湟中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多层次多领域改革,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湟中;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是:绿色发展再攀新高度,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城乡融合展现新格局,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地方治理取得新成效,社会文明得到新提高。在此基础上,展望二〇三五年,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各位代表,蓝图绘就千般景,扬帆远航正当时。我们坚信,只要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咬定目标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就一定能够战胜新征程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共同书写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的奋进之笔!

三、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做好各项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及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市十六届人大八次会议部暑,认真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落实宏观政策,对标“一优两高”“五个示范省”建设,围绕向更高水平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迈进、奋力谱写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新篇章,筑牢西宁南部生态屏障,立足新型城镇化主战场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城市副中心、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经济社会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5%,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就业、生态环境指标等完成市定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全面分析湟中发展面临的“时”与“势”,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位”与“为”,以有为担当成就有位之势,真正把发展“定位”干成发展“地位”,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在筑牢西宁南部生态屏障上集中发力。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认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守护好湟中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着力打造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区。
深入开展国土绿化。以山脉、河流为骨架,以村庄、道路沿线为廊道,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巩固提升行动,管护森林资源186万亩,高标准造林4.4万亩。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建设湟水河规模化林场,协同做好西堡生态森林公园项目建设。加强森林草原管护,建立推行“林草长制”,加快林业技术监测站建设,积极开展林草病虫害防治,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力争全区森林覆盖率再提升0.5个百分点,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保持在60%以上,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巩固提升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大气污染清单式防控治理,敷设燃气管网237公里,完成“煤改气”107.5蒸吨,加强“智慧工地”管理技术应用,严控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空气质量持续优良。深化湟水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西纳川流域污水管网敷设工程,加快田家寨污水处理厂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公里。完善“河湖长制”,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整治农田周边综合环境。

不断加强“红线”监管。全面推行“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补偿,加快“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实施,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规范化管理矿产资源,加快治理4个历史遗留砂坑、生态修复5处矿山。推进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加大对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力度。大力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现象,严守75.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扎实开展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和确权登记,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二)在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动能上集中发力。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充分发挥投资消费关键作用,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打造全省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

拓展投资增长空间。树立“项目为王”意识,紧盯中央和省市重大战略,围绕“两新一重”、产业转型、生态环保等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谋划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容缺受理”要素报件,深化投资“审批破冰”,完善项目承诺制,全面实施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探索“先建后验”等新模式。加快推进西纳川水库、多巴二中等项目,开工建设农村饮水巩固提升、拦隆口镇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切实提高投资实效。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开展产业集群、产业链“链长制”招商引资,通过投资奖补等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主动融入鲁多—西塔沿线优势产业带,全面启动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香巴林卡庄廓、温泉度假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形成以文旅促消费、促发展的增长极。持续完善乡村旅游示范带基础设施,不断丰富云谷川印象小镇等景点文化内涵,加快推进多巴滑雪场等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体验、民俗民宿等旅游业态,扶持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青绣文化产业传承研发中心,叫响“河湟文化”金字招牌,着力打造全省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区。

积极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实施“建筑业强区”战略,加快打造建筑企业总部基地,积极引进一批优势建筑业企业落户湟中。着力发展数字经济,适度超前建设5G网络基础设施,催生在线教育、线上销售等新业态,搭建“云游湟中”平台赋能旅游发展。扶持发展生态经济,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发展多形式林下产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加大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化利用。依托新华联国际旅游城、宗喀驿商业步行街等商圈,激活餐饮住宿消费,大力发展假日经济。推动快递下乡进村、出村入城,健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探索建立特色农产品电商基地,让群众不再为买和卖发愁,提振农村消费,提升经济发展的活力和韧劲。

(三)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集中发力。紧紧抓住撤县设区、西宁格局重塑发展机遇,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打造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优化布局发展空间。立足新型城镇化主战场定位,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际,秉持“一区两翼四园多点”城市发展策略,编制完成《湟中区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研究》,加快构建全域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规划体系。强化“三区三线”空间管治、生态修复和资源集约利用,以交通路网、生态廊道、产业链条串联多巴城市副中心、西堡生态森林公园、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重点城镇等功能组团。按照自然约束有效、发展优势突出的要求,细化空间单元,拉伸城市骨架,加快实现与大西宁都市圈发展格局的无缝衔接。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好鲁沙尔镇“城市双修”工程,改造老旧小区30个,开展13条市政道路大修整,加快圣山国际商业综合体开发项目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启动2个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加快多巴城市副中心中心区土地综合开发、核心区生态修复。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稳步推进田家寨、共和美丽城镇建设,建成垃圾填埋场2个、生活垃圾中转站15个、污水处理厂2个,放大中心城镇辐射带动效应,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加快融入主城区一体化发展。以“区”的情怀、“区”的担当,瞄准市委、市政府支持湟中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窗口期,主动承接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西宁主城区产业和功能外溢,着力培育物流配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服务类产业,积蓄城市发展动能,实现与主城区产业互动。打好幸福西宁·绿色交通三年收官战,发挥大湟平公路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以中心城镇为核心、重点村镇为连接、辐射周边发展的路网骨架体系。配合做好通海大道、时代大道南延湟中段各项开工准备工作,加快推进海鲁公路、田小公路等与主城区连通项目建设,全力打通发展“动脉”。

(四)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上集中发力。牢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使命担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传递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交接棒”,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振兴乡村上来,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注重政策上的衔接,制定《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推动教育、医疗和社会救助等扶贫政策精准对接,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注重机制上的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产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工作。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复壮”工程,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加快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从单向支援向双向合作转变,实施并发挥好帮扶项目效益。不断开展消费扶贫和精神扶贫,持续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优化“两区三园三带”农业发展布局,巩固1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3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新建高标准农田1.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4万亩,全面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牢牢抓住粮食安全的“命根子”。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开发优质农业“芯片”,建立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3.2万亩,着力解决好种子问题。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改造旧温棚400栋。加快小南川健康养殖产业园建设,改扩建5家规模生猪养殖场。推进全产业绿色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20万亩,大力培育“两品一标”农产品。抢占青稞、牦牛产业制高点,加快建设精深加工生产线,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附加值,力争农牧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

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从解决“有没有”向处理“好不好”问题入手,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制定《乡村建设行动方案》,以“百乡千村”示范工程为引领,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力促省级乡村振兴试点县落户湟中。统筹城镇和村庄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实施好古城沟等6个乡村振兴试点村项目,建成高原美丽乡村38个,再建一批乡村健身广场。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四全”工程,敷设7个村生活污水管网42公里。加快行政村通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项目进程,升级农村电网160公里,改造农村卫生厕所3000个,改善1500户群众住房条件,绿化38个新农村,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重点任务。严格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巩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唤醒农村“沉睡资源”。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宅基地管理规定,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加大“金穗服务惠万家”工程等支持力度,做好蔬菜、生猪等政策性农业保险。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0个,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引进一批爱农村、懂农业、善经营的“土专家”“乡创客”,聚起乡村振兴人才要素。

各位代表,我们将统一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齐步走,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乡村振兴,像抓城镇建设一样抓乡村建设,率先在全市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五)在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上集中发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优质资源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服务与市区接轨、向基层延伸,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升就业容量和质量。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在乡村振兴、建筑业发展等领域拓展就业渠道,新增城镇就业2500人,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4万人次以上。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面向困难群众、残疾人等群体开发公益性岗位440个,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施就业援助行动,开展青绣、家政服务等多类型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培训规模达6000人次以上,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抓好政策落实,改进就业服务,发放创业贷款1000万元。加大专项行动和执法力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盯紧全省实施学前教育薄弱县提升行动,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通海学校、贾尔藏幼儿园等23所学校校舍项目,补充学科紧缺教师,巩固义务教育大班额化解成果。扩大职教城发展规模,打造职业教育特色品牌专业。启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扩大网络教学覆盖面,促进教育教学资源普惠共享。

全面推进健康湟中建设。把牢新冠肺炎疫情监测预警关口,加快提升防控救治能力,规范化建设区疾控中心,抓好疫苗接种。深化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区域医疗卫生机构与省市医院信息对接,加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启动运行多巴医疗综合体,争取实施区第二人民医院提标扩能项目,谋划建设专科医院,着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健全多层次保障体系。继续推进社保提标扩面,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普惠养老服务,新建农村老年之家12个,积极申报共和、甘河滩2个日间照料中心项目,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落实好退役军人各项优抚安置政策,“阳光安置”退役军人。建成湟中区烈士纪念广场,扎实有力推进国防动员、双拥共建。运用好临时救助政策,做好残疾人、城镇低收入家庭等群体精准帮扶。支持工青妇和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更好发挥作用。严格落实蔬菜、肉类批零差率,加大物资调运和平价供应力度。

各位代表,我们将谨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着眼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投资11.34亿元再办成8大类41项民生实事,让发展答卷更有“温度”!

(六)在统筹推进各类改革工作上集中发力。更加注重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继续深化各类改革,以改革的深度解决实际问题。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综合政务服务大厅集中服务模式,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充分授权”。落实行政许可事项动态清单管理,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实施“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确保网上审批事项可办率达95%以上,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基本实现“跨省通办”。贯彻“全国一张清单”制度,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对市场主体“再帮一把”,落实好减税降费等政策,深入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发扬“店小二”精神,推行“首席服务员”模式,全程跟踪服务,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迎难而上破除发展藩篱。系统集成推进“五医”改革,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落实异地就医备案和费用直接结算制度,优化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流程,创新医防协同机制,让群众享受更多医改红利。协同高效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建设集团优师工作室,落实高考综合改革各项措施要求,完善中小学教师减负和待遇保障制度,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推进城管体制改革,加快实现“管理型执法”向“服务型执法”转变。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按规模化解隐性债务。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落实“揭榜挂帅”制度,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推进新一轮国家创新试点区建设。
(七)在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水平上集中发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撤县设区后治理形态的变化,加快全面依法治区,着力打造全省创新社会治理实验区。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深度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再创建一批民族团结示范乡镇和单位。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0个,新建共和、李家山等4个派出所业务用房。建立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六建”工作,集中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创新开展“八五”普法,建成上五庄、海子沟等5个司法所业务用房。完善信访工作和矛盾纠纷预警研判、多元化解机制,实现信访积案“清仓见底”。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安全监管,竭力抓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加强城镇精细化治理。完善城市智慧治理体系,发挥“雪亮工程”“万眼工程”作用,推进城市治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逐步推行城市治理“一网统管”,不断提升城市数字治理水平,让城市治理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加快城乡一体化环境卫生管理,深入开展“清洁西宁·秀美湟中”提升行动,全面推行“街长制”“路长制”“门前六包”责任制,建立环境卫生清洁指数、冰雪天气联动清除机制,强化空间立面整治,从细节上提升城市品质。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推进道路桥隧、地下管网等市政设施改造提升和农民自建房隐患排查治理,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八)在狠抓政府自身建设上集中发力。新征程新阶段新使命,对政府工作有了新挑战新要求,只有顺应人民期盼,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才能沉稳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强化政治引领。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委部署要求。持续深化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重点内容,扎实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严格依法行政。坚持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巩固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成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负责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政务公开制度,让崇尚法治、遵循法治真正成为政府的行动自觉。
提升政府效能。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从严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使用好管理好财政直达资金,确保把每一分钱都花到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刀刃上、紧要处,切实做到以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换来群众的好日子。着力提升干部“七种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区若干措施,守好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底线,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以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巩固精文减会成果,深化基层减负工作,切实以勤政廉洁取信于民,以秉公用权赢得民心。

扎实转变作风。聚焦“五种作风突出问题”,对标对表“三牛”精神,以“感恩奋进、拼搏赶超”为主题,组织“十佳”“十差”单位评选活动,比学赶超、争先进位。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转变作风,迅速建立落实“五联五促”“包保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等工作机制,在全区营造“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请放心”的浓厚工作氛围,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聚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

各位代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使命催人奋进,实干赢得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三个最大: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视察时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

3.四个扎扎实实: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4.六稳六保: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5.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6.“放管服”改革:“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7.一优两高: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8.五个示范省:国家公园示范省、清洁能源示范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9.海绵城市:指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进化为原则,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0.城市双修: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

11.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2.证照分离:指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审批的改革。

13.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14.雪亮工程:指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15.两新一重: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16.三区三线:三区也称三类空间,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线即三条控制线,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17.两品一标: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18.污水“四全”工程:即村居全覆盖、管网全检测、监管全过程、处理全达标。

主办单位:中国县域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县域

 版权所有:中国县域网 中国县域QQ:1581746470

  皖ICP备202301702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